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媽咪副食品全攻略:一到多全營養食物泥,從生活作息到營養均衡,輕鬆養出不挑食孩子!

晴媽咪副食品全攻略:一到多全營養食物泥,從生活作息到營養均衡,輕鬆養出不挑食孩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洪嘉穗(晴媽咪)
图书标签:
  • 副食品
  • 宝宝辅食
  • 婴幼儿营养
  • 不挑食
  • 亲子育儿
  • 母婴
  • 食谱
  • 喂养
  • 0-3岁
  • 营养搭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的孩子吃對了嗎?吃得飽≠吃得營養、吃得好
萬名父母都說讚!晴媽咪獨創的營養均衡食物泥,

從現在開始為寶寶的未來扎根!
 
  ★10多年教育經驗+5年多育兒諮詢經驗分享 
  教你養出營養均衡不挑食的孩子!

  ★眾多媽媽一致推薦+13位媽媽經驗見證談

 
  孩子成長一定要吃食物泥,生病更要攝取!
  晴媽咪獨創的營養均衡食物泥,
  將食物泥分成主食、葉菜類、根莖菜類、根莖豆類,
  以循序漸進方式提供給孩子最營養的食物泥,
  涵蓋了40種食材,搭配出營養加分的效果!
 
  單一到複合營養食物泥全收錄,萬名父母都說讚!
  食用原則:從一到多種‧從少到多‧從稀到稠‧從細到粗
  營養功效:潤肺養氣‧顧胃元氣‧均衡成長‧進階保護
  
  食用副食品時,孩子常見的狀況與解決方式
  ◎厭食與拒食 ◎尖叫哭鬧與嘔吐 ◎食材的過敏
  ◎脹氣與哭泣 ◎水分與便祕 ◎生病的飲食
 
  新手父母製作斷乳食前的準備,一本掌握!
  讓孩子吃得開心,讓父母餵得安心,製作才是關鍵!
  ◎各種食材清洗方式
  ◎食物泥的冷凍保存要領
  ◎製作食物泥的基本器具
  ◎用電鍋煮米飯的撇步
  ◎清洗及處理蔬菜的步驟
  ◎食物泥的稠稀度與顆粒感
 
  掌握黃金關鍵期,養出不挑食的孩子!
  ●規律的作息時間→固定起床時間、吃飯時間、小睡時間,孩子才好帶!
  ●吃副食品的時間要正確→將奶和食物泥當作一整餐食用,餐與餐之間間隔4小時,每餐時間控制在30分鐘內。
  ●不為孩子挑食→父母親必須堅持,不可依照孩子的喜好選擇食材,才能讓孩子攝取到均衡的營養。
  ●只吃正餐,拒絕零食→1歲以下的孩子容易因為吃進過多零食,導致副食品吃不好,影響正常飲食。
  ●父母的讚美與正向的鼓勵當孩子一開始食用食物泥時,正向的讚美是必須的,可以直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因為他食用食物泥的喜悅。
 
  嬰幼兒飲食 VS. 孩子未來的發展
  嬰幼兒階段的飲食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有巨大的影響,你曾想過孩子不夠專注、脾氣暴躁、挑食、過敏、睡眠等問題,其實都和小時候的飲食有很大的關係!讓孩子睡得好、吃得好、情緒好,健康長大沒煩惱。

本書特色

  新手父母製作斷乳食必備的觀念和祕訣,完整全記錄!
  對大多數的新手父母來說,剛開始要幫孩子準備副食品時,常常手忙腳亂,本書提供許多製作斷乳食前一定要知道的觀念,例如:什麼是食物泥?該怎麼餵食食物泥?每天食物泥的食用量等,讓孩子天天都吃得開心,快樂成長!
 
  破解市面上食用副食品的各種迷思!
  網路流傳的副食品製作百百種,但到底哪個是正確?哪個又是錯誤?例如:黑眼豆要剝皮!?葉菜類要去梗!?副食品要添加鹽與油!?現在就一一為你破除各種食用副食品的迷思,新手媽媽們快來檢視一下吧!
 
