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構成要件問題研析

刑法構成要件問題研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刑法
  • 構成要件
  • 犯罪
  • 法律
  • 學術
  • 理論
  • 研究
  • 法學
  • 罪刑法定
  • 刑法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自從刑法犯罪判斷體係成形,刑法構成要件一直是第一主角,無論是犯罪論或各種犯罪類型,也無論是錯誤問題或犯罪競閤,都與構成要件的解釋與適用密切相關。

  刑法構成要件實為古老又新穎的議題,作者以兩大編共十四個深入的論文架構成本書。上編為「構成要件之理念與理論」,下編為「構成要件之實務與檢討」,全書要旨以書名做為統閤。

  本書亦針對2014年刑事訴訟法新修條文,加以論述,有相當深入而符閤現況的評析,可做為關於刑法學的研究,對於理解刑法要義也極有幫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呂秉翰


  現職
  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係(法律學類)助理教授

  學曆
  東海大學法學博士

  經曆
  警專、雲科大科法所、颱中科大、南華大學、吳鳳科大等校兼任助理教授

圖書目錄

上編:構成要件之理念與理論

一、刑法學方法小論
    1.前言
    2.法學的方法論與研究方法
    3.刑法釋義學的方法
    4.結語

二、刑法上的「重復評價禁止原則」
    1.序言
    2.重復評價禁止原則之概念與內涵
    3.重復評價禁止原則的體係構成與定位
    4.以重復評價禁止原則檢視相關犯罪類態
    5.結語

三、恐怖主義與敵人刑法
    1.序說
    2.恐怖主義的意涵與諸說
    3.敵人刑法的發韌與展開
    4.以敵人刑法應對恐怖主義?
    5.結語與展望

四、犯罪論體係之變革        
    1.前言
    2.犯罪理論前沿
    3.古典犯罪理論
    4.新古典犯罪理論
    5.目的犯罪理論
    6.新古典暨目的論的綜閤犯罪理論
    7.Roxin的目的理性犯罪理論
    8.各個階層之間的構造關連
    9.犯罪理論的歸趨-代結論

五、主觀不法要素
    1.前言
    2.犯罪行為之主觀要素的變遷
    3.構成要件之主觀不法要素
    4.結語

六、同意與承諾
    1.名異實異
    2.名同實異
    3.名異實同
    4.名同實同

七、錯誤的類型與評價
    1.鳥瞰錯誤類型
    2.構成要件錯誤
    3.容許構成要件錯誤
    4.禁止錯誤
    5.包攝錯誤
    6.反麵錯誤
    7.其他錯誤問題
    8.總結

下編:構成要件之實務與檢討

一、民國百年後的刑法修正
    1.法與時轉
    2.2011年修法評釋
    3.2012年修法評釋
    4.2013年修法評釋
    5.2014年修法評釋
    6.結語

二、非真正的構成要件要素
    1.犯罪要素的形變
    2.真正的構成要件要素
    3.非真正的構成要件要素
    4.結論

三、人頭帳戶刑責問題        
    1.問題與爭點
    2.詐欺罪幫助犯之成立要件
    3.司法實務判決的各種見解
    4.相關不法要件之檢討
    5.結語

四、「文化刑法」概念初探:以刑罰處罰原住民持有自製獵槍為例
    1.前言
    2.問題
    3.文化與刑法的交會
    4.「文化刑法」概念之倡議
    5.結論

五、詐欺罪之解釋與適用
    1.概說
    2.法益性質
    3.客觀不法
    4.主觀不法
    5.行使詐術之特殊問題
    6.結論

六、刑法上「詐術」概念之探討
    1.問題之提齣
    2.詐術概念的錶象與實相
    3.詐欺罪本身的詐術概念
    4.詐欺罪以外的詐術概念
    5.各罪之詐術概念的比較
    6修法趨嚮建議-代結論
 
七、犯罪競閤問題
    1.基礎思維
    2.兩種判斷架構
    3.純正的犯罪競閤
    4.不純正的犯罪競閤
    5.犯罪競閤類型之比較
    6.結語

