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的旅步:王浩威的心灵游记

沉思的旅步:王浩威的心灵游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心灵成长
  • 哲学思考
  • 个人成长
  • 游记
  • 散文
  • 王浩威
  • 人生感悟
  • 沉思
  • 精神探索
  • 旅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心理医师的游记,既观看外界,也观看人们的内心

  「究竟是基于怎样的需要,驱使着人们一批又一批的踏上旅程?」

  旅行的理由很多——观光、会议、商谈、学习、寻找……甚或是逃离——逃离困境、逃离压力、甚至是逃离自己……

  又或者,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恐怕有一些还说不清楚的东西,让人们原本就是渴望旅行的?

  终究不脱心理学家本色,王浩威医师的游记,是心灵的游记。他在崭新的风景中打开尘封的回忆,彼此揉合,为人生的课题摸索新的方向——就像旅行途中总不免频频探路、寻找落脚处一样。深厚的学养渗透在字里行间,世界各地的文学、诗篇、哲语,与外在风光交叉对话着;感性的笔触、一贯的人文关怀,也让字字句句撞击读者的心。

  阅读王浩威的旅记,不仅让人透过他锐利的观察看见世界百态,也让每个人的心都踏上了通往自己的旅程。

  而中年的创作者,透过探访青春时期心仪的创作者的出生地,似是在确认同为创作者的灵魂火花,却无意间也勾人忆起阅读经典作品的昔时往事。这层叠交错的感动回忆、意外降临的青春情怀,在阅读时,带来了专属读者个人的欣喜。

  「一段旅行才正在脑海酝酿,一段难得的感情却开始驶进幽黯的深谷。而我,一个预知死亡纪事却又装扮成热情模样的旅人,继续前进。」——王浩威

名人推荐

  陈怡蓁(趋势科技共同创办人兼文化长)
  孙大川(监察院副院长)
  许悔之(诗人、出版人)
  蔡珠儿(作家)
  刘克襄(作家)
  韩良忆(美食/旅游作家)
  郑重推荐(按姓氏笔划排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浩威


  1960年生,南投竹山人。高雄医学院医学系毕业,曾任台大医院、和信医院及花莲慈济医院精神部主治医师;《岛屿边缘》、《医望》杂志总编辑;目前为专任心理治疗师、台大医院精神部兼任主治医师、台湾心理治疗学会理事长、华人心理治疗研究发展基金会执行长、心灵工作室负责人、心灵工坊文化公司发行人。

  王浩威热爱精神医疗工作,也是全方位的作家。他的写作结合了精神医学的专业和知识份子的人文关怀,兼具知性与抒情,洋溢独特个人风格。

  他着作繁多,着有诗集《献给雨季的歌》;文化评论《一场论述的狂欢宴》、《台湾文化的边缘战斗》;散文《在自恋和忧郁间飞行》、《海岸浮现》、《与自己和好》、《台湾查甫人》、《忧郁的医生,想飞》、《生命的十二堂情绪课》、《我的青春,施工中》、《好父母是后天学来的》、《晚熟世代》等书,并企划主编许多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及心理卫生系列丛书。《晚熟世代》荣获2014金鼎奖优良出版品推荐,以及金石堂书店2013十大最具影响力好书。

图书目录

【自序】生命的旅行‧心灵的想像  
【推荐小语】

PART Ⅰ  遇见创作的心灵

遇见李维
寻找真正的新世界——李维的创伤倖存书写
勿忘174517

遇见李愁斯
寻找诗的希腊——希腊诗人李愁斯
诗,一种活下去的方式

遇见法兰姆
在世界尽头,有萤火虫的亮光
活着,其实有很多方式
珍奈.法兰姆的阴性书写
纽西兰文学从曼斯菲尔德到珍奈.法兰姆
当男心理学教授遇到女作家

遇见罗卡
水流,在那山岭,山岭,山岭——终究还是遗忘了,罗卡

遇见普契尼与卢卡城
我生来就是写歌剧的—寻找普契尼
时光通道

遇见光阴咖啡馆
时间于是开始流动

遇见梦
梦是唯一的现实

遇见卡夫卡
在布拉格——各自地喜欢心中的卡夫卡

遇见汉内克
残酷的美好

遇见契诃夫
驯服的仪式——契诃夫的中年

遇见马奎斯
魔幻的荒谬之旅——都是马奎斯的错

遇见名人墓园
跨越时空的艺术排行榜

遇见里尔克
始终过一种不显着的生活——属于里尔克的祕密队伍

PARTⅡ  走进过渡的空间

走进旅行
不存在的旅行
疗癒的旅程
斯德哥尔摩,阴雨
飞行纪事
飞翔在台十一线的天空
时空转换器
朝记忆飞去
一条漫长的旅程
在边缘的路上
日子真的可以很简单
人生最奢华的一刻
融入的姿态
子夜列车
消失的距离

