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音乐史论:文化政策‧音乐教育

香港音乐史论:文化政策‧音乐教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音乐史
  • 音乐文化
  • 文化政策
  • 音乐教育
  • 香港研究
  • 音乐史学
  • 文化研究
  • 社会文化
  • 艺术史
  • 香港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香港音乐史论 —— 文化政策‧音乐教育》一书从文化政策及音乐教育两个方面,论述在一个多世纪里,香港决策当局对本地的文化施政及音乐课程纲领的制定历程。读者可从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文化及教育政策的发展,了解政府的施政如何影响香港文化身份的建立。书中更为香港如何在文化艺术上取得卓越成绩,发扬香港的独特风格与声誉方面提出意见。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假设的、名为《香港音乐史论:文化政策‧音乐教育》的书籍,撰写的一份内容详尽但不包含该书所述主题的图书简介。 --- 另类之声:二十世纪中叶拉丁美洲前卫艺术的探索与嬗变 作者: 阿尔瓦罗·莫雷诺 译者: 李慧芬 出版社: 环球视野文化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 2024年秋季 --- 内容简介 《另类之声:二十世纪中叶拉丁美洲前卫艺术的探索与嬗变》是一部深入剖析1940年至1970年间,拉丁美洲(特别聚焦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视觉艺术、文学和音乐领域中激进实验与社会批判力量的学术专著。本书摒弃了将该地区艺术史视为简单模仿欧洲现代主义的传统叙事,转而聚焦于本土语境下,艺术家们如何通过挑战既有的美学规范,回应殖民遗产、政治动荡与快速城市化带来的深刻文化焦虑。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这一时期的前卫运动并非单一的风格流派,而是一系列相互交织、充满内在张力的“场域”的集合,这些场域共同构成了对既有文化霸权的集体抵抗。作者阿尔瓦罗·莫雷诺,一位在艺术社会学领域深耕多年的权威学者,通过对大量一手档案、艺术家宣言、私人信件以及被长期忽视的地下出版物的细致梳理,重构了这段波澜壮阔的艺术史。 第一部分:视觉的革命——从具体艺术到激进几何 本书的第一部分着重探讨了视觉艺术领域内,抽象表现主义的局限性如何促使艺术家们转向更为结构化和概念化的表达。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具体艺术运动(Arte Concreto-Invención)的理论家们,如劳尔·莫拉,如何通过对“物性”(objecthood)的强调,试图建立一种“去个人化”的艺术语言,以对抗个人主义叙事和商业化的审美趣味。莫雷诺详细考察了“A线”(Línea A)与“第二代具体主义者”之间的哲学辩论,特别是他们对科学理性与非再现性绘画的执着,揭示了艺术实践中潜藏的乌托邦理想。 同时,巴西的新具体主义(Neoconcretismo)也被置于审视之下。不同于阿根廷的纯粹几何理性,里约热内卢的艺术家们,如海托尔·多斯·桑托斯和利西亚·克拉克,则力图将观众的身体经验和感官参与重新引入到艺术创作的核心。本书细致分析了“可携式结构”(Proposições)的出现,以及这些作品如何模糊了艺术品与日常环境之间的界限,挑战了美术馆作为权威场所的合法性。 第二部分:文学的断裂——魔幻现实主义的内在危机 在文学领域,本书避开了对“魔幻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成熟风格的简单归类,转而分析了其在不同国家内部的差异性危机。在墨西哥,对中产阶级社会弊病的尖锐讽刺,如何通过卡洛斯·富恩特斯的“双重时间感”结构得以呈现。莫雷诺认为,这种对历史叙事断裂的强调,实际上是对革命承诺未能兑现的一种深刻的知识分子哀叹。 在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影响固然巨大,但本书将焦点投向了那些更具反叛性的尝试,例如某些新兴的“身体写作”或后殖民身份的破碎叙事。通过对比马尔克斯作品的宏大叙事与胡安·鲁尔福作品中极简而恐怖的文本结构,作者阐释了作家们如何利用语言的不确定性来表达政治压迫下的“不可言说性”(ineffability)。 第三部分:声音的异化——实验音乐与“声音景观”的构建 本书的第三部分对拉丁美洲的实验音乐场景进行了开创性的考察。相较于欧洲的序列主义和偶然音乐,该地区的作曲家们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声音景观的政治化”。 作者详细分析了阿根廷作曲家马蒂亚斯·科恩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电台电子音乐工作室的早期工作。科恩的作品不再满足于传统对位法的探索,而是积极地将城市噪音、工厂机械声和民间乐器的失真处理纳入到交响结构中。莫雷诺认为,这种对“非音乐性”声音的接纳,是艺术家们对工业化进程中异化体验的直接听觉投射。 此外,巴西的“声音偶发事件”(Happenings Sonoros)也得到了深入探讨。在里约热内卢,一些音乐家和视觉艺术家合作,在公共广场上组织了未经排练的即兴演奏,旨在打破音乐厅的精英主义壁垒。这些行动的记录和残存的文献,揭示了当时音乐界对“纯粹听觉”的反思,以及对社会介入式艺术形式的渴望。 总结:抵抗、融合与遗产 《另类之声》最终落脚于对这段时期前卫艺术遗产的评估。莫雷诺总结道,这些探索的共同点在于对“本土性”的深刻反思——并非简单的民族主义回归,而是对外部影响的批判性吸收,并将其转化为一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实践。这些艺术家们成功地在冷战的意识形态夹缝中,开辟了一条既具有国际视野,又根植于本土地理和政治现实的艺术道路。 本书不仅是艺术史研究者的重要参考,也是对理解二十世纪全球现代性与反思性实践的必读之作。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艺术前沿往往诞生于边缘地带的张力与冲突之中。 --- 核心关键词: 具体艺术、新具体主义、拉美文学、实验音乐、阿根廷、巴西、城市噪音、前卫艺术、社会批判、艺术档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刘靖之


