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繁星:古典音乐与唱片札记

冬夜繁星:古典音乐与唱片札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古典音乐
  • 唱片
  • 音乐随笔
  • 音乐文化
  • 音乐鉴赏
  • 冬夜
  • 繁星
  • 音乐记忆
  • 艺术
  • 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只有一次。生命也是。

  听音乐是欣赏声音的美,有时不仅如此。
  贝多芬的《英雄》反应了时代思潮,莫札特强调了生命的天然与自由,巴哈的音乐则是一切音乐中最惊人的奇蹟。
  听马勒的交响曲,能体会他对死亡的恐惧;布拉姆斯的乐音充满着绵密紧张的力道;舒伯特钢琴奏鸣曲冗长却有迷人的旋律,而史特劳斯的交响诗则满载了他个人的意志。

  音乐,常在人不注意的空隙「钻」进人的脑中,从而主宰人的情绪。
  旅行时,钢琴曲陪你愉快的欣赏沿途风景。
  恋爱时,弦乐曲为你奏出憧憬与猜疑。
  独处时,慢板乐章往往带你进入沉思之域。

  朝外的思想,通常是逻辑的,是想说服人的;朝内的思想,不见得是逻辑的,想要说服的是自己。这本《冬夜繁星》与周志文的散文与小说一样,都有一种特殊的内省成分。他用文字书写难以书写的音乐,纪录了音乐给他的快乐、痛苦或光明与阴暗。除此之外,他还借艺术体会人间的悲苦,更从音乐中得到鼓舞,以超越生命的险巇。
冬夜繁星:古典音乐与唱片札记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一部严谨的古典音乐史或专业的唱片鉴赏指南,而是一份饱含个人情感与沉思的、关于古典音乐与黑胶唱片之间的私密对谈。作者以“冬夜”的意象为引,描绘了在静谧的时刻,音乐如何成为精神的慰藉与思想的载体。全书围绕着一系列精选的音乐作品、聆听体验、唱片收集的趣味,以及在音乐中映照出的个人生活片段展开叙述。 第一章:尘封的唱片箱与初遇的旋律 本章追溯了作者与古典音乐结缘的源头,不同于学院派的系统学习,这种热爱更多源于一次偶然的邂逅。书中详细描绘了初次在旧货市场发现的那些布满灰尘的黑胶唱片,它们如何带着旧时代的温度和气味,成为开启新世界的大门。 我们聚焦于几张早期收藏的“入门”唱片,例如卡拉扬指挥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或某个不知名指挥家演绎的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作者并非从技术层面分析录音的优劣,而是着重于当时的聆听环境——也许是昏黄的灯光下,也许是窗外飘雪的时刻——这些场景与音乐的融合所产生的独特“氛围感”。 书中特别描述了一种“唱片仪式感”:从唱片封套中取出唱片,小心翼翼地用刷子清理灰尘,将它平稳地放在唱盘上,然后轻轻放下唱针的那一刻,伴随着轻微的嘶嘶声,音乐如潮水般涌出的体验。这种仪式感,在数字时代早已失落,却在实体唱片中被不断重温。 第二章:巴赫的严谨与巴赫的自由 巴赫的音乐,如同冬季里最坚实的骨架,是作者思考结构与逻辑的起点。本章深入探讨了《平均律钢琴曲集》和《哥德堡变奏曲》在作者生命不同阶段带来的不同解读。 作者记录了自己尝试理解巴赫赋格曲复杂的对位法时的挫败感,以及最终领悟到其内在数学美感时的狂喜。这里穿插了一段关于“重复与变化”的哲学思考:巴赫的音乐如何在严格的规则下,依然能爆发出无限的生命力?这与作者在处理工作或生活中的复杂问题时,寻求秩序与创新的过程形成了微妙的呼应。 在唱片选择上,作者对比了两位不同时代钢琴家的演绎:一位是强调清晰度与速度的演奏家,另一位则是注重踏板运用与声响层次的“浪漫派”诠释者。通过对比,作者探讨了“忠实于原作”与“个人化再创造”之间的界限,以及在冰冷的音符背后,演奏家注入的不可量化的“人性温度”。 第三章:浪漫主义的群星:情感的投射与逃离 进入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成为了情感宣泄的广阔天地。本章着墨于肖邦、李斯特以及马勒的作品,这些音乐如同冬夜里燃烧的壁炉,温暖而炽烈。 对于肖邦的夜曲,作者描述了它们如何成为陪伴孤独夜晚的最佳良伴。书中详细描述了某张1950年代的单声道录音,虽然音质不尽完美,但演奏者在极弱音(pianissimo)的处理上所展现出的脆弱与克制,比任何高清录音都更能触动人心。 马勒的交响曲则被视为对生命意义的宏大叩问。作者分享了在一次失眠的深夜,听着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时,从绝望的低谷走向辉煌高潮的体验。这种音乐上的“升华”,帮助作者在现实的困境中找到了暂时的超脱。本章强调了古典音乐作为一种“情感庇护所”的作用,它允许聆听者安全地体验最极端的情感。 第四章:二十世纪的迷雾与噪音的秩序 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进入了更具挑战性的二十世纪。本章探讨了印象派(如德彪西、拉威尔)向现代派(如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过渡时所带来的听觉冲击。 作者坦承了初次接触无调性音乐时的不适,那些刺耳的和声、不规则的节奏,如同冬日里呼啸的北风。然而,随着耐心的重听,作者逐渐在这些“噪音”中发现了新的秩序感和对传统美学的解构。书中分析了某个特定录音中,如何处理复杂的打击乐群,以及铜管乐器在表达紧张情绪时的尖锐质感。 同时,本章也探讨了“稀有唱片”的收集癖。一张难得的、首版发行的二十世纪作品录音,其价值不仅在于音乐本身,更在于它承载了历史信息和收藏者的执着。 第五章:录音技术的变迁与音质的“真相” 本章是关于唱片媒介本身的沉思。作者将立体声时代与单声道时代、模拟录音与数字化的早期尝试进行了对比。 书中详细描述了模拟录音的“温暖感”和“空气感”,以及黑胶唱片特有的动态范围压缩。作者认为,不同的录音技术并非简单的“好”与“坏”之分,而是提供了对同一部作品的不同“观看角度”。例如,早期的单声道录音将所有乐器压缩在一个平面上,反而迫使听众更关注旋律线条的整体性。 作者拒绝将老唱片浪漫化到不切实际,也批判了过度追求“完美音质”而忽略音乐内涵的倾向。真正的魅力在于:在特定技术下,演奏家如何与录音工程师合作,捕捉了作品中最具生命力的瞬间。 尾声:繁星永恒 在本书的最后,作者将视角从具体的音乐与唱片拉回到“冬夜”这个主题。冬夜漫长而寒冷,但抬头可见的繁星,则是宇宙永恒的秩序与美丽。古典音乐,正是人类在精神寒夜中,所能捕捉到的最璀璨的星光。 这些札记,记录的不仅仅是音乐的流逝,更是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通过音乐获得的启示、慰藉与力量。它们是冰雪覆盖下的暖流,是寂静时光中最生动的回响。每一次的落针与抬针之间,都蕴含着对时间、艺术和自我存在的深刻体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周志文


