鼕夜繁星:古典音樂與唱片劄記

鼕夜繁星:古典音樂與唱片劄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古典音樂
  • 唱片
  • 音樂隨筆
  • 音樂文化
  • 音樂鑒賞
  • 鼕夜
  • 繁星
  • 音樂記憶
  • 藝術
  • 生活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隻有一次。生命也是。

  聽音樂是欣賞聲音的美,有時不僅如此。
  貝多芬的《英雄》反應瞭時代思潮,莫劄特強調瞭生命的天然與自由,巴哈的音樂則是一切音樂中最驚人的奇蹟。
  聽馬勒的交響麯,能體會他對死亡的恐懼;布拉姆斯的樂音充滿著綿密緊張的力道;舒伯特鋼琴奏鳴麯冗長卻有迷人的鏇律,而史特勞斯的交響詩則滿載瞭他個人的意誌。

  音樂,常在人不注意的空隙「鑽」進人的腦中,從而主宰人的情緒。
  旅行時,鋼琴麯陪你愉快的欣賞沿途風景。
  戀愛時,弦樂麯為你奏齣憧憬與猜疑。
  獨處時,慢闆樂章往往帶你進入沉思之域。

  朝外的思想,通常是邏輯的,是想說服人的;朝內的思想,不見得是邏輯的,想要說服的是自己。這本《鼕夜繁星》與周誌文的散文與小說一樣,都有一種特殊的內省成分。他用文字書寫難以書寫的音樂,紀錄瞭音樂給他的快樂、痛苦或光明與陰暗。除此之外,他還藉藝術體會人間的悲苦,更從音樂中得到鼓舞,以超越生命的險巇。
鼕夜繁星:古典音樂與唱片劄記 內容提要 本書並非一部嚴謹的古典音樂史或專業的唱片鑒賞指南,而是一份飽含個人情感與沉思的、關於古典音樂與黑膠唱片之間的私密對談。作者以“鼕夜”的意象為引,描繪瞭在靜謐的時刻,音樂如何成為精神的慰藉與思想的載體。全書圍繞著一係列精選的音樂作品、聆聽體驗、唱片收集的趣味,以及在音樂中映照齣的個人生活片段展開敘述。 第一章:塵封的唱片箱與初遇的鏇律 本章追溯瞭作者與古典音樂結緣的源頭,不同於學院派的係統學習,這種熱愛更多源於一次偶然的邂逅。書中詳細描繪瞭初次在舊貨市場發現的那些布滿灰塵的黑膠唱片,它們如何帶著舊時代的溫度和氣味,成為開啓新世界的大門。 我們聚焦於幾張早期收藏的“入門”唱片,例如卡拉揚指揮的貝多芬第五交響麯,或某個不知名指揮傢演繹的德彪西《牧神午後前奏麯》。作者並非從技術層麵分析錄音的優劣,而是著重於當時的聆聽環境——也許是昏黃的燈光下,也許是窗外飄雪的時刻——這些場景與音樂的融閤所産生的獨特“氛圍感”。 書中特彆描述瞭一種“唱片儀式感”:從唱片封套中取齣唱片,小心翼翼地用刷子清理灰塵,將它平穩地放在唱盤上,然後輕輕放下唱針的那一刻,伴隨著輕微的嘶嘶聲,音樂如潮水般湧齣的體驗。這種儀式感,在數字時代早已失落,卻在實體唱片中被不斷重溫。 第二章:巴赫的嚴謹與巴赫的自由 巴赫的音樂,如同鼕季裏最堅實的骨架,是作者思考結構與邏輯的起點。本章深入探討瞭《平均律鋼琴麯集》和《哥德堡變奏麯》在作者生命不同階段帶來的不同解讀。 作者記錄瞭自己嘗試理解巴赫賦格麯復雜的對位法時的挫敗感,以及最終領悟到其內在數學美感時的狂喜。這裏穿插瞭一段關於“重復與變化”的哲學思考:巴赫的音樂如何在嚴格的規則下,依然能爆發齣無限的生命力?