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版独家作者序 出版《别相信任何人》的过程中,最让人惊奇的事情之一,就是小说在全球所得到的热烈回响。创作时,我其实一心只想努力把书写到最好,盼望会有人想要出版它,无论是任何人都好。我从来不曾有任何一刻暂时停下笔,想到这本书也可能在其他国家出版,翻译为别的语言。如今书不仅在海外发行,更获得了读者的喜爱与珍视,这是我当初完全不可能预想到的。
让我特别兴奋的是,小说在台湾找到了许许多多的读者。得知在世界上这样一个拥有强大、活力充沛又迷人的文化的地方,这么多人都看过我的作品、喜爱这个故事,并且想与家人朋友分享,我感到极为满足。我无法预想能有这样的成绩,但确实由衷感到开心,并且深深感谢所有台湾的读者,是你们造就了《别相信任何人》的空前成功。当然,我也希望你们同样喜欢《双面陷阱》这部新作品。且让我透露一点小说的创作缘由吧。
我向来认为最好的构想都具有磁性,互相吸引、彼此契合,或是融入某个新意中,慢慢构筑。然后,幸运的话,它们会到达一个临界质量,又或者会产生另一个构想,进而解放其他所有的构想。转眼间,你便有了打造一本书的素材。其实我为《别相信任何人》忙碌的那段时间,这样的过程一直在进行着,只是我并未意识到。在我不注意的时候,在我参与活动和读者见面的时候,在我准备发行小说、谈论电影的时候,另一本书正在慢慢孕育:《双面陷阱》。但故事内容为何?构想从何而来呢?
多年前,我还在英国国民保健署服务并梦想成为作家时,无意间发现了一个部落格。格主是一名女性,年纪比我稍长,我与她不相识也从未谋面。当时,部落格写作还很新鲜,至少对我而言,但这位女格主的率直与文笔之优美令我印象深刻。她每天会更新多次,深入且生动地描写她一天的生活。她会叙述工作上的小插曲,或是与朋友的社交活动,她会谈论政治、艺术与文化,她会描述自己去听了哪些音乐会、上了哪间馆子,甚至于擦什么香水。我每星期都会追踪她的文章数次,可是时间一久,我发觉了两件事。
首先,我开始觉得自己像个偷窥狂,却又有一种和她几乎像是朋友的奇怪感觉。我觉得我认识她,但这是错觉。我不断在追踪她的生活点滴,但她却只是选择性地分享。我自以为了解的她,大多都是一种投射;她和我们所有人一样,呈现的是一个经过编辑的自我,吐露的也只是她选择与众多匿名读者分享的点点滴滴。据我所知,她与她所呈现的形象截然不同。
其次,那些读者若没有成千上万,少说也有数百人。而这名女子分享了许许多多。她会贴上自己的照片。她会谈论自己居住的城市、社区,尽管没有提到街道。她会提及上班搭的公车路线、离她家最近的商店,以及固定到附近的公园去喝咖啡的事。若碰上有心的读者,相当轻易便能猜出她的确切住处,还能「意外」与她巧遇。他可以假装和她喜欢同样的音乐、同样的料理,甚至是同样的香水。只要他愿意,就能装作是和她天造地设的一对情侣。我想像他们约会、结婚。她可能会在多年后才发现真相。倘若她拒绝对方的追求,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当然,现在我知道那是我内在的作家性格将事实推演成小说,自己想像着「万一如何如何」的可怕情节。到了某个阶段,我不再上那个部落格,并着手写起《别相信任何人》,但那些想法始终都在。接下来几年,我开始大量思考关于网路生活,关于我们分享了多少的自己,关于匿名上网不仅能够也会鼓励人做出「现实生活」中想都不敢想的事。我发现记者与作家似乎都忍不住会匿名攻击同侪。我开始在「下线」后与那些原本只在「线上」认识的人见面,甚至有一种人格分裂的感觉,因为我发觉在推特与脸书上贴文的「S. J. 华森」只是我的某一面,不同于我的亲友所认识的「史蒂夫(Steve)」,然而却也是同一人。这些念头在我脑中回旋、聚合、互相撞击,一本名为「九面人生」的作品逐渐有了雏形,探讨的是数个网路身分能够造就多重自我。
但我还没有准备好。我不想写一本以虚拟空间为背景的书,但更重要的是我不知道自己想写谁。第一本书的克莉丝汀已经完全在脑海中成形,可是第二本书的主角茱莉亚却比较害羞,看来我得一点一点去发掘她。
没想到就在两、三年前,有个朋友对我说:「你知道吗?上瘾是一种很有耐心的疾病。」又有另一个朋友告诉我,说她母亲二十出头时有两个男人向她求婚,一个是全身皮衣的重机骑士,另一个则比较保守,而她一直很好奇若是接受另一人的求婚会是什么结果。这两段话加入了混战,并成为开启茱莉亚与整本小说的关键之钥。我开始思考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怎能度过各个不同阶段,几乎成为不一样的人,却仍保有不变的核心。我发觉茱莉亚就是这样一个人,虽已走出前一段人生,过着另一个阶段的生活,对于先前遗留下的却不无遗憾。如果她决定去探寻另一个人生,那个她没有选择的人生,并发现也许能利用网路来实现,事情会如何发展?我发觉我想探索这个答案。我开始感到好奇,假如有某件可怕的创伤事件导致她出乎意料地失控,结果会如何?
当我一回过神,已经写了起来。「九面人生」变成了「双面陷阱」。
S. J. 华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