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大丝路北非段:摩洛哥世界遗产纪行

走入大丝路北非段:摩洛哥世界遗产纪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摩洛哥
  • 丝绸之路
  • 世界遗产
  • 旅行
  • 纪行
  • 北非
  • 文化
  • 历史
  • 建筑
  • 摄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摩洛哥的所在地位于非洲和欧洲之间,来往的一处进出点(交通要道)。它也有着犹太人生活的历史遗迹。摩洛哥其实是一个拥有古老文化、神秘而烂漫的国度。

  作者林婉美亲自一步步走在这块浪漫的国土上,用她独到的眼光,将这片土地上的一景一物透过本书呈现给读者。

  书中分区为读者介绍摩洛哥各地的历史遗迹与现今的人文风情与都市风貌,有古城曲折的市场巷弄、比爱情海的景色更丰富的海港小镇或山城、摩洛哥第一大城卡萨布兰加绵延的欧式建筑及悠然行驶的地面电车,书中都附上许多精彩的摄影照片。读者只要阅读本书,一个兼具古老文化与华丽建筑的烂漫国度—摩洛哥就呈现在你的眼前。

  日落之国与摩尔风格

  外来的访客最常以「充满异国情调」来形容对摩洛哥的印象,然而,摩洛哥的丰盛如何能够尽述?

  复杂的历史际遇,造就了今天极为多样性的摩洛哥;阿拉伯 – 伊斯兰、安达鲁西亚 – 尤太、欧洲、黑色非洲等文化都在此和柏柏文化相遇,结出的累累果实各自绽放着不同的丰采。

  柏柏人是马格里布的原住民,希腊神话中吸收了部分的柏柏传说,而摩洛哥就是希腊神话中的极西之地。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先传入北非,后来柏柏人分别出了一位教宗、一位罗马皇帝,以及一位重要的神学家。七世纪阿拉伯人带来伊斯兰教,柏柏人很快就加入阿拉伯人,跟着一起渡海征服了伊比利半岛。由于在阿拉伯人的统治下受到不平等的待遇,生性坚韧而强悍的柏柏人不出半个世纪就把阿拉伯帝国永远赶出了北非;此后柏柏人逐渐与阿拉伯人融合,阿拉伯文化随着伊斯兰教而成为主流,但无可避免 地出现柏柏化的特征,成为「柏柏化的阿拉伯文化」,例如摩洛哥通行的阿拉伯语分支是公认最难听懂的。摩洛哥各朝代在阿拉伯与柏柏之间轮替,渐渐变得不分彼此,不过统治者都必须得到各地柏柏部族势力的支持,而各部族间不时发生冲突,因拥立不同苏丹而生的内战更是家常便饭。

  18世纪以前摩洛哥的领土最北包括了伊比利半岛大半,东至今突尼西亚,向南达到今马利境内。15世纪末伊比利半岛上的非基督徒遭到驱逐,当时这些穆斯林和尤太人同被称为摩尔人,这群难民为摩洛哥带来了安达鲁西亚–尤太文化,或称摩尔风格,至今已是摩洛哥建筑、艺术的註册商标。

  无法忽视的柏柏人、尤太人与法国人

  以色列建国时,阿拉伯世界一半以上的尤太人都住在摩洛哥,而今天在摩洛哥的各大城市也都看 得到尤太社区的遗迹。

  鄂图曼帝国兴起后横扫地中海,唯独被摩洛哥挡在国界之外,欧洲进入大航海时代,摩洛哥距离欧洲最短的航线还不到 15 公里,于是首当其冲,成为列强蚕食鲸吞的目标,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国等陆续佔领沿海重要港口,欧洲文化开始浸入摩洛哥。

  1912 至 1956 年摩洛哥沦为法国的「保护国」,柏柏人在南北内陆坚持抵抗了 21 年,逼使法国人把首都迁到沿海的拉巴特。首任法国总督莱亚欧提(Hubert Lyautey) 热爱摩洛哥文化,在带来现代化的都市计画与建设时,还特意配合当地的文化传统,并为摩洛哥建立现代化的学校体系,甚至指定自己死后葬在摩洛哥。今天在摩洛 哥的各大都市都可看到法国人当年精心规划的新城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依然不见老旧,和欧美相比也不显逊色。