走进社会
看见更清楚的世界
关在小小的岛屿上
生活在恐惧的边缘
私人的秘密花园
接轨

走进自己
在旅途上
作家的情书
陌生的方向
冷冬夜未眠

走进博物馆
意外的旅程
医与病的追寻
追逐历史的奔跑
诞生在鼠疫阴影中

图书序言

自序

生命的旅行‧心灵的想像

  1

  当终于把这本书从零散的稿子渐渐整理成稍微像样的一本书时,已经来不及完成序文了。预定的旅行就要启程,只有趁现在,已经坐上了飞机,方能开始将只有大纲的想法,逐字落笔。

  我是在往杜拜的飞机上,一场旅行的起点,目的地是葡萄牙的里斯本。

  我坐在飞机上,用智慧手机试着完成一篇适合作为序的文章,最后决定将这文章的思索重点放在关于旅行的一切。

  这次是第二次搭这家航空公司的班机。上次的印象好极了,回去以后总是主动向朋友提起,几乎成为这家公司的义务代言人了。

  但不幸的是,今天搭上的飞机竟然是旧型的,有点失望——不,十分失望。毕竟第一次,也就是上一次搭这航空公司的班机时,刚好是全新的机型,一切都很美好,自然以为那就是全部,自然也就抱着同样的期待订了同一家,自然幻灭的感觉也就不可避免。

  人终究是矛盾的。按理说,旅行的乐趣之一就是不确定性,但这不确定如果是负面的,不仅是没有乐趣,説不定还可能一头掉入意料之外而不容易摆脱的沮丧。然而,尽管如此,我还是不断旅行着。

  我自己喜欢旅行,而且是属于重度成瘾级的。

  我曾经思索自己这样的癖好,究竟是潜意识层面如何的作用。是否某一种创伤重覆地出现,还是某一种情结借用这些追求来促使我逃避。然而,也许在更深层的生命潜意识,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恐怕有一些还说不清楚的东西,让人们原本就是渴望旅行的。
 
  2

  的确,原来的人类,应该就是喜欢旅行的。

  如果我们看考场古人类学家如何解释人类的起源和分佈,他们总会张开一张全球的大地图,指出人类祖先是如何从东非高原,一代代往北往东又如何走到世界每个角落。

  这个最早的旅行并没有被记录下来,不论文字还是传说,都找不到相近的痕迹。

  然而,在人类的神话,不论是荷马记录的希腊传说,还是中国的封神榜,人神不只是四处走动,人神之间也相互来往,甚至,连人也可以跟着神上天下地。我们可以这么说,过去的人不只喜欢旅行,而且还上天下地无所不去。

  过去的天和地确实是曾经一度可以畅通无阻的,甚至说不定还连接在一起。只是后来,不和怎么的,这个世界开始讲起秩序了。天地于是分离,人的归大地,神的归上天,除非透过媒介者,否则神人之间再也不容易来往了。

  这个秩序一开始可能还不稳定,至少曾经一度动摇,所有的规定又乱了。

  在《封神榜》,周文王封了衆魂魄各自的神职,从此各职所司,秩序因此确定下来。这大概就是《尚书》所谓的「礼乐作」吧。所谓礼乐,是规矩,也是秩序。

  到了春秋战国,也就是历史上有记录的动摇的时候。孔子因此整理经书,鼓吹秩序的重建。而太史公在《史记》的前言里,重提了这件事,并以昔日的仲尼为榜样。

  这些需要再三地去建立秩序的努力,也就是代表了天地之间又混乱,人神又一度可以互通了。

  只是这情形,随着这套有关秩序的软体逐渐改良升级,也就越来越稳定,越来越不可能失控。

  到了汉朝,汉乐府《饶歌》里有一首歌是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她说:「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

  上天啊!我真的要和您热烈相爱,一辈子也不消褪。除非是山没有了丘陵,长江、黄河都干枯了,冬天雷声隆隆,夏天下起了大雪,天与地合到一起,我才敢同您断绝!

