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或許我們想住的傢是那個多年以前曾經佇立在老舊巷弄裏的房子
自從齣版瞭《小傢很有愛》這本書之後,我們F.book編輯部的同仁們有好長一段時間難以迴神。一開始的驚喜是來自於甫齣刊就立刻湧入許多的訂單,後來則是因為受感動的讀者們所給予的鼓勵,讓人有瞭更深刻的省思。這本書是講裝潢的書,也就是用「看」的書,是那種看瞭彆人傢的精心裝潢之後,讓人不禁興起「我們傢要不要也試試看」的想法的書。然而讀者們卻不約而同地用「閱讀」這個動詞來錶達他們看過此書。讀者們的鼓勵彷彿美味的調味料一般,一點一滴地提升我們的士氣。
這也似乎正是作者申敬玉老師對於房子的真心傳遞給瞭讀者,並在他們心裏播下瞭種子。此外,打進編輯部的諮詢電話也接踵而來。「我們傢也是小房子⋯⋯」、「我們傢很老
舊瞭⋯⋯」、「拜託讓我跟申敬玉老師見個麵諮詢一下好嗎?」,我們就像電視購物的銷售員一樣,每天接著類似的電話,在不知不覺間我們也開始認真看待瞭起來。這都是由於我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讀者們對傢的渴望。
我們想,說不定這是讀者賦予我們的新課題。我們總是按照編輯書籍超過20年的經驗,尋找著那些漂亮、方正的房子,把它們最美好的一麵呈現在照片上。但是,在體認到讀者們熱切的心情後,我們對於「傢」的想法似乎變得更加真誠瞭。相對於裝潢華美的房子來說,我們打從心裏油然而生一股使命感,就是想跟讀者們分享那些陪伴傢人度過珍貴歲月、富有感情又溫暖的房子。
我們認為真正的「傢」,是讓人在放鬆身體之前,心靈先能獲得歇息的地方。科技在進步的同時,我們所居住的房屋也日新月異,然而科技卻不是全部。在迴傢的路上,若是隻有我們的身體迴傢瞭,不是很令人睏擾嗎?心也該一起迴傢纔行。要讓我們的心也完整地迴傢並安心地休息的地方纔是真正的傢啊!令人安心的傢、讓人歸心似箭的傢,這正是我們所謂的「傢」。
高聳入天、威風凜凜的電梯公寓也不再那樣美好瞭。是什麼時候開始變成這樣的呢?狹窄的小巷子、從每傢圍牆探齣頭來的庭院花朵、一邊鬍鬧一邊奔跑著的孩子嘻笑聲,到瞭黃昏時分,街頭巷尾到處彌漫著飯菜香,以及⋯⋯「哲秀啊、永熙啊,迴來吃飯嘍!」,那是媽媽們呼喚孩子迴傢吃飯的聲音。不知是從何時開始,我們開始懷念著這樣的傢。
如此看來,我們夢想中對於「傢」的憧憬,似乎就存在於好久好久以前,那老舊的巷子裏。電梯公寓並不是唯一的正確解答。這是因為傢的真正價值並非是讓財産增值,而是在於,「傢」是一個能讓傢人幸福快樂地居住的空間。越來越多人開始移居到像是復閤式住宅、庭院式住宅,以及首爾近郊的公寓村等地,而這種現象也讓我們更加堅信自己對傢的想法。
擁有電梯公寓的人對於正在大跌的房價信心崩盤;沒有電梯公寓的人則是絕望地麵對不斷攀升的租金。現在這個世代,正應該改變對於「傢」的看法。這是因為,電梯公寓並不是人生唯一的選擇。因此,我們決定嚮讀者介紹住在小房子的生活樂趣,並探訪那些住在裏麵的人們。
「以相同的坪數來看,公寓的價格卻不到電梯公寓的一半。實際坪數也比電梯公寓大上許多,因此更能享受居住的空間。從前為何這麼執著於電梯公寓呢?為瞭繳交昂貴的房貸,辛苦工作打拚,忙到連見傢人一麵的時間都沒有瞭。自從我改變瞭想法,搬到公寓之後,經濟上的負擔確實減輕許多。雖是有點年代的空間,但是經過自己的巧思改造後,傢裏簡直跟天堂沒兩樣。」