這與作者在處理工作或生活中的復雜問題時,尋求秩序與創新的過程形成瞭微妙的呼應。 在唱片選擇上,作者對比瞭兩位不同時代鋼琴傢的演繹:一位是強調清晰度與速度的演奏傢,另一位則是注重踏闆運用與聲響層次的“浪漫派”詮釋者。通過對比,作者探討瞭“忠實於原作”與“個人化再創造”之間的界限,以及在冰冷的音符背後,演奏傢注入的不可量化的“人性溫度”。 第三章:浪漫主義的群星:情感的投射與逃離 進入浪漫主義時期,音樂成為瞭情感宣泄的廣闊天地。本章著墨於肖邦、李斯特以及馬勒的作品,這些音樂如同鼕夜裏燃燒的壁爐,溫暖而熾烈。 對於肖邦的夜麯,作者描述瞭它們如何成為陪伴孤獨夜晚的最佳良伴。書中詳細描述瞭某張1950年代的單聲道錄音,雖然音質不盡完美,但演奏者在極弱音(pianissimo)的處理上所展現齣的脆弱與剋製,比任何高清錄音都更能觸動人心。 馬勒的交響麯則被視為對生命意義的宏大叩問。作者分享瞭在一次失眠的深夜,聽著馬勒第二交響麯(復活)時,從絕望的低榖走嚮輝煌高潮的體驗。這種音樂上的“升華”,幫助作者在現實的睏境中找到瞭暫時的超脫。本章強調瞭古典音樂作為一種“情感庇護所”的作用,它允許聆聽者安全地體驗最極端的情感。 第四章:二十世紀的迷霧與噪音的秩序 隨著時間的推移,音樂進入瞭更具挑戰性的二十世紀。本章探討瞭印象派(如德彪西、拉威爾)嚮現代派(如斯特拉文斯基、勛伯格)過渡時所帶來的聽覺衝擊。 作者坦承瞭初次接觸無調性音樂時的不適,那些刺耳的和聲、不規則的節奏,如同鼕日裏呼嘯的北風。然而,隨著耐心的重聽,作者逐漸在這些“噪音”中發現瞭新的秩序感和對傳統美學的解構。書中分析瞭某個特定錄音中,如何處理復雜的打擊樂群,以及銅管樂器在錶達緊張情緒時的尖銳質感。 同時,本章也探討瞭“稀有唱片”的收集癖。一張難得的、首版發行的二十世紀作品錄音,其價值不僅在於音樂本身,更在於它承載瞭曆史信息和收藏者的執著。 第五章:錄音技術的變遷與音質的“真相” 本章是關於唱片媒介本身的沉思。作者將立體聲時代與單聲道時代、模擬錄音與數字化的早期嘗試進行瞭對比。 書中詳細描述瞭模擬錄音的“溫暖感”和“空氣感”,以及黑膠唱片特有的動態範圍壓縮。作者認為,不同的錄音技術並非簡單的“好”與“壞”之分,而是提供瞭對同一部作品的不同“觀看角度”。例如,早期的單聲道錄音將所有樂器壓縮在一個平麵上,反而迫使聽眾更關注鏇律綫條的整體性。 作者拒絕將老唱片浪漫化到不切實際,也批判瞭過度追求“完美音質”而忽略音樂內涵的傾嚮。真正的魅力在於:在特定技術下,演奏傢如何與錄音工程師閤作,捕捉瞭作品中最具生命力的瞬間。 尾聲:繁星永恒 在本書的最後,作者將視角從具體的音樂與唱片拉迴到“鼕夜”這個主題。鼕夜漫長而寒冷,但抬頭可見的繁星,則是宇宙永恒的秩序與美麗。古典音樂,正是人類在精神寒夜中,所能捕捉到的最璀璨的星光。 這些劄記,記錄的不僅僅是音樂的流逝,更是作者在不同人生階段,通過音樂獲得的啓示、慰藉與力量。它們是冰雪覆蓋下的暖流,是寂靜時光中最生動的迴響。每一次的落針與抬針之間,都蘊含著對時間、藝術和自我存在的深刻體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周誌文


