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那一代的故事 香港《明报月刊》一九九九年一月号和二月号连续登载了沈宁的两篇文章:〈为了不能忘却的过去〉和〈无法癒合的心灵创伤〉。这两篇都是回忆和纪念性的写作,简单地叙述了他父母(特别是他的母亲)、弟妹和他自己,生活在中国共产党统治下的一些悲哀的遭遇。这两篇文章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沈宁的父母──沈苏儒、陶琴薰──是我在重庆中央大学外文系的同班同学;他的外公陶希圣先生是我所敬佩的长辈学者,也曾相识;沈宁本人我在文革后不久去西安时也曾见过。读完这两篇文章,我有很多感慨,久久不能释然。苏儒和他的家人在大陆的情形,我以前略有所闻,但不知其详。沈宁这两篇文章才填补了很多空白,特别是琴薰在文革中,她去世前所受的苦难,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沈宁和他的弟妹们对他们母亲的无法替代的爱。
在这两篇文发表不久后,沈宁给我来信,说他已完成了他母亲的传记上部。从他母亲出生到一九四九年独留上海这一段时间,大约有四、五十万字。下部打算从共产党进入上海到一九七八年他母亲受迫害至死为为止。他问我是否能抽空看看他的稿子。我答应了。收到稿子后,我详细地看了一遍。没有想到,除了琴薰的身世资料外,还有很多关于陶希圣先生的叙述,这些都是很珍贵的历史资料。我给沈宁提供了一些意见。后来又把这篇稿子介绍给当时台北《联合报》副董事长刘昌平兄,蒙他们在《联合报》副刊(题名「唢吶烟尘」)和美国《世界日报》(题名「陶盛楼记」)连载,之后又蒙联经出版公司(前任)发行人刘国瑞兄鼎力支持出书。琴薰坎坷多难的一生借以公诸于世,非为颂其德,乃为其时代作一见证耳。
这本书所记载的事都是属实。沈宁为了要强化他母亲为人女、为人妻,和为人母的情怀,在史实上有加上些创作和想像,用了许多细节来描述补充。所以此书可以说是一本传记小说。虽然如此,它仍有它的历史价值。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经历了不少动乱和变迁,琴薰正在这个时期成长,她的经历多多少少也反映出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的背景。此其一。再者,琴薰和陶希圣先生的父女关系极为亲密。书中关于这一点的叙述,引用了希圣先生给琴薰的手书,包括抗战时期的。这些都是中国近代史上极珍贵的第一手史料,无法在旁的地方看到的。所以,我认为这本书不但是陶琴薰的传记,也可以说是陶希圣先生的别传;不但是陶琴薰一个人的经历,也可以当作她的同辈人的经历。
一九九八年,沈宁和他的弟妹(沈熙和沈燕)编辑了一本纪念琴薰逝世二十週年,用来赠送亲友,题名为《怀念》的书。在书的「前言」里有几句话,我转录于下,或可以用来描述沈宁这本书的旨趣:
我们谨以这本小书纪念妈妈,也纪念无数与妈妈同时代,受尽苦难的中国人。我们但愿我们的后代子孙不再经历这种苦难,也不必再书写如这本小书中所书写的那种浸泪的文字。
吴文津
于加州门罗公园
序二
家族离合悲欢,世纪风雨尘烟──读沈宁巨着《唢吶烟尘三部曲》 沈宁所着《唢吶烟尘三部曲》一书,从清末民初写到蒋介石退守台湾(原版两册本),从一个特殊家族的悲欢离合,映照出中华民族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风云和社会变迁,文史并重,极具价值。
这部鸿篇巨制的核心是「高陶事件」。人生百十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但对每个人来说,却又是漫长的。在漫长的人生历程中,谁敢说自己的每一步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特别是在风云变幻、波诡云谲的动乱时代,谁能对变幻莫测的大小事件都做出正确的判断,并依照自己的正确判断行事?希圣先生弃学从政后,跟着汪精卫走了一段弯路。书生论政,依然是书生。不管其主观动机如何,在客观上和历史面前都是错误的,都是对民族生死存亡道路的误判。所幸的是,当他看清了所谓的「主和」实则是投降,汪日密约实则是卖国密约,在无法让汪精卫改弦更张,无力扭转汪伪投降卖国路线的情况下,便毅然悬崖勒马,与汪伪分道扬镳,冒着生命危险和高宗武一起逃离上海,并在香港公布汪日密约,揭露日寇亡我的狼子野心和汪伪的卖国真相。
