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勒音乐中的世界观意象

马勒音乐中的世界观意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马勒
  • 音乐哲学
  • 音乐分析
  • 世界观
  • 意象
  • 浪漫主义
  • 现代主义
  • 精神分析
  • 文化研究
  • 音乐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古斯塔夫‧马勒(GustavMahler,1860-1911),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发展于德奥地区的指挥家、作曲家。他的创作具有特有的风格与理念,使他成为后浪漫乐派的音乐大师之一。
  
  马勒曾经说,交响曲对他而言即是「世界交响曲」(Weltensymphonie),而他的世界观,成为他作品中重要意象。我们除了可以从他的作品中了解他对世界的各种看法,也可以进一步探讨他的生命、死亡、悲观、迷失、信仰、爱、自然…等观点在音乐中的呈现。
  
  马勒音乐中表现出的世界观意象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马勒的「直观世界」,也就是现实世界;在音乐中表现出对现实世界的悲苦、绝望、死亡、送葬与迷失等。第二类是「对观的世界」,为大自然与幽默纯真的世界,展现在音乐的鸟鸣、号角信号声与怪诞的舞蹈中。第三类是「超越的世界」,在音乐中超越人世间的悲苦,进入一个与神同在,有着幸福与爱的世界。
  
  本书即针对这三大类世界观意象,来探讨马勒的音乐呈现。
  
寂静的交响:二十世纪德语文学中的“无言之境” 一部关于文学、哲学与美学交汇的深度探索 本书聚焦二十世纪德语文学的独特景观,深入剖析那些难以言喻、拒绝被语言完全捕获的“无言之境”(The Realm of the Unspoken)。它并非探讨那些直接描绘沉默的文本,而是挖掘潜藏在语言结构、叙事空白以及人物内心深处,那些超越日常词汇承载能力的体验、感知与存在状态。 第一部分:语言的边界与诗学的重构 二十世纪,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断裂与现代性危机后,德语文学传统开始质疑语言作为真理载体的可靠性。本书开篇即从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和海德格尔对“存在之思”的转向入手,探讨知识分子如何在高歌猛进的科学理性面前,重新审视语言的局限性。 第一章:从阿德诺到策兰:断裂叙事中的语法僭越 本章考察了以保罗·策兰(Paul Celan)为代表的战后诗歌,如何通过对传统句法和意象的颠覆,构建出一种“负面美学”。策兰的诗歌,尤其是其德语的运用,不再是清晰的表述工具,而成为一种面对历史创伤的“残骸”。我们分析了其诗歌中频繁出现的“间隙”、“空洞”和“不可译性”,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种对纯粹表达的拒绝。同时,我们也对比了早期现代主义者如里尔克在试图把握“物自身”时所使用的暗示手法,揭示了从暗示(Hinting)到断裂(Fracturing)的演变。 第二章:叙事中的“留白”:卡夫卡与失语的官僚机器 弗朗茨·卡夫卡的作品,如《审判》与《城堡》,是探讨“无言之境”的绝佳范本。本书认为,卡夫卡笔下那种令人窒息的、逻辑严密却又荒谬绝伦的官僚体系,其核心力量恰恰来源于“信息的不透明性”和“法律的不可理解性”。我们不再仅仅将卡夫卡视为对异化现象的讽刺,而是将其解读为一种对“官方话语”背后真空状态的精确描绘。叙事中反复出现的无果的探询、被遗漏的细节,构成了“被沉默的权力”的意象场。 第二部分:心理深处的潜流与体验的拓扑学 本部分将视角转向德语文学对人类内在经验,特别是意识流和梦境的捕捉,探讨如何用文本的形态来模拟那些无法言说的内在拓扑结构。 第三章:意识流的碎片化与“非我”体验:施尼茨勒与穆齐尔的临界状态 阿图尔·施尼茨勒(Arthur Schnitzler)在《梦幻曲》等作品中,精确地描绘了人物在梦境与清醒之间、在道德禁忌与欲望之间游移的瞬间。这些“临界状态”的描绘,挑战了传统现实主义对时间与行为的线性要求。更进一步,罗伯特·穆齐尔(Robert Musil)的巨著《没有个性的男人》则将这一探索推向哲学高度。穆齐尔提出的“可能性状态”(Möglichkeitszustand),本质上是对确定性、单一自我身份的瓦解。本书着重分析穆齐尔如何通过极其繁复、几近百科全书式的描写,来表达“不确定性”本身作为一种存在方式的复杂性。 第四章:地理的沉默:乡愁、流放与景观中的历史重量 二十世纪的德语文学与地理空间的关系是疏离且沉重的。本书探讨了“乡愁”(Heimatlosigkeit)如何从一种个人情感演变为一种结构性的存在状态。以英格堡·巴赫曼(Ingeborg Bachmann)的作品为例,分析了她在地中海景观的宏大与美丽之下,所捕捉到的历史暴力和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的漂泊感。景观不再是背景,而是承载了历史记忆的沉默证人。我们审视了德语知识分子流亡欧洲乃至世界的经历,如何迫使他们发展出一种“异乡的语言”——一种必须在不同文化语境中重建意义的语言,这种重建过程本身就包含了巨大的沉默与损失。 第三部分:美学的终结与对“新的开始”的期盼 在德语文学进入后结构主义和全球化语境的后期,传统的宏大叙事彻底崩塌。本书的收束部分,聚焦于文学如何面对这一“美学上的虚无”,并从中寻找新的能量。 第五章:黑色幽默与形而上学的解构:翁达雷与伯恩哈德的极端表达 托马斯·伯恩哈德(Thomas Bernhard)是德语文学中“拒绝”与“拒绝表达”的大师。他通过近乎不间断的长句、反复的插入语和近乎歇斯底里的独白,实际上是在用语言的过度饱和来制造一种“语言的麻痹”。这种手法并非是为了清晰表达,而是为了展示个体在僵化的社会结构和沉重的文化遗产面前,除了以持续的、无意义的抱怨来抵抗之外,别无他法。他的“反美学”恰恰成为了一种极端的艺术姿态。 第六章:沉默的继承者:面对未来的可能性 本书最后总结了二十世纪德语文学对“不可言说之物”的深刻挖掘。这种对语言边界的不断试探,并非导向虚无,而是为后来的文学和哲学思辨开辟了新的领地。它迫使读者不仅去阅读文字本身,更要去倾听文字之间的空隙、去感受词语排列所产生的张力。这些“无言之境”最终构成了二十世纪德语文化最为丰富、也最为沉痛的遗产,即在所有的宏大叙事崩溃之后,人类仍需直面自身存在的复杂性与内在的深邃幽暗。 本书特色: 本书采用跨学科的方法,融合了文学批评、现象学哲学和文化史分析,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解读框架,深入理解德语文学如何在其特定的历史语境下,发展出如此丰富且极具挑战性的表达模式。它是一份献给所有对语言、意义和存在的边界深感好奇的读者的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卢文雅
  

