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描述
《台湾风情画》系列作品系来自于「木管五重奏曲」的原始创作。1987年因受「台北市立交响乐团」委託,创作一首极富民谣风的作品,以便提供「台北木管五重奏」日后演出之用。当时所规划的几项构想是:
一、 它必须是「雅俗共赏」,而不失其乡土性与艺术性。
二、 它必须舍弃一般以「变奏方法」为主的创作形式,以免扭曲了民间歌谣的原创性与独特性。
三、 它必须以「拼贴艺术」的手法,来表达当代台湾社会的人文景观而不失其音乐性与前瞻性。
因此我搜集了一些台湾最具代表性的民谣,举凡世代相传的台湾歌谣,以及日据时代的创作歌谣,不分原住民、客家、或是福佬歌谣,...成了创作的原始素材。同时为达到音乐多种层面的效果,还特别以数首相互堆叠,或截取精华片段加以镶嵌处理,以交融并蓄的方式精心构思,而归纳出如下三乐章。
一、 慢板→行板→慢板: 思想起、阿美族舞曲、一只鸟仔、走山歌、烧肉粽
二、 快板→中板→快板: 大胖呆、丢丢铜仔、天黑黑、杵歌、草螟弄鸡公
三、 行板: 桃花过渡、殷那呀、白牡丹、朝朝起床时、思想起
继《台湾风情画》木管五重奏曲 (1987) 由「台北木管五重奏」假台北市社教馆首演所受到的热烈回响后,曾应多方要求经手改编成《长笛合奏曲 I 》(1987,1988改编, 美国圣地牙哥世界长笛协会年会首演)、《长笛合奏曲 II 》(1987,1990改编, 台北长笛室内乐团/莫斯科音乐厅首演, 并由菲力普唱片公司制作CD发行)、《弦乐重奏曲/弦乐合奏曲》(1987,1990改编, 梅哲指挥台北爱乐管弦乐团北美巡回演出首演)、《弦乐四重奏曲》 (1987,1990改编, 美国纽约Taipei Theater首演)、《单簧管、大提琴与钢琴三重奏曲》 (1987,1993改编, 花莲文化中心首演)以及《管弦乐曲》(1987,1995改编, 陈秋盛指挥台北市立交响乐团首演)…等各种版本,而与作曲家的其他作品风格形成强烈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