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演奏技巧训练(下)

二胡演奏技巧训练(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二胡
  • 演奏技巧
  • 民族乐器
  • 音乐教学
  • 乐器教材
  • 下册
  • 技巧训练
  • 音乐
  • 艺术
  • 专业课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小提琴演奏艺术经过漫长的发展,已形成了相当完善而科学的训练体系,并拥有十分丰富的教材。二胡在保留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大胆借鑑小提琴的训练思路和内容,将会拓宽我们的思维及演奏空间。

  二胡演奏家曹德维选用了凯塞、顿特、马札斯、克鲁采、帕格尼尼等小提琴乐曲中适合的内容,以「二胡标准定弦及音域」对原谱进行了调整,又重新编订弓法、指法,按由浅至深的学习进度,编为《二胡演奏技巧训练》上、下两册。

  经过专业院校多年来的使用,证明本教材绩效卓越。演奏者无论在五线谱的识谱能力、试奏速度,或是对固定调及变化音的反应能力、各种演奏技巧的掌握,都获得显着提升,为将来在二胡专业领域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古筝进阶精讲:曲目解析与演奏心法》 卷首语:跨越指尖的音乐对话 本书旨在为已经掌握古筝基础演奏技巧的学习者提供一个深入探索古筝艺术世界的平台。我们深知,从“会弹”到“会演奏”,从“模仿”到“表达”,需要的是对音乐本体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演奏技法细致入微的打磨。《古筝进阶精讲》并非枯燥的技巧罗列,而是一本伴随学习者共同成长的工具书与心灵指南。全书以精选的经典及近现代优秀古筝曲目为载体,系统剖析乐曲背后的文化语境、音乐结构、风格特点,并提供多维度、可操作性的演奏策略。我们力求将理论知识与舞台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习者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音乐审美体系与问题解决能力。 --- 第一部分:传统曲目中的“意”与“形”——历史的回响与技法的升华 本部分聚焦于那些承载了深厚历史底蕴和地域特色的传统筝曲。它们不仅是技巧的试金石,更是文化精神的载体。 第一章:江南丝竹的灵动——《春江花月夜》的意境重构 核心解析点: 1. 速度与呼吸的控制: 深入探讨乐曲中“慢板起”、“中速发展”、“快板收”的速度处理逻辑。如何通过气息(模仿人声的吟叹)来指导左手的韵指变化,而非单纯的机械运动。 2. “吟猱”的层次划分: 将传统吟猱技术细化为“微颤(颤音化)”、“中度揉(音色饱满)”和“大幅度(情绪宣泄)”三个层级。结合乐曲中描绘月光、水波、花影的段落,制定针对性的揉弦幅度与速度方案。 3. 泛音的纯净度与定位: 针对传统曲目中对高音区泛音纯净度的极高要求,详细讲解指甲与弦的接触角度、触弦深度对音色“金属感”与“空灵感”的影响。探讨在快速段落中如何确保泛音的准确性与连贯性。 第二章:河南筝曲的刚劲与叙事——《云裳诉》的结构剖析 核心解析点: 1. 大撮与轮指的爆发力训练: 河南筝曲的标志性技法,本章着重于如何将“力量”转化为“音乐的张力”。探讨大撮时腕部和前臂的协同发力,以及如何避免发“死音”。 2. 滑音(推、摇、上滑、下滑)的“感情色彩”: 传统曲目中滑音并非装饰,而是叙事的一部分。《云裳诉》中蕴含的情绪起伏,要求滑音具备极强的表现力。分析不同滑音在乐句中的功能,如“推”的坚定、“摇”的犹豫。 3. 调式转换与和声色彩: 探讨河南筝曲中特有的五声音阶与自然大调的交替使用对听觉带来的冲击感,指导演奏者如何在指法变化中保持调性的清晰度。 第三章:客家音乐的韵味——《出水莲》的情感处理 核心解析点: 1. “散板”的呼吸感: 探讨客家音乐中散板的“自由度”与“内在节奏”的平衡。如何通过对时值的微妙延长和缩短来营造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 2. 