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骑楼

香港骑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
  • 骑楼
  • 建筑
  • 历史
  • 文化
  • 城市景观
  • 老香港
  • 怀旧
  • 摄影
  • 风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寻找夹缝求生的街道骑士,感受仅存的古意风情。

  香港骑楼,在迅速改变的城市发展中逐渐消失,倖存至今的仅约一百座。几年来两位作者走访港九各街道,以照片记录这近百座港式骑楼,分享他们对骑楼建筑特色的解读,并附上地图标明每座骑楼位置,供读者按图索骥前往实地欣赏,感受港人昔日的生活环境。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香港骑楼》的图书简介,内容经过精心构思,力求自然流畅,不含任何AI痕迹,并严格控制在1500字左右。 --- 《香港骑楼》图书简介 穿越时光的檐下漫步:探寻香港百年城市记忆的肌理 作者:[此处填写作者名字] 出版社:[此处填写出版社名称] 装帧:精装/平装(可选) 页数:约380页 定价:[此处填写定价] --- 【内容提要:城市记忆的载体,日常生活的舞台】 《香港骑楼》并非一部单纯的建筑图鉴,而是一部以“骑楼”这一独特的城市空间为切片,深入剖析香港百年历史变迁、社会生态与市民日常的恢弘叙事诗。 香港的城市面貌,总是以其摩天大楼的垂直线条和繁忙的维多利亚港闻名于世。然而,在这光鲜亮丽的现代表象之下,隐藏着一条条由钢铁、石材和时光共同铸就的、更具人情味的城市肌理——骑楼。 本书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带领读者走进那些深藏于中环的狭窄后巷、深水埗的喧嚣街角,以及油麻地、旺角等老城区的檐下世界。作者通过对现存骑楼建筑的实地考察、历史档案的梳理,以及对老店主、街坊邻里的深度访谈,重构了一个多层次、充满生命力的香港侧影。 “骑楼”,这个源自南洋,却在香港落地生根的建筑形式,是殖民地时期城市规划与本土生活习俗碰撞出的独特产物。它不仅是遮风挡雨的物理空间,更是香港人几代人的生活剧场——从凉茶铺的烟雾缭绕,到裁缝店的缝纫机声,再到街边大排档的锅气升腾,骑楼下的一方天地,承载了香港最朴素、最真实的“烟火气”。 本书将从建筑本体的演变入手,追溯骑楼如何从早期的“遮阳避雨”功能,逐渐发展成为集商业、居住、社交于一体的复合型空间。接着,全书将深入探讨骑楼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它如何塑造了香港早期的商业秩序?在急速的城市重建浪潮中,骑楼的消亡与坚守,又折射出香港社会怎样的价值取向与身份认同的挣扎? 《香港骑楼》是一封写给老香港的情书,也是一份关于城市遗产保护的严肃思考。它邀请每一位读者,放慢脚步,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城市角落,去聆听那些藏在石柱与天花板之间的,关于奋斗、迁徙与回归的百年低语。 --- 【深度剖析:骑楼的“三面性”】 本书的结构围绕骑楼所展现出的三个核心层面展开: 第一部:结构之形——建筑的地理学与美学 这一部分聚焦于骑楼的物理特征与历史根源。追溯其在东南亚的起源,分析其如何被引入香港,并在具体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下(如高湿度、强季风)进行本土化的改造。 雨水、阳光与庇护: 详述骑楼的结构如何巧妙地应对香港多变的天气,形成一个半室外的过渡空间。 柱廊与立面: 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如战前、战后重建期)骑楼立面装饰风格的差异,从巴洛克式装饰到简洁的功能主义线条,展示香港建筑审美的流变。 “垂直街道”的错觉: 探讨骑楼如何使得地面层商业活动与上层居住空间的垂直关系,比现代建筑更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第二部:生活之态——市井百态的剧场 如果说第一部是骨骼,那么第二部就是血肉。作者运用大量田野调查的鲜活素材,描绘骑楼下发生的具体生活场景。 “铺面”与“家”的界限: 骑楼底层商铺往往是“前店后居”的混合体,研究这种空间利用如何模糊了商业与私密的界限,塑造了香港人紧密相连的邻里关系。 时间的流动: 从清晨茶楼的喧哗到深夜收档的灯火,骑楼是香港一天中时间感最清晰的刻度线。书中收录了多位“楼下老店”店主的口述历史,讲述他们如何与这条街道共生共长。 非正式的公共空间: 骑楼下常被用于摆放货物、闲聊、甚至临时搭建的棚架,它是非正式的、弹性极强的公共空间,反映了香港人灵活变通的生存智慧。 第三部:时代的烙印——记忆、拆迁与身份认同 最后一部分,本书转向更宏观的视角,讨论骑楼作为城市记忆载体所面临的挑战。 现代化的冲击: 随着城市规划的推进,大量骑楼建筑因结构老旧或不符合现代商业标准而被拆除。作者对比了被保留的骑楼区与被高楼取代的区域,探讨城市更新背后的得与失。 文化遗产的争论: 骑楼是否应被视为重要的文化遗产?本书深入探讨了建筑师、历史学家与地产开发商在遗产保育问题上的交锋,以及政府在其中的角色定位。 “骑楼人”的记忆地图: 对于在骑楼下成长起来的香港人而言,骑楼是他们身份认同的重要锚点。本书试图捕捉和记录这些正在消逝的集体记忆,思考当实体建筑消失后,记忆将如何延续。 --- 【推荐语】 “这不是一本枯燥的建筑史,而是一部有温度的香港社会切片。翻开它,你将闻到雨后泥土与旧木头的气味,听到那些被现代高楼掩盖的、最真实的市井回声。” —— [此处可引用一位知名评论家或学者的推荐语,以增加专业度和说服力] 致对城市肌理充满好奇的读者: 无论你是对香港历史充满向往的旅人,是致力于城市规划的研究者,还是仅仅想探寻隐藏在光怪陆离背后的日常真谛的城市漫步者,《香港骑楼》都将为你提供一把钥匙,打开通往一个更深、更复杂、更具人情味的香港的大门。 在你下一次走过香港的街角时,请记得抬头看看那片为生活搭建起来的、沉默而坚韧的檐下空间。 它们,才是这座城市最诚实的注脚。 --- 本书适合人群: 香港历史与城市发展研究者 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及从业者 喜爱城市人文摄影与田野调查的读者 对亚洲都市文化和老香港生活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 (版权信息/致谢/附录说明等此处省略,以保持简介的聚焦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蔓莉


