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圖書介紹


形錄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作者
出版者 齣版社:田園城市 訂閱齣版社新書快訊 新功能介紹
翻譯者
出版日期 齣版日期:2015/12/15
語言 語言:繁體中文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05-20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描述

重新審視形在生活世界運轉的意義,特彆是設計創作的角色,透過灌注方式檢視形態生成的過程與特徵,並結閤模型的思考技術,將其嵌入生活世界的方法論。輔以人文曆史的聯係,將形式操作超越過去形而下的成見,再次定位形式的意義,並且延續人文曆史的發展。

名人推薦

  這是本美麗的書。
  我讀本書,讀得既慢又久,而且斷斷續續。它有時讓我掩捲長思,有時讓我感動不已(『記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遺忘所構成…形是留下的輪廓,模卻遺失於輪廓之外。終究形的輪廓是模的痕跡,而形的輪廓之外的遺忘形態是模的輪廓。』) 而它更常激發我找紙動筆將書中的字句與綫條「形錄」下來。
  「形」無疑是颱灣文人建築傢們最偏見、最畏懼、最不知如何,也無法麵對的「東西」,無論是概念或實體。然而在本書中無論是「形而上」的哲思或「形而下」的操作卻都逼視、凝望著我們,讓我們無法逃避。
  多年前,當陸希傑和我一塊兒教書時,曾經告訴學生不要害怕「形」。『請大膽的去發現它,』他曾說,『並開敞的讓它養馴你。』
  這本誠實、勇敢又美麗的書養馴瞭我。-交通大學建築所講座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曾成德

  這本書以一個模與形的建構過程,很紮實的展現一套完整的理性與邏輯思路,也為這個普遍性的文明大缺口,作瞭示範性的局部填補工作。-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係教授 阮慶嶽

  陸希傑和何炯德在這本書當中,一方麵不斷地藉由原型、規範、脈絡的分型依據,來逼近其內在「形。態」的事實原初和性質樣貌;另一方麵,則又藉以時間和網絡之間的分歧和流動軌跡之開放與收斂,來一一記載著他們在麵對「形式」於其變遷過程裏,每個暫時停留的可能樣貌。-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 龔書章

  「模型」,是你能不能性感地原創一件作品的「緻命證據」,它不僅是案發現場,也記錄懺情過程,是知性險勝各種衝動的結果——這道理不僅適用於建築,也受用於所有創造過程。兩位作者寫瞭一本不容易的書,幫助所有賦形藝術傢認清此一性命攸關的任務。-「文化評論人」,無業傢管 詹偉雄

  創新研發與經營模式是企業維係競爭力的不二法門,引領企業邁嚮藍海新地,因應流動經濟之衝擊,調節脈動以創造契機。此書藉用動態模型的灌注與成形探討流動世界,其中發展「形」趨勢之能力與判斷,殊途同歸地呼應企業麵對新時代挑戰,除瞭專業能力外所必需具備的創意與想像。-瑞軒科技董事長 吳春發

  本著作論述奠基於檢視空間變化的方法論,解析組成空間的因子,以精準的詞匯定義來詮釋運用手法的內涵,並經由實際操作來呈現空間衍生的特質,演繹過程清晰、思路完整,不論對建築係的學生或是資深建築師,都是一種極具價值的空間創作啓發。-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劉培森

  英國詩人William Blake(1757~1827)說:「一粒沙中見世界,....。」,本書看似由小處著眼,卻引嚮建築本質的無限探索,這絕非一本方法論的書,而是指嚮事物的「本來麵目」,此一理解,就是對建築創造的理解。-竹間聯閤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總監 簡學義

  玩form,不是玩假的!這是一本有關物質形態生成的密笈,齣自作者20多年來的研究心得;他們企圖超越形式,擺脫文化政治的乾擾,正在竪起微觀建築學的一個標竿。-季氏工場主持人,都市閃光與人文環境營造協會創辦人 季鐵男

  《形錄》也是一本關於「何謂form?」的懺情錄。如果沒有對於「形」的一往情深,沒有對「形」的長達三十年念茲在茲,是不可能對此單一命題寫作齣如此厚實的語言和操作。-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係副教授 王俊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陸希傑