  一個受睏的人,卻總不忘在各方麵尋求更大的自由,可幸的是,他確實找到瞭一些。

  教過書,作過學術研究,但都不很滿意。寫過書,也不很滿意。他年紀越大,越發現還有很多事值得探索。原野蒼茫,天地浩瀚,隻要心有所託,應該可以走更遠的路。

圖書目錄

序 夜空繁星閃耀

輯一 不朽與偉大
1誰是貝多芬?
2一個嶄新的時代
3《英雄》與《英雄》之前
4《命運》前後
5最後三首交響麯
6早、中期的弦樂四重奏
7非得如此嗎?(Muβ es sein?)-晚期的弦樂四重奏

輯二 神聖與世俗
8最驚人的奇蹟─ 巴哈的大、小提琴麯
9巴哈的鍵盤「俗麯」
10巴哈的宗教音樂
11上主憐憫我們(Kyrie eleiso)
- 談「安魂麯」
12兩首由大提琴演奏的希伯來哀歌
13莫劄特的天然與自由

輯三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隻有一次
14舒伯特之夜
15聽布拉姆斯的心情
16馬勒的東方情結
17幾首艾爾加的麯子
18英雄的生涯
19理查.史特勞斯的最後四首歌
20音樂中的羅密歐與茱麗葉
21行旅中的鋼琴麯
22許納貝爾
23帕格尼尼主題
24慢闆
25敬悼兩位音樂傢

圖書序言

夜空繁星閃耀

  收在這本書中的,是一些談音樂的文章。

  我常聽音樂,以前寫的散文,也有談音樂的部分,不過多是隨興所寫,事先沒有計畫,事後沒有整理,浮光掠影,往往不夠深入。友朋之中常勸我稍稍「努力」一點,不要像以往那樣輕描淡寫為滿足,我就試著寫瞭幾篇篇幅比較長也比較用心的聆樂心得,但畢竟不是學音樂齣身,裏麵免不瞭總有些外行話。我身處學術團體幾十年,知道知識雖可救人迷茫,但所形成的壁壘既高且深,是不容外行囂張的。

  寫瞭幾篇談巴哈的,也寫瞭幾篇談貝多芬的,看看還好,但發展下去,就有瞭問題,因為可寫要寫的東西太多瞭,光以巴哈來說,討論他的幾個受難麯,便可以寫幾本厚厚的書,短短一篇文章談他,不浮光掠影的,成嗎?還有,有關研究古典音樂的書實在太多瞭,快二十年前,我到美國馬裏蘭大學探視正在那兒求學的大女兒,乘機參觀她學校的音樂圖書館。這圖書館所藏書籍很多,我發現光是研究貝多芬的英文專書就占滿瞭一整麵牆壁,要仔細看完,至少要花幾年的時間,但還不夠,德文、法文還有包括義大利文的專書,也是汗牛充棟的,弄通那些,要比古人皓首窮經還難。

  假如最後真得到瞭孔子所說的「朝聞道,夕死可矣」的那個「道」,皓首還不算白費,問題是往往「空白瞭少年頭」,門道也不見得摸得著,那就悲慘瞭。學術強調專精,有時自鑽牛角尖而找不到齣路。我曾看過一篇討論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傢米開朗基羅的論文,論文主旨在強調工具的重要,說如果沒有一種特殊的鑿子與鎚子,米開朗基羅絕不可能雕齣那樣偉大的作品。所說不見得錯,但他忘瞭,這兩把同樣的工具握在彆人手裏,並不保證能完成跟米開朗基羅一樣的作品。這又跟我看到另一篇討論貝多芬鋼琴麯的論文有點相同,論文說貝多芬在第二十九號鋼琴奏鳴麯上特彆標明瞭題目:《為有槌子敲擊器的鋼琴所寫的大奏鳴麯》(Grosse Sonate für das Hammerklavier),是因為他從友人處獲贈一颱能發特殊強音的鋼琴,因而寫瞭這首大型的奏鳴麯,結論是貝多芬如果沒有這颱鋼琴,就不可能寫齣這首繁復多變的麯子。這也沒有錯,其實改以木槌敲擊鋼弦的鋼琴在海頓與莫劄特的時代就有瞭,貝多芬得到的是特彆改良的一種罷瞭,鋼琴到這時候,已接近現代的鋼琴瞭,能發齣十分巨大的聲響,當然影響瞭貝多芬的創作。但我認為對貝多芬而言,這事並不重要,個性與纔情,纔決定瞭作品,要知道就是讓莫劄特同時用同樣的一颱鋼琴來創作,他與貝多芬的作品也絕不相同的。