  这女子会如此比喻,表示这些「与君绝」的条件,已经不再容易了:「山无陵,江水为竭」一山河消失了;「冬雷震震,夏雨雪」 ——四季混乱、甚至不存在了;「天地合」——再度回到混沌世界。

  天地不可能再合;或者说,天地絶是改变不了的事实了。
 
  3

  天地絶,人们的生活开始从原本是属于大自然的状态,变成不再属于大自然,过去的那一种与大自然融合的状态结束了,隔离出现了,也离开了大自然。

  台湾原住民族原本还有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传统,但现在也少见了。以前的原住民,听得懂鸟鸣兽语,生活作息依循这些与大自然相通的讯息来行动,譬如早上的鸟声会告诉猎人这一趟狩猎是否可以成行。他们更相信梦,因为梦带来的讯息,比自己有限的生活环境来得丰富许多。

  天地绝,是天与地分离,是人逐渐脱离大自然,也是从渔猎时代进入农业时代 。

  农业时代的人们,是和大自然有距离的。他们一方面开始努力征服大自然,所谓的「人定胜天」;一方面却又因为越来越不了解大自然而畏惧大自然了。

  人文地理学者段义孚提出人类文明中的逃避主义(escapism),指的也许就是这阶段以后的人类。他们努力建立起所谓的文明和文化,是因为想要逃避大自然,因为他们看不懂其中的讯息,索性称之为混沌了。

  这一切都再再显露出人们对陌生世界的恐惧。自然地,人们开始不再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圈,旅行也就变成恐怖的事了。

  充满神话色彩的中国古籍《山海经》,历来皆认为它是一本地理和礼仪的古籍,但近来对它的解释之一是,它是人们变得害怕旅行之后发展出来的旅行手册。

  我每次旅行,总是要买两本旅行书,也许是《寂寞行星》或《米其林绿色指南》,也许是国内达人的教战手册。除了查一查该去那里,该怎么走,也查查有甚么要小心的。

  《山海经》也具备这样的功能。

  比方在〈南山经〉这篇提到「青丘之山」这地方,形容这里是:「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

  以现在的白话来说,是这样的:

  青丘山这个地方,要从基山向东三百里,才能走到青丘山。
  
  来了可以做甚么、买甚么呢?山南多出玉石,山北多产青雘。

  不过要小心,山上有一种兽类叫九尾狐,其状如狐,张有九条尾巴,叫声如婴儿,能吃人。人吃了它后可以辟邪。

  山上还有一种鸟,样子如同布谷鸟,叫声如同人互相唿喊,名称灌灌,要赶快佩戴上它的羽毛才不会被迷惑。

  而英水发源于青丘山,向南流注入即翼泽。在这条河禔里,多产赤鱬,形状如同鱼,但面部如同人脸,叫声如鸳鸯,吃了它后可以不生疥疮⋯⋯
 
  4

  西方的情形也差不多。

  当人们开始建城堡,除了一方面准备定居,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告别大自然了。中世纪以后,这样的城堡生活几乎是所有欧洲人的生活方式。

  城墙里是一个世界,代表着地位和安全;城墙外则是充满无法想像的恐惧,因为所有的危险都是从那里来的。

  城里面的所有行业都是世袭的,从城主、骑士、到各种技术工人都是。只是,这个城太小,有些行业如果消耗性高,譬如打战的骑士,则是儿子越多越好;但有些则不然。马车轮的工匠,只能传给活下来的大儿子。如果有二儿子,最好隔壁打铁匠只有女儿没儿子,那就可以给邻居招赘了。如果儿子多又没能被招赘,怎么办?

  生活在城墙外的人,是没有办法的人。农民是一个例子,他们遇到他城的攻击只能躱到城里,全仰仗城主的保护。他们的农作物可能被焚毁了,但还是要向城市交税金,因为要活命。

  至于在城堡和城堡之间的,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旅人,又如何呢?