  同样被法国殖民,邻国阿尔及利亚苦战七年多、付出 30 万人命才争取到独立,摩洛哥却幸运得多,兵不血刃就让法国归还主权,足证法国人对摩洛哥情有独钟。如今忆起这一段殖民历史,摩洛哥人似乎少有怨恨,法国是 最亲近的盟邦,大都市的摩洛哥人也以讲法语为高尚,连国王也到法国留学。

  不一样的伊斯兰国家

  摩洛哥是一个很不一样的伊斯兰国家。伊斯兰教传到摩洛哥,就变成「摩洛哥式的伊斯兰教」,虽然在名义上属于逊尼派,却和什叶派一样盛行苏菲主义以及 陵墓朝圣;伊斯兰教在许多地方还融合了柏柏人的传统习俗,各地穆斯林的穿着南辕北辙,而摩洛哥王室也以穆罕默德圣裔血脉作为永续统治的重要基础。

  「阿拉伯之春」从北非席卷整个阿拉伯世界,摩洛哥却似乎因为宗教与国家的关系一直与时俱进,因此虽然和起火点突尼西亚近在咫尺,受到的冲击却极小。逊尼派极端组 织「伊斯兰国」在所有逊尼派伊斯兰国家内部都有极大的影响力,唯独到了最西端的摩洛哥就销声匿迹。摩洛哥也是海尼根啤酒厂在非洲主要的生产基地之一 ( 啤酒和软性饮料都是摩洛哥的重要出口产品 ),连王室也参与投资。而当今的摩洛哥王妃不戴头巾,在伊斯兰世界里可说是惊世骇俗,她推动穆斯林一夫一妻制、提倡科技的应用,公开主持服装秀和各种公益活动,和约旦王妃作风相近,动摇了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女性地位。

  旅游资源多元丰厚

  摩洛哥的自然景观也和历史文化同样丰富多元,拥有非洲最宜人的大西洋度假海滨、最理想的冲浪与飞行伞海滩,早已是名副其实的欧洲度假村;亚特拉斯山 有崃谷、瀑布与滑雪场,南方更有撒哈拉沙漠的美丽沙丘。丰盛的人文与自然条件,也使摩洛哥在二十世纪与西方的文化界密切连结。许多画家、作家、音乐家、剧 作家、时尚设计师都在摩洛哥长住,从1950 年代美国「垮掉的一代 (Beat Generation)」作家,到 1960 年代的嬉皮,都视摩洛哥为海外乐园。除了欧威尔之外,《小王子》的作者法国作家圣修伯里 (Antoine de Saint-Exupéry) 与台湾的三毛也都曾住在摩洛哥的撒哈拉地区。此外摩洛哥更是欧美电影中「异国情调」背景的最佳来源,不论你属于哪个年代,都经常在电影中见到摩洛哥,摩洛 哥也自然而然成了欧美明星巨富最喜爱的度假去处。近年来摩洛哥的电影节、音乐节都是非洲最具影响力的盛事。

  法国人在摩洛哥的都市建设从不拆除原有的老城,总是在旁边另建一个新城区,因此每座城市几乎都有新旧两个城区,所有的古蹟也完整保留下来。摩洛哥都 市的新城区和欧洲没什么不同,揉合摩洛哥风格的现代建筑争奇斗妍,多半也出自欧洲建筑师的手笔。走进老城的曲折巷弄,摩洛哥之旅才算真正展开,历史悠久的 市集里有摩洛哥最出名的皮制品、传自安达鲁西亚的珠宝、雕刻,以及非洲最佳美食……。

  摩洛哥的丰盛,怎么说也说不完,而最精华的历史古蹟与文化遗产,都将在 书中娓娓道来。

  三毛把撒哈拉沙漠比作是她「前世的乡愁」,简简单单地一语道出了旅行的最高意境。地域或许遥远而看似无关,但是摩洛哥丰美的景色,依然能够轻易触发你我内心最深处的感动。

  林婉美亲自一步步走在这块浪漫的国土上,用她独到的眼光,将这片土地上的一景一物透过本书呈现给读者。

  书中分区为读者介绍摩洛哥各地的历史遗迹与现今的人文风情与都市风貌,有古城曲折的市场巷弄、比爱情海的景色更丰富的海港小镇或山城、摩洛哥第一大城卡萨布兰加绵延的欧式建筑及悠然行驶的地面电车,书中都附上许多精彩的摄影照片。