  一个受困的人,却总不忘在各方面寻求更大的自由,可幸的是,他确实找到了一些。

  教过书,作过学术研究,但都不很满意。写过书,也不很满意。他年纪越大,越发现还有很多事值得探索。原野苍茫,天地浩瀚,只要心有所託,应该可以走更远的路。

图书目录

序 夜空繁星闪耀

辑一 不朽与伟大
1谁是贝多芬?
2一个崭新的时代
3《英雄》与《英雄》之前
4《命运》前后
5最后三首交响曲
6早、中期的弦乐四重奏
7非得如此吗?(Muβ es sein?)-晚期的弦乐四重奏

辑二 神圣与世俗
8最惊人的奇蹟─ 巴哈的大、小提琴曲
9巴哈的键盘「俗曲」
10巴哈的宗教音乐
11上主怜悯我们(Kyrie eleiso)
- 谈「安魂曲」
12两首由大提琴演奏的希伯来哀歌
13莫札特的天然与自由

辑三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只有一次
14舒伯特之夜
15听布拉姆斯的心情
16马勒的东方情结
17几首艾尔加的曲子
18英雄的生涯
19理查.史特劳斯的最后四首歌
20音乐中的罗密欧与茱丽叶
21行旅中的钢琴曲
22许纳贝尔
23帕格尼尼主题
24慢板
25敬悼两位音乐家

