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也会想事情
──新版序 孩子跟大人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但是有一件事却完全相同,那就是大人会「想」,小孩子也会「想」。
小孩子有些事情想不透,发生困惑,很自然的就会向父母倾诉。父母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孩子,让孩子自己再想想:这就是现代家庭所重视的「亲子沟通」。
《爸爸的十六封信》这本书,选取了现代孩子面对的十六项困惑,做了亲切的剖析,给会思想的孩子做参考。这十六封信,等于一位家长对子女的十六次的亲切谈话。这种娓娓长谈,是最「现代」的亲子沟通方式,却也是自古以来最为人接受的亲子沟通方式。
我写这本书,为了避免枯燥乏味,特地安排一个「文学设计」,使它读起来像一个「故事」。故事是说:
一个读小学高年级的女孩「樱樱」,在生活上遭遇到一些事情,发生困惑,就说给爸爸听。爸爸是一个文字工作者,下班回家还要写作,不能当场回答樱樱的问题,只好等深夜工作完毕以后,再给樱樱写信,放在樱樱的书桌上,让樱樱可以在第二天早上读到。
这些信,一共有十六封,为樱樱所保存。有一位出版家看到了,就想拿去出版,让所有的青少年都可以读到,樱樱得到爸爸的同意,就把这十六封信给了那会出版家,并且还亲自写了一篇「序」,说明这十六封信的由来。
这虽然是一个故事,却也有事实作根据。我有一个女儿,小时候的名字也叫樱樱,是我家的「小太阳」。她读小学高年级的时候,喜欢对我提问题。我很忙,不能当场回答。只好等深夜工作完毕以后,再给她写信,回答她的问题。当然我写的信都没有这本书中的信那么长,那么整齐,有时候甚至只是一张小纸条。「事实」和「故事」的不同就在这。
这本书在民国六十年十月交由「教育部儿童读物出版部」出版。家长和老师都很喜欢这本书在「亲子沟通」方面所呈现的意义和价值,热心介绍给小朋友阅读。从民国六十年到民国九十年,三十年间在版七次。民国九十一年,「教育部儿童读物出版部」面临裁撤,这本书也面临绝版。幸运的是「国语日报出版中心」及时收养了这个「孤儿」,重新排印,让这个孤儿又有了一个家。
回想当初写这本书,我还是个「爸爸」,被小读者暱称为「林伯伯」。现在我已经是一个「阿公」,被小读者暱称为「林爷爷」,「亲子沟通」成为我女儿、女婿和外孙们的课题。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现代家长和老师的知音,也希望这本书永远年轻,能继续成为新一代青少年的好同伴。
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