  读者只要阅读本书,一个兼具古老文化与华丽建筑的烂漫国度—摩洛哥就跃然呈现在眼前。

本书重点

  百万规格、四大卡司、耗时两年制作
  作者 林婉美×审核 黄建忠×摄影 王庆中×摄影 咖啡因


  摩洛哥像什么?
  摩洛哥像一棵大树,根部深植在非洲土壤里,枝叶却唿吸着欧洲吹来的微风,
  如此魔幻,如此浩瀚,如此华美,如此清亮,如此浪漫。

  摩洛哥的丰盛,怎么说也说不完,而最精华的历史古蹟与文化遗产,都将在书中娓娓道来。

  本书作者林婉美(知名资深旅游部落客,笔名老夫子姊姊)前往摩洛哥探访第一大城卡萨布兰加、首都拉巴特及摩洛哥各地的文明遗迹,欣赏古老与现代化兼具的城市风貌,游览无数举世闻名的世界遗产、伊斯兰教文化景点,寻找历史文物和古城的遗迹。

  在作者老夫子姊姊的带领下,宛如进行一趟丰富的心灵充电与文化朝圣之旅,走遍摩洛哥在各个王朝统治下所遗留的历史遗迹,引领读者深入这块神秘土地所乘载的历史与人文……摩洛哥是个有多重面貌、神祕而烂漫的国度,是旅人感性与知性皆可尽兴之地,值得向每一位喜爱旅游的人大力推荐!

名人推荐

  林长宽  伊斯兰专家
  叶言都  历史学者
  吴德朗  印度文化专家
  严银英  世界遗产专家
  曾大福  卫城、八旗、野人出版社发行人
  水瓶子  作家、青田七六文化长