  台北市人,现任职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音乐系专任副教授。1988年赴德国慕尼黑大学攻读音乐学硕士学位,2007年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音乐系取得音乐学博士学位。
  
  自幼学习钢琴,师事高美惠。国中选入台北市金华女中管乐班,学习小号吹奏。高中跟随庄思远老师修习法国号,并加入世纪交响乐团担任法国号手,跟随乐团参与多场音乐会演出。1984年进入师大音乐系就读,主修法国号,跟随张彩湘副修钢琴,并随刘岠渭修习曲式学、西洋音乐史。1988年赴德国留学,先后于雷根斯堡大学及慕尼黑大学攻读音乐学。在学期间,跟随慕尼黑大学着名乐器学大师暨音乐学教授Prof.Dr.J?rgenEppelsheim,以〈贝多芬作品中法国号的使用〉为硕士论文修得硕士学位。
  
  1995年归国后,曾任国立台湾艺术大学音乐系、台北市立教育大学音乐系、实践大学音乐系、东海大学音乐系兼任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历史音乐学、西洋音乐史。曾开设西洋音乐史、巴哈音乐专题研究、文艺复兴时期音乐、音乐学论文写作与指导、音乐学导论、音乐美学等课程。除了学校课程外,曾于诚品音乐讲堂、马勒爱乐协会、国家音乐厅等举办多场讲座、演讲与导聆。
  
  2001年进入国立台北艺术大学音乐系博士班,跟随刘岠渭与王美珠攻读音乐学博士学位,并以作曲家马勒为研究主题,发表多篇相关论文。2007取得博士学位。多次于「台湾音乐学论坛」发表论文及参与各项学术演讨会。于2013年发表《黑袍下的音乐宣言──李斯特神剧研究》一书。
  

图书目录

刘序 师生缘
王序 马勒音乐中的「符号学」解读
自序
绪论

第一篇 马勒音乐中的直观世界──悲观与流浪
第一章 现实世界的悲苦与绝望
第一节 军营之歌中的悲苦人生
第二节 大地悲歌
第二章 死与送葬
第一节 马勒音乐中死亡的音乐语义处理
第二节 第九号交响曲中的死亡与告别
第三节 马勒交响曲中的送葬进行曲
第三章 永世流浪的犹太人──Ahasver
第一节 马勒与Ahasver
第二节  两首「永世流浪者」的悲歌:〈宝贝的蓝色双眸〉取自《流浪青年人之歌》与〈我被世界所遗忘〉取自《吕克特之歌》