左手“按音”的清晰度: 分析客家音乐中对于特定音高(如“宫”、“商”)的精准控制要求。讲解如何通过指尖的“压”与“顶”的配合,使按音后的音高稳定、音色圆润,避免“跑音”现象。 3. 乐句的“呼吸点”设计: 不仅仅是模仿,而是要理解客家音乐的内在逻辑。设计乐句间的停顿,如同说话时的换气,使乐曲流畅而不拖沓。 --- 第二部分:近现代曲目中的“新”与“变”——技法拓展与风格融合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近半个世纪以来涌现的优秀古筝作品,这些作品在吸收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音乐的结构思维和现代演奏的创新元素。 第四章:交响化的叙事——《丰收锣鼓》的节奏精准性与多声部处理 核心解析点: 1. 复杂节奏的分解训练: 《丰收锣鼓》包含大量切分音、复节奏的段落。本书提供了一套基于“节拍器分层法”的练习,将复杂节奏拆解为最基本的律动单元进行强化训练。 2. “多声部”的听觉建构: 探讨如何用单音乐器演奏出复调音乐的效果。通过对左右手音区划分、音量对比(强弱对比)以及音色区分,模拟出“锣”、“鼓”、“钹”等不同乐器的音响效果。 3. 快速轮指的持久力: 针对乐曲中对快速轮指高要求的段落,讲解手腕的放松技巧与手指的独立性训练,重点在于如何维持速度的同时保证音色的均匀性与爆发力。 第五章:抒情作品的“色彩”描绘——《溟想》中的空间感与和声运用 核心解析点: 1. 音色颗粒度的微调: 《溟想》对演奏者的细腻度要求极高。分析如何通过指甲的“扫、拂、弹”的组合,在同一根弦上奏出不同质感的音色,以描绘“朦胧”、“深邃”的意境。 2. 现代和声的理解与演奏: 探讨近现代作品中引入的“非传统”和声色彩,如何通过左手的吟、猱、按技术来“模拟”这些和声变化,从而增强作品的现代感。 3. 空间感的营造: 如何利用乐曲中的长音、休止符和泛音段落,创造出音乐的“空间感”和“延展性”,避免演奏听起来扁平化。 第六章:技巧的极限挑战与融合——《秦土情》中的力度对比与技巧整合 核心解析点: 1. 强弱动态的极限跨度: 探讨如何安全、有效地从极弱(pp)过渡到极强(ff)。重点在于对前臂肌肉群的控制,确保在强奏时音色不破裂,在弱奏时颗粒不模糊。 2. 指法与乐句的动态匹配: 《秦土情》中技巧的运用必须服务于陕西地域的粗犷与深沉。分析扫弦、摇指在乐句中作为“语气词”的功能,而非单纯的炫技。 3. 舞台演奏的心理建设: 面对技术难度极高的作品,如何进行有效的舞台化排练,处理突发错误(如忘谱、错音),保持音乐的连贯性和艺术感染力。 --- 第三部分:演奏实践的内功心法——从技术到艺术的蜕变 本部分脱离具体曲目,着重于通用且高效的练习方法论和演奏哲学。 第七章:左手“定音”的科学化训练 1. 精准按音的反馈系统: 建立一套自我校准系统,通过对比不同按指力度下的音高偏移度,量化“准”的标准。 2. 快速换把位的流畅性: 针对涉及大幅度左手位移的乐段,训练“预判性换位”和“非发音指的引导作用”,减少换位时的“迟滞感”。 第八章:指甲状态与发声机制的统一 1. 指甲形态的个性化调整: 根据不同乐曲风格对音色(圆润、清脆、钢性)的需求,提供详细的打磨方案,并分析指甲长度对“勾、托、抹、担”等指法的直接影响。 2. 发声机制的“瘦身”: 如何消除多余的手指关节锁定,让力量更直接地传递到指尖,使音色更具穿透力,同时减轻长时间演奏带来的疲劳感。 第九章:阅读与理解——如何高效解读五线谱与减字谱 1. 减字谱的“复原”艺术: 教授如何通过对减字谱中“时值”、“力度”、“指法”符号的深入理解,重建作曲家最初设想的音乐形象,而非仅仅停留在符号的机械执行。 2. 五线谱的“古筝化”处理: 针对改编或创作曲目中出现的五线谱记法,讲解如何将其高效地转化为适合古筝演奏的指法和技法,特别是对和弦的分解与重组。 --- 结语:探索无止境,音乐永流长 本书的完成,是期望能为每一位古筝学习者提供一个坚实的阶梯,助其向上攀登。真正的技巧训练,是内心与指尖的统一,是对音乐家身份的深刻认知。愿读者能在本书的引导下,不仅掌握更多的技法,更能找到属于自己独特的“筝之声”。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曹德维CAO DE-WEI