尘封的记忆与文明的交响:探寻丝绸之路的另一端——南亚次大陆的古老国度 图书名称: 象神之国的低语:从恒河岸到喜马拉雅的千年史诗 作者: [此处可填写虚构的作者名,例如:阿克巴·辛格 / 艾米莉亚·罗伯茨] ---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光影交错的北非沙漠,而是将目光投向地球上另一条同样古老而深邃的贸易与文化动脉——南亚次大陆。我们将带领读者穿越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的广袤土地,探索一个被神话、香料、哲学与复杂社会结构层层包裹的文明奇迹。 《象神之国的低语》是一部深入的文化人类学与历史地理学的结合体,旨在揭示自公元前数千年以来,南亚如何在地理的孤立性与文明的辐射性之间找到了独特的平衡点。我们不会讲述摩洛哥的蓝色迷城,而是深入理解恒河三角洲上第一批城市的兴起,以及印度河谷文明(哈拉帕与摩亨佐-达罗)的辉煌与神秘消亡。 全书分为六大部分,每一部分都聚焦于南亚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关键维度,展现其作为古代“世界中心”之一的地位。 --- 第一部分:河流的诞生与最初的城邦(公元前3000年 – 公元前1500年) 本部分将详细阐述印度河谷文明(IVC)的宏伟成就。这不是关于柏柏尔人的骆驼商队,而是关于精心规划的城市蓝图。我们将考察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的城市布局,分析其复杂的排水系统——一个领先当时全球数千年的工程奇迹。我们探讨了他们的文字体系为何至今仍未被完全破译的困境,以及他们与美索不达米亚之间的贸易往来如何证明了古代世界的互联性。重点分析了该文明的宗教符号(如原初的湿婆形象),及其在后世印度教中的继承与演变。 第二部分:雅利安人的迁徙与吠陀时代的精神奠基 从河流的文明转向草原的游牧者,本部分研究了公元前2000年左右雅利安部落进入次大陆带来的文化剧变。我们不再讨论伊斯兰教在北非的传播,而是聚焦于吠陀文献的形成过程。《梨俱吠陀》的古老赞歌如何描绘了早期社会结构、祭祀仪式和宇宙观。这一时期奠定了婆罗门教的基础,详细剖析了四种瓦尔那(种姓制度的雏形)的起源,及其对随后两千年社会阶层的固化影响。 第三部分:思想的爆发与王权的崛起(孔雀与贵霜帝国) 南亚的“轴心时代”与古希腊同时发生,但其思想产物截然不同。本章深入探讨了释迦牟尼佛的生平及其“四圣谛”的哲学内涵,分析佛教如何从一个地方性的教派迅速传播到斯里兰卡、东南亚,乃至东亚。同时,我们将审视孔雀王朝(Chandragupta Maurya 和阿育王)如何首次在次大陆实现了大规模的政治统一。特别关注阿育王对佛教的推崇,及其刻在岩石上的法令,这些法令构成了早期南亚国家治理的典范。随后,我们将转向贵霜帝国,考察希腊化艺术(犍陀罗艺术)如何与印度本土风格融合,创造出独特的佛教造像。 第四部分:黄金时代的繁荣与印度教的定型(笈多王朝) 笈多王朝时期被誉为印度的“黄金时代”。我们详述了这一时期在数学(零的概念、十进制系统)、天文学和文学艺术上的非凡成就。卡利达萨的戏剧(如《沙恭达罗》)如何展现了宫廷生活的精致与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本章聚焦于《薄伽梵歌》的诞生及其核心教义——业(Karma)、法(Dharma)和奉爱(Bhakti)。印度教在这一时期完成了对诸多本土信仰的吸收与整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多神崇拜体系。 第五部分:伊斯兰的脚步与德里苏丹国的建立 本书的后半段转向了来自中亚的强大冲击。我们仔细考察了穆罕默德·本·卡西姆的早期入侵,并重点分析了 12 世纪后突厥化穆斯林军队的持续南下。德里苏丹国(从奴隶王朝到洛迪王朝)如何在一系列权力更迭中维持了北印度的统治。在这里,读者将看到伊斯兰建筑风格(如宣礼塔、拱门)与印度本土建筑材料和装饰手法的激烈碰撞,以及苏菲派神秘主义者如何在南亚次大陆的宗教光谱中开辟出新的空间。 第六部分:莫卧儿的辉煌、分裂与最后的抵抗 莫卧儿帝国不仅是军事上的征服者,更是文化上的融合大师。我们将详尽描述阿克巴大帝的“虔诚之省”政策,他如何尝试调和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矛盾。我们沉醉于沙贾汗时期泰姬陵(一个爱情的永恒象征)的建筑艺术,并剖析奥朗则布统治后期因宗教不宽容政策导致的帝国裂痕。最后,本书将以马拉塔联盟的兴起作为收尾,展现南亚次大陆在欧洲殖民势力到来前夕,本土抵抗力量和地区性政权如何重新塑造权力格局,为现代印度的独立运动埋下伏笔。 --- 读者收获 阅读完本书,读者将不再将南亚视为一个单一的、静止的东方概念。您将理解: 1. 深厚的历史层次感: 南亚文明是如何在河流文明、草原游牧、帝国扩张和宗教哲学之间不断重塑自身。 2. 哲学的复杂性: 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等主要思想体系之间的继承、批判与共存关系。 3. 工程与艺术的交融: 从哈拉帕的砖石技术到莫卧儿的细密画,理解次大陆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物质文化成就。 本书是一次对东方古老灵魂的深度潜航,探索一个至今仍在影响全球文化、经济和精神生活脉络的宏大史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婉美(老夫子姊姊)


  曾任天下杂志、远见杂志、商业周刊经理、中国时报副总经理,以及中国时报旅行社总经理。现任星球国际旅行社总监、上海东立国际旅行社顾问。长期以笔名「老夫子姊姊」经营老夫子旅游部落格(www.travelers.tw/blog/3),着有《一万年,在路上(合着)》、《走入大丝路中东段:五国19个世界遗产纪行》、《走入大丝路波斯段:伊朗》。

