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一次跨越時空、溝通心靈的奇遇 布倫住在美國紐約的一個小社區。為瞭讓他念好學校,他的爸媽選擇住在這個好學區的一棟小房子裏;爸爸每天通勤去上班,做著機器似的繪圖工作,媽媽雖有纔智,一心想去大學念法律成為律師,卻因經濟問題和傢事的牽絆而無法如願。布倫痛恨爸爸的懦弱無能,也討厭媽媽的強悍嘮叨,卻無法改變傢裏不和諧的氣氛。
當布倫父親的姨丈去世,把一座農場留給他父親時,布倫的爸媽為瞭賣不賣農場而起瞭爭執,布倫再也無法忍受瞭。他躲到地下室裏,用爸爸自小就有的一套手工大型積木堆築城堡。疲倦加上厭煩,布倫不知不覺就在積木堆裏睡著瞭。當他在昏暗中醒來時,他發現自己竟然到瞭另一個世界……
每一個人在成長期間,一定會經曆對現實種種感到幻滅的過程︰對學校、老師,對同學、朋友,對爸媽、傢庭;這其中,影響最大的應該是爸媽、傢庭所帶來的幻滅吧。畢竟,老師沒有我們想像的完美,朋友沒有我們想像的忠實,至少我們總可以躲迴有爸媽庇護的傢裏,因為傢是最終的安全城堡,是每個人心靈得到滋潤的地方。可是,當你發現爸爸離你想像中的英雄太過遙遠,媽媽又不是教科書中傳統的慈母,而你的傢和彆人的相比又那麼寒酸時,該怎麼辦呢?你也許會像布倫一樣,躲起來,自怨自艾,怨天尤人,羨慕彆人的爸爸那麼強又有纔乾,責怪自己的媽媽嘮叨、自私無理,又氣憤為什麼上天對人這麼的不公平。當你陷入這種情緒中時,你該如何解脫呢?
布倫得以藉一次奇遇,跨越時空,迴到數十年前,他爸爸纔十歲時的傢。他和小時候的爸爸相處瞭一天,與他結為朋友。在這一天裏,他認識瞭他的爺爺、奶奶,看到瞭他姑姑和叔叔們年幼時的模樣,但最重要的,他看到他父親小時候所過的生活,他父親身為傢中長子必須承擔和忍受的一切,也看到爺爺那一代用多麼嚴峻且不流露任何情感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子女。相形之下,他實在是太幸運瞭;他父母不但事事為他著想,而且他爸爸也絕不會無理地打罵他。他也體認到,他爸爸具有驚人的毅力,而且有常人所不及的勇氣去承擔不公平的指責,雖然這造成他日後或許顯得懦弱的沉默個性,但他的責任感和照顧傢人的犧牲卻深深感動也震撼瞭布倫。布倫得到一個結論︰要真正瞭解一個人,必須在他小的時候就認識他,纔有可能。
當然,我們都不可能經曆布倫的奇遇,去認識我們爸媽小的時候,去看看他們曾經過過如何艱苦的生活,曾經忍受怎樣的誤解和不公,怎樣的掙紮和怎樣的成長,可是閱讀此書,幫助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去看我們的父母和傢庭,甚至去看我們周遭的每一個人。一個人不應該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去苛責彆人,應該站到彆人的立場想一想,這樣可以多一分體諒,多一分包容,這世界也就更為和諧瞭。
心靈積木,顧名思義是指布倫經由爸爸留傳給他的積木進入他爸爸的世界,進一步瞭解瞭他爸爸的心,與他爸爸有瞭心靈上的溝通。另一方麵,我們也可以說,心靈之間的溝通,必須藉由耐心的構築,就像堆積木一樣,一塊一塊地搭建起來,而且要小心翼翼地維護,不讓它倒塌,最後纔能建構齣牢靠的心橋,真正有瞭聯係,彼此得以溝通,進而能夠瞭解吧?
希望《心靈積木》帶給你一點啓發,更幫助你用一種新的角度,重新去看你的爸媽。或許你也會像布倫一樣,發現你的爸媽並不像你想像中的軟弱或無理,甚至可以像你的朋友,而你也可以站在朋友的立場,去瞭解他們麵對什麼問題,甚至給他們一些建議去解決問題呢。
文/謝瑤玲
推薦序
一場神奇可喜的超時空經驗 堆疊積木,嚮來被視為是一種兒童遊戲、益智訓練,但若從精神意義或行為學角度看,那其實也是一種「建構」、「重組」的過程,具高度象徵意義。《心靈積木》一書便充分演繹瞭如此的象徵意義,並且在一種巧妙而充滿戲劇性的情節推進中,鋪敘瞭一個重新建構對父親認知的天倫故事與成長故事。
本書主角十二歲的男孩布倫,其實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縮影,他對父親的不滿與抱怨,也經常在我們成長曆程中齣現,但經由一次積木遊戲、一場神奇可喜的超時空經驗,布倫與童年時代的父親相逢,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方始對這位在自己生命中最重要、最值得他親近關愛的人,産生深切的理解與同情。
作者透過布倫個人的轉變及其心路曆程,所欲啓發讀者的乃是──唯有透過心靈的建構、重組,以及真正的愛、善意與關懷,親人間種種誤解和疏離,纔能被化解。於是,陪同布倫穿越瞭他的時光之旅、心靈積木之旅後,重返現實人生,掩捲深思,觀照自我,或許,追求親情品質的我們,也該玩一次堆疊自己「心靈積木」的遊戲瞭。
作傢 陳幸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