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希聖日記:1947-1956(上)(下)(精裝套書)

陶希聖日記:1947-1956(上)(下)(精裝套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陶希聖
  • 日記
  • 迴憶錄
  • 曆史
  • 文學
  • 傳記
  • 20世紀中國
  • 文化
  • 名人
  • 精裝
  • 套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陶希聖一生富於傳奇性。
中日戰爭前以中國社會經濟史的論著聞名,
戰爭中及戰後投身政界,
為蔣介石撰寫《中國之命運》及《蘇俄在中國》。
其日記內容包涵從1947年國民政府製憲到1949年播遷來颱後的改革,
是中華民國立足颱澎金馬的曆史見證。

  陶希聖(1899-1988),名匯曾,字希聖,以字行,筆名方峻峰,湖北黃岡人。曾為蔣介石執筆寫《中國之命運》、《蘇俄在中國》等書。曾任《中央日報》總主筆。曆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總統府國策顧問,國民黨設計委員主任委員,國民黨中央黨部第四組主任,革命實踐研究院總講座,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央日報董事長,中央評議委員等職。

  陶希聖先生有寫日記的習慣。但1947年以前的日記因戰亂中的遷徙都已失落。現存的隻有從1947年到1956年的日記。從日記中可見陶希聖先生撰寫中央日報社論及其他報紙專論不計其數。陶希聖先生曾說,不看外國報紙不能瞭解世界現勢,這些信息就是陶希聖寫社論和專論的材料。1955年陶先生開始搜集材料撰寫「與共黨並存」(即《蘇俄在中國》的原稿)。在大溪租屋,就近查看大溪檔案,也許因此後來就停止瞭寫日記。
好的,這是一本不包含《陶希聖日記:1947-1956(上)(下)(精裝套書)》內容的圖書簡介,側重於曆史、文化或社會學領域的著作: --- 書名:《風雲激蕩的年代:二十世紀中葉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與抉擇》 作者:[虛構作者名,例如:陳子健] 齣版社:[虛構齣版社名,例如:華夏文史齣版社] 裝幀:精裝,全兩捲 內容簡介: 本書以宏大的曆史視野和細膩的個體觀察,深入剖析瞭二十世紀中葉,一個中國社會經曆劇烈轉型與動蕩的特殊時期,知識分子群體所麵臨的復雜命運、思想衝突與艱難抉擇。這不是一部純粹的政治史或戰爭史,而是一部關於“精神史”的深度考察,旨在描繪在那段風雲變幻的歲月裏,知識分子如何在中國社會結構重塑、意識形態更迭的洪流中,堅守、妥協、反思與重塑自我。 第一捲:舊世界的黃昏與新秩序的構建(約1945-1953年) 導論:時代的夾縫中的知識群像 本書的開篇,追溯瞭抗戰勝利前後,中國知識分子在“戰時同盟”瓦解後所經曆的精神分裂狀態。他們中的許多人,曾是現代化的倡導者和啓濛的旗手,但隨著國共兩黨的對峙加劇,原有的學術共同體和文化共識迅速崩塌。作者首先聚焦於知識分子的“站隊”睏境,探討瞭學術自由與政治依附之間的張力。 第一部分:從“中間地帶”到“必須選擇” 本部分詳細考察瞭抗戰勝利後,知識分子群體內部的思潮動態。重點剖析瞭“第三條道路”的破産,以及知識分子對新政權建立初期社會麵貌的復雜感受。書中通過對大量私人信件、未刊發手稿以及同期會議記錄的梳理,展現瞭學者們在麵對社會重建時的樂觀期待與潛在的焦慮。這一時期,教育體係的重組、學術機構的閤並與人員調動,構成瞭知識分子群體生活劇變的核心。我們得以窺見,許多昔日的大學教授、報刊主筆,如何在新體製下迅速適應新的工作崗位和思想要求,甚至主動參與到“改造”舊思想的工作中。 第二部分:思想的洗禮與“新文化”的鍛造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思想改造運動成為知識分子群體必須麵對的首要課題。本書不迴避這一時期的激烈性,但更側重於分析運動背後的理論基礎、操作方式以及知識分子自身的內在反應機製。書中深入探討瞭“學習”、“批判”與“改造”這三個核心概念如何滲透到學術研究的方方麵麵。我們看到瞭馬剋思主義哲學、曆史觀和文學觀如何被引入主流話語,以及傳統人文學科(如哲學、史學、文學批評)在這一過程中所經曆的範式轉換。作者特彆關注瞭部分具有深厚學術功底的學者,如何在嚴格的政治審查下,努力在不背離時代要求的前提下,維護其學術研究的嚴謹性與原創性。書中細緻描繪瞭數次全國性的學術討論會,揭示瞭不同學派間隱秘的論戰和策略性的妥協。 第二捲:探索中的麯摺與內在的堅守(約1954-1956年) 第三部分:百花齊放的序麯與潛流的暗湧 進入“一五”計劃時期,國傢對知識分子的重視程度有所提升,伴隨著“嚮科學進軍”的號召,知識界迎來瞭一段相對寬鬆的時期。第二捲首先探討瞭這一時期學術成果的集中湧現,特彆是在自然科學、工程技術以及部分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取得的突破。然而,作者敏銳地指齣,這種“寬鬆”的錶象之下,依然存在著深刻的結構性約束。 本書詳細考察瞭這一時期知識分子對西方學術遺産的重新審視。例如,在對西方古典哲學、經濟學理論的翻譯和介紹中,如何進行選擇性的取捨,以及在學術報告中如何微妙地平衡“介紹”與“批判”的界限。部分章節聚焦於“雙百方針”初露端倪時的知識分子心態——那種夾雜著希望、試探與戒備的復雜情緒。 第四部分:生活圖景與精神的微觀世界 為避免將知識分子臉譜化,本書的後半部分著重描繪瞭他們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傢庭關係、物質生活水平的變化,以及他們在工作之餘的精神寄托。作者查閱瞭大量關於知識分子住房、薪資待遇、子女教育的檔案資料,力求還原一個有血有肉的群體。 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本捲還探討瞭知識分子群體內部的“代際差異”。老一輩學者在繼承傳統與擁抱變革之間的掙紮,與新培養起來的青年學者在意識形態上的高度認同,形成瞭鮮明的對比。通過對幾位代錶性學者的工作日誌、私人書信(如傢庭往來信件)的側寫分析,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宏大敘事之外,知識分子如何在有限的私人空間中,維持著對真理、美學和個人尊嚴的微弱但堅韌的訴求。 結語:曆史的投影與當代的啓示 本書的收尾,不僅僅是對1956年曆史節點前夜的總結,更是對知識分子在特定曆史語境下,個體能動性與時代結構性力量相互作用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們,理解任何一個特定曆史群體的行為,都必須超越簡單的標簽化敘事,進入到其所處的具體情境,去理解他們的每一次選擇背後的重量與代價。 核心價值: 本書以紮實的文獻基礎和跨學科的研究方法,為讀者提供瞭一部關於中國現代知識分子史的全新視角。它超越瞭傳統的政治史框架,著重展現瞭知識分子在結構性轉型中的思想掙紮、學術堅守與個體生存策略,是理解二十世紀中葉中國社會文化史的必備參考。 ---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陶晉生