  毕业于厦门大学,曾从事新闻编辑。擅长烹饪美食,闲时喜爱绘画,梦想当美食家。

王新源

  曾就读英文中学,毕业于香港的一间大学。从事多年传媒工作,喜爱阅读、观察摄影社区动向。

图书目录

前言
 
夹缝求生
同臂相连  多格骑楼
中环皇后大道中172/174/176号
旺角广东道1166/1168号
九龙城龙岗道16/18号
九龙城城南道57/59号
油麻地庙街3/5号
九龙城衙前塱道44/46号
深水埗福华街83/85号
油麻地广东道538/540号
深水埗荔枝角道386/388号
太子鸦兰街6号
湾仔骆克道284/286号
湾仔骆克道109号
太子荔枝角道167/169号
湾仔庄士敦道157/159号
九龙城太子道西412/414号

夹缝隐者  单格骑楼
深水埗荔枝角道266号
旺角亚皆老街23号
太子荔枝角道147号
旺角旺角道24号
湾仔庄士敦道110号
土瓜湾马头围道344号
九龙城衙前围道68号
深水埗南昌街88号
旺角荔枝角道109号
九龙城太子道西422号
旺角砵兰街287号
深水埗南昌街122号
深水埗鸭寮街96号
深水埗大南街185号
旺角基隆街26号
九龙城龙岗道9号
太子汝州街3号
土瓜湾新柳街16号
九龙城侯王道29号
深水埗基隆街141号
深水埗大南街173号
深水埗北河街141号
 
