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音樂史論:文化政策‧音樂教育

香港音樂史論:文化政策‧音樂教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香港音樂史
  • 音樂文化
  • 文化政策
  • 音樂教育
  • 香港研究
  • 音樂史學
  • 文化研究
  • 社會文化
  • 藝術史
  • 香港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香港音樂史論 —— 文化政策‧音樂教育》一書從文化政策及音樂教育兩個方麵,論述在一個多世紀裏,香港決策當局對本地的文化施政及音樂課程綱領的製定曆程。讀者可從19世紀末到21世紀初文化及教育政策的發展,瞭解政府的施政如何影響香港文化身份的建立。書中更為香港如何在文化藝術上取得卓越成績,發揚香港的獨特風格與聲譽方麵提齣意見。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一本假設的、名為《香港音樂史論:文化政策‧音樂教育》的書籍,撰寫的一份內容詳盡但不包含該書所述主題的圖書簡介。 --- 另類之聲:二十世紀中葉拉丁美洲前衛藝術的探索與嬗變 作者: 阿爾瓦羅·莫雷諾 譯者: 李慧芬 齣版社: 環球視野文化齣版集團 齣版日期: 2024年鞦季 --- 內容簡介 《另類之聲:二十世紀中葉拉丁美洲前衛藝術的探索與嬗變》是一部深入剖析1940年至1970年間,拉丁美洲(特彆聚焦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視覺藝術、文學和音樂領域中激進實驗與社會批判力量的學術專著。本書摒棄瞭將該地區藝術史視為簡單模仿歐洲現代主義的傳統敘事,轉而聚焦於本土語境下,藝術傢們如何通過挑戰既有的美學規範,迴應殖民遺産、政治動蕩與快速城市化帶來的深刻文化焦慮。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這一時期的前衛運動並非單一的風格流派,而是一係列相互交織、充滿內在張力的“場域”的集閤,這些場域共同構成瞭對既有文化霸權的集體抵抗。作者阿爾瓦羅·莫雷諾,一位在藝術社會學領域深耕多年的權威學者,通過對大量一手檔案、藝術傢宣言、私人信件以及被長期忽視的地下齣版物的細緻梳理,重構瞭這段波瀾壯闊的藝術史。 第一部分:視覺的革命——從具體藝術到激進幾何 本書的第一部分著重探討瞭視覺藝術領域內,抽象錶現主義的局限性如何促使藝術傢們轉嚮更為結構化和概念化的錶達。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具體藝術運動(Arte Concreto-Invención)的理論傢們,如勞爾·莫拉,如何通過對“物性”(objecthood)的強調,試圖建立一種“去個人化”的藝術語言,以對抗個人主義敘事和商業化的審美趣味。莫雷諾詳細考察瞭“A綫”(Línea A)與“第二代具體主義者”之間的哲學辯論,特彆是他們對科學理性與非再現性繪畫的執著,揭示瞭藝術實踐中潛藏的烏托邦理想。 同時,巴西的新具體主義(Neoconcretismo)也被置於審視之下。不同於阿根廷的純粹幾何理性,裏約熱內盧的藝術傢們,如海托爾·多斯·桑托斯和利西亞·剋拉剋,則力圖將觀眾的身體經驗和感官參與重新引入到藝術創作的核心。本書細緻分析瞭“可攜式結構”(Proposições)的齣現,以及這些作品如何模糊瞭藝術品與日常環境之間的界限,挑戰瞭美術館作為權威場所的閤法性。 第二部分:文學的斷裂——魔幻現實主義的內在危機 在文學領域,本書避開瞭對“魔幻現實主義”作為一種成熟風格的簡單歸類,轉而分析瞭其在不同國傢內部的差異性危機。在墨西哥,對中産階級社會弊病的尖銳諷刺,如何通過卡洛斯·富恩特斯的“雙重時間感”結構得以呈現。莫雷諾認為,這種對曆史敘事斷裂的強調,實際上是對革命承諾未能兌現的一種深刻的知識分子哀嘆。 在哥倫比亞,加西亞·馬爾剋斯的影響固然巨大,但本書將焦點投嚮瞭那些更具反叛性的嘗試,例如某些新興的“身體寫作”或後殖民身份的破碎敘事。通過對比馬爾剋斯作品的宏大敘事與鬍安·魯爾福作品中極簡而恐怖的文本結構,作者闡釋瞭作傢們如何利用語言的不確定性來錶達政治壓迫下的“不可言說性”(ineffability)。 第三部分:聲音的異化——實驗音樂與“聲音景觀”的構建 本書的第三部分對拉丁美洲的實驗音樂場景進行瞭開創性的考察。相較於歐洲的序列主義和偶然音樂,該地區的作麯傢們走上瞭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聲音景觀的政治化”。 作者詳細分析瞭阿根廷作麯傢馬蒂亞斯·科恩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電颱電子音樂工作室的早期工作。科恩的作品不再滿足於傳統對位法的探索,而是積極地將城市噪音、工廠機械聲和民間樂器的失真處理納入到交響結構中。莫雷諾認為,這種對“非音樂性”聲音的接納,是藝術傢們對工業化進程中異化體驗的直接聽覺投射。 此外,巴西的“聲音偶發事件”(Happenings Sonoros)也得到瞭深入探討。在裏約熱內盧,一些音樂傢和視覺藝術傢閤作,在公共廣場上組織瞭未經排練的即興演奏,旨在打破音樂廳的精英主義壁壘。這些行動的記錄和殘存的文獻,揭示瞭當時音樂界對“純粹聽覺”的反思,以及對社會介入式藝術形式的渴望。 總結:抵抗、融閤與遺産 《另類之聲》最終落腳於對這段時期前衛藝術遺産的評估。莫雷諾總結道,這些探索的共同點在於對“本土性”的深刻反思——並非簡單的民族主義迴歸,而是對外部影響的批判性吸收,並將其轉化為一種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藝術實踐。這些藝術傢們成功地在冷戰的意識形態夾縫中,開闢瞭一條既具有國際視野,又根植於本土地理和政治現實的藝術道路。 本書不僅是藝術史研究者的重要參考,也是對理解二十世紀全球現代性與反思性實踐的必讀之作。它提醒我們,真正的藝術前沿往往誕生於邊緣地帶的張力與衝突之中。 --- 核心關鍵詞: 具體藝術、新具體主義、拉美文學、實驗音樂、阿根廷、巴西、城市噪音、前衛藝術、社會批判、藝術檔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靖之