审核者简介

黄建忠


  政治大学宗教研究所毕业,现任政大宗教研究所校友会长、世界遗产协会顾问、国际专业领队,以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上海交通大学EMBA海外研习营讲师。钻研古文明,进出中东已超过百次,着有《朝圣与进香:以基督宗教的耶路撒冷朝圣与台湾民间宗教大甲妈祖进香为例》及合着《一万年,在路上》。
 
摄影者简介

王庆中


  1968年 淡江大学商业系毕业
  2008年 台北摄影学会年度人像月赛积分第二名
  2009年 台北摄影学会年度专题月赛积分第四名
  2010年 免试获台北摄影学会摄影硕学士荣衔

  摄影作品见于《走入大丝路中东段:五国19个世界遗产纪行》、《走入大丝路波斯段:伊朗》

咖啡因

  本名李松勇,台湾大学地质研究所毕业。热爱艺术、音乐和旅行。2011年起全力投入当代影像与绘画创作,2015年成立「咖啡因影与像研究室」,多次举办个人摄影展并参加联展,曾获法国PX3摄影奖、美国IPA国际摄影奖等。

图书目录

作者序 探索摩洛哥  黄建忠
作者序 我的摩洛哥经验  王庆中
推荐序 认识日落之国  叶言都
推荐序 魔幻摩洛哥  水瓶子
作者序 华美丰盛的国度  林婉美

•摩洛哥简介
摩洛哥简介|摩洛哥简史

•卡萨布兰加
新城区|老城|安法区与海滨|哈珊二世清真寺
伊斯兰文化与猫
马格里布与柏柏人

•拉巴特
穆哈德王朝首都|海盗共和国|殖民地首都
乌达亚城堡|塞拉老城|老城与新城|舍拉遗址
哈珊清真寺|穆罕默德五世陵寝
巴巴里海盗与白奴

•坦吉尔
摩洛哥危机|多彩多姿的神话传奇
画家与坦吉尔|老城区
伊本巴图塔─中世纪最伟大的旅行家
里夫与西班牙殖民

•得土安

•契夫萧安
摩洛哥与大麻

•梅克内斯
一代苏丹|「摩洛哥的凡尔赛宫」|曼索门
帝王之墓|伊斯麦尔皇宫

•佛露比里斯
柏柏国王|豪宅与马赛克艺术|穆莱伊德里斯圣城

•菲斯
第一个摩洛哥王朝|伊斯兰黄金时代
活生生的中世纪城市|波伊那尼亚学院
卡拉维因大学清真寺|阿塔林学校|中世纪旅店
露天鞣革场|安达鲁斯区|新菲斯
尤太人在摩洛哥

•马拉喀什
苏丹之怒|新城与周边花园|玛茂尼亚大饭店
库图比亚塔|杰马艾夫纳广场|老城市场
Riad & Dar|穆拉维圆顶|本尤瑟夫学院
巴希亚宫|巴迪宫|三王之战|萨阿迪皇陵

•高山•城寨•绿洲•沙漠—东南地区&西撒哈拉
提那陌清真寺|格劳维城堡|艾本哈度城寨
瓦查查|大河与坎儿井|城堡之路•玫瑰城
两大崃谷|撒哈拉|西撒哈拉
国王与王妃

•西南大西洋岸
塔罗丹奈特|阿卡迪尔|索维拉
马札甘葡萄牙城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认识日落之国 叶言都

  
  世界上什么国家同时滨临大西洋与地中海?大多数人可能有两个答案,第一是法国,第二是西班牙。然而,第三个同时滨临大西洋与地中海的国家确实存在,只是我们不太知道而已,她是摩洛哥。
  
  让我们搬来一个地球仪,找到非洲,面对着她,将视线转到非洲大陆的西北角,摩洛哥就静静横卧在那里,北边隔着窄窄的直布罗陀海崃与西欧最南端相望,在这以东是地中海,以西是大西洋。
  
  对于华人,尤其是台湾居民而言,摩洛哥是既遥远又陌生的领域;可是这片土地关键性的地理位置,造就她多采多姿的历史,身为今日世界地球村的一份子,我们实在无法忽视摩洛哥。
  
