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百年经典‧读者钟爱最美版本
「这是最具现代感和恆久性的爱丽丝。」—英国《Time Out》杂志
◆「最受儿童喜爱名着」《爱丽丝梦游奇境》精采续集!
◆ 儿童文学百年经典 × 国际重量级插画名家
◆ 文学史上最着名的「镜中世界之旅」;启发《哈利波特》及无数作品
◆ 亚马逊网路书店读者最爱★★★★★推荐版本
◆ 各界名家热烈推荐! 爱丽丝一脚滑到镜子里,进入不可思议的世界——下午茶蛾和摇摇马蝇、傻里傻气的叮当兄弟、骄傲自大的蛋头先生,还有牙尖爪利的莫空龙!
爱丽丝拚命跑哇跑(一不小心还弄丢自己的名字!),希望如愿当上王后……
一百五十年来,两本《爱丽丝》的长久魅力和无尽的趣味,停留在孩子心头,直到进入成人世界后仍不时浮现——
各界名家推荐 王文华 贝果 林文宝 林世仁 林良 吴在媖 南方朔 柯华葳
施政廷 桂文亚 哲也 傅林统 黄筱茵 张子樟 蔡淑媖 刘凤芯
赖慈芸 严淑女 (依姓氏笔画排列)
谢谢国语日报社,让我再次重温童年阅读的乐趣,而且有了丰富的新享受——全彩图画、全文译本,勾勒出新的阅读经验。我可以大声向孩子们宣布:「当年老师是读这本书长大的,但是你们比我幸福——因为现在的全新版本更美丽。」——王文华(儿童文学作家)
一个调皮的小女孩,从镜子进入颠倒世界——时间乱了,世界变了,一切都不同了。然而她一点也不害怕,不只不想回家,还玩性大发,满心想成为西洋棋后。一百年过去,你应该听听她分享这段奇幻旅程!——林文宝(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荣誉教授)
这是《爱丽丝梦游奇境》的续集,也是「这个世界」的续集。
翻开书,你会看到「这个世界」所没有的一切,就像绕到「世界」背后,发现另一个新天地。颠倒、荒谬、矛盾,让人脑袋打结,也让人嘴角笑开,还让人发现:许多童话点子,都是从这本书再倒映出去的呢!——林世仁(儿童文学作家)
一个富想像力的作家所写的经典作品,感动了一位优秀画家,再为这部经典作品画新的插图,从事新的阐释。这一番新的结合,使这本书增添新的价值,更具令人再度捧读品味的魅力。——林良(儿童文学作家)
你听过花说话吗?你想过时间倒退要怎么过日子吗?你知道如何切镜子里的蛋糕吗?你知道五个晚上比一个晚上温暖吗?要不要逛逛东西买得越多、付钱越少的商店?
快翻开这本书,跟爱丽丝下一盘西洋棋吧!——吴在媖(儿童文学工作者)
《爱丽丝镜中奇遇》出版于一八七一年,距今将近一百五十年,是不朽世界名着,值得一读再读。国语日报社全新版本的发行,是台湾童书界的盛事。读者也到镜中寻找奇遇吧!——南方朔(作家.评论家)
读了故事,开启奇境;眼睛发亮,想知究竟。创意想像,由你挥洒;如梦人生,即在眼前。国语日报,细心策画;精采翻译,激起回音。经典必读,尚未接触,赶紧补上,以免遗珠。——柯华葳(国家教育研究院院长)
这本数学家撰写的童话故事里,有关于镜像、对称、时间逆转和西洋棋等等要素,启发了后来的超现实主义和数理性的设计概念。
这部充满数理空间和设计创意的经典童话,带来意想不到的阅读体验。——施政廷(插画及绘本创作者)
试试看——窝在沙发上或靠在窗边,喝着热巧克力,享受这本书中美丽典雅的插图和动人的诗句;路易斯.卡洛尔狂野又优雅的想像力,让你滑入一场奇妙又静好的梦境,最后,嘴角带着一抹微笑醒来。——哲也(儿童文学作家)
这是一本有趣极了的经典奇书。找不到明显教化寓意的「正经话」,只有绝对的天真——纯粹孩子的天真;和绝对的想像——天才的高度。一路紧凑新鲜的情节和机智对话,角色充满张力和喜感。翻译亦颇入味。——桂文亚(儿童文学工作者)