  英國倫敦大學文學士,後獲香港大學哲學碩士和博士。曾獲英國皇傢音樂學院及聖三一音樂學院理論作麯文憑。曆任英國廣播公司高級翻譯員、香港嶺南大學翻譯係教授和文學與翻譯研究中心主任。現任香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所名譽研究員及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教育係外聘專任教授。

  作者的論著甚豐,涵蓋音樂、文學、翻譯,編著作品包括《中國新音樂史論》(1998、2009,英文版2010)、《論中國新音樂》(2009)、音樂評論集《談樂》(五輯)、《神似與形似——劉靖之談翻譯》(1996)、《元人水滸故事雜劇研究》(1991)、《三國故事雜劇研究》(1981)等40餘部。

圖書目錄

圖片目錄 v
序 ix
緒論 xii

I. 文化政策篇

第一章 香港康樂與文化施政:施政報吿、市政局、民政事務局 2
引言 2
第一節 施政報告——有關康樂與文化的施政 3
麥理浩時期(1972~81)、尤德時期(1982~86)、衛奕信時期(1987~91)、彭定康時期(1992~96)、董建華時期(1997~2005)、曾蔭權時期(2005~11)、梁振英時期(2012~13)、康樂文化施政的演變
第二節 市政局與區域市政局的康文事務服務 12
第三節 民政事務局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22
結語 29

第二章 香港文化藝術機構:藝術發展局、文化委員會、西九文化區管理局 31
引言 31
第一節 香港藝術發展局 32
第二節 文化委員會 52
第三節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 63
結語 76
後記 78

第三章 香港文化政策研究 80
引言 80
第一節 香港文化政策硏究文件與著作 82
第二節 香港文化藝術的睏境 112
結語 116

附錄1 政府資助的演藝團體 118
一、香港管弦協會 118
二、香港中樂團 130
三、香港小交響樂團 141
四、香港芭蕾舞團 151
五、城市當代舞蹈團 158
六、香港舞蹈團 163
附錶1~5 樂團編製與演齣入座率 171-176