  主食X蔬菜,寶寶副食品營養均衡學問大!
  孩子跟大人一樣,營養必須均衡照顧才能健康長大,因此設計的食物泥中,都有4~7種以上的食材,這樣才能真正達到營養均衡。讓孩子每天的副食品食物泥中都有主食+蔬菜+各式菜類,每餐的副食品至少都有15~25種食材在內,營養滿分!
 
  詢問率超高!新手媽媽常見Q&A
  有5年多育兒諮詢經驗的晴媽咪,將最常被新手媽媽們問到的副食品Q&A,分享給大家,做詳細完整的解答。到底孩子可以吃些什麼?該吃些什麼?要吃多少?怎麼吃呢?在這裡將通通告訴你!
 
【媽媽見證談】

  我是一位新手媽媽,對副食品一知半解的我,在兒子5個多月時求助於晴媽咪,當時得到立即的解答與幫助,她不藏私地教導我如何循序漸進地準備與製作副食品。現在孩子3歲,從小就有好胃口,沒有便祕的問題,也不挑食。我一直相信這都是因為一開始對副食品有了正確的認知和作法,才能在小孩的飲食過程裡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Aya媽咪
 
  我家的希衡,從吃副食品開始就是全食物泥。剛出生體重一直是3%以下,一直到吃食物泥後體重慢慢上升,現在已經1歲8個月,體重上升了50~85%左右,之前我們一直不敢給希衡嘗試太多食材,但是跟著晴媽咪的副食品各階段慢慢嘗試,希衡在這段時間,也嘗試了很多新食物呢!真的很感謝晴媽咪提供給孩子營養均衡豐富的食物泥。 ─希衡媽咪
 
  有一天突然接到朋友的電話,約我一起去上製作食物泥的課程,當時我第一個反應是,這不是看看書、上上網就會的事情嗎?為什麼還要上課?不過我還是去了(幸好我有去),讓我在日後準備孩子食物泥的日子,非常輕鬆且愉快。─櫻桃媽咪