镜中王国不管看见的、听见的,一切都很「离谱」;滑稽之至,可笑之极!读者像是置身语言的迷阵、论理的迷宫。但故事中的离谱和可笑,并不仅是「胡言乱语」,而是反转思考、脑力激盪和机智急转弯,逸趣横生。——傅林统(儿童文学工作者)
卡洛尔在精采的《爱丽丝》续集创造更多奇妙角色:会说话的花和布丁、从餐盘弯身鞠躬的羊腿、个性和外型大相迳庭的红白王后,还有爱念长诗的蛋头先生。小爱丽丝的经历让人惊奇得合不拢嘴,奥森柏莉的经典插画既幽默又优雅,为读者送上视觉和想像力的双重飨宴。——黄筱茵(儿童文学工作者)
这本书似乎没有情节、没有方向、没有重点,处处尽是「胡言乱语」。正因如此,阅读本书是件赏心乐事。读者从任何角度看这本非关道德与教育的经典之作,都会觉得兴趣盎然。
本书的趣味性大部分来自文字游戏造成的种种荒谬离奇「笑」果,书中处处都是耐人寻味的笑话、双关语;即使是成人也能尽情欣赏其中的微妙之处。——张子樟(前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
爱丽丝又来了!她仍然爱作梦,这回没有兔子带路,她自己跌入了镜子里,展开一串惊奇的事件。
大多数的人都曾作梦,却说不出、道不尽梦中奇幻世界的精采。作者的妙笔代替我们揭露梦境,文中处处充满童趣与惊奇,让大人小孩都爱读!——蔡淑媖(中华民国儿童文学学会祕书长)
爱丽丝上回跌入地洞,是在一个明媚午后,于树荫下展开,而这次穿镜入室,则发生在屋外白雪皑皑霭屋内壁火熊熊的冬季。上回的地底之旅,爱丽丝经历了身体的缩小和变大,这次走入镜子,她将体验忽快忽慢的时间经验和稍纵即逝的空间变化。
本书译文流畅,插图也掌握此书的空间特色加以演绎。——刘凤芯(中兴大学外文系副教授)
卡洛尔塑造的小女孩——爱丽丝,在格林威大奖得主海伦.奥森伯丽的重新诠释下,更贴近现代孩子的形象;让他们跟着爱丽丝,进入稀奇古怪的镜中世界探险,满足孩子爱幻想、冒险的天性。而全新的版本,也让大人重温儿时愉悦的阅读记忆。——严淑女(童书作家与插画家协会台湾分会 [SCBWI-Taiwan] 会长)
(以上依姓氏笔画排列)
国外书评 爱丽丝的第二场奇遇有许多后来为读者熟知的角色:红皇后、木匠和海象、叮当咚和叮当叮,还有那头「莫空龙」。奥森柏莉以全新的视角诠释这些精采人物,成果相当出色。——英国《卫报》
《爱丽丝镜中奇遇》拥有自身的魔法。书中每个角色既傻气又精明,而且十分自豪,充分表现卡洛尔作品的特色。——《观察家报》
《星尘编年史:失落文明的低语》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关于仙境的奇特旅程,也无关镜面后的奇思妙想。这是一部宏大叙事的史诗科幻小说,深入探索一个在宇宙时间线上彻底湮灭的超级文明——“织梦者”的兴衰、技术奇迹以及他们留下的难以理解的遗产。故事以第三纪元的末期为背景,人类文明在经历了“大寂静”的科技停滞后,正努力地重新探索银河系的边缘。 故事开端与核心冲突: 公元2742年,星际勘探船“奥德赛号”在执行一项例行的深空资源勘测任务时,意外闯入了一片被星图标记为“虚空禁区”的星域。这片区域被认为没有任何可供居住的行星或可利用的资源。然而,他们发现了一个悬浮在超新星遗迹边缘的巨大、非自然的人造结构——“万象之环”。这个结构散发着难以捉摸的引力波动和低频信息流,明显超出了已知任何文明的技术范畴。 船长,经验丰富的宇航员兼考古学家,伊莉莎·范德尔,立刻意识到他们发现的可能不是一个废弃的殖民地,而是一个文明的终极印记。