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舞》的第二段是如歌的慢板,此段可分成两个小段:张昊老师在第一小段一开始就给了乐曲一条全新的、中国五声音阶的曲调,与第一段截然不同。据张昊老师说:这段主题是採用楚调的麻城歌 ,且内容夹杂以鸟声 ,象征茶山之採茶景色。第二小段是第一小段的主题发展段落,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主题的片段旋律在各声部间游移、推展。 乐曲在经过一个以三连音为主的连接句后,到了第三段。而第三段回到前面第一段的旋律,形成 A B A’ 复三段体的架构。最后的尾声,张昊老师加快速度,强而有力地结束全曲。
观察整首《茶山舞》的曲式结构,我们可以发现到:虽然张昊老师的《茶山舞》是复三段体A B A’的架构,但我们也可在复三段体的大架构下,将整首乐曲分割成八个小段落。张昊老师将此八个小段落皆反覆一次,且每个段落的乐句都是传统的四小节或八小节一个乐句;而整首乐曲分别出现在A段和B段开头的两条主要旋律,个自均以变奏的方式做发展,由此亦可看出《茶山舞》兼具有变奏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