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身之器:2014东海建筑毕业设计作品集

容身之器:2014东海建筑毕业设计作品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建筑设计
  • 毕业设计
  • 建筑学
  • 东海大学
  • 2014
  • 设计作品集
  • 建筑教育
  • 学生作品
  • 室内设计
  • 景观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毕业设计就像是打造一艘回到现实的船。」

  本书是东海大学建筑系2014毕业生的作品集,收录了25位大学部与研究所同学的毕业设计;
  每位同学有八至十面的作品内容,包含详细的说明文、分析图、建筑平立剖图,乃至于设计发展过程等。
  同时也收录了罗时玮、王志仁、刘冠宏、凌天等指导老师的专文。

  海岸/港口/河川
  都市/商办、百货、集合住宅、美术馆、市政府、电影院、夜店、学校、加油站
  小镇/古蹟、温泉浴场、老人住宅、社区再造
  矿坑/煤矿、铜矿、铀矿

  25位学生的作品、25个理想与真实碰撞的建筑设计,在不同的空间架构、基地环境下,组成一座生意盎然的岛屿。我们累积5年来的创作能量,在毕业设计中打造一艘离开「东海岛屿」前往真实的船,本书就像是记录这一年,这场集体壮游的集品。

  不管你是建筑人、设计人,或是生活在这地的所有人,我们的集体意识能影响、改变所处的环境。即使身在不同领域里,社会议题、生态永续、经济等问题,一直都是需要被探讨与付出行动的。如果你爱好设计、注重生活、关心台湾这块岛屿,那你绝对不能错过这本作品集。
《城市脉动:当代都市空间叙事与未来构想》 内容提要: 本书汇集了来自全球多所顶尖建筑院校的青年建筑师们在2022年至2023年间对当代城市空间与人类居住状态的深刻反思与前瞻性探索。全书共分为三个核心板块,旨在剖析在快速城市化、数字化浪潮以及气候变化背景下,建筑学如何介入和重塑我们的生活环境与社会结构。 第一板块:失序与重构:后疫情时代的城市微观肌理 本板块聚焦于城市空间在经历了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冲击后所展现出的复杂变化。我们不再仅仅关注宏大的城市规划蓝图,而是深入探究城市肌理中那些最细微、最日常的“失序”现象——从被过度强调的“社交距离”如何在物理空间中转化为新的隔离模式,到社区单元如何在压力下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和自组织能力。 收录的作品群像式地展示了对“邻里”概念的重新定义。一系列实验性的介入项目,探讨了如何通过灵活的、可渗透的公共空间设计,激活被边缘化的城市角落。例如,对废弃工业遗址的“微介入”改造,不再追求彻底的“净化”与“更新”,而是强调保留其历史的“伤痕”与“痕迹”,使其成为承载记忆与临时活动的容器。我们看到了对“共享厨房”、“流动工作室”以及“适应性街景”的深入研究。这些设计并非提供终极解决方案,而是提出了开放式的空间语法,允许居民根据不断变化的需求,自主地配置和使用场所。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该板块对“垂直社区”的概念进行了批判性继承。一些建筑师挑战了传统的高层建筑中对“共享”与“私密”的僵硬划分,尝试通过设计复杂的路径网络、多层次的灰空间和半开放的共享平台,重新编织邻里间的日常互动场景。