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典藏晚清木版年画

俄罗斯典藏晚清木版年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晚清年画
  • 木版年画
  • 俄罗斯
  • 中国传统艺术
  • 民俗
  • 收藏
  • 图像艺术
  • 历史文化
  • 艺术设计
  • 视觉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俄罗斯典藏晚清木版年画》是由中正大学妈祖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玉君独家取得授权,将俄罗斯国立宗教历史博物馆典藏的珍贵木版年画,内含历画、纸马、门画、门神、财神、祈嗣、驱邪、吉祥图等,搭配专业图解说明,让读者跟着20世纪初到中国旅行的俄国人阿理克,一窥晚清时期民间张贴的各种新春吉祥年画,以快速读懂深奥民俗符码,典藏民俗图绘。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丝路遗珍:古代中亚佛教艺术的辉煌与变迁》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将力求详尽,内容独立于您提到的《俄羅斯典藏晚清木版年畫》。 --- 丝路遗珍:古代中亚佛教艺术的辉煌与变迁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度聚焦于古代中亚地区,特别是丝绸之路上佛教艺术发展脉络的学术专著。它不仅仅是对考古发现的简单罗列,更是一次跨越千年、横贯欧亚大陆的文化探索之旅。作者凭借扎实的考古学功底、敏锐的艺术史视角以及对宗教传播路径的深刻理解,系统梳理了公元前一世纪至中世纪盛期,佛教艺术如何在犍陀罗、克孜尔、吐鲁番、敦煌等重要节点上,吸收、融合、演变,最终形成其独特风貌的全过程。 第一部分:文明的十字路口——中亚佛教艺术的地理与历史背景 中亚,自古以来便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碰撞的前沿阵地。本部分首先为读者描绘了连接罗马世界与中华帝国之间的广袤地理环境,详细阐述了贵霜帝国、后来的萨珊波斯以及突厥汗国等政治实体对艺术赞助和风格影响的关键作用。 我们详细考察了艺术风格的“地理决定论”:如在克什米尔和犍陀罗地区,希腊化雕塑传统如何与印度本土审美进行早期结合,催生出最早一批具有“面孔”的佛陀形象。书中通过对大量出土造像残件的微观分析,重建了这一时期犍陀罗艺术的写实主义倾向、衣纹处理的褶皱逻辑,以及在“三昧耶”手印、菩萨装饰等细节上的文化密码。 第二部分:风格的迁徙与本土化——从犍陀罗到中原的艺术接力 佛教艺术的传播并非简单的线性移植,而是一个动态的“本土化”过程。本书的第二部分核心内容,便是追踪这些艺术母题如何沿着商路,逐步向东部绿洲城邦渗透。 克孜尔与高昌的壁画世界: 作者投入大量篇幅研究了克孜尔千佛洞壁画群。与敦煌艺术相比,克孜尔更清晰地保留了西域早期佛教艺术的“异域”气质。我们深入分析了其“火焰式”头光、人物脸型的饱满度、以及对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如“跳跃的猴子”等母题)的戏剧化表现手法。书中特别对比了克孜尔和高昌(吐鲁番)在继承东西方风格上的差异:高昌在唐代之前,如何巧妙地融合了印度笈多王朝的秀美与波斯萨珊王朝的装饰性,形成了其独有的“厚重感”与“饱满感”。 敦煌的多元融合: 敦煌莫高窟作为丝路艺术的集大成者,在本书中占据重要地位。我们并非仅仅展示其鼎盛时期的辉煌,而是着重分析其早期洞窟(如266窟、276窟)中,那些带有浓厚西域痕迹的塑像与壁画,如何预示着盛唐气象的到来。书中通过对“反弹琵琶”壁画中乐器形制、舞姿动态的考证,揭示了犍陀罗乃至中亚地区对中原音乐舞蹈艺术的隐性影响。 第三部分:材质的革命与审美的递进 艺术的载体反映了技术与资源的流通。本书的第三部分关注艺术材料在丝路上的流动及其对美学表达的限制与解放。 泥塑与木雕的挑战: 在缺乏优质石材的绿洲地带,泥塑成为主流。本书详细介绍了中亚泥塑“骨架”的构建技术,以及如何利用麻刀、草泥进行层层塑形。通过对克孜尔和敦煌晚期泥塑的对比,可以清晰看到泥塑技艺如何从早期的“重结构”逐渐向“重神韵”转变。同时,书中也探讨了木雕在西域佛教艺术中的地位,特别关注了那些从西域传入中原,后演变为中国传统木雕风格的早期样式。 色彩的密码学: 矿物颜料的来源,如青金石(产自阿富汗巴达赫尚)、朱砂(产自中原及西域)的贸易路线,直接决定了壁画的色调和贵重程度。我们分析了早期壁画中强烈的“异域感”色彩组合(如高饱和度的红与绿对比),以及随着佛教艺术汉化进程,色彩如何趋向于柔和与“气韵生动”。 第四部分:从神性到人性的过渡——艺术主题的演变 佛教艺术的最终目的,在于传达教义和引导修行。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着眼于艺术主题的演变,揭示了其从早期对佛陀威严的描绘,到中晚期对菩萨慈悲与世俗化表达的转变。 书中对比了早期佛陀的“贵族化”形象(如穿戴罗马式长袍的佛陀)与后来菩萨形象的细致化、人性化描绘。特别指出,在中亚佛教艺术中,那些佩戴华丽珠宝、面容姣好的菩萨像(如弥勒菩萨),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完美生命体”的世俗化想象,也为后世中国佛教造像中的“菩萨低眉”美学奠定了基础。 结论:丝绸之路的无形遗产 《丝路遗珍》总结认为,古代中亚佛教艺术是人类文明史上一次罕见的、长达千年的艺术对话。它不是一个单一的艺术体系,而是一个充满张力与创造力的“混合体”,它塑造了印度教、佛教、乃至后来伊斯兰艺术早期的视觉语言。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理解这些沉睡在沙漠中的艺术宝藏,对于理解全球化早期艺术交流的复杂性和持久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杨玉君


