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澄波全集第九卷‧收藏(II)

陈澄波全集第九卷‧收藏(II)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陈澄波
  • 台湾艺术
  • 收藏
  • 书信
  • 日记
  • 绘画
  • 艺术史
  • 文献
  • 近代史
  • 台湾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卷收录陈澄波收藏之照片明信片、老照片、藏书、剪报、文件等,
同时收录中、英文版,希望能将这位伟大的台湾艺术家发扬世界!
This book presents Chen, Cheng-Po’s collection of postcards, old photos, books, newspaper clippings, and documents, etc.
With this book, we hope to introduce this great Taiwanese artist to the world.

  收藏是一种对于物品蒐集的癖好,可反映出收藏者的兴趣与其所关注的事项。此批史料与陈澄波的经历息息相关,收罗横跨日本、中国、台湾的相关史料,相信对于研究者而言,不但可以从中发掘其对陈澄波艺术创作的意义与影响,更是了解当时社会与艺术发展的珍贵史料。

  一、照片明信片:
  此卷所收录的照片明信片是以摄影为主,是几乎未曾公开过,计约有620张(含信封)。依相片拍摄地区分成五类:
  (1)日本:
  内容除包含日本各地的风景和人物外,尚有1914年东京大正博览会会场照、1922年平和记念东京博览会会场照,和1923年关东大地震的纪录照,是相当珍贵的影像史料。
  (2)台湾:
  内容为除台湾各地的风景与人物写真外,尚有1917年11月台中厅教育卫生展览会记念明信片、台湾总督府博物馆明信片第一集,另外还有不少原住民风俗照及阿里山地区的照片。
  (3)中国:
  收集万里长城、北京、奉天(沈阳)、上海、湖南等地的风景明信片。
  (4)西洋:
  主要是澳洲、奥地利、瑞士、巴黎等地的明信片。
  (5)其他:
  包括朝鲜风景、船舰、人体器官及目前无法辨认地点之风景明信片。

  二、老照片
  本卷收录的是与陈澄波本人无直接相关的相片,分成:
  (1)他人作品:
  收录了几位艺术家的作品照片。
  (2)师友与学生:
  收录了陈澄波敬爱的两位恩师石川钦一郎和冈田三郎助的相片外,尚有不少在上海时期交游的友人与学生的相片。
  (3)原住民:
  原住民相关资料在陈澄波不同类别的收藏中都有,借由这些资料,可知其对于原住民的文化艺术是相当关注与重视的。
  (4)风景:
  依地区分为日本、中国、台湾和其他;其中以西湖风景照最多。
  (5)关东大地震纪录照
  (6)印刷照片:
  主要收录的是一叠原夹在其藏书《日本各时代模様集(第一辑)》里的日本民众生活照。

  三、剪报
  本卷收录陈澄波收藏的剪报计41张,与其个人相关的剪报则收录至第七卷中。因数量不多,编辑时不分类,依年代顺序呈现。除了有帝展、新文展、台展的相关剪报外,还有几张画作、越州秘色窑的剪报,比较特别的是还有8张「蛔虫」的相关研究报导。

  四、藏书
  目前遗留下来的陈澄波藏书,计有:画册和展览目录、美术杂志、美术相关、学校相关和其他。依出版时间排列,呈现封面、版权页及与陈澄波相关之页面。

  五、文件
  主要收录1934年台阳美术展览会和台阳美术协会创立的重要文件,及1946年台湾全省第一届美术展览会要览。陈澄波参与了台阳美展的创立,也担任第一届省展的审查委员,这两种文件都与他的重要经历相关。