图书序言

夜空繁星闪耀

  收在这本书中的,是一些谈音乐的文章。

  我常听音乐,以前写的散文,也有谈音乐的部分,不过多是随兴所写,事先没有计画,事后没有整理,浮光掠影,往往不够深入。友朋之中常劝我稍稍「努力」一点,不要像以往那样轻描淡写为满足,我就试着写了几篇篇幅比较长也比较用心的聆乐心得,但毕竟不是学音乐出身,里面免不了总有些外行话。我身处学术团体几十年,知道知识虽可救人迷茫,但所形成的壁垒既高且深,是不容外行嚣张的。

  写了几篇谈巴哈的,也写了几篇谈贝多芬的,看看还好,但发展下去,就有了问题,因为可写要写的东西太多了,光以巴哈来说,讨论他的几个受难曲,便可以写几本厚厚的书,短短一篇文章谈他,不浮光掠影的,成吗?还有,有关研究古典音乐的书实在太多了,快二十年前,我到美国马里兰大学探视正在那儿求学的大女儿,乘机参观她学校的音乐图书馆。这图书馆所藏书籍很多,我发现光是研究贝多芬的英文专书就占满了一整面墙壁,要仔细看完,至少要花几年的时间,但还不够,德文、法文还有包括义大利文的专书,也是汗牛充栋的,弄通那些,要比古人皓首穷经还难。

  假如最后真得到了孔子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那个「道」,皓首还不算白费,问题是往往「空白了少年头」,门道也不见得摸得着,那就悲惨了。学术强调专精,有时自钻牛角尖而找不到出路。我曾看过一篇讨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米开朗基罗的论文,论文主旨在强调工具的重要,说如果没有一种特殊的凿子与鎚子,米开朗基罗绝不可能雕出那样伟大的作品。所说不见得错,但他忘了,这两把同样的工具握在别人手里,并不保证能完成跟米开朗基罗一样的作品。这又跟我看到另一篇讨论贝多芬钢琴曲的论文有点相同,论文说贝多芬在第二十九号钢琴奏鸣曲上特别标明了题目:《为有槌子敲击器的钢琴所写的大奏鸣曲》(Grosse Sonate für das Hammerklavier),是因为他从友人处获赠一台能发特殊强音的钢琴,因而写了这首大型的奏鸣曲,结论是贝多芬如果没有这台钢琴,就不可能写出这首繁复多变的曲子。这也没有错,其实改以木槌敲击钢弦的钢琴在海顿与莫札特的时代就有了,贝多芬得到的是特别改良的一种罢了,钢琴到这时候,已接近现代的钢琴了,能发出十分巨大的声响,当然影响了贝多芬的创作。但我认为对贝多芬而言,这事并不重要,个性与才情,才决定了作品,要知道就是让莫札特同时用同样的一台钢琴来创作,他与贝多芬的作品也绝不相同的。

  专家所谈,大约如此,有所发明,也有所蔽障。其实有关艺术的事,直觉很重要,有时候外缘知识越多,越不能得到艺术的真髓。所以我听音乐,尽量少查资料,少去管人家怎么说,只图音乐与我心灵相对。但讨论一人的创作,有些客观的材料,也不能完全回避,好在音乐听多了,知识闻见也跟着进来,会在心中形成一种线条,变成一种秩序,因此书中所写,也不致全是无凭无据的。我手上还有一本1996年出版第四版的《牛津简明音乐辞典》(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Music),一本Gerald Abraham 1979年编的《简明牛津音乐史》(The Concise Oxford History of Music),查查作者生平、作品编号已够了。

  写作其间,一友人建议我在文末附谈一下唱片,说这一方面可以让读者按图索骥,以明所指,一方面可使这本书有些「工具」作用,以利销售。我先是不愿意,后来想想也有道理,我平日与音乐接触,以听唱片为最多,所以对我而言并不困难。关于唱片的资料与评鑑,坊间很容易看到有美国企鹅版的《古典唱片指引》(The Penguin Guide to Recorded Classical Music)与英国Arkiv Music所出的《古典老唱片》(The Gramophone Classical Music Guide),后者标明「老唱片」,通常指的黑胶唱片,但我书中所举还是以现今市面所见的CD为多,就以我手中的这本2012年的Arkiv Music版本,大约谈的都是CD,当然CD之中有部分是由黑胶所翻印的。我平日不太信任指引这类书,这种书都是由许多不同人所写,各人的好恶不同,有的只注意录音,有的只欣赏技巧,拼凑一起,其实是本大杂烩,过于听信他们的说法,反而模煳了该听的音乐,所以这类书当成参考固可,信之太过,反而削足适履,得不偿失。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处理艺术时,这句话显得更为真切。  