圖書序言

序言

  本書收錄瞭個人近年來所發錶與刑法上構成要件有關的相關論著,為瞭不讓內容的呈現僅像是舊有論著的匯整而已,因此,在付梓齣版之前,我耗費瞭相當多的心力與時間加以調整、更新與補述,在逐字逐句的迴顧過程當中,不時要以現境的筆觸去檢視往境的成果,奇妙的是,心境不但不見繁雜,卻反而愈見清澈,無論是更為堅信自己看法抑是改弦易轍變更主張,各篇論文之結論究竟如何,於我而言,最後似乎已經無關緊要瞭。這一趟曆程最大的意外收獲,竟是給瞭我一個能夠檢視自我的契機。學術作品固然可以反應一個人的學思曆程,但有時似乎也可以為作者帶來一些心靈上的轉摺與成長。

  刑法上的構成要件是一個既古老又新穎的議題,自從犯罪的判斷體係形成之後,構成要件一直就是第一主角,講刑法,主要就是在講犯罪論,而講犯罪論,則很大的篇幅就是在講構成要件,即便介紹說明的是各種犯罪類型,其實講的也還是構成要件,甚至於是錯誤或競閤,跟構成要件也脫離不瞭關係,至於構成要件的內涵,不僅豐富多元,更隨時處於變動。本書之各篇原係發錶於期刊或研討會,所論述者僅為刑法構成要件之一小部分而已,名為刑法構成要件問題研析,雖是一時權宜,卻也是各篇共同交集。本書內容分為上下兩編,上編是構成要件之理念與理論,下編是構成要件之實務與檢討。上編有刑法學方法小論、刑法上的「重復評價禁止原則」、恐怖主義與敵人刑法、犯罪論體係之變革、主觀不法要素、同意與承諾、錯誤的類型與評價等七篇;下編有民國百年後的刑法修正、非真正的構成要件要素、人頭帳戶刑責問題、「文化刑法」概念初探、詐欺罪之解釋與適用、刑法上「詐術」概念之探討、犯罪競閤問題等七篇。其中,詐欺罪之解釋與適用、刑法上「詐術」概念之探討這兩篇原為學位論文內容之一,之所以淬取收錄,主要原因在於若乾看法已有所更張。民國百年後的刑法修正一文,論述更已及2014年6月止。至於其他各篇,較原先所發錶內容皆有著程度不小的改寫,文中見解或有不同於學說上之通常主張者,如能有機會激發一些討論,則我必須感謝批判指正我的人。冀望本書的問世,對於學術研究抑或實務見解而言,可以有些許的參考價值。

  語末,要藉著篇幅一角先感念兩間學校:在東海大學攻讀學位的過程裏,對於精鍊我的思維與論辨能力功不可沒;而國立空中大學在世象難料的當下,提供瞭我一個可以佇足的所在,安頓我的身與靈,感謝您們。我的牽手與我的三個孩子,陪伴著我度過每天每時每個當下,使得我的生命一直能夠充實且愉悅,感謝你們。這一本小書,除瞭記錄我的成長,也給瞭我可以省視自我的體悟,感謝你。

呂秉翰 謹誌
2014.7.17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作為一個對刑法理論素有研究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真正深入探討「違法性」與「罪責」之間微妙關係的書籍。《刑法構成要件問題研析》在這方麵,可謂是點亮瞭我心中的一盞明燈。作者在探討違法性阻卻事由,如緊急避難、應允承擔風險等,以及罪責阻卻事由,如精神疾病、義務衝突時,展現瞭極為深厚的功力。我特別欣賞作者對於「可歸責性」的闡述,以及它如何影響到我們對行為人犯罪意圖的評價。有時,我們會遇到一些行為人,儘管客觀上完成瞭構成要件,但由於其特殊的心理狀態或客觀情境,我們在道德上或法學上,難以完全歸咎於他。這本書正是從這些細微之處,抽絲剝繭,揭示瞭刑法在衡量行為的「應受非難性」時,所採取的各種考量。書中對於「期待可能性」的深入分析,更是讓我對那些處於兩難睏境中的行為人,有瞭更為人性化的理解。這不僅提升瞭我理論上的認知,也對我在分析案件時,如何更精準地把握行為人的主觀狀態,有瞭極大的助益。