  此套丛书为喜爱陈澄波的读者们不能错过的收藏!
台湾现代艺术的拓荒者:陈澄波的时代肖像与风土咏叹 本书聚焦于台湾早期现代艺术的奠基人、台湾本土艺术史上承先启后的巨匠——陈澄波(1895-1947)的艺术生命历程中,侧重于其早年留日时期至战后初期,于风格探索、媒材尝试以及对台湾风土人文的深刻捕捉等方面所展现的卓越成就。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而全面的视角,理解陈澄波如何在跨越文化与时代藩篱的复杂背景下,以其独特的画笔,勾勒出台湾社会的变迁面貌及其个人的艺术信仰。 陈澄波的一生,恰好与台湾历史从清朝末叶的封闭、日治时期的现代化冲击,直至战后初期的动荡融合的剧烈转型期重叠。他的艺术生涯,正是台湾现代化进程的缩影。本书将细致梳理陈澄波在不同阶段的创作重心与风格演变,避开对其晚年及特定主题(如《收藏(II)》所涵盖的特定收藏品或专题研究)的重复论述,转而着墨于他早期奠定其艺术基石的关键作品与思想脉络。 第一章:留学日本的洗礼——学院派训练与现代主义初探 1910年代末,陈澄波赴东京学习,进入帝国美术学校(现东京艺术大学前身),师从日本西洋画巨擘藤田传三郎等人。这段经历是理解他艺术语言的起点。本书将详细考察他在此期间如何吸收法国印象派、后印象派乃至日本“志那篇”(对中国题材的描绘)的影响。 重点分析他如何将严格的素描基础与色彩理论,应用于其早期的风景与静物创作中。例如,早期作品中对光影层次的细腻处理,展现了扎实的西方写实功底,但这并非简单的模仿。陈澄波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很快开始寻求将这些外来的艺术语言,与他自身对东方光线、色彩体系的敏感度相结合。本书将细致剖析他如何在这一时期开始尝试突破学院派的僵硬框架,探索更具个人情感的表达方式。 第二章:巴黎的目光——现代艺术的碰撞与自我定位 1920年代初,陈澄波前往欧洲的艺术中心——巴黎,进行更深层次的艺术研修。巴黎的艺术氛围,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思潮激荡的熔炉。本书将聚焦于陈澄波在巴黎期间的观察与学习,探讨他如何接触到立体派、野兽派等前卫艺术思潮,并评估这些思潮对他后续创作的影响。 与其他同时期旅欧的台湾及日本画家相比,陈澄波在巴黎的创作展现出一种审慎的融合态度。他并未盲目追随某一派系,而是从中汲取构建画面结构和表达强烈情感的元素。本书将通过解析其在巴黎期间的素描习作和初期油画,展现他如何在东西方美学之间寻找一个动态的平衡点,塑造出既具国际视野又带有本土气息的“陈澄波式”画风雏形。 第三章:重返故土——台湾风土的首次深刻再现 学成归国后,陈澄波的创作主题开始显著地转向对台湾本土的关注。他不再满足于描绘静默的室内场景或异国的街景,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伴随他成长的这片土地与人民。本书将重点探讨他早期回归台湾后,对台湾光线、气候、民俗的敏感捕捉。 “入世”的绘画实践: 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多展现出一种既热情洋溢又带着克制观察的视角。无论是基隆港的繁忙景象、嘉南平原的田园风光,还是街巷中普通民众的生活剪影,陈澄波都以其成熟的色彩技法,赋予这些题材以新的生命力。我们尤其会关注他对台湾独特自然光影的理解——那种略带湿润、明亮却又层次丰富的热带光线,是如何被他巧妙地转译到画布上的。这些作品不仅是视觉的记录,更是那个时代台湾社会面貌的珍贵文献。 第四章:美育的推广者——艺术教育与社会参与 陈澄波的贡献不仅在于创作,更在于他对台湾美术教育和社群构建的投入。本书将考察他在日治后期及战后初期,积极参与并推动各项美术展览和教学活动。他不仅是重要的参展人,更是推动台湾艺术力量整合的关键人物。 我们将探讨他如何利用自己的国际视野,启发本土后辈画家,并积极参与如“春阳会”等艺术团体的组织工作,致力于将西方现代艺术的理念引入台湾的艺术生态。这部分内容将帮助读者理解,陈澄波是如何在艺术实践之外,扮演了文化引介者和社群构建者的重要角色。 第五章:媒材的拓展与技法的精进——风景画的诗意表达 除了其著名的肖像与人物画之外,陈澄波在风景画领域的探索同样具有开创性。本书将深入剖析他在不同时期对油画、水彩乃至粉彩等媒材的驾驭能力。 在风景画的创作中,尤其能体现出他将西方现代主义的构图原则与东方“气韵生动”的审美追求相结合的努力。他的风景作品往往不拘泥于纯粹的写实记录,而是融入了强烈的主观情绪和对自然力量的理解。书中将具体分析他是如何通过笔触的疏密、色彩的冷暖对比,来营造出空间感和时间感,将台湾的自然景观,提升到具有普世美学价值的艺术层面。 总结而言, 本书力求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梳理陈澄波如何从一位接受传统学院训练的年轻画家,成长为一位能够深刻表达台湾本土精神的现代艺术大师。我们通过考察其早期的风格奠基、旅欧的视野开拓以及归台后的本土化实践,全面展现其艺术成就的广度与深度,重点呈现其在艺术语言创新和文化构建方面的开创性贡献,不涉及对特定收藏系列(如《收藏(II)》)的重复介绍或归类。 这是一部关于一位艺术家如何用生命与色彩,为台湾现代艺术史筑起坚实基石的诚恳记录。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荣誉董事长序........8
Foreword from the Honorary Chairman ........ 9
院长序........10
Foreword from the President of the Academia Sinica........11
总主编序........12
Foreword from the Editor-in-Chief ........ 14
时代的观察者与推动者
──试论陈澄波的文献收藏:明信片与书册........16
An Observer and Mover-Shaker of the Times: On Chen Cheng-po’s Postcard and Book Collections........24