研究深入探讨了“眼睛的接触”与“身体的邻近性”在建筑尺度上的平衡,力求在保证个体安全感的同时,重建社区的社会粘合力。 第二板块:数字孪生与物质现实的交织:技术赋能下的建筑学新范式 随着建筑信息模型(BIM)、参数化设计和人工智能(AI)日益成为设计流程的核心工具,本板块着重探讨了数字技术如何与传统的物质建造工艺进行对话、冲突与融合。这里的核心议题是:当算法可以高效生成形态复杂的结构时,建筑的“意义”和“手感”是否会被消解? 收录的设计案例拒绝将技术视为一种纯粹的效率工具,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新的感知媒介。作品集合展示了对“数据地形”的可视化构建,即将环境数据(如风场、日照轨迹、人流密度)转化为可触摸、可居住的物理结构。例如,有几项研究尝试使用参数化网格来指导当地可再生材料(如竹、土坯)的编织和堆叠,使建筑的形态既由算法优化,又完全根植于地域材料的物理属性之中。 此外,本板块深入探讨了“数字流线”与“物理流线”的交互设计。一些项目引入了增强现实(AR)技术,作为空间体验的附加层次。这意味着,同一栋建筑在不同时刻、不同使用者的眼中,可以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功能和美学特征。这种“叠加现实”的介入,模糊了虚拟信息与实体结构之间的界限,引发了关于建筑“本体性”与“暂时性”的深刻思考。研究强调,建筑师的职责不再是固定最终形态,而是设计一套激发数字交互的“骨架”。 第三板块:气候适应性与时间性:长时段的生态伦理 本板块将视角拉长至建筑的生命周期与地球系统的尺度,关注气候危机对建筑设计提出的最根本的伦理挑战。这里的“适应”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节能减排,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与哲学转向——如何建造那些能够与自然进程共存、能够“慢老”并最终回归土地的结构。 收录的作品摒弃了对“永恒纪念碑式”建筑的迷恋,转而探索“可分解性”与“可逆性”。一系列原型设计聚焦于“活体建筑”的可能性,例如利用生物材料(如菌丝体、藻类面板)作为主要承重或围护结构,使得建筑在生命周期结束时能够自然降解,最小化对环境的累积负荷。 研究关注气候韧性的地域性体现。不同于全球化标准化的绿色技术,本板块强调对特定气候带(如高湿热地区、季节性洪水区)的微气候进行精细化模拟和回应。有若干项目展示了对传统“架空”结构、多重遮阳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的现代化转译,其核心在于创造一个“缓冲地带”,使居住者能够通过被动手段应对极端天气,而非完全依赖高能耗的主动调控系统。 更具哲学意味的是,一些作者提出了“时间代理人”的概念,要求建筑在设计之初就预设其未来的形态变化。例如,设计一个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被植被覆盖的结构,或者一个依靠自然风化露出不同纹理的表皮。这些设计旨在教育使用者,建筑并非一个静态的终点,而是一个持续参与地球时间循环的动态实体。 结语: 本书通过对当代青年建筑实践的深度梳理,展现了一个充满活力、批判性与责任感的建筑学新世代的思考路径。他们不再满足于形式上的创新,而是致力于解构和重塑城市、技术、物质与时间之间的复杂关系,旨在提出面向未来的、更具人性与生态关怀的居住哲学。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屿图索引

