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841年,《南京条约》还未正式签署,第一任港督砵甸乍还未正式上任时, 第一任裁判司威廉.坚(WILLIAM CAINE)已在中环半山上建了一座简陋的裁判司办公室及监仓,开启了这建筑群的历史。最先发展起来的域多利监狱,经过不断的改建和扩充,那简陋的监仓早已不在,现存最早的仓房要数建于1858年、用麻石兴建的D仓。第一代中央裁判司署则于1847年建成,并于1914年被现存的古典复兴式红砖建筑所取代。另外,皇家香港警察虽早于1844年成立,但第一座警署建筑要到1864年才出现在建筑群内,它正是现位处于建筑群中央、带殖民地风格的营房大楼[由香港第二任测量总监急庇利(CHARLES ST GEORGE CLEVERLY)设计]。但与面向荷李活道、由英国建筑师LESLIE OWEN ROSS设计、带爱德华式风格的1919年总部大楼相比,后者更为人熟悉。
现在仍巍立于中环半山的建筑群,是经历多年沉淀、洗礼、变迁的结果。它承载着香港百多年历史,每一座建筑、每一条石柱、每一块砖头,都代表着不同年代的印记。如果说,当初把警署、裁判署及监狱放在同一地方正正反映香港式一条龙服务的高效率;那么,现在把建筑群改造成「文化艺术区」是否能代表香港人的灵活?且看本地建筑师严迅奇连同外援HERZOG & DE MEURON( 建筑设计)及PURCELL(建筑保育)如何续写这本「电话簿」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