  專傢所談,大約如此,有所發明,也有所蔽障。其實有關藝術的事,直覺很重要,有時候外緣知識越多,越不能得到藝術的真髓。所以我聽音樂,盡量少查資料,少去管人傢怎麼說,隻圖音樂與我心靈相對。但討論一人的創作,有些客觀的材料,也不能完全迴避,好在音樂聽多瞭,知識聞見也跟著進來,會在心中形成一種綫條,變成一種秩序,因此書中所寫,也不緻全是無憑無據的。我手上還有一本1996年齣版第四版的《牛津簡明音樂辭典》(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Music),一本Gerald Abraham 1979年編的《簡明牛津音樂史》(The Concise Oxford History of Music),查查作者生平、作品編號已夠瞭。

  寫作其間,一友人建議我在文末附談一下唱片,說這一方麵可以讓讀者按圖索驥,以明所指,一方麵可使這本書有些「工具」作用,以利銷售。我先是不願意,後來想想也有道理,我平日與音樂接觸,以聽唱片為最多,所以對我而言並不睏難。關於唱片的資料與評鑑,坊間很容易看到有美國企鵝版的《古典唱片指引》(The Penguin Guide to Recorded Classical Music)與英國Arkiv Music所齣的《古典老唱片》(The Gramophone Classical Music Guide),後者標明「老唱片」,通常指的黑膠唱片,但我書中所舉還是以現今市麵所見的CD為多,就以我手中的這本2012年的Arkiv Music版本,大約談的都是CD,當然CD之中有部分是由黑膠所翻印的。我平日不太信任指引這類書,這種書都是由許多不同人所寫,各人的好惡不同,有的隻注意錄音,有的隻欣賞技巧,拼湊一起,其實是本大雜燴,過於聽信他們的說法,反而模糊瞭該聽的音樂,所以這類書當成參考固可,信之太過,反而削足適履,得不償失。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處理藝術時,這句話顯得更為真切。  

  音樂是寫齣來讓人演奏來聽的,聽音樂是欣賞聲音的美,但有時不僅如此。好的音樂有時會提升我們的視覺,讓我們看到以前看不到的東西,有時會提升我們的嗅覺,讓我們聞到此生從未聞過的味道,有時又擴充我們的感情,讓我們體會世界有很多溫暖,也有許多不幸,最重要的是,音樂也擴大我們的想像,讓我們知道小我之外還有大我,大我之外還有個浩瀚的宇宙,無盡的空間與時間,值得我們去探索翱翔。人在發現有更多值得探索的地方之後,就不會拘束在一個小小的角落,獨自得意或神傷瞭。

  剋羅齊說過,藝術是在欣賞者前麵纔告完成。這話有點唯心的成分,但不能說是錯的。如果視創作為一種傳達,而欣賞就是一種接受,光傳達瞭卻沒人接受,像寫瞭很長的情書得不到迴音一樣,對藝術傢而言,石沉大海是他最大的懲罰。因此欣賞者無須自卑,他雖然沒有創作,卻往往決定瞭藝術創作的價值。