  二胡演奏家。1977年至1982年先后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中国音乐学院附中;1986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并留校任教。现任中国音乐学院器乐系弦乐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他的演奏精巧委婉、音色优美、技巧娴熟,加之对乐曲的深刻理解和严谨的「学院派」风格,达到了理性与激情的完美统一。曹德维先后师从着名胡琴大师刘明沅、教育家安如砺、潮州音乐演奏家陈天国、高胡演奏家黄日进、着名京剧琴师张素英,学习了二胡、高胡、板胡、中胡、二弦、椰胡、京胡等弓弦乐器。他博採众长,兼收并蓄,从而大大丰富、发展了自己的演奏技艺和艺术表现力。

  在追求和保持严谨的「学院派」风格的同时,他对民间音乐怀有浓厚的兴趣,先后学习过广东音乐、江南丝竹、潮州音乐、戏曲音乐等,从中汲取了丰富的民间音乐养分,融合于他的二胡演奏当中。

  他曾经在1985年获「北京二胡邀请赛」二等奖和最佳曲目演奏奖;1987年获「首届海内外江南丝竹比赛」一等奖。1993年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了「曹德维胡琴独奏音乐会」,他的演奏被专业人士及媒体评为「通俗而不雷同,典雅而不过分雕琢,对乐曲的阐释充满鲜明的现代意识」。

  作为中国音乐学院的二胡专业教师,曹德维多年来为艺术院校、演出团体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所教授的众多业余学生考入了专业院校。他在教学与演奏实践的同时,还对二胡的演奏理论做了大量细致入微的探究工作,先后发表了《论二胡的揉弦技法》、《二胡运弓之我见》、《谈〈江河水〉的演奏手法》、《二胡演奏技巧两则》、《二胡教学六论》、《谈二胡的音色问题》等多篇学术论文,编着了《少儿二胡启蒙》,作为主编之一编写了中国音乐学院校外《考级教程》。此外,录制了《刘天华二胡曲集》、中国音乐大系《二胡曲集》、《弦韵──曹德维胡琴专辑》(香港雨果唱片公司)、《国乐名家──曹德维二胡专辑》(广东音像公司)、《蓝色梦幻──二胡新音乐曹德维专辑》(中国青年音像出版社),并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录制了大量节目。

  近年来,他还参加了众多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为弘扬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国古老的民族音乐艺术做了大量的工作。曾先后出访了美国、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瑞士、瑞典、葡萄牙、纽西兰、日本等国家和香港、澳门等地区。他的演奏受到各国音乐家及观众的好评,美国《华盛顿邮报》评载:「曹德维的二胡演奏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那娴熟多变的弓指法令观众屏息倾听,他的演奏可以与小提琴演奏家帕尔曼相媲美。」

  曹德维的个人业绩被载入《中国当代教授大典》。

图书目录

Foreword
前 言

About the Author
作者介绍

Heinrich Ernst Kayser (1815 - 1888)
〔德〕海因里希‧恩斯特‧凯塞

  [1] Op. 20, No. 21 作品二十之二十一
  [2] Op. 20, No. 24 作品二十之二十四
  [3] Op. 20, No. 28 作品二十之二十八
  [4] Op. 20, No. 31 作品二十之三十一
  [5] Op. 20, No. 32 作品二十之三十二