  有一年因为开医学会的缘故,我到德国汉堡,其间偷空到古城吕贝克(Lübeck)一游。这个城有个古老的「医院」,hospital。我一走进去,立刻被墙壁上的彩绘所吸引。我绕了好一阵子,忽然才发现,怎么看不到任何与医疗相关的活动空间?我后来研究了一下,才发现这个hospital其实是过路病人的收容站。在那还没有医学的时代,当然是没有医院的。

  过去,住在城里的人若生病了,只能由城里有智慧的人以草药或巫术(不过中世纪的猎巫,也让这些没落了),或请教会用宗教方法来治疗。但如果还是治不好,怎么办?这个时候只有朝圣(Pilgrim)一途了。

  梵蒂冈教廷历来册封了衆多圣名顕赫的「圣人」,教廷检验这些神职人员是否足堪封圣的标准,是看其是否行过一定的神蹟。这其中,至少三分之二的神蹟,是跟疾病与医治有关的。

  罹患痼疾的不幸病人,于是在家人的陪伴下,走上朝圣之路。一路上经过各个城镇,住进镇上由当地教会号召地方善心人士所建立的hospital。这样的hospital,有大有小,吕贝克的就相当有规模。后来,医学发展了,主动进来帮忙,渐渐成为主角,也就成为「医院」了。

  有些hospital没有成为医院,仍只纯粹提供住宿,便演变成hostelry(客栈)、然后变为hostel(平价旅店),最后就变成hotel(旅馆)了。

  有些朝圣的病人半途病情加重,走不下去了,或是回不了家,也只能就地照顾。这也是临终关怀(hospice)的滥觞。

  至于那些出钱出力建这些供过路朝圣客住宿,甚至是帮忙三餐和生活照顾的城鎭善心人士,他们的善行态度也因此称为hospitality,即亲切而殷勤的款待。

  这样的情形,其实和台湾庙宇的习俗十分相近。每年北港朝天宫的妈祖出巡,充满了寻求平安的受苦民众、已受庇护而渡过难关的信徒,以及善心款待的地方人士。只是,建筑成固定空间的朝香客居住所并未随着时代改变。
 
  5

  除了朝圣客,走在城与城之间的无可奈何的人士,还有两种人。

  小强盗是其中一种。

  当年四个好友一起开车游伊比利半岛南方的安达卢西亚,打算在回马德里的路上,去寻找唐.吉诃德大战的风车。可惜那一天的回程风雨交加,雷电一而再地垂直击向平原远处的地平线。我们没有唐.吉诃德的勇气,或是信心,就在风雨中快快闪躱巨人的攻击,快快躱进了小城阿兰费兹。

  十五、六世纪的小说,很多都是这种小强盗的故事。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也不例外。

  唐.吉诃德想像中的伟大英雄或是公主,或是他想要对抗的大坏蛋,都只是在路途上讨生活的形形色色的小人物,从小强盗、妓女、到客栈主人一家,如此而已。

  渡过英伦海崃到英国,绿林中的传奇人物罗宾汉,其实也是讲着同样的故事:在城里无立锥之地的亡命之徒。

  人是矛盾而有趣的。他们看不起城外的人,却又对那个世界充满好奇心。于是,唐.吉诃德也好,罗宾汉也好,都是因为要满足人们的这种好奇心,在再三传诵的过程中,越来越夸大也越来越迷人。

  最后一种则是商人。

  当年铤而走险上路的人,还有一种是做生意的商人。中国也有这传统,所谓的走货郎。

  在中国的古老社会,商人的社会地位是相当低的,所谓九流之末。西方的中古时代也是如此。毕竟只有在自己家乡走投无路的人,才不得不做这一行。再加上是异乡人,没有任何社会关系,的确可以随时消失,更容易让人怀疑他的可信程度。这也许就是商人比其他行业,还要更强调信誉的缘故吧。

  现在的社会流动性增加了,商人的流动性也就不再是问题。甚至是随着重商的潮流,加上物质主义,商人的社会地位也增高了,当然情形也就不同了。

  然而今天走在旅程上的,还是有一大批是商人。

  在旅行的过程中,不管是海关的入境登记表或是旅馆入住登记,在表格中都会有一项必填的栏目「旅游目的」,其中都会有「商务」这个选项,而且通常是排在第一项。

  旅行中的商人还是有着过去的冒险成分。

  我自己从事心理工作的缘故,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冒险故事。

  在六、七〇年代的台湾,经济才刚开始蠢蠢欲动,除了从广大的乡村离乡背井涌向城市的许多劳工,勇于冒险犯难的商人其实也是相当重要的。

  我曾经听一位商界友人描述当年是如何在中南半岛抢购原木的。他说,既然没有欧美或日本同行同样雄厚的资金,人家多半不愿将货卖给你。唯一的办法就是到这些同行不敢去的地方。而六、七〇年代的中南半岛一直有战争。他偷渡的范围,从越南、缅甸、到柬甫寨,后来连美国中情局的人都来找他帮忙了。