-6     罗时玮院长/毕业设计也该换档了                   
-8     王志仁老师/生活的建筑
-10   刘冠宏老师/建筑行旅的一些分享
-12   凌  天老师/很好的一年
-14   枪团  涟漪/感谢志

海岸系
-18   姚树全/ Coastal Reduction

港口系
-28   胡睿玟/ [Sprawl]  

城市系
-40    张嘉轩/ [GS]OD        
-50    方  恩/ Sculpture Park Art Connection Experience
-60    张雅筑/ 职场乐园
-68    许珈翎/ The school as a city
-78    赵亭雯/ New Shopping Space
-86    徐语辰/ SOCIAL COMPUTING : EMERGENT COMPLEXITY
-94    刘育廷/ ANTs!
-104  林雨洁/ City。Government
-112  林子文/ Sediment City
-122  蔡咏欣/ 阅读实验与书写
-132  杨家辅/ Menergy Station
-142  朱家威/ 城市夜逃

小镇古蹟系
-152   何嘉珍/ 百年温度地景
-162   陈韵如/ 土法链亢
-170   吴芳毓/ 漫埕
-178   吴怡洁/ 看不见的城市[事]
-188   范  瑄/ 搬一出戏
-196   陈协志/ Rooftop Publicization

河岸系
-206   洪韵雅/ Wind-Break-ing
-216   王思云/ 水患-水豢

矿坑系
-226   陈采彤/ 土地公的愿望
-234   林柏玮/ 矿厂机器与修道院
-244   吴旻羲/ 辐射城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这是一本航海图


  「真实之眼,理想之境。」

  完成一个毕业设计,如同驾着船向无边的海域启航,在可能遭遇各种未知的风险中,探寻那已知的真实世界舆图上,尚未被标註的理想之境,这场壮游航程,年轻建筑人必须时而耳聪目明,判断危机,调整航道,避开险境,时而相信直觉,勇闯迷雾,直入桃源,最终向着自身建构的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 靠岸。这本作品集可说是集体壮游的建筑航海图,透过每一个东海建筑人独特的设计路径,我们几乎可以共同感受他们从现实离岸,竭力向着真实靠岸的空间冒险旅程,在他们成为社会所期待的建筑专业者之前,见证了超越专业期待的建筑意图。

邱浩修 东海建筑系主任&副教授

  「宇宙大爆炸起初可以说是有中心的;但膨胀持续成形的过程,任何星星都能是意义上的中心。」

  本届从海岸到山边甚至矿坑的各作品,能窥看东海建筑有极特殊的社会同理心,能见像在容器内的挣扎之中,企图取得一种平衡。因此比起毕业前的惶恐一词,我认为更像是革新前夕的准备,让不同社会价值可以挑战对于中心的定义。他们的声明、他们的宣言并不只是在逝去的时空徘徊,而开始试着让论述能着陆于社会,呈现应有的专业意图。此时的台湾社会只会属于你们。不要放弃,即使低头担忧自身的处境,勿忘过去仰望星空、着眼未来的勇气。

苏民 迷走建筑&米兰台湾馆OPTOGO顾问

  「建筑是生活的容器,而生活则是心智与信念的实践。」

王志仁 三部设计建筑师&东海建筑兼任教师

图书试读

容身之器/
 
自19世纪以来,飞机、船只、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普及,带给人便利的生活,也逐渐改变了人们肢体的动作、习惯和生存方式。这些机械化的交通工具其实更像人类四肢的延伸,可以超越生物原本的本能。于是原本不属于自然循环系统中的机器,却有了举无轻重的地位,在人的社会里变得不可或缺,而建立起可以与大地之母抗衡的工业城市。
 
人类这种动物,彷若是悖逆父亲离家出走的小孩,在被赶出伊甸园后,靠着聪明才智打造器具而努力存活下来。原本採集、渔猎、农耕的生活尚符合生态的法则,而能与天地共存数千年。但由于失去父母庇荫的不安全感,人们必须筑起与野地分离的高墙,才能在星月高挂的夜晚,安稳入眠。
 
同时为了确保自己不被自然的盛怒所灭,就必须讲求快速、有效率地榨取母乳,以利大量生产,佔据四方。在这样讲求速率的主义号召下,人类的容身之地转变为居住的机器;以利餵养最多的需求,让人在最小单位的盒子中栖息。
 
二战之后的婴儿潮,催化生产制造消费的供给鍊;人口密集爆炸的同时,义肢般的机器也不断日新月异,他们既提供更便利的生活,却也掌控着人们的幸福指数。关于生存的基本条件─容身之处,却因为居住空间的寸土寸金,被牺牲切划成更小单位的方块,一个个高处不胜寒地层层叠起……。
 