  音乐是写出来让人演奏来听的,听音乐是欣赏声音的美,但有时不仅如此。好的音乐有时会提升我们的视觉,让我们看到以前看不到的东西,有时会提升我们的嗅觉,让我们闻到此生从未闻过的味道,有时又扩充我们的感情,让我们体会世界有很多温暖,也有许多不幸,最重要的是,音乐也扩大我们的想像,让我们知道小我之外还有大我,大我之外还有个浩瀚的宇宙,无尽的空间与时间,值得我们去探索翱翔。人在发现有更多值得探索的地方之后,就不会拘束在一个小小的角落,独自得意或神伤了。

  克罗齐说过,艺术是在欣赏者前面才告完成。这话有点唯心的成分,但不能说是错的。如果视创作为一种传达,而欣赏就是一种接受,光传达了却没人接受,像写了很长的情书得不到回音一样,对艺术家而言,石沉大海是他最大的惩罚。因此欣赏者无须自卑,他虽然没有创作,却往往决定了艺术创作的价值。

  这本书很小,所谈当然有限,第一辑谈的都是贝多芬,却也只谈到他的交响乐与弦乐四重奏而已,第二辑因谈巴哈,也谈了几个有关西方宗教与音乐关系的事,第三辑是十二篇记与音乐有关的短文,这些文章凑在一起,看了再看,觉得除了欠缺深度之外,又欠缺系统。我觉得书中谈巴哈、谈贝多芬与马勒的稍多了,谈其他音乐家的就显得不足。譬如布拉姆斯,只有第三辑中有一篇谈他,他是贝多芬之后最重要的作曲家,我没有好好来谈他是不对的,我其实写过一些有关他的文章,但权衡轻重,发现放在这本书中有些不搭,就舍弃了。在德奥音乐之外的俄国作曲家如普罗高菲夫及萧斯塔高维奇,还有西贝流士与德伏乍克,以及法国的佛瑞或德步西,英国的艾尔加与布列顿等等的作品,我都常听,而且还曾用过心。我一度对现当代作曲家如荀伯格、史特拉汶斯基,或现在还在人世的布列兹(Pierre Boulez, 1925-)感到兴趣,他们对十八、十九世纪以来的音乐,往往採取了另一方向的思考,喜欢在原来的音乐元素中又增添了许多新的材料,作风大胆而前卫。近代音乐还有不少「怪胎」式的人物,譬如凯吉(John Cage, 1912-1992),他在钢琴琴弦上插上各种物品,弹琴时不正襟危坐,又把琴盖掀起,用手去乱拨琴弦,这些人为了树立新观念而不惜与传统决裂,他们的举动看起来离经叛道,但也很好玩,在思想史、艺术史与文学史中,有同样行为的人很多,议论其实也很近似。上面这些问题原都想一谈,但遗憾没有谈到,原来一本书是无法道尽人世的沧桑的。

  对我而言,音乐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东西,本来不在我生命之中,但由于我常接近,不知觉中已渗入我肌肤骨髓,变成我整体生命的一部分,影响到我所有的行动坐卧。幸好音乐包括所有的艺术给我的影响,好像都是正面的。艺术带来快乐,带来鼓舞,大家视作当然,万一艺术表现的不是那么「正面」,我们该怎么看呢?成熟的艺术不是童话,都可能有阴暗与痛苦的一面,我觉得那些阴暗与痛苦是必要的,有了这些,世界才是立体与真实的。艺术一方面领我们欣赏世上的优美,一方面带领我们体会人间的悲苦,当一天苦难临到我们头上时,我们便有更大的勇气去面对、去超越。

  人类最大的困窘在于沟通,爱因斯坦曾说过,我们要为一位天生盲者解释一片雪花的美丽,几乎徒然。因为盲人是靠触觉来填补视觉的,当让他用手指去碰触雪花时,那片脆弱的雪花便立刻融解了。用文字解释音乐也有点类似,解释得再详尽,却也只是文字,不是音乐,最怕的是音乐像脆弱的雪花,禁不起文字的折腾,已全然消失了。了解音乐最好的办法是聆听,是以直觉与它相对,以其他方式来描述、来形容,都是多余。