【專家好評推薦】

  養生達人、健康2.0節目主持人、癌症關懷基金會董事長陳月卿
  京華中醫診所專任醫師 鄒瑋倫
育儿新篇章:宝宝辅食进阶指南 (以下内容为虚构图书简介,不涉及您提供的书籍信息) 《舌尖上的智慧:从米糊到家庭餐桌的宝宝辅食艺术》 作者: 许静安、林家豪 出版社: 启蒙文化 出版日期: 2024年秋季 --- 书籍核心理念: 本书旨在为新手父母提供一套全面、科学、且富有生活情趣的宝宝辅食指南。我们深知,从液体奶到固体食物的转变,是宝宝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它不仅关乎营养摄入,更深植于亲子互动与味觉建立的早期基础。我们摒弃了过度强调“完美”食谱的焦虑,转而聚焦于“适应性”和“乐趣性”,帮助父母真正理解宝宝的消化能力和偏好,从而自信地带领孩子迈向多样化的家庭饮食。 内容结构详解: 第一部分:启程——理解辅食的生理基础与时机把握 (Pages 1-80) 宝宝的消化系统发育地图: 深入浅出地解析六个月内外的宝宝消化酶活性变化,以及何时是引入固体食物的最佳生理窗口。我们详细讨论了“四大信号”——对食物的兴趣、头部控制力、吞咽反射的消失以及对奶量需求的增加——如何共同指示辅食开始的时机。 安全第一:过敏原的阶梯式引入策略: 摒弃过去“延迟引入”的传统观念,本书倡导基于最新科研证据的“早期、低量、多样化”引入法。我们提供了一份详细的常见八大类过敏原(如鸡蛋、花生、海鲜等)安全引入的时间表与观察记录表,教您如何在引入新食物时,精准区分正常的轻微反应与潜在的过敏症状。 厨房准备工作与卫生标准: 从工具的选择(辅食机、搅拌棒、研磨器)到厨房的消毒流程,本书提供了一份“零失误”的准备清单。特别强调了“制作分量”的控制——如何一次性制作少量、新鲜的辅食,以确保最佳的营养保留和口感。 第二部分:阶段性进阶——从泥到颗粒的味觉构建 (Pages 81-250) 本书将辅食阶段划分为四个清晰的过渡期,并针对每个阶段提供详尽的操作指南和食谱群。 第一阶段:单质的探索(6-7个月): 重点在于识别味道。我们推荐从富含铁质的米粉、红薯泥、南瓜泥开始,每引入一种新食材必须遵循“三日观察法”。食谱强调“稀薄如水”的基底状态,并提供如何利用母乳或配方奶调整浓度的实用技巧。 第二阶段:复合与调味(8-9个月): 引入双、三合一的食材组合,如“菠菜蛋黄泥”、“牛油果香蕉糊”。本阶段的关键在于“微量香料”的运用,指导父母如何用肉桂、迷迭香的微小气息,来训练宝宝对天然风味的感知,而非依赖盐糖。 第三阶段:手指食物的引入(10-12个月): 这是从“喂食”到“自主进食”的重大飞跃。详细介绍“食物形状与安全抓握”的关系,提供大量适合宝宝抓握的、易于咀嚼的食物(如蒸软的西兰花梗、牛油果条)。我们探讨了“BLW(宝宝主导式离乳)”与传统喂养的结合策略。 第四阶段:餐桌的融合(1岁以上): 重点转向家庭餐桌的适配性。教授如何将成人餐点“降阶”处理,使其符合宝宝的咀嚼和营养需求,例如如何巧妙去除菜肴中的盐分、如何将炖菜的肉丝切成适合宝宝的纤维长度。 第三部分:营养全景——超越维生素的均衡观 (Pages 251-380) 此部分由儿科营养师联合撰写,侧重于宏量与微量营养素的实战应用。 铁、锌与Omega-3的“隐形战场”: 针对辅食初期最容易缺乏的铁质,我们列出了“植物性”与“动物性”的优质补铁食谱,并教您如何通过搭配维生素C来提高吸收率。 拒绝“白米饭依赖症”: 提供多种优质主食的替代方案,如藜麦、小米、糙米与各种根茎类蔬菜的搭配技巧,确保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是“有颜色的”。 脂肪的重要性: 解释为何在宝宝大脑发育的关键期,优质脂肪(如亚麻籽油、核桃油)是不可或缺的,并提供安全添加的剂量建议。 第四部分:情境管理——处理喂养中的挑战与心理建设 (Pages 381-450) 辅食不仅是食物,更是一种情感交流。本部分专注于处理喂养过程中的常见困境。 “拒绝进食”的解读: 当宝宝推开勺子时,父母应该如何应对?我们提供了“非强迫性喂养技巧”,包括如何转移注意力、如何识别“饱腹信号”,以及何时应暂停本次喂养。 从“糊状”到“颗粒”的质地抗拒: 针对那些对食物质地敏感的宝宝,我们分享了“渐进式混搭法”,如何通过增加颗粒的比例来逐步“欺骗”宝宝接受更复杂的质地。 便秘与腹泻的家庭处理: 针对辅食引入期常见的消化道不适,提供可在家中操作的食疗方案(如西梅汁制作、电解质水配方),并明确指出何时需要立即就医的“红旗信号”。 结语: 《舌尖上的智慧》相信,最好的辅食不是最昂贵或最复杂的,而是最贴合宝宝个体成长节奏的。它是一本陪伴孩子度过“第一次尝试”的伙伴,旨在将父母从“为吃什么而焦虑”中解放出来,重拾享受与孩子一起探索美味世界的乐趣。这本书不提供标准答案,只提供科学的工具箱和坚定的信心。 目标读者: 4-18个月宝宝的父母、祖父母、育儿看护人员。 --- 本书采用全彩印刷,内含超过120张高清步骤图与原创插画,便于操作理解。附赠可打印的“宝宝辅食周计划与观察记录表”。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洪嘉穗(晴媽咪)