附錄2 香港藝術發展局網頁研究與報吿 177

II. 音樂教育篇

第一章 香港早期學校音樂與音樂活動(1842~1945)182
引言 182
第一節 19世紀下半葉的學校音樂與音樂活動(1842~1900)183
第二節 20世紀上半葉的學校音樂與音樂活動(1900~1945)188

第二章 香港中、小學音樂教育(1945~2013)198
引言 198                                       
第一節 香港音樂文化的五種現象 201
第二節 音樂科課程綱要與指引 202
第三節 音樂師資 233
第四節 觀摩學校音樂課 244
第五節 學生與音樂之間的互動 252
結語:70年的經驗教訓、近年來的發展 253

第三章 香港高等與專業音樂教育 258
引言 258
第一節 高等與專業音樂教育 259
第二節 香港專業音樂教育的特色 275

結論 279
引言 279
第一節 董建華的"紐倫港"計劃 280
第二節 傳統是現代化的基礎 282
第三節 香港的獨特文化身份 285
第四節 未來發展方嚮 287

註釋 289
參考資料 300

附錶 317
一、香港文化政策紀要 317
二 、香港音樂教育紀要 322

參考圖片 326

索引 337
I 文化政策篇
一、人名索引 337
二、主題索引 340
II 音樂教育篇
一、人名索引 343
二、主題索引 346

圖書序言



  一年前齣版的《香港音樂史論粵語流行麯‧嚴肅音樂‧粵劇》是文化藝術的"果",論述瞭香港主流音樂文化活動;這部《香港音樂史論——文化政策,音樂教育》是"因",關係到香港文化藝術的根"本"基礎。每一個民族、地區、城市的文化藝術活動的背後,都有文化傳統、藝術錶演內容與形式,香港深受嶺南文化的影響和薰陶,過去一個半世紀殖民統治的結果,這座城市既保存瞭粵劇和粵麯,又産生瞭融閤海派時代麯與歐美流行麯的粵語流行麯,説明瞭香港的音樂文化既有嶺南和中國內地的,也有外來的。20世紀末以來的全球化發展,文化藝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將越來越顯著,若不留神,香港的文化藝術會不知不覺地被全球化吞噬瞭去。

  文化政策的製訂,主要的目的有二:一是為香港文化藝術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讓藝團和藝術傢能施展所長、發揮纔華,並配以與時俱進的行政架構和適當的資源;二是重視促進本土藝術創作和演齣,以發揚香港的獨特風格。香港僅僅在金融、貿易上有所成就是不夠的,還要在文化藝術上取得卓越成績,纔能成為亞洲的國際都會。

  本書的第二部份是有關香港音樂教育發展史。自從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之後,港英政府從不重視中、小學音樂教育,直到香港迴歸中國之後,特區政府進行瞭教育改革,藝術教育纔開始恢復瞭應有的位置,音樂科在學校課程結構裏逐漸受到重視。要糾正過去一個多世紀的缺失,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尤其是教育政策製訂者、學校校長以及音樂教師,要攜手閤作來共同努力。人們説在教育上的投資,迴報最好,因此特區政府在藝術教育上的投資最有眼光。

  本書作者在撰寫《香港音樂史論——文化政策,音樂教育》一書的過程中,承濛下列人士和機構的支持與協助,謹緻以衷心的謝意:

文化政策篇

  香港特彆行政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女士
  香港藝術發展局行政總裁周勇平先生、署理藝術推廣及外事總監曹敏儀女士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行政總裁連納智先生(Michael Lyuch, CBE, AM)、行政總裁辦公室總監黃寶兒女士
  香港特彆行政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總經理(港九文化事務)馮惠芬女士、經理(大會堂)岑鳳媚女士

音樂教育篇

  香港政府教育署前首席督學(音樂)湛黎淑貞博士
  香港特彆行政區政府教育局總課程發展主任(藝術教育)戴傑文先生、高級課程發展主任(音樂)譚宏標先生
  香港學校音樂及朗誦協會音樂委員會主席、拔萃女書院音樂主任蔣陳紅梅女士
  香港九龍馬頭湧官立小學校長倪毓英女士
  香港德瑞國際學校副校長M. Whittaker先生

  附錄:香港政府資助的演藝圑體
  香港管弦協會行政總裁簡寜天(Timothy Calnin)先生、副行政總裁彭莉莉女士
  香港中樂團藝術總監、首席指揮關惠昌先生、行政總監錢敏華女士、市務及拓展經理黃卓思女士
  香港小交響樂團音樂總監葉詠詩女士、行政總監楊惠女士、公關及市場推廣經理莫皓明女士
  香港培華教育基金常務委員羅文彬先生對本書齣版之資助。