  路遥夜深,寒风正紧,见到头上群星闪耀,便觉得走再长的路也不会困乏。音乐给我的支撑立力量,往往类似,这也是我为这本小书取名《冬夜繁星》的原因。

2014年4月 序于南港暂寓

图书试读

《英雄》与《英雄》之前
 
通常音乐史家把贝多芬的生平与作品划分成三个年代,就是初期、中期与晚期,大致上在第三号交响曲(《英雄》,降E大调,Op.55)创作之前的,算是贝多芬的创作初期,时间是1803年之前。从1803年之后,贝多芬进入盛产又丰厚的创作中期,大部分重要的作品都产生在这个年代,在这期间,贝多芬分光是交响去就完成了六首。
 
而自1818年至1827年贝多芬逝世,这九年是贝多芬创作的晚期,最重要的是第九号交响曲(《合唱》D小调,Op.125)、D大调《庄严弥撒曲》(Op.123)及第二十九号钢琴奏鸣曲之后的四首奏鸣曲,还有第十二号弦乐四重奏(Op.127)之后的五首四重奏。严格说来,晚期的创作数量明显少于中期,但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比前期都有超乎想像的大改变。

下面是贝多芬九首交响曲的创作年代:
 
1、第一号交响曲,C大调,Op.21,1799-1800
2、第二号交响曲,D大调,Op.36,1801-1803
3、第三号交响曲《英雄》,降E大调,Op.55,1803-1804
4、第四号交响曲,降B大调,Op.60,1806
5、第五号交响曲《命运》,C小调,Op.67,1804-1808
6、第六号交响曲《田园》,F大调,Op.68,1807-1808
7、第七号交响曲,A大调,Op.92,1811-1812
8、第八号交响曲,F大调,Op.93,1812
9、第九号交响曲《合唱》,D小调,Op.125,1817-1823
 
音乐史家喜欢把贝多芬的前两首交响曲(C大调,Op.21与D大调,Op.36)放在一起讨论,主要是这两首交响曲虽然作于维也纳,然而是他比较「早期」的作品,他自己的「风格」还没有充分建立。法国作曲家白辽士(Hector Berlioz, 1803-1869)在听贝多芬第一号交响曲之后曾说:「这还不是贝多芬,但我们很快就会看到。」这话显示两层意思,其一是真正的贝多芬风格在他首部交响曲时还没形成,第二层意思是,这首交响曲也不可忽视,因为从这首乐曲中已看得出贝多芬的风格在逐渐成形中,不久就可以看到它花开结果的盛况。
 
白辽士说的不错,贝多芬的第一号交响曲其实还是继承着海顿与莫札特的传统,特别是像奏鸣曲式的构成法,每乐章的两种主题都划分得很清楚,还有发展部的动机分割的原则,在在都是依循海顿留下的「规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留白”艺术。作者在描述音乐或唱片时,总会留给读者一些思考的空间,他不会把所有东西都解释得“明明白白”,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引路人,指出一条路径,然后让你自己去探索。这种“留白”,反而激起了我更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我记得有一次,读到关于某个版本唱片的辨析时,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最佳版本”的结论,而是列举了几个不同版本各自的特点,并用了一些非常精妙的比喻来形容它们。比如,他说某个版本像是“陈年的红酒,醇厚而回甘”,而另一个版本则像是“清晨的露珠,晶莹而纯粹”。这些比喻,虽然没有直接的技术评判,却让我立刻对这些唱片产生了鲜明的印象,并且迫切地想去听一听,究竟是怎样的声音,才能被如此形象地描绘。这种将抽象的音乐体验,与具象的感官感受联系起来的方式,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叙事技巧。它让我感觉,我不是在读一本枯燥的音乐评论,而是在与一位真正懂得音乐、懂得生活的人,进行一场心与心的交流。

