布列鬆迄今唯一攝影精華文字集結
20世紀最偉大報導攝影師、馬格蘭創辦人、現代新聞攝影之父──
布列鬆逝世十週年,繁體中文版首度問世!
攝影,意味著頭腦、眼睛與心靈都落在同一瞄準綫上。 ●完整收錄20世紀報導攝影聖經「決定性瞬間」一文,影響世代攝影人的觀念與法則
●動盪時代的第一手採訪經驗,見證中國、古巴、蘇聯⋯⋯,直抵20世紀重大新聞事件現場
●布列鬆基金會精選珍貴創作,特彆收錄:經典攝影作品、緻友人書信與評論、親筆信函及晚年素描繪畫
●忠於原著精神,繁體中文版應布列鬆基金會(Fondation Henri Cartier-Bresson)要求,翻譯自法國Fata Morgana齣版社齣版《L'imaginaire d'après nature》(1996)一書,呈現最原味的布列鬆文字書寫。
有時候不盡滿意,我們便會動也不動,等待什麼事情發生;有時整個畫麵都鬆散瞭,拍不到好照片幾已成為定局,突然有個人從眼前經過,我們透過觀景窗跟隨他的路徑,我們等待、再等待……然後按下快門,至此纔帶著背包裏好像裝瞭一些東西的感覺離開。——亨利‧卡提耶-布列鬆
20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傢之一,被譽為「現代新聞攝影之父」的亨利‧卡提耶-布列鬆,他如詩歌般雋永的黑白攝影作品,一幕幕見證著時代重大變革的黃金比例構圖,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攝影人,直至今日。1947年,他與戰地攝影師羅伯•卡帕等人,共同創辦馬格蘭攝影通訊社,透過他最愛的萊卡135旁軸相機與50mm的標準鏡頭,我們跟隨著他的視角,直抵曆史上重大事件與人物現場——西班牙內戰、古巴的卡斯楚與切•格瓦拉、中國共産黨勝利前夕、甘地遇刺前的數個小時,他也是冷戰期間第一位進入蘇聯的西方攝影記者⋯⋯奠定瞭這位攝影大師在攝影史上不可抹滅的地位。
本書是布列鬆迄今唯一攝影精華文字集結,完整收錄他在1952年寫下的經典〈決定性瞬間〉一文,此文當年齣版後,儼然成為報導攝影界的BIBLE:從如何透過影像說故事、攝影主題、構圖、色彩、技術、客戶⋯⋯等全麵性思考,今日讀來依然深富啓發性,是布列鬆留給後代攝影人最偉大的遺産。
在書中,他也迴顧瞭動盪時代的第一手採訪報導:1948年共産黨勝利前夕的中國、1963年第一手採訪古巴革命領袖切˙格瓦拉,以及1954年首度進入蘇聯等曆史片段。書中更收錄他寫給雕塑傢賈剋梅第、電影導演尚˙雷諾、攝影傢安德烈˙科爾提茲、卡帕、恩斯特˙哈斯等友人的短信與評論,溫暖的筆調、機智的思考,是曆史雲煙和時代刻痕環繞下,以心靈之眼緩緩道來的洞見。
【布列鬆談攝影】 ─決定性瞬間─ ●攝影,用視覺的方式發問,又同時做齣決定。
●那些消失的,就是永遠消失瞭:而這也是攝影師這份工作的焦慮與主要原創性的來源。
●攝影,要屏氣凝神,把一切的感官都集中在稍縱即逝的現實前,若能成功掌握這瞬間的畫麵,無論身心都會深感愉悅。
●攝影是一種由無止盡的視覺吸引力所觸動的自發性衝動,它既捕捉瞭瞬間,也留下永恆。
●我們會發現在快門擊發的這一刻,我們已經本能地將確切的幾何區域給固定下來,若沒有這些,照片將缺乏個性、沒有生命力。
●我的熱情,從來就不在「攝影」這件事本身,而是為瞭一種可能性,在忘卻自我的那幾分之一秒裏,因為記錄下某種主題以及形式之美所激盪齣的情感,那是一種被眼前送上的東西所喚醒的幾何。
●為瞭給世界賦予意義,就必須先體驗到自己是置身在透過觀景窗所裁切齣來的那個世界裏,這樣的態度需要專注力、心靈的鍛鍊、敏感度、以及幾何感。
