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無印譜

四無印譜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容臣
圖書標籤:
  • 古籍
  • 譜集
  • 樂譜
  • 戲麯
  • 元麯
  • 雜劇
  • 音樂
  • 文化
  • 曆史
  • 戲麯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這本書是篆刻者劉容臣先生的印譜集。劉先生平日放浪《四無齋》中,喜好文藝音樂,皆粗涉獵,無一精通。多年前結識一位篆刻朋友,多年後自己研究與摸索,沒 有接受任何專業訓練和老師教導。印譜是自己平日閒來無事,透過刻章過日而纍積的成品。平日讀書甚多,尤其熱愛中國古文。若有所啟發,則截文斷句,將其勒字 上石,用陰刻深化或陽刻凸顯等方式,製作新的印章。

  整本共243頁,有400多種印章,如姓名、古典文學字句、名言等等。字形特色繁多,文字優美,寓意深厚,有著濃厚中國古風。書中也為每個印章做英語翻譯與漢語拼音,讓對中華文化有興趣的外國朋友,也可以透過英語欣賞。
翰墨心韻:明清之際江南文人書畫流變考 作者: 錢穆(及後世研究者補充整理) 齣版社: 東方學社 齣版年份: 2018年(初版修訂本) --- 內容提要 《翰墨心韻:明清之際江南文人書畫流變考》是一部深入剖析明代中後期至清代乾嘉時期,江南地區文人藝術生態、審美取嚮及風格演變的學術專著。本書跳脫齣傳統以個人畫傢或書傢為核心的敘事框架,著重探討在特定社會經濟結構與文化思潮影響下,士人階層如何通過書畫實踐來構建自我身份、維係社群關係並錶達對時代變遷的體悟。全書以“地域性”和“群體性”為研究的基石,輔以大量的檔案文獻、私人信劄、題跋記錄以及傳世作品的圖像分析,構建瞭一幅復雜而精微的江南文人藝術史圖景。 本書結構嚴謹,分為五大部分,層層遞進地揭示瞭該時期藝術史的核心議題。 --- 第一部分:士人階層的再定位與藝術的世俗化(約1540-1640年) 本部分聚焦於明代中葉,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民文化的興起,傳統士大夫階層內部發生的結構性變化。在這一時期,以“吳門畫派”的後期承繼者以及新興的鬆江畫派為代錶,文人藝術的創作主體不再僅僅是身居高位的官員或退隱的儒者,更多地齣現瞭以鬻畫為生的職業文人,以及熱衷於“雅集”和“收藏”的新興士紳。 核心議題包括: 1. “士氣”與“纔情”的張力: 探討董其昌等理論傢如何試圖通過提倡“南北宗論”來維護文人畫的純正性,以及這種理論在實踐中如何被不同群體利用和麯解。我們細緻考察瞭文徵明、祝允明等人在成熟期,如何平衡傳統規矩與個人性情的錶達。 2. 書房的物質文化: 分析古董鑒藏、文房清玩(如紫砂壺、端硯)的興盛,如何反作用於書畫創作。例如,對宋代院體、元四傢原跡的推崇,如何影響瞭晚明文人對“筆墨趣味”的強調。 3. patronage(贊助)體係的轉型: 考察瞭傢族、商賈與文人之間的經濟往來,分析書畫創作如何從單純的道德教化工具,轉變為社交貨幣和身份炫耀的載體。 --- 第二部分:國破傢亡的形塑:明末清初的“重整山河”主題(約1640-1680年) 明清鼎革是江南文化史上一個關鍵的斷裂點。本部分著重探討在政權更迭、士人命運劇烈動蕩的背景下,書畫藝術所承載的政治寓意、精神寄托與身份認同。 重點分析對象: 1. 遺民群體的“心學遺風”: 研究那些堅守故國、拒絕齣仕的遺民文人(如查士丁、龔賢等)在繪畫中如何運用晦暗的色調、破碎的構圖來隱喻傢國淪亡的悲劇感。他們的作品往往脫離瞭董其昌體係的淡雅閑逸,轉嚮更為沉鬱、內省的錶達。 2. 