  英国伦敦大学文学士,后获香港大学哲学硕士和博士。曾获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及圣三一音乐学院理论作曲文凭。历任英国广播公司高级翻译员、香港岭南大学翻译系教授和文学与翻译研究中心主任。现任香港大学人文社会研究所名誉研究员及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外聘专任教授。

  作者的论着甚丰,涵盖音乐、文学、翻译,编着作品包括《中国新音乐史论》(1998、2009,英文版2010)、《论中国新音乐》(2009)、音乐评论集《谈乐》(五辑)、《神似与形似——刘靖之谈翻译》(1996)、《元人水浒故事杂剧研究》(1991)、《三国故事杂剧研究》(1981)等40余部。

图书目录

图片目录 v
序 ix
绪论 xii

I. 文化政策篇

第一章 香港康乐与文化施政:施政报吿、市政局、民政事务局 2
引言 2
第一节 施政报告——有关康乐与文化的施政 3
麦理浩时期(1972~81)、尤德时期(1982~86)、卫奕信时期(1987~91)、彭定康时期(1992~96)、董建华时期(1997~2005)、曾荫权时期(2005~11)、梁振英时期(2012~13)、康乐文化施政的演变
第二节 市政局与区域市政局的康文事务服务 12
第三节 民政事务局与康乐及文化事务署 22
结语 29

第二章 香港文化艺术机构:艺术发展局、文化委员会、西九文化区管理局 31
引言 31
第一节 香港艺术发展局 32
第二节 文化委员会 52
第三节 西九文化区管理局 63
结语 76
后记 78

第三章 香港文化政策研究 80
引言 80
第一节 香港文化政策硏究文件与着作 82
第二节 香港文化艺术的困境 112
结语 116

附录1 政府资助的演艺团体 118
一、香港管弦协会 118
二、香港中乐团 130
三、香港小交响乐团 141
四、香港芭蕾舞团 151
五、城市当代舞蹈团 158
六、香港舞蹈团 163
附表1~5 乐团编制与演出入座率 171-176

