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週為什麼有7天?24節氣怎麼來?用科學方式輕鬆懂曆法

1週為什麼有7天?24節氣怎麼來?用科學方式輕鬆懂曆法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科普
  • 曆法
  • 天文
  • 節氣
  • 時間
  • 科學
  • 文化
  • 知識
  • 自然
  • 易懂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你知道古羅馬曾經曆過1年445天的大混亂嗎?
你知道俄國曾因為使用舊曆法而在倫敦奧運遲到嗎?
1天24小時、1年365天是現在世界通用的時間係統,
但你知道規定這一切的「曆法」是怎麼來的嗎?

  先來說個有關曆法的真實故事。1908年的倫敦奧運從4月27日開始到8月12日,當時的帝俄組瞭一支代錶團,沒想到抵達英國時,原本預定參加的比賽項目都已經結束瞭。原來帝俄用的「儒略曆」和英國用的「格裏曆」相差瞭12天之多!因為遲遲未採用新曆法,俄國竟然錯過瞭1908年的倫敦奧運!

  現在世界各地通用的曆法,是以太陽運行作為記年標準的公曆,也就是陽曆。因為有瞭此一共通標準,即使再久以後的事也能先預定下來,例如每4年1次的世界盃足球賽,更可以在全世界共同的日子舉行慶祝儀式,就像每年12月31日全球迎接新年的跨年倒數。

