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列松迄今唯一摄影精华文字集结
20世纪最伟大报导摄影师、马格兰创办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
布列松逝世十週年,繁体中文版首度问世!
摄影,意味着头脑、眼睛与心灵都落在同一瞄准线上。 ●完整收录20世纪报导摄影圣经「决定性瞬间」一文,影响世代摄影人的观念与法则
●动盪时代的第一手採访经验,见证中国、古巴、苏联⋯⋯,直抵20世纪重大新闻事件现场
●布列松基金会精选珍贵创作,特别收录:经典摄影作品、致友人书信与评论、亲笔信函及晚年素描绘画
●忠于原着精神,繁体中文版应布列松基金会(Fondation Henri Cartier-Bresson)要求,翻译自法国Fata Morgana出版社出版《L'imaginaire d'après nature》(1996)一书,呈现最原味的布列松文字书写。
有时候不尽满意,我们便会动也不动,等待什么事情发生;有时整个画面都松散了,拍不到好照片几已成为定局,突然有个人从眼前经过,我们透过观景窗跟随他的路径,我们等待、再等待……然后按下快门,至此才带着背包里好像装了一些东西的感觉离开。——亨利‧卡提耶-布列松
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之一,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的亨利‧卡提耶-布列松,他如诗歌般隽永的黑白摄影作品,一幕幕见证着时代重大变革的黄金比例构图,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摄影人,直至今日。1947年,他与战地摄影师罗伯•卡帕等人,共同创办马格兰摄影通讯社,透过他最爱的莱卡135旁轴相机与50mm的标准镜头,我们跟随着他的视角,直抵历史上重大事件与人物现场——西班牙内战、古巴的卡斯楚与切•格瓦拉、中国共产党胜利前夕、甘地遇刺前的数个小时,他也是冷战期间第一位进入苏联的西方摄影记者⋯⋯奠定了这位摄影大师在摄影史上不可抹灭的地位。
本书是布列松迄今唯一摄影精华文字集结,完整收录他在1952年写下的经典〈决定性瞬间〉一文,此文当年出版后,俨然成为报导摄影界的BIBLE:从如何透过影像说故事、摄影主题、构图、色彩、技术、客户⋯⋯等全面性思考,今日读来依然深富启发性,是布列松留给后代摄影人最伟大的遗产。
在书中,他也回顾了动盪时代的第一手採访报导:1948年共产党胜利前夕的中国、1963年第一手採访古巴革命领袖切˙格瓦拉,以及1954年首度进入苏联等历史片段。书中更收录他写给雕塑家贾克梅第、电影导演尚˙雷诺、摄影家安德烈˙科尔提兹、卡帕、恩斯特˙哈斯等友人的短信与评论,温暖的笔调、机智的思考,是历史云烟和时代刻痕环绕下,以心灵之眼缓缓道来的洞见。
【布列松谈摄影】 ─决定性瞬间─ ●摄影,用视觉的方式发问,又同时做出决定。
●那些消失的,就是永远消失了:而这也是摄影师这份工作的焦虑与主要原创性的来源。
●摄影,要屏气凝神,把一切的感官都集中在稍纵即逝的现实前,若能成功掌握这瞬间的画面,无论身心都会深感愉悦。
●摄影是一种由无止尽的视觉吸引力所触动的自发性冲动,它既捕捉了瞬间,也留下永恆。
●我们会发现在快门击发的这一刻,我们已经本能地将确切的几何区域给固定下来,若没有这些,照片将缺乏个性、没有生命力。
●我的热情,从来就不在「摄影」这件事本身,而是为了一种可能性,在忘却自我的那几分之一秒里,因为记录下某种主题以及形式之美所激盪出的情感,那是一种被眼前送上的东西所唤醒的几何。