  颱灣大學曆史係學士、碩士、美國Indiana University曆史學博士。先後從姚從吾、鄧嗣禹先生習宋遼金元史與東亞史。曾任教於颱灣大學、師範大學、東吳大學、美國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Arizona及香港中文大學。著作有《女真史論》、《宋遼關係史研究》、《北宋士族》、《曆史的瞬間》等。民國79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圖書目錄

上冊

1947年
1948年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下冊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從徐蚌戰役到昆明事變日記摘存

圖書序言



  先父希聖先生曾經有寫日記的習慣。但1947年以前的日記因戰亂中的遷徙都已失落。就我所知,有一冊1940至1941年的日記,在1941年先生於日軍統治下離開香港時留在九龍的舊居中,已經佚失。現存的隻有從1947年到1955年上半年的日記比較完整。這段時期中還有1951至55年日記的另一版本,與付印的這一部分平行,其中隻記載國際和大陸新聞。偶然有少數國內的新聞,已經補入。

  這些日記都是記載在很小的日記本上,日記本多為倫敦Charles Letts 的産品,便於攜帶。但因篇幅的限製,以緻所記的事件都很簡略,尤其是1950年的日記,每頁記載四天的事情,因此特彆簡單。

  另有一本1947年與民社、青年兩黨交涉的記錄,其中較日記詳細的部分皆已補入。一本關於1956年三月至五月參加國民黨內重要會議的速記,字跡潦草,分量不多。此外還有相當多用鉛筆寫的速記,內容大都是參加會議的筆記。因字跡不清楚,現存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希望不久可以用先進的技術來研讀。至於1956年以後,雖留有日記本,內容隻有一些演講和應酬的日期。

  從日記中可見先生撰寫中央日報社論及其他報紙專論不計其數。先生長期訂閱香港的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曾對我說,不看外國報紙不能瞭解世界現勢。這樣的信息自然是他寫社論和專論的材料。1955年先生開始搜集材料撰寫「與共黨並存」(即《蘇俄在中國》的原稿)。在大溪租屋,就近查看大溪檔案。也許因此停止寫日記。

  日記中字跡細小,且為草書,及記載甚多不易解讀的人名。我纔疏學淺,無法一一查考,故以掃描將放大的日記原貌呈現,附以傢兄泰來(1947-1951)和我(1952-55)的解讀。

圖書試讀

陶希聖日記1947

元月一日星期三


雷儆寰去滬數日,今晨返京,即見主席,嚮彼要求全權代錶性,俾淂與各黨派接洽時即作決定。

餘昨已報告主席,此刻為黨派內部正有爭執,若去接頭,必緻欲速不達。餘將於五至十日之間去聽取其決定。吳鐵老下午赴滬。

晚九時往普陀路九號晤陳修平,彼建議立監兩院與國府政院同時改組,俾各黨得以(?)安頓其乾部份子,始可解除彼等之睏難而有助於政府改組。

元月二日星期四

上午簽呈委座三院何時改組之建議,請示後赴滬取得具體結果。(建議立法院增加七十名之額,各黨各分二十餘人,保留二十名給民盟等。監院亦加百分之五十,憲改實施促進會各黨各二十人,共計每黨可安置五十餘人。)

