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之本事

乐之本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爱和音乐是最美的同义词
穿越古典乐的迷思高墙
你将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主题曲

  焦元溥继《听见萧邦》后,睽违四年新作 ──《乐之本事》
  〈〈张悬设计统筹〉〉
  书衣双封面,附音乐家年表


  以迷人故事和美好文字解答千奇百问,使你「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古典音乐入门指南!
  其中包括:古典乐的定义和讨论、品味乐曲的态度与方法、录音与现场演出的差别、不可不知的音乐小常识、古典音乐简史,以及无比实用的音乐会注意事项、选座参考乃至聆赏进阶之道。
  笔调轻松而内容详尽,穿插音乐名家故事之余,更从文学、摄影等诸多面向旁征博引,让你以经典混搭时尚,在艺术思考脉络上融会贯通,一次解决对于古典音乐想爱又不敢爱的挣扎与矛盾!

  【随书附赠】
  随书对照 作者精选74分钟23曲名家名作CD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焦元溥


  1978年生于台北。不务正业的台大政治学系国际关系学士、美国佛莱契尔学院法律与外交硕士,也是不误正业的大英图书馆爱迪生研究员,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音乐学博士。

  自15岁起发表乐评、论述与散文,作品涵盖乐曲研究、诠释讨论、技巧解析、音乐家访问、国际大赛报导与文学创作。着有乐评选集《经典CD纵横观》系列三书(联经,2005)、《莫札特音乐CD评鑑》(联经,2006)、《游艺黑白:世界钢琴家访问录》(联经,2007;日文版首册于2014年6月由Alphabeta Publishing发行)、专栏选集《乐来乐想》(联经,2008)与《听见萧邦》(联经,2010)。

  文字创作之外,焦元溥也担任国家交响乐团「焦点讲座」策划,「20×10萧邦音乐节」和「Debussy Touch钢琴音乐节」艺术总监,台中Classical古典音乐台FM 97.7和Taipei Bravo FM 91.3电台「焦点音乐」和「NSO Live云端音乐厅」广播主持人,前者获金钟奖最佳非流行音乐节目奖(2013)。

图书目录

前言 莫忘初衷
第一章 为什么听古典音乐?

是的,音乐很难懂/一定要「学音乐」才能欣赏古典音乐?
音乐中,最重要的并不在音符里/学音乐的方式不只一种
潜移默化的力量/每个人都可以听古典音乐?
来自南美的音乐奇蹟/古典音乐有什么好处?

第二章 什么是古典音乐
如果要为「古典音乐」下定义……/新旧可口可乐的故事
从历史看Classical Music/「古典乐派」其实不见得「古典」,「古典音乐」也不见得「古」
「经典」的意义随时间变动/卡尔维诺的「经典」定义/「经典」的丰厚与纵深
有所谓的「经典名曲曲单」吗?/不听古典音乐有关系吗?

第三章 现场演出二三事
「回不去了」:录音技术改变世界/为什么要听现场演出?
音乐演出,「空间因素」也很重要/不只要听,还要看
就是要你看得见却听不到/对演出的期待:现场会听到什么?
协奏曲与歌剧的实际音量比例/错音究竟有多重要?
不可预料的现场/音乐表演是舞台艺术
演奏者该背谱吗?/让我们现场见

第四章 音乐会生存之道
声音与位置/挑选座位参考
音乐会有礼仪要遵守吗?/听音乐会该怎么穿?
演出进行中,请当安静的听众/基督山伯爵和包法利夫人告诉我们……
从仆役到艺术家/安静听音乐/尊重艺术创作、维护作品呈现
参与比掌声更重要/献花,但别踏上舞台
喝采、安可与签名/安可的艺术
再说一次:将心比心/「预习」真的必要吗?
别怕「听不懂」/不懂,并不表示不能欣赏
不懂,其实没有关系/音乐,就是用来听的