图版 Plates
照片明信片 Photo Postcards........ 35
 ‧日本 Japan........ 36
 ‧台湾 Taiwan........ 87
 ‧中国 China........ 132
 ‧西洋 The Western World........ 140
 ‧其他 Others........ 149
老照片 Old Photos........ 157
 ‧他人作品 Works of Other People........ 158
 ‧师友与学生 Teachers, Friends, and Students........ 161
 ‧原住民 Taiwan Aboriginals........ 174
 ‧风景 Sceneries........ 179
 ‧1923年关东大地震纪录照 Documentary Photos Recording the Great Kanto Earthquake of 1923........ 195
 ‧印刷照片 Printed Photos........ 197
剪 报 Newspaper Cuttings........ 201
藏 书 Book Collections........ 219
 ‧画册和展览目录 Picture Albums and Exhibition Catalogs........ 220
 ‧美术杂志 Art Magazines........ 263
 ‧美术相关 Art Related Books........ 293
 ‧学校相关 School Related Book........ 310
 ‧其他 Others........ 326
文 件 Documents........ 343

编后语........348
Editor’s Afterword........350

图书序言



  家父陈澄波先生生于台湾割让给日本的乙未(1895)之年,罹难于战后动乱的二二八事件(1947)之际。可以说:家父的生和死,都和历史的事件有关;他本人也成了历史的人物。

  家父的不幸罹难,或许是一桩历史的悲剧;但家父的一生,热烈而精采,应该是一出艺术的大戏。他是台湾日治时期第一个油画作品入选「帝展」的重要艺术家;他的一生,足迹跨越台湾、日本、中国等地,居留上海期间,也荣膺多项要职与荣誉,可说是一位生活得极其精彩的成功艺术家。

  个人幼年时期,曾和家母、家姊共赴上海,与父亲团聚,度过一段相当愉快、难忘的时光。父亲的荣光,对当时尚属童稚的我,虽不能完全理解,但随着年岁的增长,即使家父辞世多年,每每思及,仍觉益发同感骄傲。

  父亲的不幸罹难,伴随而来的是政治的戒严与社会疑虑的眼光,但母亲以她超凡的意志与勇气,完好地保存了父亲所有的文件、史料与画作。即使只纸片字,今日看来,都是如此地珍贵、难得。