陳修平中國文化研究所基金一億元事,決召見時麵呈請示。

下午四時,大學生為抗議北平美兵強姦女生事件作反美遊行,過新街口。下午七時市民慶祝憲法成立遊行過國府路。

用戶評價

评分

這套精裝套書的包裝設計就頗具匠心,散發齣一種沉靜而有分量的質感。拿到手裏,就能感受到它的厚重,仿佛承載著一段不容忽視的時光。我並非是曆史研究的專業人士,更多的是齣於一種對過往的追溯和對人物命運的好奇。陶希聖這個名字,在我的印象中,總是與那個動蕩的年代緊密相連,他的身份和所處的環境,都預示著其記錄的內容必然是意義非凡的。我設想,在這兩冊厚厚的日記裏,應該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細節,關於那個時代的政治格局、社會風貌,甚至是個人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選擇。我希望從中能看到那個時代背景下,一個知識分子、一個政治人物的內心獨白,他的睏惑、他的堅持、他的無奈,甚至是他的希望。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讀物,更像是一扇門,通往那個我隻能從文字和影像中瞭解的過去,讓我有機會去觸摸那些已經逝去的真實。

评分

一直以來,我都對民國時期的曆史人物和他們的私人生活充滿瞭好奇。總覺得那些曆史書上嚴肅的麵孔,在沒有鎂光燈的時代,一定有著更真實、更鮮活的一麵。所以,當我在書店偶然看到這套“陶希聖日記”時,我的心立刻就被吸引住瞭。盡管我還沒有來得及翻開它,但光是“陶希聖”這三個字,就已經在我腦海中勾勒齣瞭一個模糊的輪廓——一個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裏,扮演著重要角色的人物。我常常會想,在那些曆史的洪流之中,像他這樣身處核心位置的人,是如何觀察和思考的?他的日記,會不會像一麵棱鏡,摺射齣那個時代的復雜光影?也許,裏麵會有我從未觸及過的視角,會有那些被史書忽略的細枝末節。我對這套書的期待,不僅僅在於瞭解陶希聖本人,更在於通過他的眼睛,去窺探那個我既熟悉又陌生的年代。那種未知的吸引力,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其中,去感受那份曆史的厚重和人性的溫度。

评分

當我在書架上看到這套“陶希聖日記:1947-1956(上)(下)(精裝套書)”時,我的第一反應是欣喜。為什麼呢?因為我一直覺得,真正理解一個時代,離不開那些親曆者的聲音,尤其是那些身處曆史關鍵節點的人物。陶希聖,這個名字我並不陌生,他身處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經曆著常人難以想象的動蕩與變革。我設想,他的日記,就像一封封來自過去的迴信,裏麵記錄的,絕不僅僅是枯燥的年代大事記,而是充滿瞭個人情感、思考以及在曆史浪潮中的真實體驗。我迫不及待地想去瞭解,在那些風雨飄搖的日子裏,他如何觀察和理解周圍的世界?他的內心深處,是否也曾有過迷茫與掙紮?這套書的精裝形式,也讓我感受到瞭一種對曆史的尊重和對閱讀體驗的重視,這讓我對它所蘊含的內容更加充滿期待。

评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近現代史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對“陶希聖日記”的關注,更多的是源於對那個時代關鍵人物及其思想脈絡的好奇。我瞭解到陶希聖在國民黨政權中擔任過重要職務,他的視角,必然帶有那個階層和那個時期的鮮明烙印。我期待在這本日記中,能夠看到超越官方史書的、更為私人的觀察和記錄。例如,他如何看待當時中國麵臨的內憂外患?他在權力漩渦中是如何進行決策和權衡的?他對於一些重大曆史事件的真實看法是什麼?這些都是我想要去探尋的。我希望這本日記能夠為我提供一個更立體、更深入的理解那個時代的窗口,讓我能更清晰地看到曆史人物的復雜性,以及他們是如何在時代洪流中做齣自己的選擇的。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們瞭解那個波瀾壯闊的時期,增添瞭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评分

對於一個熱衷於挖掘曆史細節的讀者來說,這套“陶希聖日記”簡直是一份珍貴的寶藏。1947-1956年,這段時間在中國曆史上具有極其特殊的意義,它承載著戰爭的硝煙、政權的更迭、社會巨變以及無數個體的命運轉摺。陶希聖先生作為那個時代的親曆者和重要參與者,他的日記無疑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近乎“內部視角”的觀察窗口。我非常好奇,在那些官方史書可能一帶而過的事件背後,他是否有更為細緻的描述?他對於當時政治局勢的判斷,對於人物關係的解讀,對於社會思潮的感受,是否會有不同於大眾認知的獨特見解?我期待通過他的筆觸,去感受那個時代特有的緊張氛圍,去理解當時決策者的思維方式,去體味個人在曆史大潮中的命運沉浮。這套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一個更鮮活、更復雜的曆史圖景的可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