  还有一位大老板,讲起当年的创业故事。他说自己年轻时英文其实不怎么流利,但当时实在走投无路,工厂的货找不到订单,现金流就要应付不过来了。他于是买了一张单程机票,拿着当年那种〇〇七手提箱,降落在某一个从没去过的阿拉伯城市。他在那里沿着任何看起来像办公室的大楼,一间又一间地敲门,终于找到了订单,当然也赚到了回程的机票。

  这些年来,台湾的经济又䧟入困境。刚刚宣布的二〇一五年经济成长率第一次不到百分之一,比通货膨胀率还低。商人冒险犯难的故事又开始了。

  我听到远赴俄罗斯的故事,在乌克兰躱炮火的困境,去巴基斯坦推销高科技产品,到中亚国家考察市场,到钖金地区买高等羊毛⋯⋯

  一切冒险,又重新开始了。
 
  6

  十四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开端,说穿了,其实就是商人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两者结合而开启的。不管是麦哲伦或哥伦布,就是敢冒险、可以说服官方的商人而已。

  世界历史的推动,从这一历史时刻起,商人开始扮演日渐吃重的角色。

  西方各国陆续投入大航海的竞争,不只是掠夺较不发达的地区,包括美洲、非洲、和南亚等地,同时也将海上航线推到了极致,将原本仗恃着陆上丝路的陆地交通的文明都赶过了。

  在陆地交通时代,马可波罗回到威尼斯告诉西方世界的故事,是教西方人敬畏的。所有关于中国的,都等同于美好的天堂。然而,当海洋交通兴起,中国在西方人的心目中的那种崇高文明形象开始瓦解,甚至成为被列强掠夺的砧上鱼肉。

  海洋交通改变的,不只是东方和西方的关系;这一切的改变,实在太多了。

  在中南半岛,吴哥窟王国在中国元明之际忽然没落、甚至成为死城的原因,到现在还是一个公案。其中,原因之一也许就是海洋交通。

  吴哥窟原本是最强盛的权力中心,这个半岛上的诸多国家都必须主动进贡,包括清迈、素可泰和暹逻国。这时的亚洲刚好海洋能力兴起,明朝郑和七次下南洋的历史就是证明。因为如此,曼谷成为重要的交通要地,暹逻也就因为交通财而富裕了。在过去的陆地交通时代,这种过路费的钱是由吴哥窟所赚的。这时,暹逻富有了,它不只併下清迈和素可泰而成为今日的泰国,可能也进攻过吴哥窟几次,令其元气大伤而开始衰落。至于新诞生的泰国,索性便将首都从大都迁到曼谷了。

  大航海时代的䠇起,西方诸国由西班牙和葡萄牙首发,接着荷兰和英国也跟进了。而最先成功进入台湾的,就是葡萄牙。

  我自己这次的飞行,就是前往葡萄牙的。

  葡萄牙人在台湾的经营,虽然在郑成功的攻击下告终,但留下了许多影响。

  其中一个,就是满足台湾人的自恋情结。

  据说,发现台湾岛屿的葡萄牙人,在船上看到这块土地时,立刻惊唿为「福尔摩莎」(Formosa),意思是美丽的土地。

  直到今天,许多台湾人还是以这个例子,沾沾自喜地认为台湾果真地球上是最美丽的地方之一。

  事实上,在葡萄牙人殖民的过程中,被称唿为福尔摩莎的地方,恐怕至少就有二、三十个。在巴西北部,就有一个福尔摩莎省;在里斯本旁边,也有一个叫福尔摩莎的地方。

  我从杜拜转机,坐上飞机,前往福尔摩莎命名者的国家葡萄牙。从台湾桃园机场到杜拜是整整十个小时,从杜拜到里斯本又是差一刻就九小时。

  这次班机接得很好,不过一个半小时又起飞了。

  我们继续搭同一航空公司的班机,却发现这段航程是乘坐新的飞机。这跟上次不同;上次从杜拜到威尼斯是旧型飞机,反而前段是新型。

  坐在舒服的座舱里,心情又愉快起来,所有的感觉都十分正向,连空服人员的服务态度也彷彿亲切许多。

  我舒适地摆平自己,准备继续睡眠,希望早一点调好时差。

  脑中闪过了一个声音:「里斯本,我来了。」

  想一想,不对,我其实最渴望的是离开,不一定非去哪里不可。于是重新喊了一声,在心中默默地以最用力的声音说:

 「旅行,我来了!」

图书试读

寻找真正的新世界
 
1
 
在入冬的南京,我带领一个需要两天课程的工作坊。工作结束后,终于有一个白天可以四处走走。我先去了钟山,从明孝陵、中山陵、一直到美龄宫,一个早上就这么结束了。朋友问我还想去哪里,我这一次前来以为只是工作而已,因此没有做任何的功课,也就没太多想法。朋友说了几个地方,但看我的反应都不是十分有兴致。他忽然想起说:「要不要去南京大屠杀的纪念馆呢?」
 
我曾经看过这个地方的相关报导。这个博物馆是在一九八五年,由来到南京的邓小平,题名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我有点心动,但还正犹豫着。另一位也是外地来的朋友问在地的朋友说:「你们觉得这个纪念馆怎么样?」南京的朋友说了一些十分推崇的话,包括它的设计、它的美感、它的壮观、还有它的历史意义等等,最后还说:「如果你们去了,一定会十分震撼,内心必定充满了恨。」
 
听到了最后一句话,我就决定不去了。或者说,我就知道自己是不敢去的。

我喜欢旅行,喜欢在旅行途中参观各式各样的博物馆,即便是行程紧凑也不会觉得浪费时间。然而,有几个博物馆或纪念地,是我一定会拒绝的,因为涌上来的感觉虽然是如此饱满,但却也是如此沉重,几乎是宁可死去算了。

这样的拒绝,在我的旅程里曾经出现过两次。
 
2
 
一次是到柬埔寨的吴哥窟。那一回是我第三次到这一个值得再三拜访的古蹟胜地,只是当时航空公司有纠纷,只好从首都金边转机。去的时候,班机顺利衔接转机,但回程因为没有恰当的班机,我们因此在金边过了一夜。
 
我们下榻在洲际大饭店,一个还不错的五星级旅馆。
 
那一趟是四个人的自助旅行。不知怎么的,除了我以外的三个人全都生病了,不是上吐下泻就是发烧肚子痛。在我这个受医学科学训练的人来看,他们的症状应该归咎于肠胃型感冒,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但是,这三位好朋友恰恰都是身心灵相关论述的信徒,一直认为是吴哥窟的阴气太盛,使得自己的灵体沾上了一些晦气所导致。他们甚至觉得来到金边之后,阴气更盛,索性就不出门,只想留在旅馆里好好静养。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旅行的價值,不單在於「去過哪裡」,更在於「在那裡遇見了什麼」,不論是人、事,還是那個更真實的自己。當我看到《沉思的旅步:王浩威的心靈遊記》這本書名時,心中那種期待感瞬間被點燃。尤其是「沉思」和「心靈遊記」這些字眼,讓我預感這本書不會只是簡單地記錄行程、列舉景點。我更傾向於那種能夠在字裡行間,窺見作者內心世界的作品。王浩威這個名字,雖然不熟悉,但我相信能夠寫出「心靈遊記」的作者,必定擁有一顆敏感而豐富的心靈。我希望書中能夠有那種,讓我在閱讀時,彷彿能聽到作者在寂靜的夜晚,對著漫天的星斗,娓娓道來他的所見所感。那種從陌生土地上汲取的智慧,對人生、對情感、對自我,所產生的獨特見解。我期待著,透過王浩威的文字,能夠與他一同經歷那些他獨自一人時的思考,那些在旅途中的頓悟。或許,這本書能帶給我一種新的旅行觀,讓我明白,無論走到哪裡,最重要的旅伴,始終是自己的內心。這種對內在探索的關注,正是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

评分

我對旅遊類書籍一向情有獨鍾,但這本《沉思的旅步:王浩威的心靈遊記》似乎提供了一種不同於以往的閱讀體驗。書名中的「沉思」二字,就預示著這不是一本走馬看花的遊記,而是充滿了作者對旅途中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的深刻反芻。我特別喜歡那種能夠引發讀者共鳴、啟發思考的書寫方式,它能夠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僅僅是旁觀者,更能將自己的經驗與作者的文字相互碰撞,激盪出新的火花。王浩威這個名字,雖然初次接觸,但我從「心靈遊記」這個詞中,窺見到作者或許是一位善於觀察、心思細膩的人。我設想,他可能會在旅途中,留意到那些常人忽略的細節,比如一縷陽光灑落在古老石板路上的光影,又或者是一個當地居民臉上不經意流露出的情感。透過這些細膩的觀察,他將會把我們帶入一個更深層次的旅行體驗,讓我們不再只是被動接受美景,而是能夠主動去感受、去理解。我期待書中能夠有那種能夠觸動內心深處的段落,讓我在閱讀時,能夠 VPN 自己的思緒,彷彿親身站在作者所描述的場景中,一同感受那份寧靜、孤獨、喜悅或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感動。這不僅僅是文字的排列組合,更是一種情感的傳遞,一種精神的交流。