  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博士,专攻欧美汉学,明清小说,民俗学,民间文学,现任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中正大学妈祖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民俗乱弹编辑。

图书目录

主编序
Academician Vasily M. Alexeiev and the 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Religion in Saint-Petersburg: Formation of Chinese Collection and Setting Up the First Exhibition on Chinese Religion
中国年画的露西亚游记
历画
纸马
门画
门神
吉祥
财神
祈嗣
驱邪

图书序言

主编序

  Vasily Mihailovitch Alexeiev(1881-1951),汉名阿理克,是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也是着名的俄国汉学家。他在1906年至1926年间,数度前往中国并购买了数量可观的中国年画。其中约有近千张的年画,在1938年时为俄罗斯宗教历史博物馆所购藏。
  
  本书集结自2016年在台湾展出的展览作品,是这批年画第一次于华人世界展示,主题为过年时所贴的各种新春吉祥年画,以及祭祀用的纸马,透过年画图像,我们可以体会清末一般大众对幸福的想像以及对新年的盼望。
  
  岁末新春是重要的祭祀时期,以过年前的祭灶拉开序幕,此时需将贴在灶上的灶神图换新。此外,为了尽数答谢过去一年蒙受的神恩,另有一种「天地全神」类的纸马,在同一张纸上印出数十名神祇,以方便民家岁末统一祭祀。
  
  新春年画,以门神为最大宗。门神含双扇门贴用的武门神、文门神,单扇门所贴的福禄寿三星、天官五子门神,以及妇女闺房门上所贴、为祈子之祥的母子图及天仙送子图等年画。部分吉祥年画呈现的是祭灶、忙年、放鞭炮等景象,作为贴在墙面的新年应景。此时,民家也会张贴新的历画,如春牛图、月份牌等,列出未来一年的月份日数及节气日期。
  
  民间俗传正月初五接财神,本次出版也收录许多具叙事性质的财神图,其题材有各路财神斗宝、财神送金银财宝到人家,或天官财神在云端赐下元宝、钱币等。除了人物外,画面还有各种吉祥图案母题的装饰。驱邪类的部分,则收录有主要在端午节张贴的钟馗图、天师图等图式。
  
  阿理克的年画有许多都附有解说,这是他在中国时,请汉文先生写下的年画图案说明。本书除有编者图解以外,也尽量保有阿理克的原图笔记,凡引自笔记内容者,均以「原图笔记」标明,若有需要延伸解说,则于图解中以「编按」方式呈现。

杨玉君(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

图书试读

中国年画的露西亚游记
文/杨玉君
 
你出国会买什么?
  
