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我们都在姆米谷里
我第一次读姆米谷时,还是个青少年,那时的我被姆米谷里所有异于人类世界的逻辑与现象给深深迷惑:姆米妈妈那个无所不有的皮包、那顶把蛋壳变云朵的帽子、各种奇妙角色与所有「活的」自然现象,让我总归出「我好想活在姆米谷」的纯真想像。尔后,在我几次重新阅读的经验里,我在这种乌托邦的向往之外才又慢慢的看见其他的景象。
战争的催生与投射
杨笙出生于艺术家庭,自然的,她日后也踏上艺术之路。只是,当时芬兰的社会仍强烈要求女性安于家庭「煮」妇的角色,杨笙知道自己即便做一名绘画教师,重复冗长又无创意的教学生活都会使她窒息,因此她出社会后一直希望证明自己能以创作维生。
她先是帮杂志做插画,但当时本是中立国的芬兰却卷入二次世界大战,先是苏联入侵,后有德国纳粹侵扰。芬兰不得已只好和纳粹合作抵御苏联。战争让无数的家庭破碎,杨笙一家人都活在恐惧中,她也因此在杂志上画了一系列讽刺画以表达她对战争、纳粹与苏联的厌恶。
她在写给好友的信中说出她的绝望:「这根本就是男人的战争,如果我结婚,要不是个很糟的画家或是个很糟的妻子,我根本也不想要有小孩,那只会让他们死于未来的战争之中。」
杨笙在这种女性压抑与亲友分离的折磨中,逐渐凝聚了女权主义意识。她在知道自己将与传统家庭绝缘后,便从创作中酝酿了有个完美家庭的姆米谷。在姆米谷里,她建立自己的理想国,也宣洩现实生活里的不安,前几本书里的洪水与彗星来袭,就出现战时难民与家人失散的影子,彗星更是炸弹的具体隐喻,这些都传达了战争对于人类的威胁。
姆米谷的万物包容
杨笙处理女权意识的方式,是先将当时社会对女性贬抑的话语直接摊在故事对话里,好让读者直接感受那些对女性打压的不当之处。在里层,她则安插一些角色与桥段来平反这些刻板印象,像是直率又独立的米妮与智勇双全的杜滴滴,即使完美的姆米妈妈在面对姆米爸爸表现出过分的族长威权时,也会摆出刚柔并进的女权姿态。
姆米谷里的角色看起来代表了几个原型,但事实上他们也跟我们有着互补关系,例如我们或许会期望自己能有姆米妈妈善体人意又处事圆融的典范,但实际上我们更像是有点任性的姆米托鲁,想法跟作法时常不断的自我冲突或辩证,但也在每次冲突或错误中逐渐成熟。
又如我们不喜欢没有幽默感又老是自以为是的亨姆廉,却也发现自己少了他的择善固执。我们或许讨厌米妮毫不留情的回应,却又羡慕她无所畏惧的犀利直言。我们向往成为毫无牵挂、处处为家的哲人司那夫金,却也不得不承认自己身上有着胆怯而依赖姆米妈妈的史尼夫影子。
细细察觉这些角色特性,会发现我们生活周遭不但有这些身影,他们也同时在一个人身上或多或少的重叠。就像莫兰,他就代表了每个人对某些事情的畏惧心态,那种特质因为使人陷入孤立的冰冷与假想的威胁里,而让人更想逃避,但其实「恐惧」并不会伤害人,相反的他也很渴望煤油灯的温亮,不是?!