  请看:摩洛哥称为「日落之国」,这代表她多数居民的祖先来自东方,他们当年向日落的方向前进,才来到这里,腓尼基人如此,阿拉伯人也是如此。
  
  腓尼基移民在北非海岸建立迦太基国。迦太基最伟大的军事家汉尼拔曾赶着一群大象攻打罗马,就是从摩洛哥出发。迦太基被罗马灭亡,此地属于罗马;西罗马在日耳曼蛮族大迁徙中灭亡,摩洛哥遭到蛮族汪达尔人占领。汪达尔人迁徙途中只知破坏,留下西方语文中Vandalism这个字,意为「无意义的破坏」,直到抵达摩洛哥才安定下来。
  
  7世纪伊斯兰帝国建立后向外扩张,阿拉伯人沿地中海南岸抵达此地,征服原住民柏柏人,带来伊斯兰宗教与阿拉伯文化,使摩洛哥成为阿拉伯世界的最西端,到今天仍然如此。
  
  阿拉伯人以摩洛哥为基地,向北攻下原属基督教的伊比利半岛。700多年后,基督教反扑成功,西班牙、葡萄牙将伊斯兰势力赶出西欧,反过来开始觊觎摩洛哥。
  
  近代,摩洛哥作为北非唯一独立的国家,因此也遭列强争夺,出现过不平等条约、领事裁判权等。后来她沦为法国的保护国,与直布罗陀隔海崃相望的要地坦吉尔还被国际共管,一如租界。
  
  二次大战时,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加成为难民的天堂与情报工作的温床,着名电影《北非谍影》描述的就是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二战后摩洛哥独立,但仍然贫穷。1975年11月,为了西撒哈拉的归属与资源,摩洛哥国王哈珊二世发动「绿色大进军」,引导35万无武装的摩洛哥人大摇大摆闯进当时仍属西班牙的西撒哈拉,成功拿下这片土地,成为第三世界国家「收复失土」的典范。那时唯一在西撒哈拉亲身目睹这件大事的台湾人是三毛,她也因此不得不迁居加那利群岛。
  
  摩洛哥如此就佔领西撒哈拉,当然引起许多人反对,包括西撒哈拉原住民,摩洛哥为此不惜退出非洲团结组织,并以武力驱逐原住民。这个问题迄今已经拖延40年,是当今世界仍未解决的有名国际纠纷之一。
  
  当然,摩洛哥绝不只是如此严肃,她风景美丽,人民纯朴,文化极具特色,食物、衣着、妆饰、音乐、舞蹈都有独到可观之处,正有待我们去探索。林婉美女士这本书既是为增进大家了解摩洛哥的需求而写,我也愿以此序言提供一些摩洛哥在时间之轴上的索引,作为踵事增华。
  
  当您踏上这个北非之角的土地,领会摩洛哥多采多姿的文化之余,面对着自东向西,历经地中海上空的落日冉冉沉入大西洋之际,愿您的旅游多一些历史的感触与省思。
  
  (作者曾任中国时报美洲版总编辑,现任东吴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推荐序
  
魔幻摩洛哥 水瓶子

  
  到摩洛哥旅行之后,才了解「魔幻」两字的意义。摩洛哥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都非常丰富多样,亚特拉斯山脉物产丰饶,从海滩冲浪到登山、滑雪都可尽兴;撒哈拉沙漠与浪漫的星空,从城堡、古城、皇宫、夜市,到皮革、地毯、铜器、木工艺品,还有超大的伊斯兰学院,摩洛哥这一粒沙就包含了一个大千世界。
  
  非洲的摩洛哥,经常会引起贫穷饥荒、不毛沙漠、蛮荒丛林或野生动物公园之类的联想。其实北非应可跟同样滨临地中海的南欧相提并论,腓尼基人活跃在西元前十四、十五世纪,在整个地中海沿岸建立了许多商业大城,摩洛哥沿海就留着他们最远的足迹。
  