第五章 简谈西方古典音乐史
天才与大师所建构的音乐史/被忽略的时代/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前后不同的美学价值
西方古典音乐史摘要/奇形怪状的珍珠/古典时期的来临
「週期式」音乐句法与变化丰富的情感/古典时期的改革与开创
古典与浪漫,其实延续多过对立/巨人的身影、影响的焦虑
从歌剧到乐剧/巨人再现:华格纳与李斯特的影响/印象派的新天地
布拉姆斯与国民乐派/「后发先至」的俄罗斯/个人特质与名人技
调性解离与世纪末美学/新古典主义 vs.十二音列/二十世纪的多元面貌
通俗音乐也能成为经典/美国音乐家进入国际舞台/当代音乐的面貌
历史的重要与限制/再谈「经典」与「经典作曲家」

第六章 古典音乐小知识
独奏会的艺术/缤纷灿烂的室内乐
刺激非常的协奏曲/丰富精妙的管弦天地
乐器的分类原则/博大精深的管弦乐写作/声乐:人类与生俱来的乐器
指挥在做什么?/乐团首席之举足轻重/音乐知识不等于音乐

第七章 诠释的艺术
作曲家没写出来的音乐/作曲家无法垄断对自己作品的解释
诠释必须有所本/诠释随着了解而深刻
解放想像力/历史录音与考古演奏
欣赏音乐,也欣赏演奏家的诠释

第八章 入门之后的进阶之道
听音乐别只听选曲/欣赏音乐,请专注/听自己没听过、不熟悉的曲目与作曲家
不要预设立场/别排斥古典音乐以外的音乐/增进音乐之外的知识
体会作曲家所属的文化与风土/找到自己的观点与声音
拥抱世界,也要支持故乡/为何学习古典乐?/千山万水,莫忘本心

结语 在音乐中找到自己
附录/CD曲目解说

图书序言

第一章  为什么听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好难懂!」

谈到古典音乐,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或说刻板印象,就是认为那真是艰深困难的东西。也因为艰深困难,多数人又畏苦怕难,结果就是能逃就逃,或觉得那根本是自己不可能懂,也不会想要亲近的艺术。

我当然不会这样想,也努力打破如此观点。因此当我听到连世界级的演奏大师都作如是观的时候,还真的吓到了。

是的,音乐很难懂

2013年十一月,睽违多年的匈牙利钢琴名家、指挥家瓦萨里(Tamás Vásáry,1933-)再度来台演出。聊到听音乐,他不但不像我总是强调「唉呀,古典音乐其实没有那么困难」,反而认为欣赏音乐一点都不容易──

欣赏音乐当然困难,因为你必须运用记忆。如果你听到第二小节就忘了第一小节,那你根本不可能欣赏这首乐曲。音乐不像绘画、雕塑或建筑,看一眼就能尽收眼底,接下来只是品味细节。换句话说,你可以立刻知道自己喜不喜欢眼前这幅画,但听音乐就像读小说,没听到最后,其实无法知道整部作品在说什么。连我自己第一次听到没听过的曲子,常常也会感觉很费劲。因此我一点都不怪年轻人怕听古典音乐会,因为那确实难啊!

如此想法,另一位大师也说过。他谈的是读书,另一种没有办法「看一眼就尽收眼底」的学问。

我们不能读一本书,只能重读一本书。一个优秀读者,一个成熟的读者,一个思路活泼、追求新意的读者只能是一个「反覆读者」[…]我们第一次读一本书的时候,两眼左右移动,一行接一行,一页接一页,又复杂又费劲,还要跟着小说情节转,出入于不同的时间空间—这一切使我们同艺术欣赏不无隔阂。但是我们在看一幅画的时候,并不需要按照特别方式来移动眼光,即使这幅画像一本书一样有深度、有故事内涵也不必这样。

说这话的,是小说大家,《萝莉塔》作者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在其《文学讲稿》前言中,纳博科夫并没有低估绘画、雕塑或建筑的艺术与深度,只是强调「我们第一次接触到一幅画的时候,时间因素并没有介入;然而看书就必须要有时间去熟悉书里的内容。没有一种生理器官(像看画时用眼睛)可以让我们先把全书一览无遗,然后再来细细品味其间的细节。」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