Hans Sitt (1850 - 1922)
〔捷〕汉斯‧西特

  [6] Op. 32, No. 17 作品三十二之十七
  [7] Op. 32, No. 25 作品三十二之二十五
  [8] Op. 32, No. 28 作品三十二之二十八
  [9] Op. 32, No. 29 作品三十二之二十九
  [10] Op. 32, No. 30 作品三十二之三十
  [11] Op. 32, No. 31 作品三十二之三十一
  [12] Op. 32, No. 33 作品三十二之三十三
  [13] Op. 32, No. 39 作品三十二之三十九
  [14] Op. 32, No. 40 作品三十二之四十
  [15] Op. 32, No. 58 作品三十二之五十八
  [16] Op. 32, No. 59 作品三十二之五十九
  [17] Op. 32, No. 61 作品三十二之六十一
  [18] Op. 32, No. 62 作品三十二之六十二
  [19] Op. 32, No. 63 作品三十二之六十三
  [20] Op. 32, No. 77 作品三十二之七十七
  [21] Op. 32, No. 79 作品三十二之七十九
  [22] Op. 32, No. 80 作品三十二之八十

Jacques-Féréol Mazas (1782 - 1849)
〔法〕雅克–费雷奥尔‧马札斯

  [23] Op. 36, No. 32 作品三十六之三十二
  [24] Op. 36, No. 43 作品三十六之四十三
  [25] Op. 36, No. 52 作品三十六之五十二
  [26] Op. 36, No. 61 作品三十六之六十一
  [27] Op. 36, No. 65 作品三十六之六十五

Rodolphe Kreutzer (1766 - 1831)
〔法〕罗多尔夫‧克鲁采

  [28] Études ou caprices, No. 13 练习曲或随想曲,第十三首
  [29] Études ou caprices, No. 14 练习曲或随想曲,第十四首
  [30] Études ou caprices, No. 16 练习曲或随想曲,第十六首
  [31] Études ou caprices, No. 17 练习曲或随想曲,第十七首
  [32] Études ou caprices, No. 19 练习曲或随想曲,第十九首
  [33] Études ou caprices, No. 20 练习曲或随想曲,第二十首
  [34] Études ou caprices, No. 21 练习曲或随想曲,第二十一首
  [35] Études ou caprices, No. 22 练习曲或随想曲,第二十二首
  [36] Études ou caprices, No. 26 练习曲或随想曲,第二十六首
  [37] Études ou caprices, No. 27 练习曲或随想曲,第二十七首
  [38] Études ou caprices, No. 29 练习曲或随想曲,第二十九首
  [39] Études ou caprices, No. 30 练习曲或随想曲,第三十首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 - 1750)
〔德〕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40] Concerto in A minor (1st mvt.), BWV 1041 a小调协奏曲(第一乐章),作品一○四一

Niccolò Paganini (1782 - 1840)
〔义〕尼科洛‧帕格尼尼

  [41] Moto Perpetuo, Op. 11 无穷动,作品十一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二胡演奏技巧训练(下)”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一扇通往更高艺术殿堂的大门。我一直对二胡的演奏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但随着技艺的提升,我越来越感觉到,基础的训练已经无法满足我想要达到的音乐境界。这本书的“下”字,恰恰预示着它将带领我深入探索二胡演奏的更深层次奥秘。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高级弓法和指法训练的详细指导,比如如何运用分弓、连弓、顿弓等技巧来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如何通过指法的巧妙配合来丰富音色变化,以及如何掌握更复杂的多指揉弦技巧。此外,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我对音乐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并学会如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演奏中。比如,当演奏一首充满悲伤的乐曲时,如何通过弓子和指法的细微变化,让听众感受到发自内心的痛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演奏道路上的良师益友,它不仅能够教授我高超的演奏技巧,更能启发我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让我能够用二胡这把乐器,奏出更加动人心魄的旋律。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上赫然印着“二胡演奏技巧训练(下)”,光是这个名字就足以勾起我学习二胡的斗志。我最近正准备深入钻研二胡的演奏,特别是那些更具挑战性的技巧。我一直觉得,学习二胡就像攀登一座高山,初学时基础很重要,但真正能让我翱翔于音乐之巅的,必然是那些精深的技艺。看到“下”这个字,我便知道,这肯定是一本承上启下、内容厚重的著作,能够带领我突破瓶颈,达到新的高度。我非常期待它能在指法、弓法、音准控制、情感表达等方面,给我带来全新的视角和实用的指导。比如,关于弓子的运用来制造更丰富的音色变化,如何在揉弦上做出更细腻、更具感染力的处理,以及如何通过对换把技巧的熟练掌握,实现乐句的流畅连接和情感的层层递进。这些都是我目前感到有些吃力,但又异常渴望掌握的。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耐心细致地为我一一讲解,让我能够拨开迷雾,真正体会到二胡音乐的魅力。它应该包含一些我从未接触过的、更加高级的演奏方法,比如如何运用不同的弓速和力度来模仿人声的叹息、哭泣,或是激昂的呐喊。而且,我希望它能不仅仅是技巧的罗列,更要有对这些技巧背后音乐性思考的引导,让我明白为什么需要运用这些技巧,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技巧来更好地诠释作品。