另外,先前提到杨笙为了从传统女性的规范中争取自主可以选择不结婚,但她还有另一个压抑是来自她同志的身分,这也可以在姆米谷中窥探一二。杨笙的好友也是她的传记学者作家卫斯汀(Boel Westin)明白指出,故事里的托夫斯蓝和碧芙斯蓝是同志的化身:他们个儿小,无性别标示、话不多且有独特语言、两人永远亲密的手牵手并携带着一个神祕箱子,箱子里藏的红宝石象征他们不能随便对外人显露却很珍贵的爱情。
后来,杨笙遇到她终身伴侣杜利奇(Tuulikki Pietilä)时,因为深受她启发还把她写进《姆米的冬季历险》里,杨笙不只直接用杜利奇的暱称「杜滴滴」,也直接以她的模样造型。她说,就像杜滴滴教会姆米托鲁了解冬天并让他获得解放一样,杜利奇也教会她面对现实生活里的种种艰难。
因此,尽管姆米谷反应了当时芬兰战时的纷扰与保守的束缚,杨笙在这个地基上仍另辟一个让人喜爱的国度,姆米谷的每个角色总是彼此包容、接纳对方,那里的一切反应了我们每个人的侷限,却也召唤我们可以不断突破的潜力――这就是我最喜爱姆米谷的地方。
◎幸佳慧(作家)
推荐序
宁静的冒险:朵贝.杨笙的书画天地 即使在英语世界,相较于其他的童话大家,朵贝.杨笙是相对容易受到忽略的。不但概论性的儿童文学书籍对于「姆米系列」丛书鲜少着墨,就连学术性的专论也都只有偶尔带上一笔。这与此丛书的重要地位形成一个不小的落差,相较于由此衍生的影像商品及其他文化商品的盛行,颇令人费解,台湾的读者对作品的陌生也就更不足为奇了。作者是芬兰人,用瑞典文创作,也因此偏离了以英文、法文、德文为主的童话主流传统,较不易被纳入西方儿童文学固有的分类系统,或许可以解释这个偏差现象。殊不知唯其如此,方更能彰显「姆米系列」的独特趣味与民族风采。和西贝流士的《芬兰颂》一样,杨笙借着简朴的文字、清新的素描,让我们借着故事和图像,默喻了这个民族不凡的心灵。
杨笙一九一四年出生赫尔辛基,父母都是艺术家,她想必是承袭了双亲的才华,十五岁以后进入艺术学校,先后就读于德国、义大利、法国和伦敦。第一部作品发表于一九四五年,隔年出版姆米系列首部故事《姆米谷彗星来袭》。她也出版一般成人小说,《太阳城》(Sun City) 是其中最知名的一部。她同时也是插画家,除了为自己的故事绘图,插画作品还包括《爱丽丝梦游记》。杨笙终生未嫁,二○○一年辞世时已是全芬兰最知名的作家,她的名望当然主要建立在共九卷的《姆米系列》。
一流的作家经常为我们开创形形色色的天地,阅读杨笙的作品会让我联想到托尔金的《哈比人》与《魔戒》,或者是勒瑰恩的「地海巫师系列」。这是三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托尔金的创作在为央格鲁撒克逊民族开创自己的史诗,主要的情节是权力与战争,角色充斥着英雄、精灵、神兽、魔怪。「地海巫师系列」故事的场景座落在苍茫的海域,以魔法做为隐喻,主题是生命意义的探讨。两者的格局都是大论述,故事精采,但读来一点也不轻松。《姆米系列》的场景则是位于山谷,尽管风雨雷电无一不缺,但精神面貌却是幽静的,自然界的威胁无非是宁静的衬托。所以,杨笙的世界其实更贴近米恩的「小熊维尼系列」,天地不是那么辽阔,温温厚厚的宛如梦境般醉人。然而,姆米谷的宁静并非恆态,每则故事都蕴含着冒险。友情是「小熊维尼系列」的核心价值,在「姆米系列」则是以母亲为砥柱的家庭。米恩的故事像童话,而杨笙的故事则介于童话与小说之间。故事中每个篇章的开头来个故事摘要,类似十九世纪英国小说家的风格。我们很难将姆米故事归为滑稽文学,因为他所隐含的现实意义超过纯粹的阅读娱乐。读者可以偏爱任何作家创造的宇宙类型,但每个天地都各擅胜场,儿童文学论述少了「姆米系列」是重大的遗漏,而读者错过了这部着作则是不可言喻的损失。