  CJ STUDIO主持人。畢業於東海大學建築係、英國AA建築聯盟,從事建築及室內設計、傢具設計、産品設計等相關研究開發。曾任教於交大建研所,東海、實踐、銘傳等大學建築係。著有《鍛造視差》2003、《空間設計─要思考的是:》2015。其作品包括:竇騰璜及張李玉菁颱中Tiger City概念店(2005日本JCD設計大賞)、Aesop微風店(2006日本JCD設計大賞及國際室內設計聯盟IFI 2007設計金奬)。2008第十一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之颱灣館參展及颱北當代藝術館第六屆行動藝術節展齣黑暗城市+城市之眼展覽。2011獲得TID Award 2007-2010十大室內設計師奬項。2011颱北世界設計大展─颱灣當代設計師聯展與國際室內設計展。入選為美國室內設計雜誌INTERIOR DESIGN七十五週年特集五位潛力設計師之一。

Shi-Chieh Lu

  The Director of CJ STUDIO. Graduating from Architecture Department of Tung-Hai University and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in London. Engaged i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al and interior design, furniture design as well as product design. Used to teach in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NCTU, architecture departments of Tung-Hai, Shih-Chien and Ming-Chuan Universities. Writings including Forging Parallax, 2003, Space Design Thinking, 2015. Projects including concept store of DOUCHANGLEE in Tiger City, Taichung (JCD Design Award 2005), Aesop in Breeze Center (JCD Design Award 2006, IFI 2007 Gold Award). Exhibitions including Taiwan Pavilion in the 11th Venice Biennial, Dark City + Eye of the City in the 6th City on the Move Art Festival. Awarded TID Award 2007-2010 as one of the top 10 interior designer in 2011. Selected as five of talented and reported on “Interior Design” (USA) 75-years special issue, 2011.

何炯德

  建築創作傢。畢業於東海大學建築係、英國AA建築聯盟,研究建築設計方法論與從事設計創作,涵括仿生理論、數位技術與建築理論等之跨域整閤。曾任教交大建研所、淡江、中原、銘傳等各建築係,現任職陸希傑設計事業,並於東海建築係與元智藝設係教授設計課程。著作包括《仿生微生係》2013、《新仿生建築》2009、《活潑建築》2007以及編譯《後設空間》2004。建築設計奬項包括FEIDAD 2006&2007、Self-Sufficient Housing 2005、e-competition: possible future 2005、921集集地震紀念館2004、New York FHL 2003等,作品收錄於各式專書。

Jeong-Der Ho

  Architecture creator. Graduating from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in Tung-Hai University &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in London. Engaged in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methodology and specialized in the cross-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including the biomimetic theory, digital technique and architectural theory etc. Used to teach in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NCTU, architecture departments of Tamkang, Chung-Yuan and Ming-Chuan Universities. Now employed in CJ STUDIO as well as teaching in architecture department of Tung-Hai University and Art and Design department of Yuan-Ze University. Writings including Biomimetic Microecosystem 2013, New Biomimetic Architecture 2009, Volatile Architecture 2007 as well as the editing and translating of Metaspaces 2004. Architectural awards including FEIDAD 2006&2007, Self-Sufficient Housing 2005, e-competition: possible future 2005, 921 Chi-Chi Earthquake Memorial 2004, New York FHL 2003 etc. and collected in various books.
形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圖書目錄


Preface
建築的路徑與歸宿/阮慶嶽
The Path and Destination of Architecture / Ching-Yueh Roan

極緻的詩性/龔書章
The Ultimate Poetry / Shu-Chuang Kung

形的自畫像/王俊雄
Self-portrait of Form / Chun-Hsiung Wang

直觀想像的堅實修補/陸希傑
A Solidified Mend with the Intuitive Imagination / Shi-Chieh Lu

技術革新下的曆史中斷/何炯德
The Historical Disjunction under the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 Jeong-Der Ho

1.0 形
Form
1.1 分形Form Taxonomy

1.2 樣貌Appearance
1.2.1 幾何Geometry
1.2.2 拓樸Topology

1.3 感官Sensation

1.4 時間開展Time Unfolding
1.4.1 形變Morphology
1.4.2 輪廓Contour
1.4.3 基因Genes
1.4.4 觀變eye

2.0 模型
Model
2.1 理型Form

2.2 主題Subject

2.3 後設模型Metamodel
2.3.1 動態模型Dynamic Model
2.3.2 文脈Context
2.3.3 轉化Transformation
2.3.4 尺度Scale
2.3.5 局部Parts
2.3.6 界麵Interface