岛屿/承载生命的容器
 
城市/人类搭载的方舟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建築的理解,往往透過它與人的互動來感受。當我翻到《容身之器:2014東海建築畢業設計作品集》這個標題時,腦海中立即勾勒出幾個畫面。東海大學的建築系,其教學理念向來強調對土地的關懷與人文精神的融入,這也使得他們的畢業設計作品,常常帶有一種深刻的社會關懷與人文溫度。而「容身之器」這個詞,更是讓我產生了極大的好奇。它不僅僅是提供一個物理空間,更像是賦予這個空間一種精神上的功能,一種讓居住者能夠在此找到心靈的安頓、情感的寄託,甚至是一種自我認同的「器皿」。2014年的那一年,台灣社會正經歷著不少挑戰與變革,從環境議題到社會結構的改變,我相信這些年輕的學子們,在創作時,一定將這些深刻的觀察,融入到他們的設計之中。我非常期待在這本作品集中,看到那些充滿想像力、又兼具實踐性的建築提案。或許是關於如何在高房價的城市中,創造可負擔且有品質的居住空間?或許是關於如何利用在地材料與技術,打造兼具文化特色與環保理念的建築?又或者,是如何透過空間設計,來促進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消弭社會的疏離感?這本作品集,將會是一扇窗,讓我們窺見台灣新生代建築人的思考深度與設計潛力。

评分

我對建築的理解,總是從「人」出發。當我看到《容身之器:2014東海建築畢業設計作品集》這個書名時,我便知道這本書可能會觸及許多我感興趣的面向。東海建築系的畢業設計,向來是台灣建築界一個重要的觀察指標,他們所展現出的設計觀念與執行能力,往往能引領當下的潮流,甚至為未來的建築發展提供新的思考方向。而「容身之器」這個詞,聽起來非常詩意,又蘊含著深刻的哲學。它不是簡單的「居住空間」,而是更進一步,將建築視為一種承載、一種連結,一種讓人們可以找到自我、安放靈魂的「器皿」。我很好奇,在2014年的那個時間點,這些年輕的學子們,是如何理解「容身」的?是在紛擾的社會中尋求一份寧靜?是在快速變遷的都市景觀中找尋歷史的根?還是透過創新設計,去回應例如高齡化、少子化等社會結構的改變?我期待在這本作品集中,能看到那些不只具備美學和功能性的設計,更能體現出對使用者深刻的關懷,以及對環境的責任感。那些能夠真正讓人在其中感受到被擁抱、被理解、被滋養的空間,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容身之器」。

评分

喔,看到這本《容身之器:2014東海建築畢業設計作品集》的書名,腦中立刻浮現了許多畫面。東海大學建築系,那可是台灣建築學界的搖籃之一,尤其2014年的那屆畢業生,想想看,他們承載著的是怎樣的時代精神和對建築的熱情?書名中的「容身之器」,意涵很深,不是單純的空間,而是一種與人、與環境、與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塑造的「器皿」。我很好奇,這些年輕的建築人,在這本作品集中,是如何透過他們的設計,去回應當代社會對「容身」這個概念的各種詮釋。是挑戰傳統的居住模式?是融入科技的智慧建築?抑或是對自然環境的深刻關懷?我預期會看到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提案,那些不只是結構上的完美,更是關於「如何安頓人心」的哲學思考。想像一下,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人們渴望的不僅僅是一個遮風避雨的地方,更是一個能讓靈魂休憩、讓生命得以舒展的空間。而建築,正扮演著這樣一個「器」的角色,承載著居住者的情感、記憶與夢想。我期待在這本作品集中,能夠看到對此主題的細膩探討,透過不同的設計視角,呈現出多樣的「容身之器」的可能性。

评分

身為一個在台灣土生土長的在地居民,我對於「家」與「空間」的感受,總是與這片土地的情感連結在一起。所以,《容身之器:2014東海建築畢業設計作品集》這個書名,對我而言,充滿了一種溫暖的共鳴。東海大學建築系,長期以來,都是台灣建築教育界的一個重要標竿,他們培養出的學生,往往對台灣這塊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並能將其融入到設計之中。而「容身之器」,這個詞,更是觸動了我內心深處對於「歸屬感」的渴望。在日益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人們往往感到漂泊不定,尋求一個能夠讓自己真正「容身」之處,顯得尤為重要。2014年的那一年,台灣社會的議題多元而複雜,我很好奇,這群年輕的建築人,是如何透過他們的畢業設計,去捕捉這些時代的脈動,並將其轉化為空間的語言。他們會提出怎樣的「器」,來回應人們在都市叢林中的生存壓力?是關於如何在有限的空間中,創造更多綠意與詩意?是關於如何透過建築,來連結過去與未來,延續在地文化?抑或是,他們會將重點放在如何設計出更具包容性、更能促進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空間?這本作品集,將會是窺探台灣建築界未來希望的關鍵。