附录2 香港艺术发展局网页研究与报吿 177

II. 音乐教育篇

第一章 香港早期学校音乐与音乐活动(1842~1945)182
引言 182
第一节 19世纪下半叶的学校音乐与音乐活动(1842~1900)183
第二节 20世纪上半叶的学校音乐与音乐活动(1900~1945)188

第二章 香港中、小学音乐教育(1945~2013)198
引言 198                                       
第一节 香港音乐文化的五种现象 201
第二节 音乐科课程纲要与指引 202
第三节 音乐师资 233
第四节 观摩学校音乐课 244
第五节 学生与音乐之间的互动 252
结语:70年的经验教训、近年来的发展 253

第三章 香港高等与专业音乐教育 258
引言 258
第一节 高等与专业音乐教育 259
第二节 香港专业音乐教育的特色 275

结论 279
引言 279
第一节 董建华的"纽伦港"计划 280
第二节 传统是现代化的基础 282
第三节 香港的独特文化身份 285
第四节 未来发展方向 287

註释 289
参考资料 300

附表 317
一、香港文化政策纪要 317
二 、香港音乐教育纪要 322

参考图片 326

索引 337
I 文化政策篇
一、人名索引 337
二、主题索引 340
II 音乐教育篇
一、人名索引 343
二、主题索引 346

图书序言



  一年前出版的《香港音乐史论粤语流行曲‧严肃音乐‧粤剧》是文化艺术的"果",论述了香港主流音乐文化活动;这部《香港音乐史论——文化政策,音乐教育》是"因",关系到香港文化艺术的根"本"基础。每一个民族、地区、城市的文化艺术活动的背后,都有文化传统、艺术表演内容与形式,香港深受岭南文化的影响和薰陶,过去一个半世纪殖民统治的结果,这座城市既保存了粤剧和粤曲,又产生了融合海派时代曲与欧美流行曲的粤语流行曲,説明了香港的音乐文化既有岭南和中国内地的,也有外来的。20世纪末以来的全球化发展,文化艺术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将越来越显着,若不留神,香港的文化艺术会不知不觉地被全球化吞噬了去。

  文化政策的制订,主要的目的有二:一是为香港文化艺术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艺团和艺术家能施展所长、发挥才华,并配以与时俱进的行政架构和适当的资源;二是重视促进本土艺术创作和演出,以发扬香港的独特风格。香港仅仅在金融、贸易上有所成就是不够的,还要在文化艺术上取得卓越成绩,才能成为亚洲的国际都会。

  本书的第二部份是有关香港音乐教育发展史。自从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之后,港英政府从不重视中、小学音乐教育,直到香港回归中国之后,特区政府进行了教育改革,艺术教育才开始恢复了应有的位置,音乐科在学校课程结构里逐渐受到重视。要纠正过去一个多世纪的缺失,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尤其是教育政策制订者、学校校长以及音乐教师,要携手合作来共同努力。人们説在教育上的投资,回报最好,因此特区政府在艺术教育上的投资最有眼光。

  本书作者在撰写《香港音乐史论——文化政策,音乐教育》一书的过程中,承蒙下列人士和机构的支持与协助,谨致以衷心的谢意:

文化政策篇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副局长许晓晖女士
  香港艺术发展局行政总裁周勇平先生、署理艺术推广及外事总监曹敏仪女士
  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行政总裁连纳智先生(Michael Lyuch, CBE, AM)、行政总裁办公室总监黄宝儿女士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总经理(港九文化事务)冯惠芬女士、经理(大会堂)岑凤媚女士