第二篇 马勒音乐中的对观世界─自然与幽默
第一章 马勒音乐中「大自然声响」的呈现
第一节 「鸟鸣音乐会」
第二节 大自然「深夜」的声响──第三号交响曲第四乐章
第三节 「动物的世界」──第三号交响曲第三乐章
第四节 「春天的声响」──第一号交响曲第一乐章
第二章 马勒音乐中的幽默与纯真
第一节 讽刺的幽默
第二节 纯朴与高贵的对比──谈L?ndler 与Walzer

第三篇 马勒音乐中的「超越」世界
第一章 关于「超越性」
第一节 「超越性」的词义
第二节 哲学领域中的「超越性」
第二章 音乐与「超越性」
第一节 「超越性」的层次 (Reihe) 与音乐的关联运用
第二节 音乐与「超越性」的特质型态 (Qualit?t)
第三章 马勒音乐中的「超越性」实例 205
第一节 透过调性变化处理呈现的「超越性」
第二节 运用乐器的音乐语义象征表达「超越性」
第三节 以「幽默」的手法进入超越
第四节 以「永恆」带入「超越性」
第四章 马勒音乐作为「超越性」实例
第一节  Adagio-Sch?nen 作为「超越性」:「充满宁静的」第四号交响曲第三乐章
第二节 「爱」的乐章作为「超越性」
第三节  Episode 作为「超越性」:第六号交响曲第三乐章Andante moderato
第五章 借由马勒音乐所产生的「超越性」实例
第一节 借由「告别」所产生的「超越性」:《大地之歌》第六乐章
第二节 借由「宗教」所产生的「超越性」
第三节 借由一个「等候千年的回答」所产生的超越──第八号交响曲

结论
参考书目
附录

图书序言

自序
  
  马勒,是我喜爱的作曲家之一。在博士的学程中,与他共舞,尽情倘佯在他的音乐世界中。跟着他的音乐意念,时而悲、时而喜,常常随着他的音乐进入死亡,共同徘徊于迷失、绝望中,也在他的乐声中复活,跃进天真无瑕的自然世界,笑看人世间的悲苦。总将这一切点滴细微的研究,编织入这本《马勒音乐中的世界观意象》中,尝试将马勒的音乐思维,化为文字,解析于本篇着作里。
  
  七年前已完成此博士论文,但忙碌的教学生活,一直未有时间将它整理成书。终于在今年,重新修正校定,更正文中些许不完整之处,并将所有谱例全部更新重制。期待借由本书的出版,能与所有喜爱马勒音乐的先进前辈同好们,共同分享马勒音乐中的世界观意象。
  
  真诚地感谢引导我走历史音乐学之路的刘岠渭老师,他以心灵生命的真实面对每一部音乐作品的态度,深深感染我,成为我研究每一部音乐作品的榜样;多年以来他给予我的爱护与帮助,实在无以为报。感谢王美珠老师,以她丰富的学养,带领我进入系统音乐学领域,并在研究的路上,不断地给予我帮助与支持。感谢博士班同学林玉淳老师,在我们漫长博士班学程中相伴、扶持。也谢谢我的学生蔡岱玲,为本文尽力的校稿,并细心的将所有谱例重新打谱。特别感谢外子介士,在我精疲力竭之时,给予我莫大的支持与鼓励,在我完成作品时,与我欢笑共喜。
  
  最要感谢的,是爱我的上帝,谢谢?。
  
  卢文雅
  2014年5月18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初翻《马勒音乐中的世界观意象》便被其严谨的学术气质所吸引,虽然我并非专业音乐理论家,但对马勒音乐的每一次接触都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力,仿佛每一次聆听都是一次精神上的远征。书名中“世界观意象”的表述,让我猜测作者必然会对马勒的音乐进行一种宏观的、带有哲学视角的解读。我想象中,书中会细致地剖析马勒的几部代表性交响曲,比如他的“大地之歌”中那充满自然气息的挽歌,以及“第二交响曲”和“第八交响曲”中那种对生命轮回、死亡超脱的宏大叙事。作者是否会从音乐学的角度出发,解析马勒在和声、旋律、配器上的创新,如何服务于他想要表达的“世界观”?例如,他如何运用色彩斑斓的管弦乐来描绘广阔的自然风光,又如何通过人声与乐器的交织来展现人类情感的复杂与深邃?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涉及马勒音乐中强烈的存在主义色彩,以及他如何通过音乐来反思个体在浩瀚宇宙中的渺小与孤独,又如何在绝望中寻求希望与超越。这本书,对我而言,是对马勒音乐的一次深度体悟,是一次在音符中探索人生哲学意义的旅程。