  不仅如此,摩洛哥的每一座城市都分别记录着一个个王朝的兴衰;貌似大同小异的皇宫、清真寺,其实各属于不同的年代,建筑元素的细微演进尽在其中。我原以为清真寺都得有个大圆顶,不但气势宏伟,还有助于容纳更多的祈祷者,到了摩洛哥一看,大大小小的清真寺都是四四方方的,而且目前全世界最高科技的清真寺就在卡萨布兰加。
  
  摩洛哥,也一直没有在历史大事中缺席,在伊斯兰教与基督宗教的战争中,柏柏人勇敢善战的天性显露无遗;从欧陆大航海时代一直到近代的法国殖民,以及两次世界大战,摩洛哥都扮演重要的角色,这一连串的历史都可以在今天的摩洛哥看到深刻的印记。
  
  匆促而短暂的旅行,很难深入了解当地各层面的底蕴,但是一再重读老夫子姊姊所写的摩洛哥,无论在行前或回来以后,丰富的人文图片、详细的背景解说⋯⋯都能帮助我们更了解柏柏人,看到这个看似没有表情的国家深藏的令人感动的文化资产。
  
  (作者现任青田七六文化长)
  

图书试读

卡萨布兰加
 
飞机降落在穆罕穆德五世国际机场,这是大部分外国访客进入摩洛哥的第一站,距离北面的卡萨布兰加市区还有30多公里车程。滨临大西洋的卡萨布兰加是一座充满活力的港都,当地人都亲暱地称她为卡萨(Casa)。初到卡萨布兰加,恍若置身南欧的地中海城市;绵延的欧式建筑、宽阔的街道、典雅的公共建筑、喷泉广场,以及悠然行驶的地面电车,都是卡萨常见的景观。
 
卡萨布兰加市区沿着东北–西南走向的海岸线延伸20公里,人口超过400万,不但是摩洛哥第一大城,也是西北非第一大城。事实上,东北方80 公里外的首都拉巴特只是行政中枢,卡萨布兰加才是摩洛哥的首善之都,外国企业、金融机构云集,包办全国一半的金融活动,主要的文化、经济活动也都荟萃于此。大卡萨布兰加区也是摩洛哥的工业中心,雇用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劳动力,堪称摩洛哥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佔地600公顷的卡萨布兰加港是北非最大港,也是世界最大的人工港之一,出口摩洛哥最重要的矿产磷酸盐制品、三分之一的工业产品,以及渔产品、木制品、皮革与纺织品、食品、饮料与菸草等,甚至包括穆斯林的违禁品葡萄酒和啤酒。
 
老城
 
联合国广场的北侧是卡萨布兰加最古老的社区─老城(Old Medina),西南侧依然围着16 世纪所建的城墙,不久前才完成整修。老城现存的建筑多半属于19 世纪晚期,狭窄的街道纵横交错,毫无章法可循,民居以平房或两层楼房居多,城里的几座清真寺也十分朴实,树立着样式大同小异的宣礼塔。在传统市场和小店里可以买到价廉物美的各种日用品、杂货,据说其中还隐藏着许多赃物市场。

老城北端小公园旁的瑞克咖啡屋(Rick's Café) 恐怕是本区知名度最高的观光景点。原来这是一家美国人开设的《北非谍影(Casablanca)》电影主题酒吧,片中男主角的名字就叫瑞克。这部与卡萨布兰加同名的好莱坞电影在1943 年初上映时,适逢二次大战盟军首度大规模反攻胜利,盟军兵分三路登陆北非,而美军恰好刚刚佔领卡萨布兰加,顿时使这座城市在西方世界声名大噪。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读完《走入大丝路北非段:摩洛哥世界遗产纪行》后,我对摩洛哥的看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以为这是一个充满奇幻色彩、却又遥不可及的地方,但作者的文字,却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展现了摩洛哥人民的真实生活。书中对当地家庭生活的描绘,特别是那些在古老庭院(Riad)中世代居住的人们,让我看到了浓浓的亲情和人情味。作者没有回避摩洛哥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比如贫富差距、环境保护等问题,但却以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去呈现,让我看到了希望与可能性。尤其是在谈到教育和女性地位的章节时,我感受到了当地社会正在经历的积极变革。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生命故事,而了解这些故事,是打破刻板印象、建立真正理解的第一步。对于一个渴望拓宽视野、了解世界的台湾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扇珍贵的窗口。