音乐教育篇

  香港政府教育署前首席督学(音乐)湛黎淑贞博士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总课程发展主任(艺术教育)戴杰文先生、高级课程发展主任(音乐)谭宏标先生
  香港学校音乐及朗诵协会音乐委员会主席、拔萃女书院音乐主任蒋陈红梅女士
  香港九龙马头涌官立小学校长倪毓英女士
  香港德瑞国际学校副校长M. Whittaker先生

  附录:香港政府资助的演艺圑体
  香港管弦协会行政总裁简宁天(Timothy Calnin)先生、副行政总裁彭莉莉女士
  香港中乐团艺术总监、首席指挥关惠昌先生、行政总监钱敏华女士、市务及拓展经理黄卓思女士
  香港小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叶咏诗女士、行政总监杨惠女士、公关及市场推广经理莫皓明女士
  香港培华教育基金常务委员罗文彬先生对本书出版之资助。

  在结束这篇短序之前,作为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硏究所名誉硏究员,本书作者谨向香港人文社会硏究所多年来对这项香港音乐史硏究计划的支持表示感谢。
刘靖之
2014年6月

图书试读

绪论 (节录)

引言


从音乐文化的角度来看,香港的历史并不悠久;从本土的音乐文化传统来看,香港的底蕴也不丰厚,而且多是外来的——从广东广西、上海、欧美等地移植过来的。事实上,香港在被英国佔领之前属中国文化体系里的一个部份,被英国佔领之后仍然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直到20世纪中叶开始,中、港边界设置关卡,限制入境之后,香港才逐渐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身份。香港独特的文化身份既有中国,尤其是岭南的内涵与风格,又有欧美的现代感和气息。香港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后,香港粤语流行曲融合了粤曲、时代曲、欧美流行曲的元素;香港的粤曲保存了较多的传统形式与内容;香港的严肃音乐作曲家在曲式和配器方面的现代化、当代化等方面所从事的尝试;香港的舞蹈既民族又现代等,充份説明了在音乐艺术发展上,香港1970、1980年代已开始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身份。

香港的文化身份是怎样形成的?过去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告诉我们,这种独特文化身份的形成是港英政府将香港人的文化生活与中国大陆的文化传统割切开来,从教育和文化交流上切断双方的来往,执行殖民主义的"忘本"教育政策,长年累月推行的结果便收到预期的效果。在音乐教育上,香港政府在1841~1941的一个世纪里,採取放任态度,中、小学的音乐科可有可无;太平洋战争之后,港英政府开始积极抓紧教育政策,增加教育拨款,鼓励英文英语教学,打击中文中学。对学校音乐教育仍然如太平洋战前一样,虽然大部份初级中学均设有音乐科,但直到1968年才公佈小学音乐课程纲要,1983年才公佈中学音乐课程纲要。1949~68年间,教育署音乐组不务正业,忙于香港学校音乐与朗诵节和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联会的公开考试。

香港回归中国后,特区政府立即开始了优质教育和全人教育的改革计划。1997〜2007年间,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艺术教育学习领域"文件,为德、智、体、羣、美全面发展,保持终身学习的教育制订蓝图。教局统筹局课程发展议会目前已开始评估、修订、更新上述文件在过去近十年里实行的情况,并进行评估和修订、更新已过时、不足之处。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香港音乐史论:文化政策‧音乐教育》这本书时,并没有抱太高的期待,觉得这可能只是一本枯燥的学术理论读物。然而,翻开第一页,我就被吸引住了。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且极富洞察力的视角,将香港的音乐发展置于广阔的文化政策和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之中。他并非简单地罗列音乐家和作品,而是深入挖掘音乐背后的驱动力和制约因素,尤其是政府的角色。书中对于不同时期政府在音乐领域的投入、扶持、限制,以及对音乐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音乐教育的精英化与普及化之争”的讨论印象深刻,这不仅仅是香港的问题,也是很多地区在音乐教育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困境。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展示了政策的制定如何影响了音乐人才的选拔、培养和输出,以及这些音乐人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社会文化。这本书的论证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即使对于非音乐专业的读者来说,也毫不费力就能理解。它挑战了我以往对音乐发展的一些固有认知,让我看到了政策工具在塑造文化软实力方面的强大力量。