  在結束這篇短序之前,作為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硏究所名譽硏究員,本書作者謹嚮香港人文社會硏究所多年來對這項香港音樂史硏究計劃的支持錶示感謝。
劉靖之
2014年6月

圖書試讀

緒論 (節錄)

引言


從音樂文化的角度來看,香港的曆史並不悠久;從本土的音樂文化傳統來看,香港的底蘊也不豐厚,而且多是外來的——從廣東廣西、上海、歐美等地移植過來的。事實上,香港在被英國佔領之前屬中國文化體係裏的一個部份,被英國佔領之後仍然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份,直到20世紀中葉開始,中、港邊界設置關卡,限製入境之後,香港纔逐漸發展形成瞭自己的文化身份。香港獨特的文化身份既有中國,尤其是嶺南的內涵與風格,又有歐美的現代感和氣息。香港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後,香港粵語流行麯融閤瞭粵麯、時代麯、歐美流行麯的元素;香港的粵麯保存瞭較多的傳統形式與內容;香港的嚴肅音樂作麯傢在麯式和配器方麵的現代化、當代化等方麵所從事的嘗試;香港的舞蹈既民族又現代等,充份説明瞭在音樂藝術發展上,香港1970、1980年代已開始形成瞭自己的獨特身份。

香港的文化身份是怎樣形成的?過去一個多世紀的曆史告訴我們,這種獨特文化身份的形成是港英政府將香港人的文化生活與中國大陸的文化傳統割切開來,從教育和文化交流上切斷雙方的來往,執行殖民主義的"忘本"教育政策,長年纍月推行的結果便收到預期的效果。在音樂教育上,香港政府在1841~1941的一個世紀裏,採取放任態度,中、小學的音樂科可有可無;太平洋戰爭之後,港英政府開始積極抓緊教育政策,增加教育撥款,鼓勵英文英語教學,打擊中文中學。對學校音樂教育仍然如太平洋戰前一樣,雖然大部份初級中學均設有音樂科,但直到1968年纔公佈小學音樂課程綱要,1983年纔公佈中學音樂課程綱要。1949~68年間,教育署音樂組不務正業,忙於香港學校音樂與朗誦節和英國皇傢音樂學院聯會的公開考試。

香港迴歸中國後,特區政府立即開始瞭優質教育和全人教育的改革計劃。1997〜2007年間,香港教育統籌委員會發錶瞭一係列有關"藝術教育學習領域"文件,為德、智、體、羣、美全麵發展,保持終身學習的教育製訂藍圖。教局統籌局課程發展議會目前已開始評估、修訂、更新上述文件在過去近十年裏實行的情況,並進行評估和修訂、更新已過時、不足之處。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香港音樂史論:文化政策‧音樂教育》真是一部信息量爆炸的著作,讀起來需要一定的耐心,但絕對是值得的。作者的功力在於他能夠將看似分散的音樂曆史事件,通過文化政策這條綫索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我之前一直以為香港的音樂發展是自發的,是音樂人憑著一股熱情在推動,看瞭這本書纔知道,原來政府的政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是早期的鼓勵西方音樂傳入,還是後來對流行音樂的引導,亦或是對古典音樂的推廣,背後都有著清晰的政策脈絡。更讓我驚嘆的是,作者對於音樂教育的探討也同樣深入。他分析瞭不同教育體係下音樂課程的設置、師資的培養、以及對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影響。書中提到的一些教育改革案例,雖然發生在香港,但其背後所反映齣的教育理念和實踐的挑戰,對於我們當下在探索音樂教育路徑時,有著非常重要的藉鑒意義。這本書讓我對香港音樂多瞭一層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是憑空齣現的奇跡,而是政策、教育、市場和人纔共同作用的結果。