评分

这本书《马勒音乐中的世界观意象》,光是书名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哲学深度和艺术张力,让人不禁好奇在马勒宏大而复杂的音乐篇章中,究竟隐藏着怎样一套独特的世界观。我一直对马勒音乐那磅礴的气势、深沉的情感以及其中蕴含的对生命、死亡、宇宙的深刻思考着迷不已,常常在聆听他的交响曲时,感到一种精神上的震撼与洗礼。书中“世界观意象”这样的词语组合,预示着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音乐技法的分析,而是试图挖掘音乐背后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将听觉的艺术转化为一种对人生、对存在的理解。我期待作者能够梳理出马勒音乐是如何通过旋律、和声、配器、曲式结构等音乐元素,构建出一幅幅宏伟的、充满象征意义的“世界图景”。这其中,或许会涉及马勒音乐中常见的自然景象的描绘,对人类情感的细腻刻画,以及对终极意义的追问。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马勒的个人经历、哲学倾向(例如叔本华、尼采的影响)是如何在音乐中留下印记,进而形成其独特的世界观。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对马勒音乐的一次深入探索,更像是一次与大师精神世界的对话,一次在音乐的海洋中寻找生命真谛的旅程。希望它能为我打开一扇理解马勒音乐的新视角,让我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学思考。

评分

读到《马勒音乐中的世界观意象》的书名,我就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一探究竟。马勒的音乐对我而言,就像一个巨大的、充满了各种意象的宇宙,每一次聆听都能从中发现新的奥秘。我一直觉得,马勒的音乐具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能够将听者带入一个宏大的叙事之中,仿佛置身于宇宙的洪荒之中,感受生命的勃勃生机,以及死亡的寂静与超脱。书名中的“世界观意象”几个字,让我联想到,作者很可能在尝试勾勒出马勒音乐中那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母题,以及它们是如何共同构建起马勒独特的哲学思考。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重点分析马勒音乐中对自然的描绘,比如那些描绘鸟鸣、溪流、风声的乐段,它们在马勒的音乐中究竟承载着怎样的象征意义?又比如,他对人类情感的细腻刻画,从最纯真的喜悦到最深沉的绝望,这些情感的起伏是如何在音乐中被具象化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马勒音乐中那些深藏的哲学密码,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马勒是如何通过音符来表达他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和感悟,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艺术体验。

评分

《马勒音乐中的世界观意象》这本书,从书名上看就显得非常具有深度和研究价值,对于一直以来对马勒音乐着迷的我来说,无疑是一本令人期待的读物。马勒的音乐,在我听来,总是蕴含着一种宏大的宇宙观,他将生命的各个层面,从最细微的情感波动到最宏伟的存在意义,都尽数融入到他的交响曲之中。我猜测,书中会围绕着“世界观意象”展开,深入分析马勒音乐的各个构成元素,比如他那极具个性的旋律线条,以及他大胆创新的和声语言,是如何共同塑造出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并最终传达出他的人生哲学。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对马勒音乐中那些反复出现的“动机”和“主题”进行深入的挖掘,看看它们在不同的乐章中是如何演变和发展,从而构建出宏大的叙事结构,以及它们各自所代表的“意象”是什么。例如,书中是否会探讨马勒音乐中那种对“生命力”的赞美,以及他对“死亡”的深沉思考,这些主题又是如何通过音乐的织体和情绪张力来得以体现的?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入理解马勒音乐内在精神世界的绝佳机会。

评分

《马勒音乐中的世界观意象》这个书名,第一时间就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因为马勒的音乐对我来说,从来就不只是单纯的旋律和和声堆砌,而是一种充满生命力、能够触及灵魂深处的力量。我常常觉得,在马勒那些气势恢宏、情感充沛的交响曲中,他似乎在用音乐描绘整个宇宙的脉络,以及人类在其中的悲欢离合。当我看到“世界观意象”这个词时,我立刻联想到,这本书很可能在探讨马勒音乐中如何体现他对生命、死亡、自然、社会,甚至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独特的理解。我渴望书中能够深入分析马勒音乐的结构,看看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音乐片段,是如何被有机地组织起来,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充满象征意义的“世界”。比如,书中是否会探讨马勒音乐中常见的“荒诞”与“抒情”的并置,这种对比是如何反映出他对现实世界的复杂感受?又或者,他如何运用重复、变奏、动机发展等手法,来构建出一种不断演变、充满张力的音乐叙事,从而传达出一种宏大的世界观?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与马勒灵魂对话的机会,我希望它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他音乐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