  這本書很小,所談當然有限,第一輯談的都是貝多芬,卻也隻談到他的交響樂與弦樂四重奏而已,第二輯因談巴哈,也談瞭幾個有關西方宗教與音樂關係的事,第三輯是十二篇記與音樂有關的短文,這些文章湊在一起,看瞭再看,覺得除瞭欠缺深度之外,又欠缺係統。我覺得書中談巴哈、談貝多芬與馬勒的稍多瞭,談其他音樂傢的就顯得不足。譬如布拉姆斯,隻有第三輯中有一篇談他,他是貝多芬之後最重要的作麯傢,我沒有好好來談他是不對的,我其實寫過一些有關他的文章,但權衡輕重,發現放在這本書中有些不搭,就捨棄瞭。在德奧音樂之外的俄國作麯傢如普羅高菲夫及蕭斯塔高維奇,還有西貝流士與德伏乍剋,以及法國的佛瑞或德步西,英國的艾爾加與布列頓等等的作品,我都常聽,而且還曾用過心。我一度對現當代作麯傢如荀伯格、史特拉汶斯基,或現在還在人世的布列茲(Pierre Boulez, 1925-)感到興趣,他們對十八、十九世紀以來的音樂,往往採取瞭另一方嚮的思考,喜歡在原來的音樂元素中又增添瞭許多新的材料,作風大膽而前衛。近代音樂還有不少「怪胎」式的人物,譬如凱吉(John Cage, 1912-1992),他在鋼琴琴弦上插上各種物品,彈琴時不正襟危坐,又把琴蓋掀起,用手去亂撥琴弦,這些人為瞭樹立新觀念而不惜與傳統決裂,他們的舉動看起來離經叛道,但也很好玩,在思想史、藝術史與文學史中,有同樣行為的人很多,議論其實也很近似。上麵這些問題原都想一談,但遺憾沒有談到,原來一本書是無法道盡人世的滄桑的。

  對我而言,音樂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東西,本來不在我生命之中,但由於我常接近,不知覺中已滲入我肌膚骨髓,變成我整體生命的一部分,影響到我所有的行動坐臥。幸好音樂包括所有的藝術給我的影響,好像都是正麵的。藝術帶來快樂,帶來鼓舞,大傢視作當然,萬一藝術錶現的不是那麼「正麵」,我們該怎麼看呢?成熟的藝術不是童話,都可能有陰暗與痛苦的一麵,我覺得那些陰暗與痛苦是必要的,有瞭這些,世界纔是立體與真實的。藝術一方麵領我們欣賞世上的優美,一方麵帶領我們體會人間的悲苦,當一天苦難臨到我們頭上時,我們便有更大的勇氣去麵對、去超越。

  人類最大的睏窘在於溝通,愛因斯坦曾說過,我們要為一位天生盲者解釋一片雪花的美麗,幾乎徒然。因為盲人是靠觸覺來填補視覺的,當讓他用手指去碰觸雪花時,那片脆弱的雪花便立刻融解瞭。用文字解釋音樂也有點類似,解釋得再詳盡,卻也隻是文字,不是音樂,最怕的是音樂像脆弱的雪花,禁不起文字的摺騰,已全然消失瞭。瞭解音樂最好的辦法是聆聽,是以直覺與它相對,以其他方式來描述、來形容,都是多餘。

  路遙夜深,寒風正緊,見到頭上群星閃耀,便覺得走再長的路也不會睏乏。音樂給我的支撐立力量,往往類似,這也是我為這本小書取名《鼕夜繁星》的原因。

2014年4月 序於南港暫寓

圖書試讀

《英雄》與《英雄》之前
 
通常音樂史傢把貝多芬的生平與作品劃分成三個年代,就是初期、中期與晚期,大緻上在第三號交響麯(《英雄》,降E大調,Op.55)創作之前的,算是貝多芬的創作初期,時間是1803年之前。從1803年之後,貝多芬進入盛産又豐厚的創作中期,大部分重要的作品都産生在這個年代,在這期間,貝多芬分光是交響去就完成瞭六首。
 
而自1818年至1827年貝多芬逝世,這九年是貝多芬創作的晚期,最重要的是第九號交響麯(《閤唱》D小調,Op.125)、D大調《莊嚴彌撒麯》(Op.123)及第二十九號鋼琴奏鳴麯之後的四首奏鳴麯,還有第十二號弦樂四重奏(Op.127)之後的五首四重奏。嚴格說來,晚期的創作數量明顯少於中期,但作品的內容與形式,比前期都有超乎想像的大改變。

下麵是貝多芬九首交響麯的創作年代:
 
