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缘起
人生从奇幻冒险开始 我的八到十二岁是在《三剑客》、《基度山恩仇记》、《乞丐王子》中度过的。可是现在的小孩有更新奇的玩具、电玩、漫画,以及迪士尼乐园等。
八到十二岁,正是孩子从字数极少、以图画为主的绘本阅读,跨越到渐渐以文字阅读为主的时期。也正是训练孩子从图像式思考,转变成文字思考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养成长期的文字阅读习惯,能培养孩子叙事、分析、推理的逻辑思辨能力,奠定良好的写作实力与数理学力基础。
然而,现在的父母担心,大环境造成了习于图像、不擅思考、讨厌文字的一代。什么力量能让孩子重回阅读的怀抱呢?
全球销售三亿五千万册的「鸡皮疙瘩系列丛书」,正是为了满足此一年龄层的孩子的需求而诞生的!
无论是校园怪奇传说、墓地探险、鬼屋惊魂,或是与木乃伊、外星人、幽灵、吸血鬼、殭尸、怪物、精灵、傀儡相遇过招,这些孩子们的脑袋里经常出现的角色或想像,经由作者的生花妙笔,营造出一个个让孩子们纵横驰骋的魔幻时空、光怪陆离的神奇异界,经历各种危急险难,最终却又能安全地化险为夷。这样的冒险犯难,无论男孩女孩,无不拍案称奇、心怡神醉!
本系列作品被译为三十二种语言版本,并在全球数十个国家出版,创下了出版史上多项的辉煌纪录,广受世界各地孩子的喜爱。作者史坦恩表示,这套作品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多年的儿童杂志编辑工作,让他对儿童心理和儿童阅读需求有了深刻理解——他知道什么能逗儿童发笑,什么能使他们战慄。
我们诚挚地希望台湾的孩子也能和世界上其他的孩子一样,有更丰富多元的阅读选择。更希望借由这套融合惊险恐怖与滑稽幽默于一炉,情节紧凑又紧张的「鸡皮疙瘩系列丛书」,重拾八到十二岁孩子的阅读兴趣,从而建立他们的阅读习惯,拥有一个快乐学习的童年。
现在,我们一起系好安全带,放胆体验前所未有的惊异奇航吧!
何飞鹏/城邦媒体集团首席执行长
专文推荐
战慄娱人的鬼故事 这套书很适合爱看鬼故事的读者。
文学的趣味不止一端,莞尔会心是趣味,热闹夸张是趣味,刺激惊悚也是趣味。有人担心鬼故事助长迷信,其实古典小说中,也有志怪小说一类,《聊斋志异》就有不少鬼故事。何况,这套书的作者开宗明义的说:「这都是想像出来的故事」,不必当真。
既然恐怖电影可以看,看鬼故事似乎也无妨;考试的书读久了,偶尔调剂一下,对头脑却是有益。当然,如果看鬼片会连续失眠,妨害日常生活,那就不宜勉强了。
隽永的文学作品,应该有深刻的内涵;但不少儿童文学作品说教有余,趣味不足。只要有趣味,而且不是害人为乐的恶趣,就是好的作品。鲍姆(Baum)在《绿野仙踪》的序言里,挑明了他写书就是为了娱乐读者。
倒是内行的读者,不妨考校一下自己的功力,留意这套书的叙事技巧,由主角「我」来讲故事,有甚么效果?书中冲突的设计与化解,是否意想不到又合情合理?能不能有不同的设计?会不会更好?这是另一种引人入胜之处。
廖卓成/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语文与创作系儿童文学教授
导读
结局只是另一场惊吓的开始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小时候玩游戏,比如捉迷藏等,都会有一个人要当鬼。鬼在这个游戏中很重要,没有鬼来捉人,游戏就不好玩。这些游戏的关键特色,不是人要去消灭鬼,而是要去享受人被鬼追的刺激乐趣。所以当鬼捉到人后,不是游戏就结束,而是下一个人要去当鬼。于是,当鬼反而是件苦差事,因为捉人没有乐趣,恨不得赶快找人来替代。所以游戏不能没有鬼,不然这个游戏就不好玩了。
在史坦恩的「鸡皮疙瘩系列」中,这些鬼所扮演的角色也是类似游戏中的鬼,给我带来阅读与想像的刺激。各位读者如果留意一下,会发现在他的小说中,都有一个类似的现象,就是结局往往不是一个对抗式的终局,一种善恶誓不两立,以消灭魔鬼为最终目标的故事──这比较是属于成人恐怖片的模式,不是你死,就是人类全部变殭尸。但「鸡皮疙瘩系列」中,你的鸡皮疙瘩起来了,可是结尾的时候,鬼并不是死了,而是类似游戏一样,这些鬼换了另一种角色,而且有下一场游戏又要继续开始的感觉。
碍于阅读的乐趣,我无法在此对故事结局说太多,但各位看完小说时,可以再回想我在这里说的,就知道,「鸡皮疙瘩系列」跟游戏之间,的确有类似性。
换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主角大多为青少年,他们在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如搬家面对新环境、男生女生的尴尬期、霸凌、友谊等,都在故事过程一一碰触。「鸡皮疙瘩系列」令人爱不释手的原因,也在于表面上好像主角是鬼,但读到一半,你会感觉到,故事的重点不知不觉地从这些鬼怪转移到那些被追的青少年身上,鬼可不可怕不是重点,重点是被追的过程中,一些青少年生活中的苦闷,也被突显放大,甚至在故事中被解决了。所以你会在某种程度感受到,这本书的内容是在讲你,在讲你的生活,在讲你的世界,鬼的出现,只是把这些青春期的事件给激化了。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从日常生活转入魔幻世界的关键点,往往发生在父母不在身边,然后主角闯入不熟识空间的时候──比如《魔血》是主角暂住到姑婆家、《吸血鬼的鬼气》是闯入地下室的祕道、《我的新家是鬼屋》是新家的诡异房间……等等。
因为误闯这些空间,奇怪的灵异事件开始打断平凡无趣的日常轨道,一段冒险展开了,一场你追我跑的游戏开始进行,而父母们往往对此毫无所悉,不知道自己的儿女在故事结束时,已经有所变化,变得更负责任,更勇敢。
「鸡皮疙瘩系列」的意义,也在这个地方。在平凡无奇充满压力的青春期校园生活中,有那么多不快乐、有那么多鬼怪现象在生活中困扰着我们,但这无法跟家长说,因为他们不能理解,他们看不到我们看到的。但透过阅读,透过想像力所引发的鬼捉人游戏,这些不满被发洩,这些被学校所压抑的精力被释放了。
幸好有这些鬼怪的陪伴,日子不再那么无聊,世界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改变。
终究,在青少年的世界里,鬼怪并不是那么可怕,在史坦恩的小说中,也往往会有主角最后拯救了这些鬼怪的情形,彷彿他们不是恶鬼,而比较像误闯人类世界的外星人……这也是青少年的焦虑,他们正准备降临成人世界,这件事让他们起了鸡皮疙瘩!!
耿一伟/台北艺术节艺术总监‧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兼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