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今天来看,高陶事件都是可以彪炳史册的光辉一页。就个人的生命历程而言,希圣先生此举不免有自我救赎的成份,但主要的还是出于民族大义的爱国之心。在国难当头,弃个人生死于不顾,成就了这一震惊中外、惊天动地的伟业。大而言之,是利国利民,小而言之,是使希圣先生自己的生命人格得到升华,完成了个人生命人格的完美铸造。母庸讳言,希圣先生跟错过人,走错过路,但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迷途知返,悬崖勒马,将功补过,可谓大节不亏,无愧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理当列籍于国史忠魂的册简名录。
由此,我想到应该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问题。鲁迅先生主张要看「全人」,不能以偏概全。比如陶渊明既有「採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一面,也有「金刚怒目」、「勐志固常在」的一面。倘有取舍,便陷偏颇。即便是英名盖世的人物,也有日常生活,也会「性交」。倘只将「性交」拍成照片,放大了挂在墙上,尊其为「性交大师」,真实自然是真实,然而「岂不冤哉」!汪精卫27岁,孤身潜入北京,冒死刺杀摄政王,未果入狱,在狱中慷慨赋诗、壮怀激烈,辛亥时追随中山先生为革命奔走唿号,如果仅从这段人生经历看,他不愧为万人敬仰的义士豪杰。而后来他却走向为虎作伥、卖国投降的不归路,盖棺论定,他终于被钉在民族罪人的耻辱柱上。
在《唢吶烟尘三部曲》书中,「高陶事件」这一中心事件,起到了「一石数鸟」的作用。围绕着这一事件,展现了外婆、妈妈等人的形象,凸显了人物性格。外婆嫁到陶盛楼,因为生了两个女娃,备受姑婆歧视,过着忍辱负重的生活。及至随夫到了米珠薪桂的上海,丈夫月奉不高,为买些便宜蔬菜,宁可不辞劳苦跑远路,还要从牙缝里省下钱来,给丈夫做件出门穿的新长衫。在险象环生的日子里,她相夫教子,洗衣做饭,操持家务,甚至被误认为是陶家的女仆。
如此这般的一个贤妻良母、家庭主妇,在紧要关头,却做出了惊人之举。沈宁在书中说:「她一辈子洗衣做饭养孩子。但是每逢危机当头,总会迅急决断,调度有方,救外公于危难之中。」为了使希圣先生脱离日伪特务直接操控的愚园路,她拖儿带女,从香港跑到上海,为丈夫搬到环龙路和家人同住找到正当理由。是否要在「汪日密约」上签字的问题,让希圣先生寝食难安、焦虑成疾,乃至想过以何种方式自杀。不签,觉得对不起汪精卫对自己的器重和信任,而且必被日汪七十六号特务杀害。签了,必将沦为万劫不覆的千古罪人。「为了中华民族和子孙万代的独立、自由和生存」,「死也不会在那密约上签字」。在这紧要关头,外婆问外公:「签了字比死好些吗?」,又问:「一是汪精卫,一是中国,你怎样选择?」并且凛然说:「我把我的性命来换你逃走。如果走不出去,我们一家都死在这里,那字万万签不得。」妈妈听外婆讲这番话时,「感到外婆此刻何其悲壮,简直像高歌待发的荆轲,或者乌江边上的项羽。」
高陶逃离上海,安抵香港后,外婆又毅然带着妈妈亲赴汪府,同意带两个幼子去香港把希圣招回上海,三个大孩子依然留在上海读书。有三个孩子留作人质,汪氏夫妇便放行,让外婆带着两个孩子离沪赴港、成功出走。事后陈璧君一直耿耿于怀,多次对人发狠说:「老娘一生玩英雄于股掌之中,想不到栽在一个乡下婆手里,日后必杀之不能解恨。」
一个长年累月与柴米油盐打交道的家庭主妇,在大是大非面前,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表现得如此坚定、如此果断绝决,一个有勇有谋、胆识过人、大义凛然、义薄云天的巾帼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了。希圣先生在给女儿的信中说:「汝母虽未受学校教育,然二十年与我共患难,一切苦头均一身当之,所历既久,所见亦深,彼绝非如彼等所想像之乡下旧式女人。盖学识之来源在社会而不在于课本,汝母于社会,身经目睹,盖亦甚为丰富,故其见解多非青年所能及也。我一向优柔寡断,汝母则坚决矫捷,说做就做,说走就走。每当困难之大关大节临头,汝母常能立即决断。近来虽挫折刺激,脑力较差,然其决断仍为我所不及。」希圣先生这段发自肺腑的话,是对外婆最为精当的评价。
