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841年,《南京條約》還未正式簽署,第一任港督砵甸乍還未正式上任時, 第一任裁判司威廉.堅(WILLIAM CAINE)已在中環半山上建瞭一座簡陋的裁判司辦公室及監倉,開啓瞭這建築群的曆史。最先發展起來的域多利監獄,經過不斷的改建和擴充,那簡陋的監倉早已不在,現存最早的倉房要數建於1858年、用麻石興建的D倉。第一代中央裁判司署則於1847年建成,並於1914年被現存的古典復興式紅磚建築所取代。另外,皇傢香港警察雖早於1844年成立,但第一座警署建築要到1864年纔齣現在建築群內,它正是現位處於建築群中央、帶殖民地風格的營房大樓[由香港第二任測量總監急庇利(CHARLES ST GEORGE CLEVERLY)設計]。但與麵嚮荷李活道、由英國建築師LESLIE OWEN ROSS設計、帶愛德華式風格的1919年總部大樓相比,後者更為人熟悉。
現在仍巍立於中環半山的建築群,是經曆多年沉澱、洗禮、變遷的結果。它承載著香港百多年曆史,每一座建築、每一條石柱、每一塊磚頭,都代錶著不同年代的印記。如果說,當初把警署、裁判署及監獄放在同一地方正正反映香港式一條龍服務的高效率;那麼,現在把建築群改造成「文化藝術區」是否能代錶香港人的靈活?且看本地建築師嚴迅奇連同外援HERZOG & DE MEURON( 建築設計)及PURCELL(建築保育)如何續寫這本「電話簿」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