  感谢中央研究院翁启惠院长和台湾史研究所谢国兴所长的应允共同出版,让这些珍贵的史料、画作,能够从家族的手中,交付给社会,成为全民共有共享的资产;也感谢基金会所有董事的支持,尤其是总主编萧琼瑞教授和所有参与编辑撰文的学者们辛劳的付出。

  期待家父的努力和家母的守成,都能够透过这套《全集》的出版,让社会大众看到,给予他们应有的定位,也让家父的成果成为下一代持续努力精进的基石。

陈澄波文化基金会荣誉董事长
陈重光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套《陳澄波全集》的第九卷《收藏(II)》,根本就是一本開啟台灣近代藝術史寶庫的鑰匙!我平常對藝術史有點接觸,但說實話,很多時候都覺得自己像是在霧裡看花。但這卷書,透過它精選的「收藏」,我才真正感受到陳澄波畫作中那股強韌的生命力,以及他如何深刻地連結著台灣這塊土地。 我對其中幾幅描繪台灣農村景觀的作品印象特別深刻。以往我對這些作品的印象,多半是色彩明亮、構圖紮實,但這一卷的呈現,讓我看到了更細膩的觀察。例如,他對於稻田的光影變化,對於農民臉上樸實的表情,都捕捉得非常到位。書中旁邊的文字說明,更是點出了這些畫作背後所蘊含的時代背景,像是當時台灣農業社會的變遷,以及人民生活的艱辛。這讓我不再只是「看」畫,而是能「讀」畫,從畫中讀出歷史的況味。 更讓我著迷的是,這卷書裡還收錄了一些他為其他藝術家、重要場合所創作的畫作。這些作品,雖然不是他最廣為人知的風景畫,但卻展現了他作為一個全方位藝術家的實力。我特別喜歡其中一幅為某個藝文活動所繪製的海報,色彩大膽、構圖充滿動感,完全顛覆了我對他「溫和」的印象。這讓我意識到,陳澄波的藝術創作,其實是有著極大的寬度與廣度的,他並非只侷限於某一種風格。 此外,這卷書的印刷品質真的沒話說,色彩還原度極高,細節的呈現非常清晰。我常常會拿著書,仔細端詳畫作的筆觸,想像當時他揮灑畫筆時的樣子。書中收錄的文字部分,也不是枯燥乏味的學術論文,而是結合了歷史資料、研究者觀點,以及一些當時的文獻,讓讀者在欣賞畫作的同時,也能獲得豐富的知識。 這本《收藏(II)》更像是一個時間膠囊,它讓我們得以穿越回陳澄波活躍的年代,親身感受他當時所處的藝術環境與社會氛圍。它不僅僅是一套書,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讓我們這些後輩,能夠更清楚地認識台灣的藝術脈絡,以及這位偉大藝術家對台灣藝術發展的深遠影響。

评分

這套《陳澄波全集》第九卷《收藏(II)》絕對是為陳澄波的藝術生涯做了一個極為豐富的補充,我從中看到了他作為一位藝術家,其創作的多樣性與其深厚的功力。平常對陳澄波的印象,大多停留在那些色彩溫暖、畫面熟悉的風景畫,總覺得他是一位非常貼近生活、抒寫台灣風土的畫家。但這一卷書,透過它精選的「收藏」作品,讓我看到了他更為廣闊的藝術視野。 我尤其被其中幾幅描寫人物的畫作所吸引。我沒想到陳澄波在人物畫方面,也能有如此精準的掌握。他筆下的人物,無論是孩童純真的笑容,還是長者臉上歲月的痕跡,都刻畫得栩栩如生。書中對這些人物畫的解說,讓我了解到他如何從日常生活中汲取靈感,如何透過細膩的筆觸,捕捉人物內心的情感。我記得其中一幅畫,描繪的是一位正在織布的婦女,她的專注、她的辛勞,透過畫家的雙眼,彷彿都凝聚在那一瞬間。 而且,這卷書裡收錄了一些陳澄波的速寫與素描作品。這些作品,雖然不如完成的畫作那樣細緻,但卻展現了他紮實的基本功,以及他對形體、結構的敏銳度。透過這些速寫,我看到他對景物、對人物的初步觀察與構思,這讓我更理解他最終完成的作品是如何一步步建構起來的。這種「過程」的展現,對於我這種對藝術創作感到好奇的讀者來說,是非常寶貴的。 這卷書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它所收錄的,不僅有藝術創作本身,還包含了一些與藝術相關的文獻資料。我看到了一些當時藝壇的評論、學術研討的記錄,甚至還有一些關於畫廊經營的討論。這些資料,為我們勾勒出了陳澄波所處的藝術生態,以及他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堅持自己的藝術理念。這讓我不再只是單純地欣賞畫作,更能理解這些畫作誕生的背景。 總的來說,第九卷《收藏(II)》不僅讓我們看到了陳澄波更多元的藝術面向,也讓我們得以一窺他創作的幕後,以及他如何與當時的藝術界互動。這套書的出現,無疑讓陳澄波的藝術圖像更加完整,也讓我們對台灣近代藝術的發展,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