─新聞報導攝影─ ●從事新聞報導攝影,意味著用一連串的照片來述說一個故事。
●報導是頭腦、眼睛、內心的連續運作,為瞭錶述一個問題,設定一個事件,賦予某些印象。
●有時候,我們認為自己拍瞭一張最有力量的照片,即使如此,還是會繼續拍下去,隻因無法明確預知事件究竟會如何發展。
●要避免掃射似快速而機械的拍攝,纔不至於負載太多無用的塗寫把記憶塞滿,妨礙瞭整體格局的清晰度。
●每張照片的記憶都與事件踩著同樣的步伐奔馳。
●攝影時,永遠要對拍攝對象與自己抱持著最高的敬意。
●在攝影時我們必須確定已經錶述一切,沒有留下空缺,否則就會為時已晚,而人們無法逆轉事件或重新來過。
●最終,對攝影師來說最擔心的是,當翻閱雜誌的時候,竟然發現他的報導存而未用……
●照相機幫助人們取得某種視覺的編年史。我們這群人跟其他攝影記者,都在為這個運轉快速、俗務纏身、意見傾嚮分歧、亟需影像作伴的世界提供資訊。
─主題─ ●主題並不在於蒐集事件,重要的是從中選擇,在深厚的現實中,掌握齣真正的事實。
●從攝影來看,最微小的東西可能會成為偉大的主題,關於人類的枝微末節也可以成為樂章的主鏇律。
─構圖─ ●攝影對我而言,是從現實當中確認齣一種錶層的律動、綫條的律動、以及價值的律動。
●看待一張照片,就像看待一幅畫,須在一瞬間看到整體;構圖在這邊同步完成,是視覺元素的有機協調。
●構圖不能毫無根據,必須齣於必要性,且形式不可與內容分割。
●為瞭能取得黃金比例構圖,攝影師隻能仰賴他眼中的羅盤。
●構圖必須是我們所關切的課題之一,但在拍照的當下它純粹齣乎直覺,因為我們麵臨的是一切都處於變動關係下稍縱即逝的瞬間。
─攝影與繪畫─ ●攝影是立即的行動;繪畫則是默想的結果。
●我們攝影,齣於對生命的一種預感。
●攝影也是一種大聲疾呼、追求解放的方法,目的並不在於證明,亦非肯定它獨有的原創性。
●攝影,是一種生活的方式。
●擊發快門,是我諸多素描簿裏的一種。
─技術─ ●我們在相機的幫助下觀察現實,將之紀錄下來,不藉由取景方式誤導,或利用暗房裏的小撇步。這些把戲在明眼人麵前無所遁形。
●相機對我們而言是一項工具,而不是一個可愛的機械玩具。隻要能夠讓人舒服輕鬆地操作,達到我們想做的事就已經足夠。
●相機的持握、光圈、快門等等都必須變成反射動作,就像人們開車換檔變速一樣,所有的操作,即使是最復雜的部份,都不值得大驚小怪。
●某些人對於攝影技巧的看法,亦即毫無節製地去追求影像清晰度的偏好,總是逗得我很樂;這是一種對於精雕細琢的熱情,還是他們希望藉由逼真的錯覺好能更緊抓住現實一些?不管怎樣,這些人都遠離瞭真正問題的核心,如同另一世代的人嘗試用藝術的朦朧感來包裝自己的軼聞故事。
盲視的肖像:技術、感知與光影的邊界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探討瞭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期,攝影技術在美學、哲學和社會層麵所經曆的劇烈轉型。它並非聚焦於某位著名攝影傢的創作心法,而是轉嚮那些默默推動技術進步、重塑視覺語言的先驅者、理論傢以及那些不被主流敘事所記載的實驗者。我們將剖析早期的濕版法、乾闆法的普及對肖像攝影的影響,以及柯達捲片技術如何將攝影從昂貴的職業行為推嚮大眾化的日常記錄。通過對光綫、化學反應和機械結構之間復雜關係的解讀,本書試圖揭示,在圖像被“輕易捕捉”之前,攝影師、工程師和觀看者是如何共同構建起我們對“真實”的視覺認知的。 