在高陶事件中,妈妈琴薰的性格也得以充分彰显。这位十八岁的少女,满怀爱国激情,极力说服希圣先生脱离汪精卫,并大声对他说:「爸爸,你不要签字,我们一起死在这里好了。」当外婆告诉她,希圣先生决定逃出上海,不在《汪日密约》上签字时,她高兴地说:「爸爸不在卖国密约上签字,中国人不会再骂他。」在她带着两个弟弟逃离上海的过程中,她按着万墨林的周密安排,从容脱离虎口。当她知道自己和弟弟已经脱离危险后,马上跪下磕了三个头,当面感谢万墨林等人的救命之恩。这些情节充分表现了妈妈的爱国情怀,不惧生死,处变不惊、机智沉着、知礼重义和感恩图报的高贵品格。书中的描写完全印证了陶恒生先生对其姐陶琴薰的评价:「年仅十八岁的姐姐为了拯救父亲,与母亲苦思脱身之计,为了保护两弟脱险,挺身与敌伪特务斗智周旋。她在危机下表现出异乎常人的坚强与勇敢。」
杜月笙、万墨林等人帮助高陶和琴薰姐弟逃离上海的情节,让我对杜、万有了新的认识。以前大概是从大陆书报或影视得来的印象,觉得这些人类同于天津的青红帮。日据时期,天津青帮头子袁文会,投靠日伪,霸占码头、设赌场、开妓院,欺男霸女,无恶不做,新中国成立后被枪毙。而杜、万在汪伪统治的上海和日寇占领香港期间,听从蒋介石的指令,站在民族立场,保护正义、与日寇汪伪斗智斗勇,保持了民族气节。特别是万先生在被日本宪兵队拘捕后,多次受到残酷刑讯,灌凉水、上老虎凳,在雪地里挨皮鞭,而他坚强不屈。他脑子里记了许多重要的地下抗战人员姓名地址,其中包括蒋委员长驻沪代表蒋伯诚先生等。但是他无论怎样受刑,始终没有供出一个姓名、一个地址,真不愧是中华民族的仁人义士、盖世豪杰。陶希圣先生一家对杜、万等人的慷慨相助和救命之恩没齿不忘、直到多年之后还登门拜年致谢。
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脑子里,蒋介石「四一二」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人、五次围剿红区、躲在峨眉山上、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抗战胜利后跑下山来摘桃子。在沈宁的书里,则恢复了史实:对蒋的反对投降,力主抗日做了正面真实的记录。而他当机立断,要等陶希圣的三个孩子逃离上海脱险之后,再公布《日汪密约》,后来力排众议,把陶希圣留在委员长侍从室任职,又都表现他思虑细密和富有人情味,让我们看到了蒋介石的另一面。总之,沈宁的大着围绕着「高陶事件」展现了外公、外婆、妈妈、杜月笙、万墨林,乃至汪精卫、蒋介石等人的真实性格,完成了众多艺术形象的塑造。
《唢吶烟尘三部曲》随着陶希圣生活和工作的变迁,写了陶盛楼大家族里的人情冷暖,上海的「五卅运动」、「一‧二八事件」、租界划分、棚户区惨状,北伐时期武汉的乱象、卢沟桥事变后敌战区日寇的残暴、黎民百姓的流离失所、香港被日寇占领后日本军人和土匪的横行霸道,以及大后方陪都重庆的校园生活。自清末至日寇投降、蒋介石败走台湾半个多世纪,中华大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动盪,在作品中都得到了真实而生动的反映。时空交错的故事构架(指原版结构),新颖别致,显示了作者驾驭宏大题材的功力。书中对古人书画、京剧艺人、现代剧作的论述,显示了作者的学识修养。对江浙菜、广东菜、京味火锅的叙述,对川菜宫保鸡丁、麻婆豆腐名称来源和茶文化、酒文化、宗教文化的论述,以及对各地景点风貌的描写,都丰富了这部长篇巨制的内涵,增加了作品的知识性、可读性和趣味性、也证明了作者知识的广博。
读着书中所写的北京和平门、六部口、厂甸过年时噶噶作响的风车、一米多长的糖葫芦,引起了半个世纪前我在北京过春节、逛厂甸的回忆。现在这一年俗活动改在北京地坛公园举行,热闹依旧,但不复当年景象。读着重庆南开中学严格的学习和住宿制度,让我想起了我在天津南开中学六年的学习和住宿生活。那是多么美好的岁月!总之,书中的许多章节,我读起来都感到十分亲切。沈宁以这部记录家族历史的巨着,纪念先辈、昭示后人,外公、外婆、妈妈、爸爸,如果地下有知,定然感到十分欣慰。我本想为这部书写一篇书评,但学识不足、身体欠佳、深感力不从心,谨以此文权作一夕之谈,并对这部书〈三卷本〉的成功问世表示迟到的祝贺。
杜学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