在撰寫此書的過程中,我們拜訪瞭幾個人,大傢彷彿串通好似地,不約而同說齣同樣的話。此外,每當我們前往各個住傢拜訪時,門一打開進到傢中,我們總是驚訝得說不齣話。怎麼能過得這麼精采呢?看著每個人像是漫步在雲端上地生活在彌漫著幸福的空間裏,真的很棒。
啊!話說迴來,這本書並不是要把電梯公寓跟公寓放在一起比較、分析。我們也不會一麵分析優缺點並建立齣一套標準。那是因為,這本書裏所介紹的室內裝潢創意絕大部分也都能應用在電梯公寓中。而我們,隻是想要聊聊一些關於房子的溫暖故事。正因如此,纔會走訪每條街道巷弄,尋找那些雖然矮小卻很有生活溫度的房屋。
有些住在公寓的人也會懷抱著住進電梯公寓的夢想,而有的電梯公寓居民也會想擁有一棟庭院住宅。當然,絕對也有人會因為老舊房屋的黴味太重而想再度搬迴電梯公寓居住。這麼說來,「傢」似乎是我們所有人的夢想。
我們想聊的就是這種故事─夢想中的傢。光用看的就讓人驚嘆:「哇!」,就是這種富有感情的室內裝潢故事。希望這本書能夠稍微滿足您內心深處那份對傢的想望。
2013年春日,F.book編輯部撰
推薦序
打造屬於自己的生活空間 近期有機會接瞭幾個案子,從前端開始跟屋主討論住傢的設計與改造,深深覺得改造前的狀態,不論是心理層麵,還是空間層麵,其實都有許多非常堅實的部分有待與屋主一起去挑戰。有些屋主以為自己要的是風格A,其實他的過敏體質反而需要比較簡單自然,沒有過度裝潢的狀態,有些屋主以為自己傢要改造,其實經過釐清,他們傢更需要的其實隻是把囤積的物品清空、並且引進適度的採光即可。
大田齣版的《喜歡小房子》,裏麵的許多案例讓我感覺到屋主還蠻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而且客廳不再是這麼神聖不可侵犯非在不可的空間,他們反而把重點放在廚房、餐廳與書房空間,這是我非常樂見其成的。
對我而言,與其名之為客廳,不如稱之為起居室,比較不會讓人聯想到隻有電視跟沙發的地方,畢竟現在大部分的住傢空間都有限,如果居傢成員都沒有人有看電視的習慣,就不需要再把空間規劃齣給客廳與電視使用,把更多的空間規劃給大桌,大桌尺度剛好、高度75公分,可作為吃飯、看書、上網、聊天、喝茶等多功能用途,把更多的空間規劃給廚房,舒服而大方的廚房,能引誘自己多在傢做菜,多邀請朋友來傢裏一起吃個晚餐或下午茶。
房子看多瞭,最近也越來越不喜歡太刻意的住傢,太多的刻意舊傢具、「一定要在美景或田裏」的挑View住傢、忍不住小翻白眼的工業Loft等……,也慢慢淡齣我的好宅名單。如果我剛好住在半新不舊的老公寓或中規中矩的連棟透天厝裏麵,我也許就偏好書中全允英夫婦的工作室,他們局部木工施作加上天地壁恰當好處的畫龍點睛,形塑齣屬於自己的生活空間。樸恩喬的簡單衣櫃及局部傢具配置,讓每天必然會用的機能空間變得舒服。而我也很敬佩金丞敏,把舊傢變新傢,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最近洽談的一位老透天屋主,翻修之前光是整理三十年來,爸媽、兄弟姊妹留在傢裏的每個東西、翻齣藏在抽屜深處的信件、解開密碼鎖之後打開的行李箱、要在丟與不丟之間做抉擇⋯⋯等等,就要在體力上及心靈上經過一番掙紮。
而老屋翻修,這將會是國內房屋高齡化之後,我們必然會麵對的挑戰。《喜歡小房子》對翻修及改造提供瞭不同的詮釋,如果你正計畫改造或設計自己的傢,但可以參考本書屋主對傢的想像及改造的態度,重新思考自己對理想傢的樣貌!
《想住一輩子的傢》作者 林黛羚
綽號阿羚,豐原人。
記錄友善住居、工作場域及生活方式,並期許自己從記錄他人到實踐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