  
  教書10多年,在有了教師與人母的雙重身分後,啟動想為更多孩子付出的心,並期盼能幫助更多的新手父母,讓良好的作息與飲食習慣在嬰幼兒時期就奠定基礎,讓父母輕鬆養出吃好、睡好、情緒好、學習能力佳的孩子。
   
  我們沒有任何派別,只希望將協助上百、上千個孩子的育兒經驗,分享給需要的父母們,為這些父母們提供另一種養育孩子的方式。

  經歷:
  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講師
  伊甸文化基金會職訓中心講師
  國、高中專任美術教師

  現職:
  天晴工作坊負責人
  產後護理之家副食品講師
 
  晴媽咪粉絲專頁:天晴工作坊
  天晴工作坊網站:kidsfood.com.tw

图书目录

作者序
推薦序
媽媽們的經驗談

Chapter 01 輕鬆帶孩子的第一步─生活規律
讓孩子睡得好、吃得好、情緒好
養成孩子什麼都吃的好習慣,奠定健康的基石
養成孩子一覺到天亮的好習慣
預防與改善嬰幼兒副食品食用問題的8大方法
從小的飲食習慣,影響孩子一生

Chapter 02  Start!從小養成飲食好習慣,從食物泥開始
關於食物泥
食物泥的餵食方式
掌握黃金關鍵期,養出不挑食的孩子
孩子厭食與拒食的原因&解決方法
食物泥之餘的點心

Chapter 03  Do it食物泥!動手跟我這樣做
自己親手做食物泥,堅持給孩子最好的
製作食物泥的器具
煮米的步驟與小技巧

主食類
1號餐  胚芽米
2號餐  胚芽米+米豆(黑眼豆)
3號餐  胚芽米+米豆(黑眼豆)+糙薏仁
4號餐  糙米+米豆(黑眼豆)+糙薏仁
5號餐  糙米+米豆(黑眼豆)+糙薏仁+南杏仁
6號餐  糙米+米豆(黑眼豆)+糙薏仁+南杏仁+黑芝麻
7號餐  十穀米+米豆(黑眼豆)+糙薏仁+南杏仁+黑芝麻
 
如何清洗及處理蔬菜
葉菜類
1號餐  高麗菜
2號餐  高麗菜+綠花椰菜
3號餐  高麗菜+綠花椰菜+當季綠色葉菜類1種
4號餐  高麗菜+綠花椰菜+當季綠色葉菜類2種
5號餐  高麗菜+綠花椰菜+當季綠色葉菜類3種~多種
 
如何清洗及處理根莖菜類
根莖菜類
1號餐  地瓜
2號餐  地瓜+栗子
3號餐  地瓜+栗子+蓮藕
4號餐  地瓜+栗子+蓮藕+山藥
5號餐  地瓜+栗子+蓮藕+山藥+洋蔥
6號餐  地瓜+栗子+蓮藕+山藥+洋蔥+牛蒡
7號餐  地瓜+栗子+蓮藕+山藥+洋蔥+牛蒡+甜菜根
 
關於食物泥的稠稀度與顆粒感
根莖豆類
1號餐  胡蘿蔔
2號餐  胡蘿蔔+馬鈴薯
3號餐  胡蘿蔔+馬鈴薯+蘋果
4號餐  胡蘿蔔+馬鈴薯+蘋果+豆仁
5號餐  胡蘿蔔+馬鈴薯+蘋果+豆仁+玉米
6號餐  胡蘿蔔+馬鈴薯+蘋果+豆仁+玉米+青椒
7號餐  胡蘿蔔+馬鈴薯+蘋果+豆仁+玉米+青椒+黑木耳
1~7號餐食用方式
關於粥