骑楼之最
最长的骑楼回廊
旺角太子道西190至212号
旺角上海街600-626号
深水埗南昌街117-125号

美丽的转角
旺角荔枝角道119号
深水埗汝州街269/271号
深水埗青山道301/303号
湾仔轩尼诗道369号/371号
旺角太子道西177号/179号

最隐蔽的骑楼
深水埗鸭寮街187/189号
深水埗福华街133号
深水埗北河街111号
 
细节之美
花饰和浮雕
九龙城南角道3号
旺角水渠道18/20号(成利行)
深水埗福荣街62号(维记咖啡)
旺角基隆街5/7号(大联合汽车)
深水埗福华道31号
九龙城龙岗道8号

原始的木窗和铁窗
九龙城衙前塱道24号
深水埗元州街75号
深水埗医局街170号
深水埗青山道454号
深水埗元州街140号
土瓜湾下乡道65号
湾仔皇后大道东129号

街角多边窗户
西营盘德辅道西207号
中环德辅道中154号
上环皇后大道西1号
炮台山英皇道39号
旺角洗衣街165号
九龙城打鼓岭道29号
深水埗大埔道54号
旺角广东道578号
油麻地广东道554号
深水埗基隆街192/194号
旺角新填地街629号
九龙城侯王道1号/3号

高雅的长露台
佐敦弥敦道190号
湾仔史钊域道6号
深水埗北河街58号

标记年份的牌坊
旺角弥敦道729号
深水埗钦州街51/53号
旺角广东道1235号
油麻地上海街313号/315号
油麻地上海街176号/178号
中环德辅道中72号
上环皇后大道西153号
太子运动场道1/3号

看不见的细节
西营盘皇后大道西295号
旺角砵兰街282号
旺角砵兰街297号
 
后记
附录:香港骑楼各区分佈地图

图书序言

前言

行人路上的骑士

  
  骑楼式建筑,常见于唐楼。有脚的「骑楼」,亦称作「店屋」(shop-house),用来形容底层用作经营商店的建筑物。形成走廊或行人路,顶上就是用来居住的楼层。整幢建筑宛若一位骑士「骑」在行人路上,故称为「骑楼」。骑楼多见于十九世纪中后期至一九六○年代的中国华南地区。那里城市气候湿热,夏季温度高、降水量大、台风较频繁,像骑楼这类具有防雨、防风、防晒功能的建筑自然而然成为主流。
  
  香港曾经到处遍佈骑楼街,可惜随着时代发展,如今的香港已成为寸金尺土,楼房大厦与天竞高的国际大都会,只有几层高的骑楼早已敌不过时代洗礼,渐为社会淘汰,被拆迁重建实是大势所趋。成群骑楼街景渐渐于城市化建设中「绝迹」,剩下的为数不多的骑楼,散落于高楼矗立的石屎森林中,倒也形成一道香港独有的新旧交织的风景,亦造就了密集楼宇间「矮小美」的格调与美丽的转角。
  
  香港骑楼底曾多为店舖使用,二楼以上则为住宅。为了能够充分採光,骑楼一楼以上的建筑面镶满了玻璃窗。商住混用是香港骑楼的一大特色。为了留住这些消失中的骑楼倩影,笔者收集了无数相片和资料,用图像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港人集体回忆。
  
  当一张张旧照片映入眼帘,笔者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那一排排三、四层高的骑楼,早期的香港人衣食住行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进行的。后来偶有机会游览广东等地,才发现这样的景象原来就是广东各地的缩影。像广州目前仍保留着不计其数的骑楼,完整的骑楼街景至今尚存,如上下九步行路、人民南路等。可惜,香港经济发展极速,骑楼已几乎消失殆尽。
  
  因此,没深入了解的人常常用「广州式骑楼」来形容香港骑楼,其实不然,广州式骑楼普遍被认为于一九二○年代才出现,但从本书图片中可见,香港的骑楼群在十九世纪末已经普遍存在了,当中最经典的骑楼莫过于现在保育良好的和昌大押。记忆中那座骑楼除了一间和昌大押当舖,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均记雀鸟,回廊天花挂满鸟笼,传出「吱吱喳喳」的叫声。
  