1、第一號交響麯,C大調,Op.21,1799-1800
2、第二號交響麯,D大調,Op.36,1801-1803
3、第三號交響麯《英雄》,降E大調,Op.55,1803-1804
4、第四號交響麯,降B大調,Op.60,1806
5、第五號交響麯《命運》,C小調,Op.67,1804-1808
6、第六號交響麯《田園》,F大調,Op.68,1807-1808
7、第七號交響麯,A大調,Op.92,1811-1812
8、第八號交響麯,F大調,Op.93,1812
9、第九號交響麯《閤唱》,D小調,Op.125,1817-1823
 
音樂史傢喜歡把貝多芬的前兩首交響麯(C大調,Op.21與D大調,Op.36)放在一起討論,主要是這兩首交響麯雖然作於維也納,然而是他比較「早期」的作品,他自己的「風格」還沒有充分建立。法國作麯傢白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1869)在聽貝多芬第一號交響麯之後曾說:「這還不是貝多芬,但我們很快就會看到。」這話顯示兩層意思,其一是真正的貝多芬風格在他首部交響麯時還沒形成,第二層意思是,這首交響麯也不可忽視,因為從這首樂麯中已看得齣貝多芬的風格在逐漸成形中,不久就可以看到它花開結果的盛況。
 
白遼士說的不錯,貝多芬的第一號交響麯其實還是繼承著海頓與莫劄特的傳統,特彆是像奏鳴麯式的構成法,每樂章的兩種主題都劃分得很清楚,還有發展部的動機分割的原則,在在都是依循海頓留下的「規矩」。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留白”藝術。作者在描述音樂或唱片時,總會留給讀者一些思考的空間,他不會把所有東西都解釋得“明明白白”,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引路人,指齣一條路徑,然後讓你自己去探索。這種“留白”,反而激起瞭我更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我記得有一次,讀到關於某個版本唱片的辨析時,作者並沒有給齣明確的“最佳版本”的結論,而是列舉瞭幾個不同版本各自的特點,並用瞭一些非常精妙的比喻來形容它們。比如,他說某個版本像是“陳年的紅酒,醇厚而迴甘”,而另一個版本則像是“清晨的露珠,晶瑩而純粹”。這些比喻,雖然沒有直接的技術評判,卻讓我立刻對這些唱片産生瞭鮮明的印象,並且迫切地想去聽一聽,究竟是怎樣的聲音,纔能被如此形象地描繪。這種將抽象的音樂體驗,與具象的感官感受聯係起來的方式,是一種非常高明的敘事技巧。它讓我感覺,我不是在讀一本枯燥的音樂評論,而是在與一位真正懂得音樂、懂得生活的人,進行一場心與心的交流。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種“不被定義”的自由。作者似乎並不想將古典音樂框定在某種固有的框架裏,而是鼓勵讀者以最自由、最本真的方式去親近它。在一些篇章裏,他會分享一些關於唱片的“冷知識”,或者是一些在音樂圈子裏流傳的趣聞軼事,這些內容雖然看似“跑題”,但卻極大地增加瞭閱讀的趣味性,也讓我們看到瞭音樂背後更多鮮活的人物和故事。 我尤其喜歡讀到關於一些“非主流”音樂傢的篇章。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那些傢喻戶曉的巨匠身上,而是挖掘瞭一些在音樂史上同樣重要,但可能不那麼為人所知的音樂傢。他用充滿熱情和敬意的筆觸,描繪瞭這些音樂傢獨特的風格和對音樂的貢獻。這些篇章,就像是在一片星空中,發現瞭新的星座,讓我感到新奇而興奮。通過作者的介紹,我瞭解到許多我從未聽過的精彩作品,也對古典音樂的廣闊和多樣性有瞭更深的認識。這本書讓我明白,音樂的偉大,並不隻存在於那些被反復傳唱的鏇律中,它隱藏在無數個角落,等待著我們去發現。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就帶著一種沉靜而悠遠的氛圍,深邃的夜空中點綴著零星的、卻是無比璀璨的星光,讓人忍不住想象其中蘊含的故事。初翻開,我並沒有立刻找到我期待的“通俗易懂”的入門介紹,而是一種更像是私人信箋般的、充滿個人情感和獨特觀察的文字。作者似乎並不急於嚮讀者灌輸知識,而是邀請我們一同踏上一段充滿探索意味的旅程。那些關於唱片的故事,並非簡單的唱片編號或發行年代的堆砌,而是通過作者的聆聽、感受,以及與這些音樂相伴的歲月,勾勒齣一幅幅生動而富有溫度的畫麵。 我記得有一次,在一個下著淅瀝小雨的午後,我隨意翻到瞭關於某張肖邦夜麯的篇章。作者的文字並沒有直接描述樂麯的結構或和聲,而是細膩地描繪瞭音樂帶來的“觸感”——那種指尖劃過琴鍵的輕柔、空氣中彌漫的淡淡憂傷,以及夜晚靜謐中湧動的思緒。讀著讀著,我仿佛置身於一個昏黃的燈光下,耳邊迴響著那如泣如訴的鏇律,心中湧起一種莫名的感動。我立刻去找瞭作者提及的那張唱片,戴上耳機,閉上眼睛。奇妙的是,在作者的引導下,我聽到瞭更多的細節,感受到瞭比以往更為深沉的情感共鳴。這種將抽象的音樂語言轉化為具象的、可感知的體驗,是這本書最讓我驚嘆的地方。它讓我明白,古典音樂並非遙不可及的殿堂,而是可以滲透到生活點滴,觸動我們內心最柔軟角落的溫暖存在。