评分

身為一個在台灣生活許久,對城市發展與建築演變一直有著濃厚興趣的觀察者,我對於《容身之器:2014東海建築畢業設計作品集》充滿了期待。東海建築一直以來都以其獨特的教學理念和培養出的學生特質而聞名,他們往往不拘泥於形式,更注重建築的社會性、人文性與環境永續性。2014年的那屆畢業生,正值台灣社會經歷許多轉變的時期,從經濟、文化到環保意識的抬頭,這些都是他們在進行畢業設計時,最直接也最深刻的影響。書名「容身之器」,讓我聯想到的是,在一個日益擁擠、充滿挑戰的環境裡,建築如何能夠提供一個安穩、有尊嚴的「容身」之所。這不僅僅是物理空間的提供,更是心靈上的撫慰與歸屬感的建立。我期待看到這些年輕一代的建築創作者,如何運用他們的創意與知識,去提出能夠解決當前社會問題的建築方案,比如如何在高密度城市中創造綠意盎然的居住環境?如何設計出能促進社區互動的公共空間?或是如何透過建築來反思在地文化與記憶的傳承?相信這本作品集,會為我們展現一股年輕的建築力量,他們不只在建造房子,更在思考,如何在有限的資源和無限的想像力之間,找到那個最能讓生命安頓下來的「器」。

评分

對於我這個對台灣建築發展一直關注的讀者來說,《容身之器:2014東海建築畢業設計作品集》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了吸引力。東海建築系,在台灣建築教育領域,始終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他們培養出的學生,往往具有深厚的設計功底,同時又保有對社會議題的敏銳度。而「容身之器」,這個意象化的書名,更是激發了我無限的聯想。在現今社會,人們所追求的「容身」之處,是否已經超越了單純的遮風避雨?它是否更關乎於情感的連結、文化的歸屬、乃至於與環境的共生?2014年,台灣正處於一個社會變遷的十字路口,經濟、文化、科技都在快速發展,這些都會深刻影響著年輕一代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因此,我非常期待在這本作品集中,能看到這些準建築師們,如何透過他們的設計,去回應時代的挑戰。他們會提出怎樣的「器」,來承載人們在現代社會中的生存與發展?是關於如何在高密度都會區中,創造更多元的居住類型?是關於如何將永續發展的理念,徹底融入到建築設計的每一個細節?還是關於如何透過建築,來重塑社區的凝聚力,讓人們在這個快速變遷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歸屬感?我相信這本作品集,將會呈現出一系列令人驚豔的創意,展現出台灣建築新生代對「容身」這個永恆主題的獨特詮釋。

评分

作為一個對建築抱有高度好奇心的人,我看見《容身之器:2014東海建築畢業設計作品集》這個書名,便知道這是一本不容錯過的書。東海大學建築系,一直以來在台灣建築教育界享有盛譽,他們對學生的培養,不僅僅在於技術上的精進,更強調人文關懷與對環境的深刻理解。而「容身之器」這個詞,更是意味深遠,它將建築的物質性與精神性緊密結合,暗示著建築不僅僅是一個空間,更是一個能夠承載人們情感、記憶、甚至夢想的「器皿」。2014年,台灣社會正經歷著諸多轉變,從科技的快速發展,到環保意識的抬頭,再到城鄉發展的議題,這些都是對建築師們提出的嚴峻考驗。我非常好奇,這群年輕的學子們,是如何在這本作品集中,去回應這些時代的課題。他們會提出怎樣的「容身之器」,來解決當代社會面臨的居住問題?是關於如何在高房價的壓力下,創造更多樣化、更具彈性的居住空間?是關於如何透過建築設計,來促進社區居民的互動,建立更緊密的連結?抑或是,他們會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環境,提出能夠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永續建築方案?這本作品集,無疑將會為我們展現一批充滿活力與創意的建築新秀,他們對「容身」這個概念的理解,以及他們為未來建築發展所提出的可能方向。