评分

這套《陳澄波全集》真是讓我太驚喜了!以前對陳澄波的認識,大多停留在畫冊上那些熟悉的風景畫,像是嘉義公園、淡水河邊,總覺得他是一位溫暖、寫實的畫家。但第九卷《收藏(II)》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看見了他畫作更深層次的變化與掙扎。 特別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卷書裡面有許多他晚期的作品,感覺他的筆觸變得更加奔放,色彩也更為濃烈,甚至帶著一些實驗性的味道。我記得其中一幅畫,描繪的是一個街景,但建築物的線條扭曲變形,色彩的對比也極為強烈,一開始我還以為是看錯了,但仔細對照書中的說明,才知道這是他晚年試圖探索現代藝術精神的表現。這種從寫實到抽象的過渡,從溫潤到激昂的情感轉折,真的讓我覺得非常震撼。 而且,這卷書不只收錄畫作,還包含了一些他當時的手稿、日記片段,甚至還有一些與藝評家、畫廊的往來信件。讀著這些文字,彷彿穿越時空,親身經歷了陳澄波創作的每一個階段。我尤其喜歡他寫的一段話,在談到創作的瓶頸時,他寫道:「我感覺自己像一艘迷航的船,在黑夜中尋找燈塔。」這句話瞬間擊中了我的心,讓我深刻體會到藝術家背後的孤獨與堅持。 從這些收藏中,我看到了陳澄波對台灣這塊土地深沉的愛,以及他如何將個人情感與時代背景巧妙地融合在畫作中。他筆下的台灣,不單單是風景的再現,更蘊含著歷史的痕跡、社會的變遷,以及人情的溫度。有些畫作,雖然我沒有親眼見過原作,但透過書中的高畫質印刷,我依然能感受到那份土地獨有的氣息,那份屬於我們台灣人的共同記憶。 這套書的編排也非常用心,不僅有嚴謹的學術考證,還穿插了許多珍貴的歷史照片,讓讀者更能全面地理解陳澄波的藝術生涯。我尤其欣賞編輯在文字說明上,用一種非常親切、易懂的方式,引導讀者進入畫作的世界,而不是一味地堆砌艱澀的藝術術語。對於我這種非專業藝術背景的讀者來說,這點非常重要,讓我能更自在地享受閱讀的樂趣。整體而言,《陳澄波全集第九卷‧收藏(II)》是一本充滿深度與溫度的藝術品,它讓我重新認識了陳澄波,也讓我對台灣藝術史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评分