杨笙的故事由自己插画,两者相互辉映,如同薛柏德担任插图的「小熊维尼系列」一样,已经成为无法切割的整体。主角姆米托鲁家族的造型,被解读为两足的河马,也有人视之为北欧地区的雪怪。这种介于人、兽、精灵之间的造物,也许是芬兰民族特有的想像。杨笙画笔下的大自然,不管是鸟类植物、山川溪谷、结冰的湖泊、白雪覆盖的森林、雷雨闪电,寥寥数笔就令人联想芬兰群岛的地理与气候景观。所以,杨笙的故事似乎介于虚实之间,不但有山川的速写,也隐约感受得到历史的投射。所以,姆米故事并不是纯粹的想像文学。譬如,《姆米谷彗星来袭》反映了二次大战期间,芬兰遭俄国入侵,继而被德国占领,故事中的蝗虫过境、怪风肆虐,乃至彗星降临,都反映了芬兰人民的心境。然而杨笙的乐观笔调坚信灾难必会止歇,姆米谷即是避风港,而冒险仍将持续。作者表达了少数文化借由家庭而获得保存,进而获得国族认同。
人物的刻画是姆米系列故事能历久弥新的主因,书中的几位要角各个都成为个性鲜明的人物类型,有沉着能干、一贯乐观的姆米妈妈,热爱冒险、喜欢思考、好为人师的姆米爸爸,有点造作、爱好珠宝、肤色随情绪变化的司诺克小姐,随时躺在吊床懒得动弹的哲学家麝香鼠,喜欢吹口琴、旅行和钓鱼的司纳夫金,长得像袋鼠的胆小鬼史尼夫,常制造小乱子的米妮,长得像白芦笋、粗具手臂的熘熘,总是不开心的米沙,像山精一般会降祸的莫兰,有蒐集癖的亨姆廉,还有喜欢贝壳石头、胆大心细的主角姆米托鲁。一般童话并不强调人物性格,这也造成姆米故事文学类型的模煳。童书的角色不多,但各个都唿之欲出,只有一流的小说才有的境界,杨笙已是不遑多让。故事中的种种人物造型,几乎已经成为芬兰的当代文化象征,每位角色似乎都能在我们的生活周遭找到对照人物。我们大都在阅读姆米故事之前就先认识了这些图像,他们好像亲善使节团,热闹唿唿的引领我们到千湖的国度。
有人认为姆米故事适宜高声朗读,也有人主张让大孩子默默阅读,对我而言,则是观图的趣味不下于文字欣赏。一个作者能有多种读法殊为难得,无论如何,且让我们追随杨笙的笔触,在冒险中安然的走进宁静。
◎杜明城 (国立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副教授)
推荐序
从变幻无穷的自然界孕育出的动人童话 安徒生大奖得主朵贝‧杨笙以她居住了三十年的芬兰崃湾作为姆米谷的原型,编织了一系列有泪水也有欢笑的姆米谷故事。朵贝‧杨笙一共为姆米谷写了九本书,从一九四五年《姆米谷的大洪水》出版,其后在二十六年间陆陆续续推出姆米与他性格鲜明的家人还有姆米谷居民们扣人心弦的生活记事。四季的更迭变动、自然界震撼的力量与各式各样角色殊异的特质及互动在书中随手可见,姆米谷令人回味再三的奇妙故事也被翻译为三十四种语言,在全世界流传。
姆米系列故事是一套内涵非常丰厚的作品。读者可以由各个不同角度解读故事情节与角色的特质,也会依随自身年岁的积累,理解作品中精灵般跳动的智慧还有与生命境况相唿应的情怀。芬兰冬日漫长,气候严寒,夏日美丽却短暂。我们在故事里不时看见姆米托鲁和他的好朋友史尼夫穿梭在大自然间,忙进忙出,一下子爬到山顶眺望,一下子跃入海中游泳,他们在这些户外历险中成长,倚赖彼此的优点解决眼前形形色色的困难。故事对大自然的力量与景致多所着墨,读者在阅读时,简直像亲自踏进姆米谷,领略自然带来的美好生活与挑战。
朵贝‧杨笙承继父母波希米亚式的艺术家观点,在她的作品中真诚的展露对他者的理解与包容。一九一四年出生于芬兰的赫尔辛基,她的父亲是雕刻家,母亲是商业设计插画家。早慧的她,才十四岁作品就刊登在杂志的儿童栏,十五岁开始为杂志绘制插图。姆米的前身是朵贝‧杨笙绘制在反战讽刺漫画上、外形近似河马的角色。日后的一系列书册,则是她在二次世界大战愈演愈烈时,为寻求内心安慰发展出来的幻想故事。
一九四六年出版的《姆米谷彗星来袭》尽管是姆米系列第二部作品,却是第一部受到读者认可的姆米故事。故事中直奔姆米谷的巨大彗星,很明显的会让读者联想到二次大战期间频仍出现的空袭轰炸。故事才开始不久,姆米托鲁和好友就发现巨大的彗星即将冲向地球。他俩在外出到返家的过程中遭遇许多危险,故事也循序对读者们引介了司那夫金、司诺克和司诺克小姐,还有亨姆廉等重要角色。读者们在阅读故事时,很可能会因为灼热的彗星逼近地球,毁灭许多自然生态而焦急不已;当我们看到海水由于大地过热而干枯,所有姆米谷的居民们携家带眷,打包所有家当逃离自己的居所时,脑中真的会出现有朝一日地球资源枯竭,世界濒临毁灭的担忧。