评分

每次看到「東海建築」的字樣,心中總會湧起一股溫暖的尊敬。這所學校的建築系,在台灣建築教育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們培養出來的建築師,往往兼具人文關懷與設計實力。因此,《容身之器:2014東海建築畢業設計作品集》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份值得期待的寶藏。書名中的「容身之器」,讓我想像著,在現代社會的高度壓力與疏離感下,人們對於「家」、「空間」的定義,是否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轉變?這不再僅僅是鋼筋水泥的堆疊,而是關乎情感、記憶、文化、甚至是環保的有機體。2014年,台灣的社會氛圍正經歷著許多複雜的變化,這些年輕的建築人,在創作的過程中,一定將這些時代的脈動,轉化為他們設計的養分。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他們是如何透過具體的設計,來詮釋「容身」這個概念的。是探討城市中的綠色容積,讓建築與自然共存?是設計靈活多變的居住模組,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家庭結構?還是透過老屋改造,讓歷史紋理得以延續,並賦予新的生命?我深信,這本作品集,將會呈現出許多充滿巧思、深刻且動人的建築提案,展現台灣新生代建築人的獨特視野與創作能量。

评分

我一直深信,建築不只是結構與空間的組合,更承載著居住者的情感、文化與價值觀。因此,《容身之器:2014東海建築畢業設計作品集》這個書名,瞬間便吸引了我的目光。東海大學建築系,在台灣建築教育界,素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對人文精神的重視而聞名,這也使得他們的畢業設計,往往帶有深刻的社會關懷和獨特的思考。而「容身之器」,這個充滿詩意的稱謂,更是讓我對這本書充滿了期待。它暗示著,建築不僅僅是提供一個物理上的庇護所,更是一個能夠讓心靈得到安頓、讓生命得以延續的「容器」。2014年,台灣社會正經歷著轉型期的陣痛,各種社會議題層出不窮,我非常想知道,這群年輕的建築學子,是如何在這複雜的環境中,找到他們的創作靈感,並提出獨特的建築解決方案。他們會如何設計「容身之器」,來應對高房價、少子化、高齡化等社會結構的改變?他們會如何將永續發展的理念,融入到每一次的設計之中,創造更環保、更節能的建築?抑或是,他們會透過空間設計,來促進不同群體之間的對話與理解,構建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社會?我相信,這本作品集,將會為我們呈現出一系列充滿前瞻性與在地關懷的建築提案,展現出台灣新生代建築人的無限潛力。

评分

每次談到建築,我總會聯想到「人」與「空間」之間的關係。因此,《容身之器:2014東海建築畢業設計作品集》這個書名,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東海建築系,在台灣一直以來都以其獨特的教育理念和培養出的優秀學子而聞名,他們的畢業設計作品,往往能展現出對台灣社會現況的深刻洞察,以及對於未來建築發展的創新思維。而「容身之器」這個詞,更是將建築提升到一個哲學的層次,它不再只是冰冷的結構,而是成為承載人們情感、生活、以及文化意義的「容器」。2014年的那一年,台灣經歷了許多社會性的變革與反思,從都市發展的議題,到對土地的保育,這些都在無形中影響著這一代的年輕創作者。我迫不及待想知道,在這本作品集中,他們是如何透過具體的設計,來詮釋「容身」的意涵。是針對都市中日趨嚴峻的居住空間問題,提出創新的解方?是將傳統建築智慧與現代科技結合,創造出更貼近在地需求的建築?又或者是,他們會將焦點放在如何透過建築,來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重塑社區的溫暖?這本作品集,將會是觀察台灣建築新生代思維模式和設計趨勢的絕佳窗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