對傳統的“重構”: 探討部分入清的文人如何通過對唐代孫過庭《書譜》、元代倪瓚等“孤高”畫傢的刻意模仿,來建構一種脫離世俗政治的“清白”形象。這是一種通過藝術史敘事來重塑個人曆史定位的努力。 3. 地方性圖繪的興起: 考察瞭在政治中心轉移後,地方誌、園林圖錄、地域風俗畫的增多,反映瞭文人將關注點從朝廷轉嚮鄉土的文化轉嚮。 --- 第三部分:清代康乾盛世下的“規矩”與“化古”之爭(約1680-1780年) 在清朝統治步入穩定,江南地區經濟文化恢復常態後,藝術批評進入瞭一個高度規範化、理論化的階段。本部分深入探討瞭圍繞“摹古”與“創新”展開的論戰,特彆是對“元明以還”的評判。 研究細則: 1. “四王”的典範地位及其影響: 詳細剖析王時敏、王鑒、王翬、王原祁(閤稱“四王”)如何在朝廷的文化政策支持下,將元明以來積纍的筆墨技法推嚮瞭極緻的“集大成”階段。本書尤其關注王原祁如何以“筆墨精神”的理論,構建瞭一個嚴密的理論體係,影響瞭後世近百年的學院派審美。 2. 民間藝術與地方色彩的滲透: 與官方推崇的“清雅”形成對照,本書也關注瞭揚州畫派的勃興前夜,在民間流行的更具裝飾性、色彩更鮮明的繪畫風格。這些風格的齣現,預示著對僵化筆墨規範的反叛。 3. 題跋文獻的學術價值: 通過梳理當時的藏傢題跋,揭示瞭精英階層對“格調”的執著,以及他們如何通過文字評價來鞏固特定藝術傢的地位。 --- 第四部分:揚州現象:商業資本與審美趣味的交匯(約1750-1820年) 揚州作為鹽運的樞紐,匯集瞭巨大的商業財富,為藝術贊助提供瞭新的資金來源。本部分將揚州畫派視為江南藝術史中的一次重要“爆發”,探討其如何打破瞭傳統士人畫的清寂趣味。 核心分析點: 1. “賣畫”的專業化: 揚州文人如金農、李鱎、黃慎等,其創作動機與早期吳門文人截然不同。本書探討瞭他們如何迎閤富商的喜好,將個人性的情感錶達(如金農的“拙趣”)商品化。 2. 裝飾性與世俗化的反彈: 考察瞭揚州畫派在色彩運用、題材選擇(如花鳥、仕女)上的大膽創新,以及他們如何巧妙地在世俗審美與傳統“士氣”之間尋找平衡點。 3. 地域流派的形成機製: 分析瞭揚州特定的社會環境(如文人雅集、園林藝術)如何催生瞭具有高度辨識度的地域風格。 --- 第五部分:書風的演變與文人精神的載體 本部分獨立探討瞭同期江南文人的書法風格變遷,強調書法與繪畫在精神層麵的互證關係。 1. 帖學與碑學的交替影響: 論述瞭在帖學(以“二王”為正宗)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的背景下,碑學思潮如何開始以邊緣力量介入。對趙孟頫書風的繼承與反思,成為衡量一個文人藝術修養的重要標準。 2. 篆隸的復興與“古意”的追尋: 分析瞭乾嘉時期對篆書、隸書的重新重視,這不僅僅是技法上的迴歸,更是對先秦兩漢樸拙、渾厚精神的嚮往,是對應清代中後期僵硬筆墨的一種精神矯正。 3. 個體的“字跡”: 最終聚焦於書寫行為本身,如何成為文人對抗時代、標記自我身份的最後堡壘。通過對信劄、手稿的細微觀察,揭示瞭不同人生階段、不同政治態度的書寫特徵。 結論: 《翰墨心韻》認為,明清之際的江南文人書畫,是一個充滿內在張力與辯證運動的復雜係統。它經曆瞭從強調“風骨氣韻”到追求“筆墨趣味”,再到最終在商業壓力與政治規訓下進行“自我調適”的過程。這些藝術實踐,共同構成瞭晚期士大夫階層麵對曆史變遷的集體文化迴應。 --- 適閤讀者: 藝術史研究者、明清社會文化史專業人士、中國書法繪畫愛好者。 本書特色: 側重於社會學視角下的藝術史研究,大量引用清代私傢藏書樓目錄、園林記錄及傢族檔案,觀點新穎,論證紮實,為理解中國近世藝術的“地方性”轉嚮提供瞭新的參照係。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容臣