我个人最喜欢反覆体会故事中各个角色迥然相异的观点与性格。姆米托鲁充满好奇心也勇于面对困难,而且好心肠又乐于助人。在故事中,眼见彗星很快就要撞击地球,姆米托鲁还是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冲出大家藏身的洞穴,去解救来不及赶到山洞的丝绒猴。他的好友司纳夫金和史尼夫个性大异其趣:前者是喜爱独处的哲学旅人,后者生性冲动却是忠实的好朋友。贯穿系列故事的另一个重要角色,是姆米托鲁的妈妈。姆米妈妈是依朵贝‧杨笙自己母亲的性格幻化的角色。在故事中,姆米妈妈每天温厚务实的为家中大小准备三餐,对孩子们接纳付出,无论遇到任何棘手状况都会静静为大家解决困难。姆米妈妈总是系着围裙,带着端庄的黑色手提包,随时随地准备为大家打包食物和任何需要的东西。她对孩子和所有朋友们包容宽厚,给他们每个人很大的探索空间。就连面临姆米托鲁要和好友史尼夫出外探询彗星的走势这样未可知的状况时,姆米妈妈依旧温和沉静的帮孩子们打包满满的背包〈她在背包里塞进羊毛袜、三明治、雨伞和平底锅!〉同时,姆米家也因为接纳所有朋友,家里的人口愈住愈多,最后两层楼的住家住得满满,每位朋友都在这里以各自的方式安心生活。
姆米谷的生活充满令人惊叹的大小事,这里的居民却保有奇异的和谐关系,或许就是因为他们十分尊重彼此的差异。这系列的故事值得一读再读,我每读一回,就更喜爱与向往姆米谷的一切!
◎黄筱茵〈资深童书翻译评论者〉
推荐序
历经黑暗与苦难之后,才能看得见阳光 一九四五年,人类史上历时最久、规模最大、伤亡最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二战令许多家庭生活困顿,甚或颠沛流离,然而有些人虽然历经苦难且物质匮乏,但心灵却能平和丰足,创造出想像的桃花源,抚平身心受创的人们。一九四年奥德利牧师「汤玛士小火车」系列故事的原作《三个火车头》、怀特的《一家之鼠》、克劳斯的《胡萝卜种子》、林格伦的《长袜皮皮》和朵贝.杨笙的《姆米与大洪水》相继出版。英国儿童文学学者彼得.杭特说二战激起奇幻文学的多元开展。
战争中的人们「怀着最美的憧憬,备着最差的打算。」米妮在《姆米谷的小寓言》中这样的说过。
《姆米与大洪水》的故事从起心动念到付梓出书刚好是二战的爆发和终止,战争,堪称是姆米的共同作者之一。二战之前,朵贝•杨笙所在的芬兰早被战火蹂躏多年。一九一四年她出生于赫尔辛基,当年的芬兰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俄罗斯帝国的属国,一九一八年发生独立战争,一九三九年又有冬季战争。她十五岁开始帮芬兰的瑞典文杂志〈Garm〉绘制插画和封面,姆米的涂鸦从一九四○年代初期就经常出现在〈Garm〉封面上她签名的一部分和她的一些反希特勒漫画里。
《姆米与大洪水》战后在北方冰冷的一隅悄悄上市,隔年只卖出了两百一十九本,但朵贝.杨笙秉持着对自然万物的真情,顺应四时变化,摹写人类相怜互爱的心性。历经二十五年创作的姆米故事,如今已成为全世界共通的童话,《黑暗元素三部曲》作者菲利普.普曼说朵贝.杨笙是个天才,应该颁给她一座诺贝尔奖。姆米在二战后受难最剧的日本尤其受到欢迎。对于朵贝.杨笙和许多受过战乱所苦的人们,或是刚刚才开始要接受历练的稚嫩人生来说,姆米的许多冒险经历给我们带来遭受磨难时所需要的乐趣和勇气。
「如果不勇敢过去,怎么找得到阳光呢?」姆米托鲁在《姆米与大洪水》中穿越黑沼泽时是这样告诉小不点史尼夫的。
◎颜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