评分

坦白說,閱讀這本《刑法構成要件問題研析》的過程,對我而言,更像是一場心靈的洗禮與思辨的饗宴。作者的筆觸極為細膩,彷彿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引導著我一步步深入刑法構成要件的奧秘。我尤其被其中關於「因果關係」的討論深深吸引。過去,我對於刑法上的因果關係判斷,總停留在自然科學的「條件說」或是「相當因果關係說」的基礎上,覺得隻要找到一條從行為到結果的因果鏈,似乎就足以應付。但作者透過對不同學說的比較分析,以及大量引用的實務判決,我纔驚覺,刑法上的因果關係,遠不止於此。它牽涉到行為的評價、規範的目的,以及如何避免過度擴張責任。作者對於「結果無價值」與「行為無價值」的區分,以及如何以此來理解和判斷因果關係,給我帶來瞭前所未有的啟發。我過去在處理一些複雜的侵權案件時,對於因果關係的認定常常感到猶豫不決,但這本書讓我學會瞭從更深層次的法學原理齣發,去理解和判斷,進而能夠做齣更為穩健和有說服力的判斷。

评分

一直以來,刑法實務上的疑難雜癥,總讓我感到睏擾,特別是那些看似簡單,卻又牽涉到複雜法理的構成要件問題。拿到這本《刑法構成要件問題研析》時,我抱著既期待又有點忐忑的心情翻開。期待的是它能為我解開許多纏繞不清的迷思,忐忑的是,這種專業性極強的學術論著,往往閱讀起來是一場艱澀的馬拉鬆。然而,翻閱的過程中,我卻意外地發現,作者以一種相當清晰且引人入勝的方式,將原本抽象的理論,透過具體的案例和深入淺齣的分析,一一呈現在讀者麵前。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闡述每個構成要件時,不僅僅是羅列學說,更深入探究其背後的立法精神與實務操作的邏輯。例如,在探討正當防衛的「不法侵害」要件時,作者並沒有止步於形式上的定義,而是詳細剖析瞭緊急情況下的判斷標準,以及如何平衡個人權益與社會秩序的衝突,讓我對這一概念有瞭更為立體的認識。讀完這部分,我彷彿醍醐灌頂,許多過往在實務中遇到的類似案件,都能找到相應的理論依據來支持我的判斷,大大提升瞭我處理案件的信心。

评分

這本《刑法構成要件問題研析》的閱讀體驗,對我來說,簡直是一次身歷其境的學術探索。我特別著迷於作者對「故意」與「過失」的細緻劃分和深入剖析。過去,我常常混淆兩者在某些複雜情況下的界線,尤其是在涉及預見可能性與避免可能性時。作者透過大量的實務案例,將這些抽象的法律概念,具象化地呈現在我眼前。例如,在討論「未必故意」與「間接故意」時,作者並沒有單純地給齣定義,而是分析瞭行為人主觀上對結果發生的「意欲」或「容認」程度,並輔以許多精彩的案例,讓我能更清楚地辨別。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探討瞭「誤想」的類型及其對構成要件的影響,這部分內容對於理解許多看似荒謬卻真實發生的犯罪行為,提供瞭關鍵的鑰匙。閱讀過程中,我彷彿置身於一場場法庭辯論,跟隨作者的思路,一步步地解構案情,分析行為人的主觀意圖,最終得齣嚴謹的結論。這種沉浸式的學習體驗,讓我對刑法構成要件的掌握,達到瞭前所未有的深度。

评分

我一直覺得,刑法學術研究的最高境界,莫過於能夠將理論與實踐完美地結閤,而這本《刑法構成要件問題研析》恰恰做到瞭這一點。作者在探討諸如「行為」概念的界定、財產犯罪中的「支配」關係、以及妨害風化罪中「公序良俗」的變遷等議題時,都展現瞭其對現實社會的敏銳觀察力與深厚的法學素養。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這些爭議性議題時,所錶現齣的客觀與中立。他不僅詳盡地介紹瞭不同的學說觀點,更深入分析瞭各該學說背後的優劣,以及在實際運用中所麵臨的挑戰。書中對「客觀歸責」原則的闡述,讓我對如何在複雜的社會互動中,精準地劃定刑法責任的邊界,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同時,作者對於最新實務見解的引述與評析,也讓我覺得這本書充滿瞭時代感,能夠幫助我跟上刑法理論發展的最前沿。總體而言,這是一本極具參考價值、能夠啟發思考,並對提升刑法實務判斷能力大有裨益的佳作,我誠摯推薦給所有關心刑法的讀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