如果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中国旅行的俄国人,你会买什么纪念品回俄国呢?很多人都想不到,当时一种很「潮」的纪念品竟然是年画!19世纪后半期,陆续有俄国传教团团员、民族学家、植物学家、版画收藏家、医生、商贸团团员在到中国旅游时,将数量不等的中国年画带回俄国。为什么呢?可推想的原因是年画颜色鲜艳、价格廉宜、有民族特色、又容易打包。而且俄国人从中国年画中看到了与俄国传统版画类似的特质。这些民俗版画用来作为墙面装饰,亦即自一段距离外欣赏,所以画面不需要特别精细,而以鲜艳的色彩、大胆的设计取胜。
  
此外,俄国人买中国年画,另外还有个历史背景。由于俄国自19世纪中开始,一方面受到西方社会发展的冲击,另一方面又经历了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焦虑的知识份子反思俄罗斯当时落伍的农奴制度,以及贫穷的生活,再对比政府的衰弱与腐败,纷纷意识到改革的迫切性。除了推动废除农奴制度的政治改革之外,在文化领域上也扬弃了传统贵族雅好的品味,转而重视民间文化。在这一波思潮的推动下,知识份子也积极的开始收集、研究俄国的民间文学及民间美术,对俄国民间版画的兴趣与收藏,在这个时代逐渐聚焦。
  
影响所及,不但文学艺术的创作从民间版画得到灵感,俄国人到国外旅行时也就开始留意收购异国的版画。一时之间蔚为风潮,渐次累积,俄罗斯竟然成了中国以外最大的年画收藏国,各个公私机构的收藏加起来约有6,000件之鉅。
  
来自中国的年画,在俄国近代美术留下惊鸿一瞥的印记。画家Ilya Mashkov(1881-1944)绘有一幅Evgenia Ivanovna Kirkaldi女士的肖像,画面中,Kirkaldi女士旁边有一只鹿,后面有一位古装中国侍女手上的盘子立着一个瓶子,右后方还有一只蝙蝠。熟悉中国年画语汇的人都认得出,鹿代表禄,瓶是平安,蝠即是福,这是年画惯用的表达方式。
  
另位俄国着名画家Pyotr Konchalovsky(1876-1956)的《家庭画像》中,画面背景的墙上可以看到一幅穿着肚兜的娃娃抱着大鱼的年画,这也是中国年画中常见的「富贵有余」的构图。
  
除了艺术家,中国年画也深深的冲击了一个在圣彼得堡东方学系求学的Vasily Mihailovitch Alexeiev(1881-1951),汉名阿理克的这个年轻人,后来成为着名的俄国汉学家,也被选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俄罗斯典藏晚清木版年画」这本书,心情真是雀跃万分。一直以来,我对于那些承载着时代印记的古老艺术品都情有独钟,而木版年画,尤其是在台湾比较少见的,更是让我充满好奇。这本书的书名就极具吸引力——“俄罗斯典藏”,这暗示着这些年画可能有着不同寻常的来源和故事,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色彩鲜艳、构图饱满的年画。我惊喜地发现,这里的年画不仅有我们熟悉的门神、灶王爷,还有许多描绘戏曲故事、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的人物形象。它们的笔触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强烈,带着一种独特的乡土气息和生命力。 书中对每一幅年画的解读都非常细致,让我得以了解它们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一幅描绘“嫦娥奔月”的年画,书中不仅解释了神话故事本身,还分析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期许和想象,以及艺术家如何通过年画来寄托这些情感。这种结合艺术欣赏与历史解读的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性。 此外,书中关于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演变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原来,制作一幅精美的年画,需要经过选材、雕版、印刷等诸多复杂工序,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而晚清时期,正是木版年画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各种风格流派层出不穷,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艺术遗产。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对晚清木版年画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生活、信仰和审美。对于我这样的台湾读者来说,这更是一次难得的文化体验,让我得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欣赏和理解中华传统艺术的魅力。

评分

「俄罗斯典藏晚清木版年画」这本书,真是一份意想不到的文化瑰宝。作为一个在台湾成长的普通读者,我对中国传统年画并不陌生,但总觉得视角比较单一,多是围绕着节庆吉祥的主题。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对晚清木版年画的认知。 首先,书名的“俄罗斯典藏”就充满了故事性,让我好奇这批年画的来龙去脉。当我翻开书页,那些色彩饱满、构图生动的年画扑面而来,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这些年画的题材之丰富,远超我的想象。除了常见的喜庆吉祥图案,还有很多描绘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生活场景,甚至是一些带有幽默和讽刺意味的图画。 最让我欣赏的是,这本书的解读非常深入。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画面的内容,更是发掘了年画背后所承载的时代信息、社会风貌、人们的情感寄托。例如,书中对一幅描绘“状元游街”的年画的解读,让我明白这不仅仅是庆祝科举成功,更折射出当时社会对知识和功名的渴望,以及艺术家的表现手法如何将这种情绪放大。 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木版年画制作工艺、历史演变等方面的介绍,让我对这项古老的技艺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我发现,每一幅看似简单的年画,背后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和辛劳。 对我来说,这本在台湾能阅读到的“俄罗斯典藏”的晚清木版年画,是一次绝佳的文化体验。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鲜活的晚清中国,也让我更加珍视和热爱我们共同的中华文化。这本书的印刷和装帧也相当精美,绝对是一本值得珍藏的艺术读物。

