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不存在:走拍纪实

台北不存在:走拍纪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北
  • 纪实摄影
  • 城市观察
  • 人文地理
  • 影像记录
  • 街头摄影
  • 台湾文化
  • 城市漫游
  • 摄影旅行
  • 消失的台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命名《台北不存在──走拍纪实》,要强调的就是城市中真实却为人们忽视的现实事物,包括边缘人群,目的是为了一项『曾经存在该处』与『曾经发生该故事』的证明。这群学员不是专业摄影家,但他们用心透过镜头将现实世界中具有社会意义的人与人、人与环境之关系,作诚实生动的描写,也由于真实,容易引动观看者的紧张和冲击感觉,也容易带出故事性,而足以撼动人心。这一幅幅黑白作品像是种散文,是学员们对城市週遭事物一种观点与看法,一张张简单的照片集合起来,就形成一股巨大的黑白力量。
台北不存在:走拍纪实 简介 城市边缘的消逝之声 《台北不存在:走拍纪实》是一部深入挖掘台北城市肌理与记忆的非虚构作品。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指南或风光摄影集,它更像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田野调查,记录了一个正在迅速现代化、却又试图紧握过往的都市,在快速变迁中被边缘化、甚至“不存在”的角落与声音。 本书的核心议题在于“缺席”与“在场”的辩证关系。作者摒弃了主流媒体对台北光鲜亮丽的刻板印象——高楼林立的信义区、熙攘不绝的夜市、光鲜亮丽的文创园区——转而将镜头和笔触对准那些被城市规划有意或无意遗忘的场域:正在拆除的眷村巷弄、被遗忘的工业区遗址、逐渐凋敝的老式戏院、以及那些在城市更新浪潮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边缘社群。 第一部:铁轨与黄昏下的记忆碎片 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那些依附于交通动脉而生的历史聚落。作者花费数年时间,跟随台北早期的铁路线和淡水河畔的渡口,探访了被高架桥和快速道路切割的社区。 关于铁路的追寻: 台北的铁路系统不仅是运输工具,更是塑造城市空间和社会结构的隐形边界。书中详细记录了沿线木栅、南港旧站区域的居民生活。这些家庭世代居住在铁道旁,铁轨的轰鸣声是他们童年的背景乐。随着捷运系统的完善和地下化工程的推进,这些铁道旁的老房子面临拆迁。作者通过对几位老铁路工人和眷村居民的访谈,重建了声音的历史:火车笛声的频次变化,轨道旁的洗衣声,以及邻里间如何在铁轨的震动中维持生计的细微观察。这些地方不再是“交通要道”,而变成了“障碍物”,它们的存在本身即是对“现代”规划的无声抗议。 河岸的变迁史: 另一个重要章节是关于淡水河与基隆河岸的“非法”聚落。在过去,这些河岸是鱼民、码头工人与驳岸工人的领地。随着都市防洪规划的加强和景观美化工程的推进,这些曾经充满生命力的驳岸逐渐被水泥护堤取代,原有的作业方式和生活习俗被系统性地“清理”出视野。作者记录了一群仍偷偷在特定河段捕鱼的老者,他们讲述着过去河水带来的生计,以及如今面对“观光河岸”时,自己身份的错位感。 第二部:工厂的灰烬与工人阶级的失语 台北的工业发展轨迹与社会变迁紧密相连。本书的第二部分深入探讨了那些在经济奇迹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工业区——例如万华、大稻埕以及内湖的早期工业区——它们如今的衰败与转型。 时间凝固的工厂车间: 作者走访了数家正在停产或已经停业的传统制造业工厂,例如老式的纺织厂、印刷厂和五金铸造厂。这些工厂内部,时间仿佛凝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书中的文字细腻地描绘了机器上的油污、空气中残留的金属气味,以及那些陪伴机器走过半生的工人们的叙事。他们谈论的不是高科技和全球供应链,而是手工的精度、对工具的熟悉感,以及失业后如何面对“中年转型”的困境。他们是城市经济奇迹的奠基者,但当工厂外墙被涂上“文创园区”的宣传语时,他们的经验和贡献似乎被彻底抹去。 “五金行”的集体记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大稻埕周边五金行街区的考察。这些小而分散的店铺,曾是建筑业和小型维修业的神经末梢,它们提供专业且即时的零件和技术支持。随着大型连锁建材超市的进驻,这些家族经营的小店面临生存危机。作者通过对几代店主的访谈,揭示了专业知识和人情味的价值,如何在标准化、流程化的商业模式下迅速贬值。这些五金行,是台北技术知识的活化石,它们的消失,标志着一种基于经验和信任的商业伦理的消亡。 第三部:空间政治与无名者的剧场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焦点转向了那些在城市空间中处于“灰色地带”的人群与建筑:非正式聚会点、被禁止的表演空间,以及那些未被承认的身份的栖居之所。 公共空间的回声: 作者考察了几个关键的“非正式”公共空间,例如被大学包围的地下通道、城市广场下的夹层空间,以及特定夜间才会出现的街头艺术据点。这些地方是缺乏正式许可的文化交流和政治表达的载体。通过记录在此发生的行为艺术、街头哲学家的辩论,以及边缘社群的集会,作者探讨了“何为合法的公共生活?”当官方规划将城市设计为高效的消费和通勤机器时,这些非正式空间如何成为抵抗异化的最后堡垒。 集体记忆的抵抗: 《台北不存在》也关注了那些因历史事件或社会偏见而被淡化的记忆场域。例如,一些在威权时期曾作为集会或抗争地点的旧建筑,在重建过程中被抹平,相关历史文本也同步消失。作者通过搜集老照片、口述历史和未公开的档案资料,试图“重建”这些被遮蔽的空间意义。他们揭示了城市景观本身就是一种权力工具,对特定历史的“选择性遗忘”,塑造了当代市民的集体自我认知。 结论:寻找尚未定型的台北 《台北不存在:走拍纪实》的终极关怀,在于探寻那些“尚未被完全定义”的台北。它主张,真正的城市生命力,并不存在于宏大的城市规划蓝图中,而是在那些被主流叙事忽略的缝隙、在被拆除的墙体残骸中、在持续发出低沉运作声的旧机器里。 通过对这些“不存在”的走拍和记录,作者邀请读者重新审视我们脚下的土地。台北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它是一层层叠加的、充满矛盾和遗忘的记忆场域。这本书是对所有被排除在快速发展主流之外的个体与空间,献上的一份深沉的致敬与留档。它迫使我们思考:当我们赞颂一个城市的“进步”时,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而那些失落的事物,又是否真的永远消失了? 本书适合对城市社会学、非虚构写作、空间人类学以及台湾当代史感兴趣的读者。它是一份充满人文关怀的田野报告,也是一封写给一个正在消失中的台北的情书。