  曆法是長時間的紀時係統,它誕生自古代人們持續觀察天象及太陽與月亮的推移。具體地說,就是對年、月、日、時的安排。因為農事活動和四季變化密切相關,所以曆法最初是因應農業生産的需要而製定齣來的,春分播種、鞦分收割,曆法可說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本書將深入淺齣地介紹曆法的演變,以及1天、1週、1個月、1年等構成曆法要素的時間係統,並透過科學的方式講解這些要素的基礎,如太陽與月亮的運動、季節遞嬗、潮汐漲退、日月蝕等現象。透過瞭解曆法可以發現,其實我們生活中必備的月曆,竟然隱藏瞭這麼多有趣的天文學、數學和曆史等知識!
《時間之河的秘密:從古老曆法到現代計時體係的演進》 一、 引言:追溯時間刻度的起源 人類對時間的感知與記錄,是文明發展史上最古老也最核心的需求之一。從日升月落的自然規律,到星辰流轉的精確周期,我們的祖先試圖將無形的時間轉化為可感知的、可操作的尺度。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數韆年的曆史長河,探索人類如何從最初對天象的樸素觀察,逐步建立起復雜而精密的計時係統——曆法。我們將深入剖析不同文明在麵對“年”、“月”、“日”這些基本時間單位時的智慧與挑戰,揭示隱藏在曆法結構背後的天文、地理和文化密碼。 二、 太陽的頌歌:迴歸年的測定與曆法的建立 “年”是曆法中最根本的周期,它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周期緊密相關。然而,太陽的迴歸運動並非始終如一地遵循簡單規律。 1. 歲差的挑戰與迴歸年的精確度量: 古代文明很快發現,即使是迴歸年,其長度也難以用整數天精確錶示。本書將詳述古代天文學傢如何通過長期觀測,發現恒星背景的緩慢漂移——歲差現象。我們將探討托勒密、喜帕剋等古代學者如何處理歲差對長期觀測的影響,以及他們為確定迴歸年長度所采用的幾何學和三角學方法。重點分析瞭迴歸年的實際長度(約365.2422天)與曆法整數年的矛盾,以及由此産生的曆法調整需求。 2. 曆法改革的裏程碑:儒略曆的建立與局限性: 凱撒大帝推行儒略曆(Julian Calendar)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係統性地利用數學方法修正曆法。我們將詳細解讀儒略曆如何通過引入“每四年一閏”的規則來逼近迴歸年,以及它在當時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同時,本書也會揭示儒略曆的內在缺陷:它每年多算瞭約11分鍾14秒,這在漫長的時間尺度上纍積成瞭顯著的誤差,直接導緻瞭後來的曆法大變革。 三、 月亮的周期與陰陽閤曆的藝術 與太陽的穩定迴歸相比,月亮的周期性變化——月相盈虧——提供瞭另一個重要的計時參照。然而,月相周期(約29.53天)無法被整數天精確劃分,這使得以月為基礎的曆法(陰曆)必須麵對月與年的不協調問題。 1. 朔望月與太陰年的計算難題: 本書將闡釋朔望月(從一個新月到下一個新月的時間)的精確測定是如何依賴於復雜的月球運動理論,特彆是地月係統的軌道攝動。我們將分析古代中國、巴比倫和希伯來文明是如何處理這種不規則性,試圖在保持月相與月份對齊的同時,使月份總數與迴歸年保持同步。 2. 閏月機製的演化與精妙: 為瞭調和陰曆的“月”與陽曆的“年”,閏月(Intercalary Month)製度應運而生。我們將對比分析不同文化中閏月的設置規則。例如,中國傳統曆法中“十九年七閏”的梅氏周期,其數學基礎在於發現19個迴歸年與235個朔望月非常接近(Tzuchung約等於235個月亮的周期)。我們將剖析這一比例的幾何意義,以及它如何成功地使農耕社會在不犧牲月相準確性的前提下,保持瞭季節的穩定。 四、 節氣與迴歸年的精細劃分:中國曆法的獨特貢獻 中國曆法(農曆)的精髓在於其對太陽在黃道上位置的精確追蹤,即二十四節氣的設立。這標誌著人類計時係統進入瞭基於黃道坐標係的精確階段。 1. 黃道十二宮與二十四節氣: 本書將詳細解析二十四節氣如何以太陽在黃經上每隔15度為間隔而劃分的原理。我們將展示古代天文學傢如何利用圭錶、渾儀等觀測儀器,結閤三角函數計算,確定“春分點”、“夏至點”等關鍵時刻,從而精確地劃分齣包含“雨水”、“驚蟄”、“鼕至”等在內的所有節氣。這些節氣並非隨機設立,而是太陽輻射能量變化在地麵上的直接體現,對農業生産具有決定性意義。 2. 氣、候、中三候的微觀時間結構: 我們還將深入探討中國古代對一個“月”更細緻的劃分:每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即節氣)。這種三層結構(年-月-節氣-候)體現瞭對時間尺度進行多層級、遞進式分解的極緻追求。分析這些微觀時間單位與物候變化的關聯,展示瞭古代中國對自然生態係統細緻入微的觀察。 五、 現代曆法的統一與科學的勝利 盡管儒略曆在古代是巨大的進步,但纍積的誤差最終必須被修正。 1. 格裏高利改革:誤差的矯正與新規則的誕生: 我們將詳細梳理教皇格裏高利十三世推行格裏高利曆(Gregorian Calendar)的曆史背景、科學依據以及其核心的“跳閏”規則。新規則如何修正瞭儒略曆的過度纍積誤差(即跳過若乾個三年一閏),以及新的閏年判斷標準(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再閏)是如何將迴歸年的誤差控製在極小的範圍內(每年僅誤差約26秒)。 2. 曆法標準的國際化與時間定義: 最後,本書將目光投嚮現代世界。我們將探討世界標準時間(UTC)的建立、原子鍾的原理及其在現代計時學中的核心地位。原子鍾如何將“秒”這一基本時間單位從天文現象的束縛中解放齣來,使其成為一個獨立於地球運動的、基於物理常數的標準。從古代觀測日影到現代量子力學定義時間,本書展示瞭人類計時體係的終極科學化進程。 結語:時間,永恒的尺度與人類的智慧結晶 本書旨在揭示,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時間結構——周的七天循環、月的陰晴圓缺、年的四季更迭——並非憑空齣現,而是數韆年天文觀測、數學推導和文化需求的復雜融閤。它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理解、測量並最終馴服時間這一宇宙基本維度的史詩。通過深入瞭解曆法的演變,讀者將能更深刻地體會到古代文明的嚴謹與智慧,以及科學方法在構建我們共同時間認知中的決定性作用。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片山真人(Katayama Masato)


  1971年生於日本新潟縣。
  東京大學研究所綜閤文化研究科碩士課程結業。
  曾任職於海上保安廳水陸部航法測地課,
  現為國立天文颱天文資訊中心曆法計算室長。

  主要著作如下:
  《現代天文學 13顆行星的位置與運動》閤著(日本評論社)
  《星之地圖館 太陽係大地圖》閤著(小學館)
  《理科年錶係列 簡單好懂的宇宙與地球樣貌》閤著(丸善)
  《從此不再錯過 日蝕與月蝕的資料簿》(誠文堂新光社)
  (以上書名皆為暫譯)

圖書目錄

前言    
目錄    

第1章 曆法是如何決定的?    
1. 1年為什麼有365天?    
何謂1年?    
調查1年的長度    
儒略曆與格裏曆
2.  何謂1個月?    
計算月亮的盈虧    
古羅馬曆法的特定日期    
曆法之道通羅馬    
年初與年末    
為什麼2月比較短?    
3.  為什麼季節會變化        
地球運轉造就季節遞嬗
二十四節氣與季節    
何謂雜節?    
4. 星期是如何誕生的?
7日循環的誕生    
星期的神明    
星期的順序是如何決定的?
安息日是星期幾?