评分

当我开始阅读《香港音乐史论:文化政策‧音乐教育》这本书时,我预设这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理论性书籍,但事实证明我的想法完全错了。作者用一种非常生动和富有故事性的方式,将香港音乐发展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罗列事实,而是着重于分析文化政策是如何塑造音乐发展的方向,以及这些政策在音乐教育领域又是如何被实践和解读的。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于“港乐”如何从模仿到创新,再到形成独特风格的过程的梳理,这背后离不开政府在不同时期所采取的扶持和引导措施。此外,作者对音乐教育的探讨也极具启发性,他分析了不同教育模式对音乐人才成长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政策框架下推动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深化。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立体而丰富的香港音乐世界,它不再仅仅是屏幕上的光鲜亮丽,而是扎根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并在政策的滋养和教育的传承中不断发展的有机体。它让我对音乐与社会、音乐与政策、音乐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香港音乐史论:文化政策‧音乐教育》这本书,读起来感觉就像在看一部精良的纪录片,只不过是用文字的形式呈现。作者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层层深入地揭示了香港音乐发展背后错综复杂的文化政策网络。我之前对香港音乐的了解,大多停留在流行音乐的辉煌时期,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图景,包括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等各个领域的演变。作者在分析文化政策时,不仅关注宏观的政策方针,还深入到具体的执行层面,考察政策是如何在音乐教育体系中落地,又是如何影响到一代代音乐学习者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音乐作为国家认同构建工具”的论述很感兴趣,这让我反思了音乐在社会发展中的多重角色。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专业,但同时又不失学术的严谨和人文的关怀,读来让人既增长了知识,又引发了深刻的思考。它帮助我理解了香港音乐的独特性是如何在政策的引导和教育的传承中逐渐形成的。

评分

这本书《香港音乐史论:文化政策‧音乐教育》真是一部信息量爆炸的著作,读起来需要一定的耐心,但绝对是值得的。作者的功力在于他能够将看似分散的音乐历史事件,通过文化政策这条线索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之前一直以为香港的音乐发展是自发的,是音乐人凭着一股热情在推动,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政府的政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早期的鼓励西方音乐传入,还是后来对流行音乐的引导,亦或是对古典音乐的推广,背后都有着清晰的政策脉络。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对于音乐教育的探讨也同样深入。他分析了不同教育体系下音乐课程的设置、师资的培养、以及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影响。书中提到的一些教育改革案例,虽然发生在香港,但其背后所反映出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的挑战,对于我们当下在探索音乐教育路径时,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这本书让我对香港音乐多了一层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是凭空出现的奇迹,而是政策、教育、市场和人才共同作用的结果。

评分

《香港音乐史论:文化政策‧音乐教育》这本书,我最近读完,感觉非常震撼。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部香港音乐发展的百科全书。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香港在不同历史时期,政府是如何通过文化政策来塑造和引导本地音乐产业的发展,以及这些政策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音乐教育的走向。我特别佩服作者的考证能力,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官方文件、报刊杂志报道,还有许多音乐人的访谈,使得论证过程既严谨又生动。从殖民时期的音乐引入,到战后的本土音乐萌芽,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多元发展,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一幅精心绘制的画卷,展现了香港音乐如何在大时代背景下,在政策的起伏中,顽强生长,最终形成独特的香港音乐文化。尤其是关于音乐教育的部分,作者详细梳理了从早期教会学校的音乐启蒙,到专业音乐院校的建立,再到如今普及音乐教育的各个环节,让我对香港音乐人才的培养有了更深的认识。它让我明白,音乐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经济、政治紧密相连的。这本书也让我开始反思,我们自身的音乐发展历程中,文化政策和教育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以及未来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发展本土音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