●为了给世界赋予意义,就必须先体验到自己是置身在透过观景窗所裁切出来的那个世界里,这样的态度需要专注力、心灵的锻鍊、敏感度、以及几何感。
─新闻报导摄影─ ●从事新闻报导摄影,意味着用一连串的照片来述说一个故事。
●报导是头脑、眼睛、内心的连续运作,为了表述一个问题,设定一个事件,赋予某些印象。
●有时候,我们认为自己拍了一张最有力量的照片,即使如此,还是会继续拍下去,只因无法明确预知事件究竟会如何发展。
●要避免扫射似快速而机械的拍摄,才不至于负载太多无用的涂写把记忆塞满,妨碍了整体格局的清晰度。
●每张照片的记忆都与事件踩着同样的步伐奔驰。
●摄影时,永远要对拍摄对象与自己抱持着最高的敬意。
●在摄影时我们必须确定已经表述一切,没有留下空缺,否则就会为时已晚,而人们无法逆转事件或重新来过。
●最终,对摄影师来说最担心的是,当翻阅杂志的时候,竟然发现他的报导存而未用……
●照相机帮助人们取得某种视觉的编年史。我们这群人跟其他摄影记者,都在为这个运转快速、俗务缠身、意见倾向分歧、亟需影像作伴的世界提供资讯。
─主题─ ●主题并不在于蒐集事件,重要的是从中选择,在深厚的现实中,掌握出真正的事实。
●从摄影来看,最微小的东西可能会成为伟大的主题,关于人类的枝微末节也可以成为乐章的主旋律。
─构图─ ●摄影对我而言,是从现实当中确认出一种表层的律动、线条的律动、以及价值的律动。
●看待一张照片,就像看待一幅画,须在一瞬间看到整体;构图在这边同步完成,是视觉元素的有机协调。
●构图不能毫无根据,必须出于必要性,且形式不可与内容分割。
●为了能取得黄金比例构图,摄影师只能仰赖他眼中的罗盘。
●构图必须是我们所关切的课题之一,但在拍照的当下它纯粹出乎直觉,因为我们面临的是一切都处于变动关系下稍纵即逝的瞬间。
─摄影与绘画─ ●摄影是立即的行动;绘画则是默想的结果。
●我们摄影,出于对生命的一种预感。
●摄影也是一种大声疾唿、追求解放的方法,目的并不在于证明,亦非肯定它独有的原创性。
●摄影,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击发快门,是我诸多素描簿里的一种。
─技术─ ●我们在相机的帮助下观察现实,将之纪录下来,不借由取景方式误导,或利用暗房里的小撇步。这些把戏在明眼人面前无所遁形。
●相机对我们而言是一项工具,而不是一个可爱的机械玩具。只要能够让人舒服轻松地操作,达到我们想做的事就已经足够。
●相机的持握、光圈、快门等等都必须变成反射动作,就像人们开车换档变速一样,所有的操作,即使是最复杂的部份,都不值得大惊小怪。
●某些人对于摄影技巧的看法,亦即毫无节制地去追求影像清晰度的偏好,总是逗得我很乐;这是一种对于精雕细琢的热情,还是他们希望借由逼真的错觉好能更紧抓住现实一些?不管怎样,这些人都远离了真正问题的核心,如同另一世代的人尝试用艺术的朦胧感来包装自己的轶闻故事。
盲视的肖像:技术、感知与光影的边界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期,摄影技术在美学、哲学和社会层面所经历的剧烈转型。它并非聚焦于某位著名摄影家的创作心法,而是转向那些默默推动技术进步、重塑视觉语言的先驱者、理论家以及那些不被主流叙事所记载的实验者。我们将剖析早期的湿版法、干板法的普及对肖像摄影的影响,以及柯达卷片技术如何将摄影从昂贵的职业行为推向大众化的日常记录。通过对光线、化学反应和机械结构之间复杂关系的解读,本书试图揭示,在图像被“轻易捕捉”之前,摄影师、工程师和观看者是如何共同构建起我们对“真实”的视觉认知的。 第一章:光线的炼金术——从达盖尔到溴化银的化学脉络 本章将追溯摄影术诞生之初,光敏材料科学的早期发展。我们不会探讨艺术构图,而是着眼于图像的物质基础。达盖尔银版法的金属表面反光特性如何影响了早期肖像的观看体验?