2.4  模型開展Model Unfolding
2.4.1 擷取Capturing
2.4.2 微世界Micro-world
2.4.3 指涉reference
2.4.4 想像Imagination

3.0 灌注
Casting
3.1 模與形 Mould and Form
3.1.1 以模塑形Casting Form with Mould
3.1.2 日常生活物件Everyday Objects
3.1.3 介入Interfering
3.1.4 雕刻刀An Engraving Knife
3.1.5 不可預測The Unpredictable

3.2 思考模型The Thinking Model
3.2.1 載具A Carrier
3.2.2 語法The Syntax
3.2.3 假設The Hypothesis

3.3 時間Time
3.3.1 等待Waiting
3.3.2 延遲To Defer

3.4 成形Formation
3.4.1 成形機製Formation Mechanism
3.4.2 指認Indentifying

3.5 變因Variable
3.5.1 校準Calibrating
3.5.2 分叉Bifurcating
3.5.3 推測Speculating

4.0 成形
Formation

4.1 空Void
4.1.1 流動 Flowing
4.1.2 交纏Entangled
4.1.3 遭遇Encountering
4.1.4 塌縮Collapsing

4.2 放大 / 縮小Scale
4.2.1 觀念Notion
4.2.2 操作Operation

4.3 模仿Imitation
4.3.1 像Similarity
4.3.2不像Dissimilarity
4.3.3 誤差Inaccurate Error

4.4 切Cutting
4.4.1 同胚Homeomorphism
4.4.2 傷口A Wound
4.4.3 實體連結An Entitative Connection
4.4.4 依靠Leaning Against Each Other

4.5 曆史結構Historical Structure
4.5.1 速差Speed Difference
4.5.2 疊閤Layering

5.0 形錄
Registration Form

5.1 模體係The System of Models
5.1.1 模意旨The Signified of Model
5.1.2 模自身Model-in-itself
5.1.3 模目錄The directory of Model

5.2 型修補Bricolage of Category
5.2.1 註型Category Annotation
5.2.2 造型Category Fabrication
5.2.3 遞型地景Landscape of Transmitted Category

5.3 形登錄Form Registration
5.3.1 怪獸Monster
5.3.2 登陸Landing
5.3.3 形路Form's Paths

後記
Epilogue
灌注模型的立足點/陸希傑
The Casting Model as an Anchor Point / Shi-Chieh Lu

圖書序言

在資訊扁平化時代裏,探勘知識的垂直深度
 
當代資訊大量即時地擷取世界畫麵以簡短形式迅速地在社群網站上傳播,扁平化的特性固然延伸知識的水平廣度,卻反映不齣時間的連續性,壓縮知識的垂直深度。訊息快速地彼此篩選移轉,過度的水平跳躍取代垂直延伸,逐漸地橫嚮織理遮掩直嚮涵構,標簽陳列多於內容辯證,形成前所未有的資訊流動。

然而,過度倚重水平移轉而忽略垂直生長,將減損連結的有效性,限製組織規模與發展層次,封閉於既有知識循環而減緩揭露洞見的機會。更甚者將淹沒於資訊濫炸而失去方嚮。因此,《形錄》垂直性地貫穿當下主流的水平連結,將訊息重新鑲嵌於時間流是直嚮紮根的定位動作,開展片斷訊息之間的組織涵構,賦予速度方嚮性,而不緻迷失於資訊洪流之中。
 
如何「看形」、「理解形」、「造形」而「用形」?
 
形長期壓抑在意義之下,成為意義的附屬品。傳統上形或成為描述對象的輪廓綫,或是幾何邏輯下的操作,抑或是意義象徵的符號,形始終僅是他者的載具。形是甚麼?它既如事物形狀直接印入眼簾般熟稔,偶爾也引發樣貌起源的疑問,好奇每個形的話語、每個形與其他形之間的連結。形的涵構並非亙久不變,但受限於形而上的傳統,始終侷限於講述他者故事的睏境裏。那形自身的故事為何呢?

形的新義需要透過認識形的曆史發展重新定義。《形錄》藉形與模型的考古式探究,勾勒二者的演繹關鍵;透過動態灌注,視形為組織,一種與環境産生互動之係統油然而生;依據灌注形的生成與特徵,形不再隻是單一傳統靜態模子的翻版,擬仿既定的樣式,而在運作衍異中持續地編造新的對話─反映物的質性,開展形的體係,登錄形於生活世界。

圖書試讀

None

形錄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形錄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形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形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