评分

《走入大丝路北非段:摩洛哥世界遗产纪行》最让我着迷的,是它那种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作者的文字仿佛有一种魔力,能够唤醒我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在描写沙漠的章节时,我仿佛能听到风吹过沙丘的低语,感受到烈日炙烤的灼热,甚至闻到那种特有的、带着尘土和希望的旷野气息。而当笔锋转向沿海城市时,我又仿佛置身于咸湿的海风中,听到海鸥的鸣叫,感受到港口城市的活力。书中对当地美食的描写更是让我垂涎欲滴,无论是塔吉锅(Tagine)的香气,还是薄荷茶的甘甜,都仿佛在我的舌尖上跳跃。作者不仅仅是记录所见,更是捕捉了那种在不同环境下的不同感受,将摩洛哥的风土人情,以最直接、最动人的方式传递给我。这种全方位的感官体验,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完全沉浸在摩洛哥的世界里,仿佛自己也成为了一名行者,亲历着这趟令人难忘的旅程。

评分

第一次翻开《走入大丝路北非段:摩洛哥世界遗产纪行》,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关于摩洛哥的各种零碎印象:撒哈拉的壮阔、马拉喀什的喧嚣、蓝城的宁静。然而,这本书远不止于此。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将那些我只能想象的画面一一呈现。尤其是在描述菲斯的千年古城时,那种穿梭于迷宫般巷弄的体验,仿佛亲身置身其中,空气中弥漫着皮革、香料和历史的混合气息。书中的插画更是点睛之笔,无论是古老的清真寺塔楼,还是色彩斑斓的市集,都仿佛触手可及,让我在阅读的同时,也进行了一场视觉的盛宴。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当地手工艺的篇章,那些世代传承的技艺,如陶瓷、织毯,不仅仅是物质的创造,更是文化和历史的载体。作者用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记录这些,让我深切感受到摩洛哥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以及这片土地上独特的生命力。读完这段,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看书,而是在与一位老朋友娓娓道来,分享他眼中那个充满魅力的北非国度。

评分

说实话,在翻阅《走入大丝路北非段:摩洛哥世界遗产纪行》之前,我对北非历史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片段,比如古罗马的遗迹,或者伊斯兰文明的扩张。这本书则将我带入了一个更宏大、更具象的历史长河。作者巧妙地将摩洛哥的世界遗产与丝绸之路的历史脉络相结合,让我看到了这片土地作为东西方交流重要节点的重要性。例如,书中对瓦鲁比利斯(Volubilis)古罗马遗址的描绘,不仅仅是宏伟的建筑遗迹,更勾勒出当年繁荣的贸易景象,以及不同文明在此交融的痕迹。而关于帖木儿帝国的扩张,以及摩洛哥在此扮演的角色,也为我打开了新的认知。书中的历史叙述并非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细致的考古发现,将历史人物和事件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读完之后,我对摩洛哥的认识,已经从一个遥远的旅游目的地,升华为了一个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文明古国。

评分

这本《走入大丝路北非段:摩洛哥世界遗产纪行》给我带来的惊喜,在于它不落俗套的视角。在多数人眼中,摩洛哥可能仅仅是一个遥远的异域,充满神秘色彩。但作者却以一种近乎人类学的深度,剖析了摩洛哥社会独特的文化肌理。例如,书中对“卡斯巴”(Kasbah)的解读,不再是简单的防御工事,而是承载着家庭、社群乃至权力结构的微观世界。它讲述了家族的荣耀、邻里间的互助,以及在这种古老建筑形式中,摩洛哥人民如何适应并传承着他们的生活哲学。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摩洛哥茶文化的描述,那种缓慢而郑重的仪式感,让我体会到,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如何去慢下来,去品味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作者通过对当地人的采访和观察,展现了他们乐观、好客、坚韧的民族性格,也让我反思,在台湾这个同样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是否也在某种程度上,丢失了那份对生活本质的追求。这本书不是简单的游记,而是一次关于文明、关于人性的深度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