Chapter 04 別再搞錯了!關於副食品的迷思

迷思1   過敏的孩子需延後食用副食品的時間?
迷思2 副食品一定要現做才新鮮?
迷思3 米豆(黑眼豆)要剝皮?
迷思4 葉菜類要去梗?
迷思5 副食品要添加油品?
迷思6 動物性蛋白質優於植物性蛋白質?
迷思7 吃食物泥學不會咀嚼?長大後會懶得咬食物?
迷思8 配方奶應該要一直喝到大?
迷思9 大骨湯、吻仔魚、起司能補充鈣?
迷思10 吃食物泥孩子語言發展會變慢?
迷思11 吃食物泥比吃粥容易餓?
迷思12 餐與餐之間要吃點心?
迷思13 食物泥一定要甜孩子才喜歡?
迷思14 副食品只是過渡性的食物,所以不重要?
迷思15 長大就會好了?
迷思16 因為會色素沉澱,所以不要吃胡蘿蔔?
迷思17 複合食物泥裡多種食材混著吃,孩子不知道自己在吃什麼?
 
Chapter 05詢問率超高!新手媽媽常見Q&A
 

1歲前孩子飲食Q&A
【Q1】孩子不喜歡吃胡蘿蔔,可以不要加在食物泥中嗎?
【Q2】為什麼不給孩子喝米湯?
【Q3】為什麼不給孩子喝果汁、吃果泥?
【Q4】孩子便祕怎麼辦?該如何解決?
【Q5】孩子拒吃食物泥,該如何解決呢?
【Q6】孩子喝奶和吃食物泥都不專心,該怎麼辦?
【Q7】為什麼孩子常常吃食物泥吃到一半就開始不耐煩?
【Q8】飲食的惡性循環
【Q9】孩子半夜常常起來夜奶該怎麼辦呢?
【Q10】孩子生理時鐘卡住該怎麼辦?
【Q11】孩子不吃肉怎麼補充蛋白質、鐵質呢?
【Q12】如何從小增強孩子的抵抗力與免疫力?
【Q13】孩子生病時該如何補充營養?該吃些什麼?
【Q14】孩子得了腸病毒怎麼辦?
【Q15】過敏兒是不是很多食材都不能吃呢?
【Q16】假日外出的作息與飲食方式仍要固定嗎??
【Q17】如何維持從小建立的作息、飲食好習慣?

1歲後孩子飲食Q&A
【Q18】為什麼孩子不能在1歲後就正常吃大人的食物?
【Q19】什麼時候才可以開始讓孩子吃大人的食物?
【Q20】 為什麼孩子吃了食物泥還是偏食?
【Q21】在食物泥之後……,為何孩子拒絕大人的食物?
【Q22】在食物泥之後……,如何讓孩子吃得健康、吃得營養、吃得不挑食?
【Q23】大孩子的早餐該吃什麼?
【Q24】孩子吃飯走動該怎麼辦?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710196
  • 叢書系列:賞味世界
  • 規格:平裝 / 160頁 / 17 x 23 x 0.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閱這本書的過程,讓我感覺像是跟著一位非常有條理、又充滿愛心的媽媽在廚房裡一起準備餐點。她的文字風格非常溫暖,讀起來完全沒有教條感,更多的是「一起努力,我們都能做到」的鼓勵。我特別喜歡她分享的那些「生活作息」和副食品結合的章節。她提醒我們,副食品不只是填飽肚子,更是建立孩子規律生活的起點。像是午睡前後的時間安排、如何將副食品時間變成親子互動的美好時光等等,這些都是教科書不會寫,但對實際生活影響巨大的細節。我大兒子現在變得很愛嘗試新東西,挑食情況大大改善,我都偷偷歸功於這本書打下的良好基礎。總體而言,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過它本身的定價,它提供的「安全感」和「實用性」,是每個剛開始或正在與副食品奮戰的家長,都應該擁有的寶貴資源。它確實做到了「全攻略」的承諾,涵蓋了從心理建設到實際操作的每一個面向。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驚豔的,是它對於「營養均衡」這塊的深度著墨。現在的媽媽都很焦慮孩子會不會營養不良,特別是鐵質、維生素D這些關鍵營養素。晴媽咪在書中不只停留在「紅蘿蔔很好吃」的層次,而是會明確指出「這個階段的寶寶需要多少蛋白質」,以及「哪些天然食材可以取代市售的營養補充品」。這讓我對自己親手做的副食品充滿了驕傲和信心,因為我知道我給的不只是「糊狀食物」,而是一個紮實的健康基礎。而且,她還很貼心地提醒了新手父母在副食品製作過程中可能忽略的細節,像是「哪些食物容易造成過敏反應」的觀察時機,以及「如何判斷寶寶是否吃飽」的非語言訊號解讀。這些都是書本上很難找到的實戰經驗談,讓我感覺像是身邊多了一個經驗豐富的育兒顧問在指導。整體來說,這本書的知識密度很高,但呈現方式非常友善,不會讓人有學習壓力。