湿版火棉胶工艺对现场摄影的限制,如何反向塑造了被摄对象的姿态和耐心?随后,重点转向了干板技术的出现,这项革命性的进步如何解放了摄影师的移动性,并促使记录性摄影(如自然景观和建筑测绘)得以蓬勃发展。我们将详细分析溴化银乳剂的感光度提升,如何与更小的光圈和更快的快门速度相结合,最终为后续运动抓拍的可能性奠定了物理基础。这一部分的内容旨在还原摄影从实验室走向街头的技术前提,而非艺术选择。 第二章:透视的迷思——镜头设计与空间语法的重构 透视法是文艺复兴以来绘画的核心追求,但摄影的引入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本章聚焦于镜头科学的发展,而非摄影师对景深的运用。我们将考察早期的Pinhole(针孔)成像与复杂的多镜片组合(如Petzval镜头)在畸变控制和锐度分配上的差异。重点将放在镜头口径的标准化和测光表的发明之前,摄影师如何通过计算和经验来平衡曝光三角(光圈、快门、感光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广角与长焦镜头在记录社会事件和自然环境时,对空间压缩与延展的物理效果是如何影响了后世的“客观”记录标准,这些技术属性在早期被视为纯粹的物理特性,而非美学工具。 第三章:时间切片与机械的介入——快门速度的战争 快门,作为控制曝光时间的关键机制,其发展是本研究的另一核心。早期的光照计和手动叶片快门如何限制了对运动的捕捉?我们详细探讨了机械快门(如焦平面快门)的引入如何允许摄影师在不改变光圈的情况下,精确控制时间单位。这部分内容不讨论“决定性瞬间”,而是关注摄影史上的“高速摄影”实验——那些追求极短曝光时间以揭示肉眼不可见事物的科学记录。例如,对马拉战车运动、液体飞溅或子弹出膛瞬间的物理分析,这些早期的科学影像如何反过来影响了艺术摄影对“静止”的定义。 第四章:档案、审查与身份——技术的社会嵌入 摄影技术一旦成熟,便迅速被社会结构吸纳。本章转向了摄影在档案、法律和身份建构中的应用。从指纹识别到早期的人口普查照片,摄影是如何被用作一种国家权力工具,以量化和分类人群?我们将分析卡片式肖像(Carte de Visite)和内阁式照片(Cabinet Card)的商业模式,这些标准化的格式如何塑造了家庭相册的构成,以及人们“被观看”的预期。此外,对早期X光技术和法医学影像的探讨,揭示了摄影如何深入到物质表象之下,试图揭示“不可见”的真相,这与许多艺术摄影追求的主观表达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五章:色彩的幻象——银盐之外的媒介探索 在黑白银盐主导的时代,对“真实色彩”的追求从未停止。本章将梳理早期彩色摄影的各种非主流尝试,这些实验往往被主流艺术史所忽略。从布朗尼的油印法(Autochrome Lumière)基于土豆淀粉颗粒的色彩分离技术,到早期涉及多层染料和复杂显影过程的尝试,我们探讨了技术本身的复杂性如何限制了彩色摄影的普及。这些方法的优缺点、保存难度以及它们所呈现的“非自然”色调,为我们理解黑白摄影何以成为规范,提供了技术层面的解答。 结语:沉默的记录者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总结,在每一次技术迭代背后,都有一系列关于光、时间、化学和机械效率的工程学决策。这些决策,而非纯粹的个人美学偏好,共同构建了摄影术的早期范式。我们审视的,是那些在技术转折点上,致力于提升成像精度、缩短曝光时间、或探索材料极限的“沉默的记录者”们留下的遗产,他们为后续的视觉表达铺设了坚实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