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藝會長篇小說奬助、王德威主編作序
阮慶嶽沉潛多年重要代錶作!
一個女子的迴眸,掀起全颱人的故鄉記憶。
──「直到被愛完全包覆,記憶纔能開口說話」
處處皆是流浪的人、無厝的渡鳥。
撥開蛛網飛塵,童年脈脈傾瀉;
路的盡頭,是阿母的召喚、甜蜜的花園,
以及紅艷艷似火般的故鄉黃昏……
男人母親病重身亡,為瞭趕在頭七前辦妥婚事,惠君匆匆離開南方小鎮,來到北邊大城市。鐵道由南至北,駛離她濛昧的童年,那些被煙塵纏裹、似斷非斷的記憶,卻在日後生活起瞭無數個綫頭:早夭的弟弟、失去音訊的母親、兒時玩伴稚子、未婚懷孕的堂姊、朦朧迸生的海邊情慾、鎮上與駝背男人私奔的守寡妻;每條綫都在往復抽索下戛然斷裂……現實中,她挑起傢計、照料久病丈夫及狀況百齣的兒子,卻仍不時陷入記憶迷霧,迴返阿母領她虔誠膜拜的三山國王廟,再往前一點,則是阿母身體散齣的香味,以及連串碎鈴般的笑。她發現,所有的記憶與愛,最終都會慢慢自我顯露齣來!
阮慶嶽筆鋒冷冽中見溫暖,鋪寫齣一個平凡卻堅強的颱灣女子,藉由她的人生反映颱灣島嶼百年坎坷史。過往晦澀難明、未來捉摸不定,傢國軌跡濃縮至個人命運,彷彿車窗外逐漸刷淡的風景,消逝在人們急欲辨識的瞳眸之中。然而前方的故鄉黃昏,即有如母親溫柔感召,一聲一喚,撫平流離心緒,展開絢爛的懷抱。
本書特色 1. 繼「東湖三部麯」、《秀雲》之後,阮慶嶽近九年唯一長篇小說代錶作!
2. 以六○年代至二十一世紀初颱灣女子堅忍生命力,反映城鄉移徙、社會流變;一個女子的身影,串起颱灣人的曆史經驗,故事裏的角色生命,深藏你我的土地記憶。
3. 透過建築師之筆,恬淡故事建構齣豐富思辯性,時空變易、現實與夢境和記憶間的拉鋸書寫更加精鍊成熟,並帶齣不同時期樓房、廟宇、街屋的風格樣貌,以建築反映社會,留下時代痕跡。
4. 特邀知名設計師王誌弘跨刀製作封麵。在設計上有彆書市多數習以為常的美感,以六○至八○年代颱灣平麵設計,以及日常環境中的美學為基礎,濃縮早期颱灣街道文字招牌、齣版品特色元素,呈現懷舊手工感,樸實中見精緻!
名人推薦 作傢 伊格言
鬍晴舫
陳芳明
陳雨航
蔣勛
──同聲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序)
阮慶嶽糅閤荒謬主題和本土情境的寫作方式,每每令我們想起七等生到舞鶴這些作傢。
不同的是,他更關心如何藉小説探討形上問題:
信仰的本質,神召的可能,啓悟的條件,原罪與救贖的狀況。
「後啓濛」時代的寫作林林總總,但堅信文學仍然創造神蹟的唯有阮慶嶽一傢。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