评分

拿到「俄罗斯典藏晚清木版年画」这本书,就好像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宝箱,充满了惊喜与惊叹。作为一名在台湾生活的艺术爱好者,我一直对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有着莫名的情愫,而木版年画,更是其中让我着迷的一项。 这本书最让我眼前一亮的地方,在于它所收录的年画的来源——俄罗斯典藏。这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和珍贵的色彩,让人好奇这些画作是如何流传到异国他乡,又为何能被如此完好地保存下来。打开书本,那些色彩斑斓、线条生动的年画跃然纸上,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充满烟火气的晚清时代。 书中的年画题材非常广泛,除了我们熟悉的吉祥图案和神话传说,还有许多反映当时社会百态、风俗人情的内容,甚至还有一些颇具讽刺意味的漫画。我尤其被那些描绘日常生活场景的年画所吸引,它们以一种最质朴、最直接的方式,记录了当时人们的喜怒哀乐、衣食住行,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书中对每一幅年画的解读都非常到位,深入浅出,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趣味性。作者不仅解释了画面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还分析了其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这种解读方式,让我能够从更深层次地去理解这些年画的价值,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观赏。 对我而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是一本关于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百科全书。它让我看到了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生动的一面,也让我感受到了木版年画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的强大生命力。 能在台湾通过这本书,接触到如此珍贵且具有异域色彩的晚清木版年画,我感到非常幸运。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体悟。

评分

收到「俄罗斯典藏晚清木版年画」这本书,真的让我眼睛为之一亮!作为一名对传统艺术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台湾读者,过去对于木版年画的认识,大多局限于年节时张贴在家中,象征吉祥喜庆的那些。然而,这本俄罗斯典藏的木版年画,却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书中收录的年画,不仅在题材上更加多元,涵盖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世俗生活,甚至还有一些现在看来非常有趣的讽刺画,其艺术风格也呈现出令人惊艳的多样性。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每一幅年画的解读都非常详尽,不仅介绍了画作的创作背景、寓意,还深入分析了其构图、色彩、线条等艺术手法。这些解读,让我得以从更深层次去理解这些古老的艺术品,而不只是走马看花。举例而言,其中一幅描绘“状元骑马游街”的年画,传统印象中只是表现科举得中的喜悦,但书中的解读却揭示了其中蕴含的社会阶层观念、民众对仕途的渴望,以及艺术家如何通过夸张的手法来增强视觉冲击力。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相当讲究,纸质优良,印刷清晰,每一幅年画都仿佛能触摸到纸张的纹理,感受到木版印刷的独特质感。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木版年画历史发展、雕刻工艺、印刷技术等方面的介绍,这些知识性的内容,让我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获得了宝贵的文化知识。 作为一个从小在台湾长大的人,我一直对传统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而木版年画正是这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如此丰富且保存完好的晚清年画,而且还是来自俄罗斯的收藏,这种跨越地域和时空的连接,更增添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我想,这本书不仅适合对中国传统艺术感兴趣的读者,也适合对历史、民俗、艺术史有研究的朋友。它就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晚清时期中国的社会风貌、人们的情感寄托,以及那个时代独特的审美情趣。这次阅读体验,绝对是我近年来最满意的一次购书经历。

评分

「俄罗斯典藏晚清木版年画」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这样的文化爱好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年画情有独钟,但很多时候,我们能看到的年画风格相对比较单一。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 首先,它的“典藏”二字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当得知这些珍贵的年画竟然收藏在俄罗斯,这本身就足够让人好奇和兴奋。书中收录的年画,无论是题材的丰富性,还是艺术风格的多样性,都让我叹为观止。我看到了许多熟悉的吉祥图案,但更多的是我从未见过的、充满生活气息和想象力的画面。 书中的图文并茂,解说也相当专业。每一幅年画都配有详细的文字介绍,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画面内容,更深入地挖掘了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甚至还涉及到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细节。这让我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亲身感受晚清的社会氛围。 我尤其喜欢书中的一些细节描述,比如关于年画中人物服饰的考究,色彩运用的象征意义,以及不同地区年画的地域特色。这些深入的分析,让我觉得作者对木版年画有着极深的造诣,也让我学到了许多我之前闻所未闻的知识。 对于我这个身在台湾的读者来说,能够通过这本书,欣赏到来自遥远国度的、保存完好的晚清木版年画,这本身就是一种奇妙的文化交流体验。它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是如此深远,以至于能够跨越国界,成为其他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本书的质量也相当高,装帧精美,印刷清晰,纸张的质感也很好,完全对得起“典藏”二字。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传统艺术、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