著者信息

主编简介

谢三泰


  【经历】1958年 生于澎湖马公1987年 任自立晚报摄影记者1992年 任自立早报摄影组召集人1992年 受邀参与拍摄「台湾24小时」1993年 任黑白新闻周刊摄影组主任1999年 任劲晚报新闻摄影中心主任2001年 任台北县劳工大学「纪实摄影」讲师2002年 任台北县淡水社区大学「纪实摄影」讲师2003年 任「新台湾周刊」摄影编辑顾问2009年 任台北市松山社区大学「纪实摄影」讲师2011年 任慈济大学传播学系「报导摄影实作」讲师2011年 任国立戏曲学院民俗技艺学系「艺术与媒体」讲师2013年 任高雄市立空中大学大众传播系「报导摄影」讲师◎联展1985年 捕光人摄影群联展---「三轮车夫」1995年 台湾历史影像系列展─「看见淡水河」摄影展及出版摄影集1997年「我们都是一家人---唐氏症家属照相簿」联展及出版摄影集1998年「台北人」台北天桥联展1999年「无声的见证」921大地震灾情影像联展及出版摄影集2001年 二二八纪念馆─台湾人权影像展2001年「红树林生态之旅」专题摄影展2001年「台湾人权影像展」参展2003年「港都劳动群像」摄影联展及出版摄影集2005年 高雄市立美术馆「影像高雄─看不见的历史」影像展参展2007年「解严20年」影像展参展2011年 受邀「第三届大理国际摄影节」参展2011年 「万像·百人百岁」影像展◎获奖1988年 获「吴三连新闻摄影奖」---新闻人物类首奖1989年 获「吴三连新闻摄影奖」---新闻事件类首奖1989年 获「金桥奖」---新闻特写奖1990年 获「吴三连新闻摄影奖」---日常生活类首奖◎典藏2002年 国立台湾美术馆典藏「临时棒球场」等摄影作品2004年 台北市立美术馆典藏「劳动尊颜」劳工肖像系列作品◎个展2003年「劳动尊颜」劳工肖像摄影展台中初展2004年「舞蹈空间」摄影集出版及展出2005年「劳动尊颜」劳工肖像摄影展-北、中、南展出及摄影集出版2005年 应「表演艺术联盟」之邀,于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展出「映象台北」摄影展2006年「身展台」残障艺人肖像摄影展2008年「点‧台湾」摄影展2011年「我的志愿—听见梦想的声音」身心障碍者肖像摄影展与摄影集出版

图书目录

主编序/谢三泰
推荐序/蔡素贞
推荐序/刘维公
推荐序/陈 板
推荐序/李惠仁
摄影者的胆量
昔与今的奢侈
城市里的虔诚
时空凝结的缓慢
永不停歇 流动
文化 即是日常
专注的力量
无法计量的温度
变掉‧变调
城市的浮光掠影 影戏

图书序言



摄影记录生活,更是生活的一部份!