  字君維,號柳子,1962年生於颱北,颱灣大學哲學係畢業,平日放浪《四無齋》中,喜好文藝音樂,皆粗涉獵,無一精通。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8976986
  • 叢書係列:遊藝館
  • 規格:平裝 / 266頁 / 16 x 23 x 1.3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設計充滿瞭濃厚的東方美學,那種留白的意境,讓我想起在古籍書局翻找那些泛黃書頁時的感動。書本的紙質摸起來很有質感,那種微微帶點粗糙卻又紮實的觸感,讓人忍不住一頁一頁地翻閱。我特別喜歡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體大小適中,行距也拿捏得剛剛好,讀起來非常舒服,即便長時間閱讀也不容易感到疲勞。整體來看,這本書的齣版品質絕對是上乘之作,看得齣齣版社在細節上花瞭相當多的心思,這對於一個愛書人來說,光是捧在手裡的感覺就已經是一種享受瞭。它擺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那種沉靜又內斂的氣質,跟市麵上那些追求亮眼色彩的設計完全不同,很對我的胃口。

评分

我必須說,這本書在結構上的處理,簡直是神來之筆。它沒有採取傳統的線性敘事,反而像是一個精巧的迷宮,每個章節之間看似獨立,卻又透過某種隱晦的意象或對話片段相互呼應,形成一個巨大的網。讀者需要主動去連結這些碎片化的資訊,纔能拼湊齣全貌,這極大地增加瞭閱讀的樂趣和挑戰性。每一次讀到一個新的轉摺點,我都會好奇作者是如何安排下一個線索的,這種猜測與印證的過程,讓閱讀本身變成瞭一種積極的探索行為,而不是單純的被動接收資訊。

评分

書中對於人物心靈狀態的刻畫,深入且立體,讓我感觸特別深。作者並沒有將角色塑造成非黑即白的極端形象,而是呈現瞭人性中那些矛盾、掙紮與細微的轉變。特別是對於主角在麵對抉擇時的內心掙紮,描寫得極為真實,那種想要前進卻又被過去的影子拉住的無力感,簡直就是我過去某段經歷的翻版。透過這些豐富的情感層次,我似乎能夠更寬容地麵對自己生活中的不完美,因為畢竟,誰不是在不斷地摸索和犯錯中成長呢?這本書給瞭我一種被理解的溫暖。

评分

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語言運用達到瞭很高的層次。它的詞彙選擇精準到位,用詞典雅而不故作高深,充滿瞭詩意和音樂性。讀起來朗朗上口,很多句子本身就可以獨立齣來作為格言,充滿瞭哲理的重量。我發現自己常常會停下來,對照著書中的某個句子,去迴想我過去讀過的那些經典名篇,驚訝於作者在不落俗套的前提下,又能保有那份深厚的文學底蘊。它不是在模仿誰,而是在用一種極具個人風格的方式,為當代的文學書寫增添瞭新的可能性和高度,非常值得細細品味和反覆閱讀。

评分

裡頭的文字敘事風格,簡直就像是拉著你在一個充滿歷史氛圍的老街區裡緩緩散步。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每一個場景的描寫,都帶著一種溫潤的人情味,讓人彷彿能聞到空氣中混雜著的木頭香和潮濕的泥土味。敘事節奏掌握得極佳,時而娓娓道來,細數過往的點滴,時而又在不經意間拋齣一個引人深思的哲理,讓人讀完一段話後,必須停下來,望著窗外,讓思緒沉澱一下。這種不急不徐的步調,在現今快速的社會中顯得格外珍貴,它不隻是在「講故事」,更像是在「引導」你進入一個特定的心境,去體會那份屬於舊時光的美好與哀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