评分

很少有一本书能让我一边阅读,一边不断地停下来,回味作者所描绘的场景,并试图在自己的脑海中重构那些声音。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又富有情趣的朋友,向你娓娓道来他与古典音乐和唱片之间的种种渊源。他不会用枯燥的术语轰炸你,而是用充满画面感的语言,让你仿佛亲眼目睹了某个指挥家在乐池中挥洒激情,亲耳听到了某个歌手在录音棚中录制最后一个音符时的虔诚。 我记得有一次,在读到关于某个早期录音的篇章时,作者详细描述了当时录音技术的局限,以及音乐家们如何在这种限制下发挥创意,创造出别样的艺术效果。他没有说“技术不好”,而是说“在时代的局限中,孕育出了别样的辉煌”。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它让我意识到,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高保真录音,并非音乐的唯一形态,过去的录音,虽然粗糙,却承载了那个时代独有的声音美学和音乐精神。作者通过这种对比,不仅普及了音乐史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教会我如何去欣赏不同时代、不同媒介下的音乐魅力,打破了“只有最新技术才是最好的”的固有观念。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敢于直面那些在许多音乐普及读物中被刻意回避的“难题”。作者并没有试图用过于简化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音乐理论,而是以一种更开放、更富于对话性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感受。读到关于某个作曲家创作背景的段落时,我发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历史事实,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氛围、艺术思潮,以及作曲家个人的情感经历。这种深度挖掘,让音乐不仅仅是音符的组合,更是那个时代、那个人心灵的呐喊。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在评价一张马勒交响曲的演绎时,并没有过多纠结于指挥家或乐团的技术层面,而是着重于解读音乐中蕴含的“宏大叙事”。作者用了一种非常诗意化的语言,将马勒音乐中的生命挣扎、宇宙哲思,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拷问,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完这段文字,我再去听那张唱片,感觉完全不同了。我仿佛能看到音乐家们在指挥棒下挥洒汗水,倾注生命,试图将那些深邃的哲学命题,用声音诉说出来。这种将音乐的“意义”层层剥离、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能力,不得不说是一种天赋。它让我对马勒的音乐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畏感,也让我对音乐的解读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种“不被定义”的自由。作者似乎并不想将古典音乐框定在某种固有的框架里,而是鼓励读者以最自由、最本真的方式去亲近它。在一些篇章里,他会分享一些关于唱片的“冷知识”,或者是一些在音乐圈子里流传的趣闻轶事,这些内容虽然看似“跑题”,但却极大地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也让我们看到了音乐背后更多鲜活的人物和故事。 我尤其喜欢读到关于一些“非主流”音乐家的篇章。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那些家喻户晓的巨匠身上,而是挖掘了一些在音乐史上同样重要,但可能不那么为人所知的音乐家。他用充满热情和敬意的笔触,描绘了这些音乐家独特的风格和对音乐的贡献。这些篇章,就像是在一片星空中,发现了新的星座,让我感到新奇而兴奋。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了解到许多我从未听过的精彩作品,也对古典音乐的广阔和多样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明白,音乐的伟大,并不只存在于那些被反复传唱的旋律中,它隐藏在无数个角落,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就带着一种沉静而悠远的氛围,深邃的夜空中点缀着零星的、却是无比璀璨的星光,让人忍不住想象其中蕴含的故事。初翻开,我并没有立刻找到我期待的“通俗易懂”的入门介绍,而是一种更像是私人信笺般的、充满个人情感和独特观察的文字。作者似乎并不急于向读者灌输知识,而是邀请我们一同踏上一段充满探索意味的旅程。那些关于唱片的故事,并非简单的唱片编号或发行年代的堆砌,而是通过作者的聆听、感受,以及与这些音乐相伴的岁月,勾勒出一幅幅生动而富有温度的画面。 我记得有一次,在一个下着淅沥小雨的午后,我随意翻到了关于某张肖邦夜曲的篇章。作者的文字并没有直接描述乐曲的结构或和声,而是细腻地描绘了音乐带来的“触感”——那种指尖划过琴键的轻柔、空气中弥漫的淡淡忧伤,以及夜晚静谧中涌动的思绪。读着读着,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昏黄的灯光下,耳边回响着那如泣如诉的旋律,心中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我立刻去找了作者提及的那张唱片,戴上耳机,闭上眼睛。奇妙的是,在作者的引导下,我听到了更多的细节,感受到了比以往更为深沉的情感共鸣。这种将抽象的音乐语言转化为具象的、可感知的体验,是这本书最让我惊叹的地方。它让我明白,古典音乐并非遥不可及的殿堂,而是可以渗透到生活点滴,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角落的温暖存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