  「今天的照片,将成为明天的历史!」,是我在课堂上勉励同学们,也是和同学们共同分享的一句话。

  2009年,我受松山社区大学蔡素真校长之邀,应允开了「纪实摄影—走拍新故乡」这门课,其目的很单纯,乃是想将我在报社从事报导摄影多年的经验,与社区人士分享!进而希望能培育一群用相机记录社区的种子摄影师,为大家熟悉的松山,留下一些在快速蜕变中,即将消失的行业与人文、地理的影像!

  开课之初,来上课的、来参与记录社区的人士,对于摄影的认知,大概仅止于按快门的技能,常忽略用相机来写故事的本能与技巧。事实证明,经历这些年来「纪实摄影」课程的训练,社区伙伴们的确留下一些难能可贵的镜头,同时也让一些喜爱摄影的朋友们知道,相机不只是个拍照的工具而已,更是一个参与历史、体会历史、记录历史的好媒材!

  要拍出好照片,没有捷径可循,「用头脑构图、用眼睛感光、用手指按快门」,就是最好的方法。摄影除了可以记录下周边的人、事、时、地、物,也可以成为艺术创作的根源,更可以成为一张具有历史价值的影像。「纪实摄影」课程的理念,即是将摄影落实于生活中,喜欢摄影,就让摄影成为生活的一部份,也让摄影来记录我们的人生!

指导老师 谢三泰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标题,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个关于“不存在”的画面。或许是指那些已经被拆除的老房子,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却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中消失无踪;或许是指那些不为人知的民间技艺,在现代化的洪流中逐渐式微,只剩下零星的传承者;又或许是指那些在喧嚣都市中被忽略的角落,虽然真实存在,却鲜少有人驻足,仿佛不被这个时代所“看见”。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以“走拍纪实”的方式,去捕捉这些“不存在”的痕迹,去挖掘那些被遗忘的故事。我喜欢这种带着探索精神的书籍,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唤醒,唤醒我们对周遭世界的感知,对历史的尊重,对个体价值的珍视。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独特的视角,感受到他对这座城市的深情,以及他对那些“不存在”之物的关注和惋惜。

评分

我非常喜欢那种能够带我深入体验一个地方的书籍,尤其是像“台北不存在”这样充满悬念的标题,让我充满了好奇。我一直认为,每个城市都有其不为人知的另一面,那些被大众所忽略,却深深植根于城市灵魂深处的元素。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台北不为人知的一面,那些隐藏在光鲜亮丽的表象之下的真实生活。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他独特的视角,通过“走拍”的方式,记录下那些可能正在消失的场景,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角落,以及那些普通人生活中不为人知的喜怒哀乐。我渴望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台北,一个充满故事和温度的台北,一个让我能够真正感受到这座城市灵魂的台北。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非常有吸引力,“台北不存在”,这几个字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让我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我一直对那些非主流的、不被大众所熟知的城市角落充满兴趣,总觉得那才是城市的真正脉搏所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深入台北的肌理,去发现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真实面貌。比如,那些老旧的巷弄里,是否还保留着昔日的风貌?那些默默无闻的手工艺人,是否还在坚守着自己的技艺?那些生活在城市边缘的人们,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我渴望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用镜头捕捉到的细腻情感,用文字描绘出的生动场景,去感受台北这座城市的温度和人情味。我希望它能让我跳出游客的视角,以一个更接近本地人的方式去理解和感受台北,发现那些“不存在”于主流叙事中的魅力。

评分

“走拍纪实”这四个字,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理解的“走拍”,意味着作者不是在一个固定的地点进行创作,而是通过不断的行走,去捕捉那些瞬间的灵感和真实的场景。而“纪实”,则意味着这本书的内容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在街头巷尾的观察和记录。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海量的城市景象中,筛选出那些“台北不存在”的部分,并用镜头和文字将它们呈现出来。我好奇,这些“不存在”的部分,是否是一些被遗忘的历史片段,一些不为人知的民间习俗,或是一些正在消失的城市景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一个不同于以往所见的台北,一个充满惊喜与发现的台北,一个让我重新认识这座城市的台北。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故事感,带着一种窥探的冲动。我一直对台北这个城市充满了好奇,虽然去过几次,但总觉得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寻常百姓生活里的东西,才是这座城市真正的灵魂。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拍”,用镜头和文字捕捉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去发现那些“不存在”于旅游攻略、网红打卡点之中的台北。我希望作者能够用最真实、最接地气的方式,展现台北的日常生活,那些市井的气息,那些可能被时间遗忘的老建筑,那些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挣扎。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像一张老照片,泛黄但充满温度,记录着一座城市的变迁,也折射出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轨迹。我期待着,在作者的镜头和文字里,遇见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台北,一个充满惊喜,也充满人情味的地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