评分

在我看來,一本好的旅行文學,不應僅僅記錄「去過哪裡」,更要探討「為何要去」、「在那裡感受了什麼」,以及「回來後帶來了什麼」。《沉思的旅步:王浩威的心靈遊記》的書名,恰恰點出了我對這類書籍的期待。「沉思」二字,預示著作者在旅途中的內省與思考,而「心靈遊記」則強調了旅行對個人內在的影響。王浩威這個名字,對我而言是新的,但「心靈遊記」的定位,讓我對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設想,他可能是一位對人生有著深刻洞察力的人,他會在旅途中,將自己的觀察、感悟,以及對世界的理解,融匯在他的文字之中。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進入一個充滿智慧與詩意的空間,讓我跟隨王浩威的腳步,一同去探索那些關於生命、關於情感、關於人生的永恆主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在我的心中,種下一顆種子,讓我在日後的生活中,能夠帶著旅途的感悟,更加堅定地前行。

评分

最近在咖啡廳偶然瞥見這本《沉思的旅步:王浩威的心靈遊記》,書名就讓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沉思」與「心靈遊記」的組合,讓我感覺這不僅僅是一本記錄旅行見聞的書,更像是一場深入內在的探索。我一直認為,旅行的意義,在於它能否拓展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內心,而這本書的書名,恰好迎合了這種期待。王浩威這個名字,雖然對我來說是陌生的,但「心靈遊記」這幾個字,讓我對作者的文筆和思想產生了好奇。我設想,他或許是一位善於觀察、心思細膩的作者,能夠在平凡的旅途中,捕捉到那些令人動容的細節,並將其昇華為深刻的感悟。我期待書中能夠有那種,能夠讓我在閱讀時,如同置身於作者所描寫的場景之中,一同感受那份寧靜、孤寂、喜悅,或是某種難以言喻的惆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種平和的力量,讓我能夠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寧靜,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並從中獲得啟迪。

评分

當我看到《沉思的旅步:王浩威的心靈遊記》這本書名時,腦海中立即浮現出一幅畫面:一位孤獨的旅人在異國的街頭,抬頭仰望著夜空,陷入沉思。書名中的「沉思」二字,深深地打動了我,因為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旅行,是與自己的心靈進行一場對話,而「心靈遊記」則精準地捕捉了這種內在的旅程。王浩威這個名字,我之前並不認識,但我相信,能夠寫出這樣書名的作者,必定是一位對生命有著獨到見解的人。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進入一個充滿詩意和哲思的空間,讓我跟隨作者的文字,一同去感受那些他獨自一人時的所思所想。或許,他會在異國的市集裡,觀察著形形色色的人們,並從中體悟到人生的無常;或許,他會在孤寂的山林間,與大自然對話,尋求內心的平靜。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激發我對生活更深層次的思考,讓我明白,即使是看似平凡的旅程,也能夠成為一場豐富心靈的盛宴。

评分

最近無意間翻開《沉思的旅步:王浩威的心靈遊記》,光是書名就讓我心生嚮往。「沉思」二字,點出了這本書與眾不同之處,它暗示著這不是一本單純的景點介紹,而是關於旅途中深層次的思考與感悟。我一直覺得,旅行的價值,在於它能否讓我們暫時脫離日常的框架,去重新認識世界,更認識自己。王浩威這個名字,雖然我是第一次接觸,但「心靈遊記」這四個字,讓我對作者的寫作風格充滿期待。我設想,他或許是一位善於將個人經歷與普世情感相結合的作者,他會用細膩的筆觸,描繪出他在旅途中所遇見的人、事、物,並從中提煉出觸動人心的智慧。我期待書中能夠有那種,讓我讀後能夠產生強烈共鳴的段落,它或許能啟發我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看待生活中的種種,也或許能讓我找到一種安頓內心的方法。這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像是一場心靈的洗禮,一次對自我存在的深刻探索。