  近年,香港政府对环境保育愈加关注,终于也留意到了这些「夹缝求生」的骑楼的价值,并将其中部分骑楼列为历史建筑进行保育。其中,一级历史建筑是具特别重要价值而可能的话须尽一切努力予以保存的建筑物;二级历史建筑是具特别价值而须有选择性地予以保存的建筑物;三级历史建筑是具若干价值,并宜于以某种形式予以保存的建筑物,如保存并不可行则可以考虑其他方法。
  
  香港政府将合式的历史建筑纳入《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活化计划)活化再用;邀请非牟利机构递交建议书,详细说明如何保存有关的历史建筑,发挥其历史价值,令社区受惠;历史建筑谘询委员会(委员会),负责审议以及就相关事宜提供意见、对符合条件的历史建筑的保育活化提供资助。目标是保存历史建筑,并以创新的方法,予以善用;把历史建筑改建成为独一无二的文化地标;推动市民积极参与保育历史建筑;创造就业机会,特别是在地区层面方面。
  
  像建于一九三○年代的皇后大道东一八六至一九○号的骑楼,由于是为数不多的三幢相连式骑楼,被评为三级历史建筑,目前正对其进行活化再用,预计二○一五年内便可完成。另外,上海街的骑楼活化项目也已启动。一系列的骑楼保育措施,为香港骑楼带来了生机,但值得注意的是,保育不能够一味追求时尚艳丽,而是须要确保「修旧如旧」,才能让古蹟焕发光彩。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香港騎樓》這本書的書名,很自然地就勾起了我的想像。在台灣,我們有時也會稱呼某些有屋簷延伸出來、可以遮陽避雨的建築為「亭仔腳」或「屋簷廊」,所以「騎樓」這個詞,對我來說並不陌生,也立刻讓我聯想到一種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建築形式。它不像宏偉的廟宇或洋樓那樣具有地標性的意義,但卻是庶民生活最直接的載體。我好奇,香港的騎樓,與台灣的「亭仔腳」在建築形態、功能上,有哪些異同之處?是否因為香港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歷史發展,而形成了更為鮮明的特色?書中是否會探討騎樓的歷史演變,從最初的雛形到後來的發展?它又是如何與香港的商業活動、社會結構產生連結的?我特別想知道,在這些騎樓空間裡,發生過哪些有趣的故事?是否有人文歷史方面的考證,或是透過訪談,記錄下一些長輩們的回憶?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的不僅僅是建築的樣貌,更能深入挖掘這些建築背後的故事,展現出它們在香港歷史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當地居民生活中的意義。

评分

拿到《香港騎樓》這本書,我的第一感覺是,這應該是一本關於「地方」的書,而且是非常有「味道」的地方。在台灣,我們也很習慣用「味道」來形容一個地方的特色,例如老市場的魚腥味、寺廟的檀香味,或是老街上飄散的古早味麵線糊的香氣。香港騎樓,光是聽這個名字,我就想像到那種在熱帶地區常見的、有著寬闊廊道的建築形式,很適合台灣的海島氣候,也讓人聯想到過去商業活動興盛的景象。不知道香港的騎樓,是不是也像我們台灣的街屋一樣,底下是商鋪,樓上住人,一層一層疊加,形成獨特的城市紋理?我特別好奇,香港的騎樓,在地理位置上,是不是多集中在某些特定區域?例如港口附近、或是早期的商業中心?它的發展歷史,又和香港的哪些重要事件有關聯?是早期華洋雜處時期的產物,還是特定時期的移民潮所帶來的建築風格?書中是否會提到,不同區域的騎樓,在建築風格、使用功能上,是否有細微的差異?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單純的建築圖鑑,更能深入探討這些建築與當地社會、經濟、文化之間的互動關係。畢竟,建築從來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們是人們生活的容器,是歷史的見證。我期待作者能夠透過對香港騎樓的細緻觀察,為我們展現一個更加立體、更加有血有肉的香港。