她违抗了地球联合理事会的撤退命令,决定深入调查。 第一部:回响的碎片 伊莉莎的小队首先在“万象之环”的边缘捕获到了一段清晰的加密信息。经过数周的解码,信息揭示了“织梦者”文明的概况:他们并非起源于任何已知星系,而是在宇宙诞生初期就已存在,掌握了操控时空结构和物质基础的能力。他们的科技核心是一种被称为“共振场域”的技术,能将意念直接转化为物理现实。 然而,随着小队深入环心,他们发现了织梦者留下的警示:技术的高度发展导致了文明内部的结构性崩塌。他们不再需要物质,不再需要情感,最终陷入了一种集体性的“永恒优化”循环,自我消解了存在的意义。 故事引入了关键角色——古生物学家兼语言学家,马库斯·雷恩。马库斯发现,织梦者留下的并非教科书式的技术手册,而是“记忆晶簇”——高度压缩的、充斥着感官信息的体验记录。这些晶簇对人类的思维结构构成了巨大的冲击,接触者会体验到超越三维感知的“全景时间流”。 第二部:悖论的机械 “奥德赛号”被卷入了一场由“万象之环”引发的局部时空扭曲事件中。他们发现环中心的核心是一个巨大的、仍在运转的机械——“创世引擎”。这个引擎的目的并非创造恒星或行星,而是维持一个庞大的、跨越数十亿光年的信息模拟网络,用以保存“织梦者”所有可能的历史分支和哲学思考。 地球联合理事会派遣的增援部队——一支装备精良的军事舰队——抵达了禁区。他们的目标是回收“创世引擎”的核心能源。这导致了人类内部的冲突:伊莉莎和她的团队认为这是不可触碰的文化遗址,而军事指挥官,冷酷的阿克塞尔将军,则视其为拯救日益衰退的人类文明的唯一希望。 在与军事舰队周旋的同时,马库斯接触到了一个特殊的记忆晶簇,其中记录了织梦者文明末期的一位哲人——“观察者A”的挣扎。观察者A试图在文明自我抹除之前,植入一个“锚点”,一个足以干扰未来文明继承其力量的悖论程序。 第三部:时间悖论与遗产的重量 伊莉莎意识到,“万象之环”并非一个简单的遗迹,而是一个仍在运行的、巨大的逻辑陷阱。如果人类试图强行夺取“创世引擎”的能量,可能会激活织梦者文明自我毁灭时设下的最终防御机制——将整个星域的时空结构重置到大爆炸初期。 故事的高潮集中在对“锚点”的解析上。马库斯发现,这个悖论程序并非代码,而是一种情感结构——对“不确定性”的强烈肯定。织梦者认为,绝对的确定性和完美是毁灭的根源,只有保留未知,文明才能继续演化。 伊莉莎必须做出抉择:是服从人类的生存本能,夺取足以让人类称霸银河的技术(并可能带来毁灭),还是遵守观察者A的遗志,保护这个可能颠覆人类认知的“不确定性”锚点。 在与阿克塞尔将军的最终对峙中,伊莉莎利用“万象之环”的波动,向增援舰队广播了织梦者文明毁灭的真相——技术万能论的终极悲剧。她没有摧毁引擎,而是利用“锚点”激活了一个复杂的防御协议,使“万象之环”进入了休眠状态,并向外发射了一道包含全部警示信息的超光速脉冲,指向了银河系中所有已知的人类殖民地。 结局与主题: 伊莉莎和她的核心团队带着解析出的部分织梦者理论和他们对“确定性”的质疑,离开了虚空禁区。他们没有带回可以瞬间提升人类科技的宝藏,而是带回了更沉重的责任:理解文明的边界。 《星尘编年史:失落文明的低语》探讨了超越物质层面的技术极限、集体意识的风险,以及文明在面对终极知识时,是应该选择继承还是选择遗忘。本书聚焦于人类的谦卑、历史的沉重以及在浩瀚宇宙中,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永恒追问,与爱丽丝的奇幻梦境毫无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