评分

身為一個喜歡閱讀、也喜歡旅行的人,我一直在尋找那種能夠真正觸動我心靈的作品。當我偶然在書店瞥見《沉思的旅步:王浩威的心靈遊記》,我幾乎是毫不猶豫地將它放進了購物籃。《沉思》與《旅步》的組合,在書名中就透露出一種悠遠而深刻的意境,這正是我所渴望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進入一趟超越時空的心靈漫遊,而不僅僅是一般的觀光指南。王浩威這個名字,對於我來說是新的,但我從「心靈遊記」這個標籤,感受到了一種獨特的個人色彩。我設想,這或許是一位將旅行視為一種自我對話、自我療癒方式的作者。我希望書中能夠有那種,能夠讓我在讀完之後,對自己、對周遭的世界,產生一種更為寬廣的理解和一份溫柔的關懷。或許,王浩威會在旅途中,遇到一些讓他駐足、讓他思考的人事物,而他將會用他細膩的筆觸,將這些瞬間捕捉下來,分享給我們。我期待的是,這種分享能夠穿透表象,直達人心,讓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一種心靈的共鳴,一種對生命的美好期盼。

评分

閱讀,對我來說,往往也是一種心靈的旅行。當我看到《沉思的旅步:王浩威的心靈遊記》這個書名時,一種溫暖而親切的感覺油然而生。「沉思」與「旅步」的結合,讓我聯想到一種緩慢而深刻的探索,而「心靈遊記」則直接點明了這是一趟關於內在風景的旅程。王浩威這個名字,或許代表著一位溫文爾雅、心思細膩的作者。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讀到一些不同於一般的旅遊經驗分享,而是更為個人化、更為詩意化的文字。我設想,王浩威可能會在異國的街頭,捕捉到一個動人的瞬間,並用他獨特的視角,將其昇華為對生命意義的詮釋;又或者,他會在獨處的時光裡,與自己的內心進行一番真誠的對話,並將這些珍貴的感悟,毫不保留地與讀者分享。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種平靜的力量,讓我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暫時忘卻塵世的喧囂,沉浸在一種寧靜致遠的氛圍中,並從中獲得一種對生活更為深刻的理解和一份溫柔的寄託。

评分

我一直深信,最深刻的旅行,往往發生在心靈深處,而《沉思的旅步:王浩威的心靈遊記》的書名,恰好點出了這種精神。我尤其對「沉思」這兩個字著迷,它暗示著作者在旅途中,必然會進行深刻的反思與內省,而不是單純地記錄行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進入一個充滿哲思的空間,讓我跟隨王浩威的文字,一同去探索那些關於人生、關於存在的根本問題。王浩威這個名字,我先前並不熟悉,但「心靈遊記」這個詞,讓我對他的寫作風格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設想,他可能是一位不善言辭,但內心卻異常豐富的人。他或許會在旅途中,用一種詩意而隱喻的方式,描繪出他對世界的觀察和體悟。我希望書中能夠有那種,讓我在閱讀時,能夠暫時忘卻現實的紛擾,沉浸在他所營造的獨特氛圍中。這種氛圍,或許是古老街頭的孤獨,或許是異國天地的遼闊,又或許是內心深處的某種悸動。我期待的是,透過這本書,能夠獲得一種心靈的滋養,一種對生命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體會。

评分

最近在書店隨意翻閱,被這本《沉思的旅步:王浩威的心靈遊記》的書名深深吸引。「沉思」、「旅步」、「心靈遊記」,光是這幾個詞組合在一起,就讓我的思緒開始飄向遠方,彷彿能聞到書頁間散發出的淡淡香氣,那是一種混合了咖啡、舊時光以及未知旅途的氣息。我一直認為,旅行不單單只是地理位置的移動,更是一種內在的探索,是與自己對話的過程,而「心靈遊記」這個詞,恰好點出了這種深度的連結。王浩威這個名字,雖然不是我熟知的作家,但「王浩威」三個字給我的感覺,是那種溫文爾雅、內心豐富的形象,讓我對書中內容充滿了好奇。我期待著,在這場由文字編織的心靈旅程中,能夠跟隨作者的腳步,一同遊歷那些他曾經走過、思考過、感受過的地方。或許,這些地方不僅是地圖上的點,更是他生命中的某個重要階段,某個深刻的體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種平靜的力量,一種對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和視角的啟示。在現今步調快速、資訊爆炸的時代,能夠靜下心來,沉浸在一場心靈的漫遊,是多麼奢侈卻又必要的體驗。我會認真細讀,試圖從作者的文字中,捕捉那些細膩的情感、獨到的見解,以及對生命永恆的追問。這不僅僅是閱讀一本旅遊文學,更像是一場與作者、與自己靈魂的深度對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