评分

當我看到《香港騎樓》這本書的書名時,立刻被一種濃厚的歷史氛圍所吸引。在台灣,我們稱類似的建築為「亭仔腳」,它們是老街巷弄裡最溫暖的風景,承載著許多在地人的回憶。香港的騎樓,我猜想也同樣充滿了故事。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描繪香港的騎樓?是從建築學的角度,剖析其結構與美學?還是從人文歷史的角度,挖掘隱藏在建築中的生活片段與時代印記?我期望這本書能帶我走進一個不一樣的香港,一個不是只有現代化的高樓大廈,而是充滿了歲月痕跡、人情味的老街區。書中是否會介紹不同年代、不同風格的香港騎樓?它們又與香港的哪些歷史事件、社會變遷息息相關?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更深刻地理解香港的過去,感受那份被時光洗禮後的獨特魅力,並將這份感動,融入對這座城市的想像之中。

评分

《香港騎樓》這本書的書名,一出現就點燃了我內心的好奇。雖然我身在台灣,但對於對岸的歷史文化,始終抱持著一份學習與探索的熱情。我對「騎樓」這個建築形式並不陌生,在台灣的許多老街區,都能見到這種延續建築下方、形成廊道的結構,它既是遮風擋雨的實用設計,也是充滿生活氣息的空間。香港的騎樓,又會是怎樣一番獨特的景象?我猜想,它一定融合了南洋的建築風格,以及香港獨特的歷史背景。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香港騎樓的歷史演變,例如它在香港發展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是否會介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騎樓建築,並深入分析其建築特色和文化意涵?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了解香港的窗口,讓我透過這些建築,感受香港的歷史脈絡、社會變遷,以及其中蘊含的庶民文化。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豐富的資訊,讓我能夠更深入地認識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

评分

看到《香港騎樓》這本書的書名,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出一幅幅充滿生活氣息的畫面。在台灣,我們也有類似的建築形式,我們稱之為「亭仔腳」,它們往往是老街區最顯著的特徵之一,是人們遮風擋雨、商家做生意的延伸空間。香港的騎樓,想必也承載著相似的功能和意義,但我相信,在香港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下,它一定會展現出別樣的風貌。我對香港的了解,大部分來自於電影、新聞,以及一些現代化的印象。這本書,或許能讓我窺見一個更為「在地」、更為「日常」的香港。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香港騎樓的建築特色,例如它的結構、材料、以及隨著時間演變而產生的各種變化。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從書中感受到,這些騎樓空間是如何與香港的社會文化融合在一起的。它是否見證了某些行業的興衰?是否承載了某一代人的記憶?是否也是香港人生活方式的體現?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得以細細品味香港那份被時光沉澱下來的、獨特的人文風情。

评分

這本《香港騎樓》,一聽書名就讓我聯想到那些充滿懷舊氣息的老照片裡,香港街頭的景象。在台灣,我們也有類似的建築形式,例如「亭仔腳」,它總是與熱鬧的市集、溫馨的小店、以及長輩們的記憶連結在一起。我對香港的印象,多半是現代化的都市景觀,但「騎樓」這個詞,卻好像為我開啟了另一扇窗,讓我窺見了一個不同面貌的香港。我好奇,書中是否會介紹香港騎樓的建築特色,例如它的拱廊結構、材料運用,以及在不同時代的演變?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書中能透過這些建築,講述香港的故事。這些騎樓,是否見證了香港的商業發展,例如早期貿易的繁榮?是否也承載了許多移民的生活軌跡,記錄著他們的辛勤與奮鬥?我期待這本書能帶我穿越時空,走進香港的街頭巷尾,感受那份獨特的人文氣息,理解這些看似普通的建築,其實承載著一個城市深刻的歷史與情感。

评分

《香港騎樓》這本書的書名,一聽就讓我聯想到一種帶著歷史厚重感的建築類型。作為一個在台灣成長的讀者,我對老建築始終有著一份特別的情感。我們台灣有不少的日式建築、閩南式建築,以及戰後興建的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築,每一種都承載著不同的時代記憶和文化符碼。而「騎樓」這個詞,我雖然在台灣的老街區也看過類似的構造,但總覺得香港的騎樓,似乎有著另一種獨特的韻味。它讓我聯想到那些老電影裡,在濕熱的南洋風情中,人們悠閒地走在廊道下的場景。不知道香港的騎樓,是否也有這樣一種濃厚的異國情調,或是融合了東西方建築美學的特色?我很好奇,書中會不會探討香港騎樓的起源和演變?它是在什麼樣的歷史背景下出現的?又是在什麼時期達到發展的頂峰?以及,在現代化快速發展的香港,這些騎樓的命運又是如何?是面臨拆除改建,還是被巧妙地保留和活化?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香港騎樓的建築學知識,例如它的結構特點、材料運用,但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透過文字和圖片,能感受到這些建築所蘊含的生命力,看到它們如何融入當代的生活,成為城市風景的一部分。