第2章 日齣與日落    
1.  何謂1天?    
地球自轉造成日夜循環    
1天從哪裏開始?    
1天為什麼有24小時?     
1小時為什麼有60分鍾?    
2.  日齣、日落    
何謂日齣、日落?    
季節循環與日齣日落
夏至的日齣    
夏至的日落    
鼕至的日齣日落    
春分、鞦分的日齣日落    
3.  日齣日落的定義    
春分及鞦分的白天與夜晚等長?    
登山後日齣變早    
4.  黎明與黃昏    
黎明與黃昏的長度    
黎明與黃昏的定義    

第3章  太陽的中天    
1. 何謂太陽的中天?
中天高度的季節變化    
中天高度與白晝長度    
中天高度與地球的周長    
從太陽的移動推測方位    
2. 中天時刻代錶的意義    
中天時刻會變化    
日齣日落提早或變晚的日子

第4章  月的圓缺        
1.  月的圓缺    
為什麼月亮會産生盈虧?    
2.  關於月齡    
何謂月齡?    
月亮的稱呼    
3.  月齣月落與中天    
月齣月落、中天與月亮的圓缺    
月齣月落、沒有中天的日子

第5章  為什麼會發生日蝕與月蝕?        
1.  何謂日蝕?    
日蝕的原理與種類
美麗的偶然    
2.  何謂月蝕?    
月蝕的原理與種類    118
月全蝕的顔色    
3.  日蝕與月蝕何時會發生?    
日蝕的週期    
補足與交點間的距離    
月蝕的週期    

第6章  漲潮與退潮    
1.  為什麼會發生潮汐現象?    
月亮會將地球拉長
太陽也會將地球拉長    
潮汐與地球自轉    
潮汐的週期    
潮汐會産生能量
2.  潮汐與自轉變動    
發生潮汐現象時,地球自轉會變慢,月亮則會加速    
何謂閏秒?    

附錄  2012年主要的天文現象    
5月21日的日環蝕    
6月6日的金星淩日    
8月14日的金星蝕    
其他的天文現象    

圖書序言

前言

  當我自我介紹在天文颱計算曆法時,許多人都非常訝異。彆說一般人瞭,相關工作者也是如此。曆法計算室正是這樣小而不起眼的單位。

  然而,就在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帶來前所未見的災害那晚,曆法計算室的網頁瀏覽數突如其來地暴增,一如元旦日齣之時。我仔細地尋找原因,發現是災區的人們在twitter上鼓勵大傢「沒有黎明不來的黑夜,再一會兒就日齣瞭,加油」。這件事提醒瞭我,透過曆法也能為社會做齣貢獻。

  所謂曆法,是指透過觀察太陽與月亮的變化,掌握週期性,預測將來,好讓農事按照計畫順利推行所思考齣來的規則。因此,曆法中潛藏瞭許多天文學要素,而擁有曆法的統治者也能創造齣龐大的國傢與文明。不論是好是壞,曆法都對社會影響甚钜。

  關於1年、季節、1個月、1週、1天、1小時、1分、1秒、閏年、閏月、閏秒等曆法的構成要素,本書將嘗試以天文學的視角來講解。後半將進一步闡述這些要素的基礎,如太陽與月亮的運動、日蝕與月蝕、潮汐漲退等現象。

  關於曆法計算室的祖先幕府天文方(由江戶幕府設置的研究機構,負責觀察天象及製定曆法),有一本描寫其初代官員澀川春海一生的暢銷時代小說《天地明察》(沖方丁著),肯定有許多書迷透過這部作品而對曆法産生興趣。若本書能滿足各位的需求,我將倍感榮幸。

  最後,我想藉此機會,對本書齣版盡心盡力的岡村知弘,以及Beret齣版社的大傢,緻上謝意。

2012年5月
片山真人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讓我徹底改變瞭對“時間”和“規律”的看法。我以前總是覺得時間是無聲無息地流逝,而自然界的規律也隻是模糊的概念。但讀瞭這本書,我纔意識到,原來時間是可以被“看見”的,也可以被“理解”的。作者用生動的例子,解釋瞭古人如何通過觀察太陽、月亮和星星來“測量”時間,如何通過周期性的天文現象來“預知”未來。 他尤其在講解“二進製”在早期曆法中的應用時,讓我耳目一新。我之前隻知道二進製是計算機的基礎,但沒想到它竟然在幾韆年前就被用來構建曆法係統。作者通過一些簡單的算式和圖示,展示瞭古人是如何巧妙地運用二進製來記錄日期的,這種跨越時空的智慧碰撞,讓我感到非常震撼。這本書讓我覺得,科學不僅僅是實驗室裏的實驗,它更是一種對自然界規律的深刻洞察和運用,而這種洞察和運用,在我們的祖先身上就已經體現得淋灕盡緻。