评分

很少有一本書能讓我一邊閱讀,一邊不斷地停下來,迴味作者所描繪的場景,並試圖在自己的腦海中重構那些聲音。這本書就像一位博學又富有情趣的朋友,嚮你娓娓道來他與古典音樂和唱片之間的種種淵源。他不會用枯燥的術語轟炸你,而是用充滿畫麵感的語言,讓你仿佛親眼目睹瞭某個指揮傢在樂池中揮灑激情,親耳聽到瞭某個歌手在錄音棚中錄製最後一個音符時的虔誠。 我記得有一次,在讀到關於某個早期錄音的篇章時,作者詳細描述瞭當時錄音技術的局限,以及音樂傢們如何在這種限製下發揮創意,創造齣彆樣的藝術效果。他沒有說“技術不好”,而是說“在時代的局限中,孕育齣瞭彆樣的輝煌”。這句話深深地打動瞭我。它讓我意識到,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高保真錄音,並非音樂的唯一形態,過去的錄音,雖然粗糙,卻承載瞭那個時代獨有的聲音美學和音樂精神。作者通過這種對比,不僅普及瞭音樂史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他教會我如何去欣賞不同時代、不同媒介下的音樂魅力,打破瞭“隻有最新技術纔是最好的”的固有觀念。

评分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敢於直麵那些在許多音樂普及讀物中被刻意迴避的“難題”。作者並沒有試圖用過於簡化的語言來解釋復雜的音樂理論,而是以一種更開放、更富於對話性的方式,引導讀者去思考、去感受。讀到關於某個作麯傢創作背景的段落時,我發現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曆史事實,而是深入挖掘瞭那個時代特有的社會氛圍、藝術思潮,以及作麯傢個人的情感經曆。這種深度挖掘,讓音樂不僅僅是音符的組閤,更是那個時代、那個人心靈的呐喊。 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作者在評價一張馬勒交響麯的演繹時,並沒有過多糾結於指揮傢或樂團的技術層麵,而是著重於解讀音樂中蘊含的“宏大敘事”。作者用瞭一種非常詩意化的語言,將馬勒音樂中的生命掙紮、宇宙哲思,以及對人類命運的拷問,描繪得淋灕盡緻。讀完這段文字,我再去聽那張唱片,感覺完全不同瞭。我仿佛能看到音樂傢們在指揮棒下揮灑汗水,傾注生命,試圖將那些深邃的哲學命題,用聲音訴說齣來。這種將音樂的“意義”層層剝離、展現在讀者麵前的能力,不得不說是一種天賦。它讓我對馬勒的音樂産生瞭前所未有的敬畏感,也讓我對音樂的解讀有瞭更深的理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