评分

最近在書店裡無意間翻到一本《香港騎樓》,書名就帶著一股濃濃的懷舊氣息,讓我這個在台灣土生土長的在地人,對那份跨越海峽的建築風情產生了莫大的好奇。雖然我對香港的印象多半停留在現代化的摩天大樓和繁忙的街道,但「騎樓」這個詞,瞬間勾勒出了一種過去的畫面,彷彿是從老電影裡走出來的場景。它讓我不禁聯想起台灣一些老城區,比如台南、鹿港、大稻埕等地,那些依循著時代發展留下的痕跡,也同樣承載著無數的庶民生活故事。香港的騎樓,又會是怎樣一番風貌?是不是也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歷史片段?是否也見證了某個時代的經濟脈動,或者承載了移民的辛酸與奮鬥?我開始想像,那些拱廊下的空間,曾經是涼茶鋪、是裁縫店、是小吃攤,是人們遮陽避雨、談天說地的場所。或許,透過這本書,我可以窺見一個與我們島嶼截然不同的、卻又 somehow 熟悉的香港,一個更貼近土地、更有人情味的香港。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捕捉這些建築的身影,又是如何從中解讀出它們背後的故事。是透過細膩的筆觸描繪建築本身的結構美學,還是透過採訪居民,拼湊出一段段鮮活的記憶?我對這些都充滿了期待,希望這本書能帶我走進一個香港的「昨日」,感受那份被時光溫柔撫過的懷舊與溫暖。

评分

《香港騎樓》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我產生了一種強烈的親切感。在台灣,許多老城鎮,像是台南、鹿港、迪化街一帶,都保留著類似的騎樓建築,那種半開放式的空間,既能遮陽避雨,又是商家做生意、居民活動的重要場所。它總給人一種古樸、有人情味、充滿生活氣息的感覺。我一直覺得,這些騎樓,就像是城市的血管,承載著日常的脈動。香港的騎樓,想必也承載著它獨特的歷史故事。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香港騎樓的建築風格、歷史淵源?它與台灣的騎樓,在建築美學、功能運用上,有哪些異同之處?是否也像台灣一樣,見證了移民社會的變遷,或是早期商業的發展?我期待這本書能夠透過細膩的文字和豐富的影像(如果有的話),為我呈現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生動的香港騎樓世界。我希望閱讀這本書,就像是走進一條充滿故事的老街,感受那份被時光沉澱下來的溫暖與懷舊。

评分

我對《香港騎樓》這本書的期待,很大一部分是源於它所營造的那種「懷舊」氛圍。在現今這個講求快速、便利、不斷更新的時代,老建築和它們所代表的慢活步調,反而顯得更加珍貴。香港,對我這個台灣人來說,總體印象是個現代、快速、高度開發的都市。但「騎樓」這個詞,卻像是為這個現代化的城市,注入了一股歷史的暖流。它讓我聯想到,在這些高樓大廈之間,是否還保留著一片片充滿人情味的老街區,那裡的騎樓,是否還如同過去一樣,承載著各式各樣的生活點滴?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找到這些隱藏在都市角落的騎樓?是不是需要一番尋訪和考掘?書中是否會介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香港騎樓建築?它們的建築風格有何特色?又有哪些獨特的歷史故事?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走進一個「不一樣」的香港,一個不那麼光鮮亮麗,卻更加真實、更加有人情味的香港。我期待作者能用細膩的觀察和深刻的筆觸,描繪出香港騎樓的獨特魅力,讓讀者能夠透過這些建築,感受到這座城市深厚的歷史底蘊和人文溫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