這套《陳澄波全集》第九卷《收藏(II)》帶給我的震撼,遠遠超乎我最初的想像。一直以來,陳澄波在我心中是一位溫文儒雅、筆觸細膩的畫家,他的作品總帶著一種寧靜的氛圍,讓人心生舒緩。然而,這一卷書,尤其是他後期的一些作品,展現出的張力與情感強度,讓我對他有了全新的認識。 我特別被他畫作中對光影的處理所吸引。在一些早期的作品中,光影的運用是寫實且柔和的,與畫面中的物體融為一體。但到了後期,光影的對比變得更加強烈,甚至帶有一種戲劇性的效果。我記得有一幅描繪市集景象的畫,色彩飽和度極高,光線像是從畫布中迸射出來,將人物和物件的輪廓勾勒得格外鮮明。這種強烈的視覺衝擊力,與他早期溫潤的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我思考這背後是否隱藏著畫家內心更為複雜的情感起伏。 更讓我驚喜的是,這卷書中還包含了一些他在創作過程中留下的手稿和草圖。這些手稿,有些是簡單的線條勾勒,有些則是色彩的初步嘗試。透過這些未經打磨的痕跡,我彷彿能窺見他思考的脈絡,看到他在不斷嘗試與修正中尋找最適合的表現手法。這讓我深刻感受到,一位偉大藝術家的誕生,絕非偶然,而是無數次推敲與磨練的結果。 此外,書中也收錄了一些當時與陳澄波同時期的藝術家、評論家對他作品的評價。這些來自不同視角的聲音,豐富了我對陳澄波藝術成就的理解。我看到了一些肯定的聲音,也看到了一些質疑與討論。這些討論,恰恰說明了陳澄波的作品在當時就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與迴響,並且他的藝術探索,也並非總是一帆風順,而是經歷了時代的考驗與藝術思潮的衝擊。 總的來說,第九卷《收藏(II)》展現了一個更立體、更具探索精神的陳澄波。它不僅是一本畫冊,更像是一份藝術家心靈的寫真集,讓我得以窺見他創作背後的心路歷程,以及他對藝術不斷追求的熱情。這套書的價值,不僅在於收藏了多少珍貴的作品,更在於它為我們呈現了一個更完整、更鮮活的藝術家形象。

评分

這套《陳澄波全集》第九卷《收藏(II)》,簡直是為所有對台灣藝術史感興趣的人,打開了一扇充滿驚喜的窗戶。我之前對陳澄波的了解,多半來自於一些經典的風景畫,總覺得他的畫風是一種溫和、寫實的風格,代表著那個時代台灣的美好。但這一卷書,透過它所收錄的「收藏」系列,讓我看到了陳澄波更為豐富、更具實驗性的創作面向。 我特別被他後期的一些抽象畫作所吸引。這些畫作,與我印象中他那種細膩寫實的風格,有著很大的不同。色彩變得更加奔放,線條更加自由,有時甚至帶有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力。我記得其中一幅作品,運用了大面積的色塊交織,搭配粗獷的筆觸,給人一種充滿力量的感覺。這讓我開始思考,是什麼樣的經歷或思考,讓他從寫實走向了更為抽象的表現。書中隨附的文字介紹,為我提供了很多思考的線索,讓我理解到,這或許是他對時代變遷、內心世界的另一種詮釋。 而且,這卷書收錄了一些陳澄波的個人日記和書信。這些親筆的文字,充滿了個人情感與時代的印記。我讀到他對於創作的熱情,對於生活困境的感嘆,以及他與家人、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這些文字,讓這位藝術家變得更加真實、更加有血有肉。它們填補了畫作所無法完全表達的內心世界,讓讀者能夠更貼近地理解他的思想與情感。 更讓我感動的是,這卷書裡還收錄了許多關於陳澄波作品的展覽記錄、評論文章,甚至還有當時媒體對他的報導。這些珍貴的史料,讓我們能夠了解他在當時的藝術界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的作品是如何被當時的社會所接受或討論的。這不僅是對藝術家個人的肯定,更是對台灣藝術發展歷程的一種回顧。 總而言之,第九卷《收藏(II)》這本書,讓我徹底顛覆了對陳澄波的刻板印象。它展現了一個更具深度、更具探索精神的藝術家形象,讓我從更多的角度去理解他的藝術成就,以及他與台灣這塊土地之間,那份深刻而獨特的連結。這套書的價值,不僅在於收藏了多少畫作,更在於它為我們提供了理解藝術家與時代的關鍵視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