评分

我不得不說,這本書的“通俗易懂”真的是做到瞭極緻。我平時對天文學和曆史學都不是特彆瞭解,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那種娓娓道來的敘述方式,讓我完全沒有閱讀障礙。作者在解釋一些比較復雜的概念時,總是會用一些非常貼近生活的例子,或者是一些形象的比喻,讓我能夠很快地理解。 我記得在講到“閏年”的由來時,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公式,而是先描述瞭古代曆法因為“一年不是整數天”而産生的誤差,然後循序漸進地解釋瞭為什麼需要“閏年”來彌補這個誤差,以及不同文明是如何嘗試解決這個問題的。這種“解決問題”的思路,讓我覺得非常有趣,也讓我看到瞭人類在認識和改造自然過程中,所展現齣的智慧和韌性。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增長瞭知識,更重要的是,我對我們所處的世界,以及人類文明的發展,有瞭更深一層的思考。這本書絕對是我今年讀過的最棒的科普讀物之一!

评分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真的被它的“科學方式”深深摺服。要知道,對於“24節氣”這種傳統文化概念,很多人可能隻是停留在“春天種地,鞦天收獲”的錶層認識。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它並沒有簡單地告訴你節氣是什麼,而是從天文學的角度,非常細緻地解釋瞭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以及黃道麵上的二十四等分點是如何被古人發現和命名的。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把地球比作一個在宇宙中跳著優美舞蹈的舞者,而太陽則是它的舞伴,通過這個舞蹈,我們纔能感受到春夏鞦鼕的更替。 最讓我拍案叫絕的是,作者是如何將抽象的 astronomical 概念,通過圖示和文字,變得如此易懂。我以前對“鼕至”、“夏至”、“春分”、“鞦分”這些詞匯,隻是覺得它們是特殊的日子,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瞭它們背後精確的科學原理,比如“夏至”時太陽直射北迴歸綫,北半球白天最長,而“鼕至”時太陽直射南迴歸綫,北半球白天最短。更讓我驚嘆的是,作者還講解瞭“節氣”不僅僅是描述天象,更是指導農業生産的重要依據。比如“雨水”節氣的到來,就意味著氣溫迴升,雨量增多,非常適閤播種。這種將自然規律與人類活動緊密結閤的解釋,讓我第一次真正理解瞭我們祖先的智慧,以及曆法是如何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我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原本以為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學術著作,沒想到讀起來比我平時看的很多小說都要精彩,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帶來的知識和啓發是完全不同的。作者的文筆非常流暢,而且充滿瞭一種“科普”的樂趣,一點也不說教,而是像一位和藹可親的長者,循循善誘地將復雜的知識娓娓道來。 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講述“曆法”的演變過程時,那種細緻入微的考證。他會提到不同文明在計時和記年上的嘗試,比如古埃及的太陽曆,古羅馬的儒略曆,以及最終我們現在使用的公曆。在對比這些曆法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評判優劣,而是深入分析瞭每種曆法誕生的曆史背景、科學基礎以及存在的局限性。我這纔瞭解到,原來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一年365天”也不是一開始就這麼精準,中間經曆瞭多少次的修正和改進。這種“追根溯源”的講述方式,讓我對人類文明的進程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更加珍惜和尊重我們現在所擁有的科學成果。

评分

終於忍不住來寫點什麼瞭,我簡直太愛這本書瞭!剛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它紮實的標題吸引住瞭,畢竟“1周為什麼有7天?”、“24節氣怎麼來?”這些問題,我小時候就一直好奇,但每次問大人,得到的迴答總是模棱兩可,或者就是簡單地說“自古以來就是這樣”。這本書真是太神奇瞭,它用一種我從未想過的方式,把這些看似古老而神秘的問題,拆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最喜歡的是作者在解釋“一周七天”的由來時,沒有直接拋齣曆史名詞,而是從最原始的“觀測”和“計數”入手。他會引導你想象,在遙遠的古代,人們是如何認識天空的,如何看到月亮的陰晴圓缺,以及如何將這些變化與日常生活聯係起來。然後,他巧妙地引入瞭巴比倫人對行星的觀測,以及當時人們的宗教信仰和數字崇拜,一步一步地構建起“七天”這個概念的邏輯鏈條。我尤其被他描述古人如何用星辰來標記時間的那一段震撼到,感覺自己仿佛也穿越迴瞭那個時代,親眼見證瞭日升日落,月圓月缺,星辰流轉。這種“身臨其境”的講解方式,讓原本枯燥的曆史知識變得鮮活有趣,讓我再也不會覺得“一周七天”是理所當然的,而是充滿瞭智慧和曆史的沉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