评分

說真的,我買了很多本號稱「零失敗」的副食品書,但很多都只是把食譜堆在一起,缺乏對寶寶成長曲線的細膩觀察。晴媽咪這本厲害的地方,在於她真的有把「一到多」的過渡期處理得非常到位。我的大女兒就是一個超級挑食王,每次換新食材她都能用鄙視的眼神看著我。這本書裡提到的「循序漸進法」和「食物混搭技巧」,我真的照著做了,效果出奇地好!她不是叫你硬塞,而是教你怎麼用「引導」的方式,讓寶寶慢慢接受新味道。像是她提到如何利用「寶寶熟悉的味道」去掩蓋新食材的陌生感,這個邏輯對我來說茅塞頓開。而且,這本書不只是教煮什麼,更重要的是教你建立一套「副食品的SOP」。從採買、清潔、烹煮到保存,每個環節都有詳細的注意事項,讓我對食品安全更有信心。我個人特別喜歡她設計的「一週菜單範例」,讓我每天早上不用再對著冰箱發呆,直接套用,輕鬆應對家裡兩個不同月齡的小寶貝的需求,根本是媽媽的救星來的。

评分

這本書,我只能說真是太實用了!當初剛生完老二,老大還在兩歲半,正準備要開始接觸副食品的時候,看到市面上這麼多花花綠綠的書,看得我頭都暈了。這本《晴媽咪副食品全攻略》簡直就是及時雨啊!作者晴媽咪的經驗分享非常接地氣,完全不是那種高高在上、講了一堆理論的育兒書。我最欣賞她的是那種「媽媽可以靠自己做到」的實戰精神。書裡面的食譜設計,從一開始的「米糊初體驗」到後來的多樣化搭配,每一個階段的份量、質地變化都寫得清清楚楚,讓我這個新手媽媽完全不用擔心「是不是給太多了?」或是「這個月齡該吃什麼?」。特別是她分享的製作小撇步,像是如何用食物調理機打出細緻的泥狀,或者如何利用週末一次性備好幾天的份量,真的幫我省下了好多時間。我記得有一次,家裡臨時有事要出門,我還能從冰箱拿出她建議的冷凍寶寶粥底料,稍微加熱一下,孩子就能吃到營養均衡的一餐,讓我免於手忙腳亂的窘境。這本書的排版也很舒服,圖文並茂,光是看著那些可愛的副食品照片,就讓我覺得育兒好像也沒那麼辛苦了嘛!

评分

身為一個每天在時間壓力下掙扎的職業媽媽,我對工具和效率的追求是近乎苛求的。我原本以為副食品製作就等於是把自己綁在廚房裡一整天,但這本《晴媽咪副食品全攻略》徹底顛覆了我的看法。書裡介紹的許多「省時小撇步」簡直是為我量身打造的!像是針對不同季節的食材保存建議,或是如何利用電鍋的定時功能來「偷時間」,都讓我受益匪淺。而且,她不只是專注在「泥狀」階段,連後續過渡到「手指食物」的過渡期都考慮到了,這讓我的銜接工作變得異常順暢。我不需要再額外去找其他資料來橋接這個階段。她強調的「尊重寶寶的節奏」,也讓我在面對孩子偶爾的拒食時,不會那麼焦慮,懂得放慢腳步,用更輕鬆的心態面對。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只是食譜,更是一種「如何聰明地育兒」的思維模式轉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