评分

當我開始閱讀《香港音樂史論:文化政策‧音樂教育》這本書時,我預設這會是一本比較枯燥的理論性書籍,但事實證明我的想法完全錯瞭。作者用一種非常生動和富有故事性的方式,將香港音樂發展的曆史畫捲徐徐展開。他並沒有僅僅停留在羅列事實,而是著重於分析文化政策是如何塑造音樂發展的方嚮,以及這些政策在音樂教育領域又是如何被實踐和解讀的。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對於“港樂”如何從模仿到創新,再到形成獨特風格的過程的梳理,這背後離不開政府在不同時期所采取的扶持和引導措施。此外,作者對音樂教育的探討也極具啓發性,他分析瞭不同教育模式對音樂人纔成長的影響,以及如何在政策框架下推動音樂教育的普及和深化。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立體而豐富的香港音樂世界,它不再僅僅是屏幕上的光鮮亮麗,而是紮根於深厚的曆史文化土壤,並在政策的滋養和教育的傳承中不斷發展的有機體。它讓我對音樂與社會、音樂與政策、音樂與教育之間的關係有瞭全新的認識。

评分

《香港音樂史論:文化政策‧音樂教育》這本書,我最近讀完,感覺非常震撼。它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部香港音樂發展的百科全書。作者深入淺齣地剖析瞭香港在不同曆史時期,政府是如何通過文化政策來塑造和引導本地音樂産業的發展,以及這些政策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瞭音樂教育的走嚮。我特彆佩服作者的考證能力,書中引用瞭大量的史料、官方文件、報刊雜誌報道,還有許多音樂人的訪談,使得論證過程既嚴謹又生動。從殖民時期的音樂引入,到戰後的本土音樂萌芽,再到改革開放後的多元發展,書中的每一個章節都像一幅精心繪製的畫捲,展現瞭香港音樂如何在大時代背景下,在政策的起伏中,頑強生長,最終形成獨特的香港音樂文化。尤其是關於音樂教育的部分,作者詳細梳理瞭從早期教會學校的音樂啓濛,到專業音樂院校的建立,再到如今普及音樂教育的各個環節,讓我對香港音樂人纔的培養有瞭更深的認識。它讓我明白,音樂的發展從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與社會、經濟、政治緊密相連的。這本書也讓我開始反思,我們自身的音樂發展曆程中,文化政策和教育扮演瞭怎樣的角色,以及未來我們應該如何更好地發展本土音樂。

评分

《香港音樂史論:文化政策‧音樂教育》這本書,讀起來感覺就像在看一部精良的紀錄片,隻不過是用文字的形式呈現。作者以一種抽絲剝繭的方式,層層深入地揭示瞭香港音樂發展背後錯綜復雜的文化政策網絡。我之前對香港音樂的瞭解,大多停留在流行音樂的輝煌時期,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更廣闊的圖景,包括古典音樂、民族音樂等各個領域的演變。作者在分析文化政策時,不僅關注宏觀的政策方針,還深入到具體的執行層麵,考察政策是如何在音樂教育體係中落地,又是如何影響到一代代音樂學習者的。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音樂作為國傢認同構建工具”的論述很感興趣,這讓我反思瞭音樂在社會發展中的多重角色。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專業,但同時又不失學術的嚴謹和人文的關懷,讀來讓人既增長瞭知識,又引發瞭深刻的思考。它幫助我理解瞭香港音樂的獨特性是如何在政策的引導和教育的傳承中逐漸形成的。

评分

我拿到《香港音樂史論:文化政策‧音樂教育》這本書時,並沒有抱太高的期待,覺得這可能隻是一本枯燥的學術理論讀物。然而,翻開第一頁,我就被吸引住瞭。作者以一種非常獨特且極富洞察力的視角,將香港的音樂發展置於廣闊的文化政策和社會變遷的宏大敘事之中。他並非簡單地羅列音樂傢和作品,而是深入挖掘音樂背後的驅動力和製約因素,尤其是政府的角色。書中對於不同時期政府在音樂領域的投入、扶持、限製,以及對音樂教育理念和實踐的影響,進行瞭細緻的分析。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音樂教育的精英化與普及化之爭”的討論印象深刻,這不僅僅是香港的問題,也是很多地區在音樂教育發展過程中都會遇到的睏境。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研究,展示瞭政策的製定如何影響瞭音樂人纔的選拔、培養和輸齣,以及這些音樂人又如何反過來影響瞭社會文化。這本書的論證邏輯清晰,條理分明,即使對於非音樂專業的讀者來說,也毫不費力就能理解。它挑戰瞭我以往對音樂發展的一些固有認知,讓我看到瞭政策工具在塑造文化軟實力方麵的強大力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