第一章:光綫的煉金術——從達蓋爾到溴化銀的化學脈絡 本章將追溯攝影術誕生之初,光敏材料科學的早期發展。我們不會探討藝術構圖,而是著眼於圖像的物質基礎。達蓋爾銀版法的金屬錶麵反光特性如何影響瞭早期肖像的觀看體驗?濕版火棉膠工藝對現場攝影的限製,如何反嚮塑造瞭被攝對象的姿態和耐心?隨後,重點轉嚮瞭乾闆技術的齣現,這項革命性的進步如何解放瞭攝影師的移動性,並促使記錄性攝影(如自然景觀和建築測繪)得以蓬勃發展。我們將詳細分析溴化銀乳劑的感光度提升,如何與更小的光圈和更快的快門速度相結閤,最終為後續運動抓拍的可能性奠定瞭物理基礎。這一部分的內容旨在還原攝影從實驗室走嚮街頭的技術前提,而非藝術選擇。 第二章:透視的迷思——鏡頭設計與空間語法的重構 透視法是文藝復興以來繪畫的核心追求,但攝影的引入帶來瞭新的挑戰和機遇。本章聚焦於鏡頭科學的發展,而非攝影師對景深的運用。我們將考察早期的Pinhole(針孔)成像與復雜的多鏡片組閤(如Petzval鏡頭)在畸變控製和銳度分配上的差異。重點將放在鏡頭口徑的標準化和測光錶的發明之前,攝影師如何通過計算和經驗來平衡曝光三角(光圈、快門、感光度)。特彆值得注意的是,廣角與長焦鏡頭在記錄社會事件和自然環境時,對空間壓縮與延展的物理效果是如何影響瞭後世的“客觀”記錄標準,這些技術屬性在早期被視為純粹的物理特性,而非美學工具。 第三章:時間切片與機械的介入——快門速度的戰爭 快門,作為控製曝光時間的關鍵機製,其發展是本研究的另一核心。早期的光照計和手動葉片快門如何限製瞭對運動的捕捉?我們詳細探討瞭機械快門(如焦平麵快門)的引入如何允許攝影師在不改變光圈的情況下,精確控製時間單位。這部分內容不討論“決定性瞬間”,而是關注攝影史上的“高速攝影”實驗——那些追求極短曝光時間以揭示肉眼不可見事物的科學記錄。例如,對馬拉戰車運動、液體飛濺或子彈齣膛瞬間的物理分析,這些早期的科學影像如何反過來影響瞭藝術攝影對“靜止”的定義。 第四章:檔案、審查與身份——技術的社會嵌入 攝影技術一旦成熟,便迅速被社會結構吸納。本章轉嚮瞭攝影在檔案、法律和身份建構中的應用。從指紋識彆到早期的人口普查照片,攝影是如何被用作一種國傢權力工具,以量化和分類人群?我們將分析卡片式肖像(Carte de Visite)和內閣式照片(Cabinet Card)的商業模式,這些標準化的格式如何塑造瞭傢庭相冊的構成,以及人們“被觀看”的預期。此外,對早期X光技術和法醫學影像的探討,揭示瞭攝影如何深入到物質錶象之下,試圖揭示“不可見”的真相,這與許多藝術攝影追求的主觀錶達形成瞭鮮明對比。 第五章:色彩的幻象——銀鹽之外的媒介探索 在黑白銀鹽主導的時代,對“真實色彩”的追求從未停止。本章將梳理早期彩色攝影的各種非主流嘗試,這些實驗往往被主流藝術史所忽略。從布朗尼的油印法(Autochrome Lumière)基於土豆澱粉顆粒的色彩分離技術,到早期涉及多層染料和復雜顯影過程的嘗試,我們探討瞭技術本身的復雜性如何限製瞭彩色攝影的普及。這些方法的優缺點、保存難度以及它們所呈現的“非自然”色調,為我們理解黑白攝影何以成為規範,提供瞭技術層麵的解答。 結語:沉默的記錄者 本書的結論部分將總結,在每一次技術迭代背後,都有一係列關於光、時間、化學和機械效率的工程學決策。這些決策,而非純粹的個人美學偏好,共同構建瞭攝影術的早期範式。我們審視的,是那些在技術轉摺點上,緻力於提升成像精度、縮短曝光時間、或探索材料極限的“沉默的記錄者”們留下的遺産,他們為後續的視覺錶達鋪設瞭堅實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