评分

“二胡演奏技巧训练(下)”,这个书名本身就散发着一种深入骨髓的专业气息,足以吸引我这样渴望精进二胡技艺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带领我触及二胡演奏核心的教材,而“下”部,无疑暗示了它将带领我走向更广阔的演奏领域。我迫切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攻克那些困扰我已久的演奏难题,比如如何让揉弦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情感张力,如何让换把更加平滑自然,不影响乐句的连贯性。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非常具体、实用的练习方法,能够让我通过反复练习,将这些复杂的技巧内化为自己的本能。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我理解,这些技巧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炫技,更是为了更好地表达音乐的情感和意境。例如,当演奏描绘月夜的曲子时,如何通过弓子的轻柔运送和指法的细腻变化,来营造出宁静、优美的氛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明白,每一个细微的演奏动作,都蕴含着丰富的音乐内涵,而这些内涵的挖掘,需要对二胡这门乐器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我期待它能让我从一个“会拉二胡”的人,变成一个“懂二胡、会表达”的演奏者。

评分

拿到“二胡演奏技巧训练(下)”这本书,我内心最强烈的感受就是一种期待,一种对突破自我的期待。我一直在努力提升自己的二胡演奏水平,但总感觉在一些关键的技巧上,自己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本书的“下”字,让我觉得它正好能够填补我学习中的空白,解决我一直以来在演奏中遇到的难题。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更详尽的弓法练习,例如如何控制弓子的接触点,以及如何通过不同的运弓方式来产生丰富的音色变化,从柔和如丝到刚劲有力。同时,在指法方面,我也希望它能深入讲解如轮指、滑指、揉弦等技巧的要领,以及如何将它们自然地融入乐曲之中。我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技巧的讲解,更能包含一些对音乐的理解和诠释。比如,当演奏一首表现思念的曲子时,如何通过指法的变化来体现内心的纠结和渴望?当演奏一首表现激昂的曲子时,如何通过弓法的运用来展现出蓬勃的力量?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不仅仅是机械地练习,而是带着思考去演奏,去感受音乐的灵魂。它应该能够让我理解,二胡的魅力不仅仅在于音准和节奏的准确,更在于它能够触动人心的情感表达,而这些,都需要精湛的演奏技巧作为支撑。

评分

说实话,我对“二胡演奏技巧训练(下)”这本书的期望值非常高,毕竟它是“下”部,意味着它不是浅尝辄止的入门读物,而是直指核心、深入骨髓的进阶指南。我之所以如此看重,是因为我深切体会到,二胡这门乐器,其精髓往往隐藏在那些看似简单的指法和弓法之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如何在演奏中更加自如地运用滑音、揉弦、拨弦等技巧,让它们不再是生硬的动作,而是自然流淌的情感表达。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关于音乐表现力方面的指导,例如如何通过音色、速度、力度、节奏的变化,来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或是描绘出壮丽的景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带领我探索二胡音乐的无限可能。比如,对于一些乐曲中需要表现的悲伤、喜悦、愤怒等情绪,这本书能否给出具体的指法和弓法上的建议?它是否会涉及到如何通过换把来达到更好的音质和流畅度?我希望它能够让我理解,每一个音符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意义,而这些意义的传达,离不开对各种演奏技巧的精准把握和灵活运用。我渴望看到书中那些能够让我眼前一亮的、独到的见解,能够激发我更多的创作灵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