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孤独:给居住在孤寂城市中的你,和偶尔寂寞、独特的所在,以及想要得到慰借的心情。

艺术的孤独:给居住在孤寂城市中的你,和偶尔寂寞、独特的所在,以及想要得到慰借的心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OLIVIA LAING
图书标签:
  • 孤独
  • 艺术
  • 治愈
  • 情感
  • 城市
  • 生活
  • 共鸣
  • 慰藉
  • 内心
  • 思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寂寞很个人,也很政治。寂寞是集体经验,寂寞是一座城市。
  如果你寂寞,这本书是献给你的。我们互为彼此的肢体。—《罗马书12:5》
  
  寂寞的意义为何?要是我们不和其他人亲密接触,要怎么生存?我们是怎么和他人交流的?科技拉近了人们的距离,抑或只是将我们困在萤幕后方?
  
  奥莉维亚.莱恩三十五岁移居纽约,发现自己日日夜夜生活在寂寞之中,寂寞带来的羞愧经验让她对寂寞愈来愈感兴趣,于是她开始透过艺术探索这座寂寞城市,在不同艺术家的作品与人生间穿梭自如,从爱德华.霍普的《夜鹰》到安迪.沃荷的时光胶囊,从亨利.达格的囤积癖到大卫.瓦纳罗维奇的爱滋抗议行动,莱恩进行驰神炫目的侦查,带我们了解寂寞的意义;作品不仅阐明寂寞的原由,更展现众人是怎么抵抗寂寞,重新获得救赎。
  
  TheLonelyCity充满人情味,刺激读者省思,感动人心。这部作品讲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讲拉近人与人距离的事物,讲性,讲死亡,讲艺术的神奇魔法。TheLonelyCity颂扬寂寞这种奇异却美好的状态,虽然寂寞漂离人类经验的主要大陆,却紧依着生存本质。
  
  『艺术办不到的事太多了,艺术不能让人起死回生,艺术不能修补朋友间的争执,无法治癒爱滋,无法停下气候变迁的步调。但艺术仍有出奇的作用,可以用它独特的方式在人与人之间协调,即使素昧平生,都能渗透并且滋养彼此的人生。艺术确实能够营造亲密,它有办法疗癒伤口,让人看清不是所有伤口都需要疗癒,不是所有疤痕都丑陋。
  
  若我听起来太自说自话,是因为是我只是在说我个人的经验谈。我刚到纽约时粉身碎骨,虽然听起来很反常,但我不是因为遇见某个人或陷入爱河重拾作为一个人的完整感受,而是面对其他人创造的事物,借此慢慢消化体悟到一个事实,那就是感觉寂寞和渴望不代表一个人失败,只不过是一个人活着的证据。
  
  大都市正在上演中产阶级化,人类的情感也一样,类似的同质化、白人化、麻痺效应。光鲜亮丽的后资本主义灌输我们一种观念,那就是所有难过的感受—举凡沮丧、焦虑、寂寞、愤怒—都是不安定的化学作用使然,有待矫正,但这些感受不过是对不公正架构组织的回应,或者换个角度看,用大卫.瓦纳罗维奇令人难忘的说法,就是所有尾随而至的悲伤和沮丧,让我们在一个租借来的身体里,对肉身和对服刑的原始本质做出反应。我不相信遇见某个人就是寂寞解药,未必如此,我认为能解放你的只有两件事:学会如何做自己的朋友,并了解很多折磨我们的事,其实都是影响力更深远的污名和排挤造成的后果,对此我们可以反抗,也应该反抗。
  
  寂寞很个人,也很政治。寂寞是集体经验,寂寞是一座城市。至于要如何在寂寞之中栖息,没有规则,也没有必要感到羞耻,只要记得追求个人幸福不能当成借口,也不能盖过我们对彼此的义务。在这物化的世界,这个总是犹如地狱、真实而短暂的天堂,我们同舟共济,我们伤痕累累。最重要的是保持善良、团结、警觉,和一颗开放的心,因为我们从过去经验学到,感觉通常不会维持太久。』

名人推荐

  《喔,艺术,和艺术家们》曾文泉 

  知名节目主持人、作家 谢哲青

  「作者轻巧的笔下解析出艺术原生的本质正是寂寞,尤其在一座被切隔成大小不同单位的城市中,寂寞更显得灾情惨重。书中的篇章带领读者经过各种样貌的荒城,透过深刻地注视,辨别出自己与寂寞之间原来是一笔烂帐,不管是谁,都得概括承受。」-金钟编剧 吴洛缨

寂静的画布:城市边缘的日常与内心风景 书名:寂静的画布:城市边缘的日常与内心风景 作者: (此处留空,作者名通常由出版方决定,此处不做虚构) 出版社: (此处留空,虚拟出版社名称) --- 第一部分:水泥丛林中的微光 本书并非探讨宏大叙事或精英文化的殿堂,它是一本关于“缝隙中的生活”的观察手记。我们聚焦于那些在都市脉络中被高速运转的社会机器所忽略的角落——那些人流稀疏的后街小巷、清晨尚未苏醒的公园长椅、深夜仍在营业的便利店一隅,以及那些专为“不合时宜者”准备的独立书店角落。 《寂静的画布》的核心在于捕捉城市化进程中,个体如何与环境进行微妙的拉扯与和解。我们深入探访居住在城市边缘地带的居民:夜班工作者、自由撰稿人、手工匠人,以及那些选择性地远离喧嚣的隐士。他们的生活节奏往往与主流社会形成鲜明对比,他们的日常用品、通勤路线乃至眼神中的疲惫与笃定,都构筑了一幅反光的城市肖像。 书中详尽记录了这些场景中的“物性”:老旧的公寓楼外墙上攀爬的藤蔓,地铁口堆积的烟头,自动贩卖机冰冷的光芒映照出的行人的侧脸。我们试图通过对这些具体细节的描摹,唤醒读者对“周遭环境”的敏感度。这些物质的存在,是映照内心世界最直接的载体。 细节篇章:《半夜两点的街灯与咖啡渣》 此篇详述了城市中“非高峰时段”的美学。当白日的噪音沉淀,城市露出了它本来的骨架。我们记录了一位老式咖啡馆店主如何在凌晨三点细致地擦拭吧台,他的动作缓慢而规律,如同一种无声的仪式。窗外,只有几盏昏黄的钠灯和偶尔驶过的货车划破黑暗。这种时间错位感,揭示了一种在效率至上的社会中被压抑的“慢的权力”。咖啡渣的气味、清洁剂的化学气味与微弱的柴油味混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午夜气味地图”。 第二部分:人际的疏离与“自我校准”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转向人与人之间微妙的距离感。我们考察的不是社交的失败,而是社交的“选择性暂停”。在拥挤的公共空间中,人们如何构建出自己的“私人气泡”? 我们分析了现代通讯工具在提供连接的同时,如何加剧了深层次的孤立。电子屏幕上不断闪烁的信息流,与窗外真实世界中行人的漠然擦肩而过,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张力。书中收录了几组关于“人群中的沉默”的田野调查: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所有人都低头看手机时,他们集体形成了一种反常态的宁静;在公园里,独自下棋的老者与独自阅读的青年,彼此保持着恰到远的距离,既不打扰,也无需交谈。 社会观察:《站台上的对视:一秒钟的连接》 这一章节专门探讨了那些短暂的、非预期的眼神交流。在火车站台上,等待列车的间隙,两双素未谋面的眼睛可能会相遇——那也许只是因为光线或角度的巧合。这种对视往往持续不到一秒,随即便被各自的思绪或列车的轰鸣声切断。书中通过对多位受访者的追问,探讨了这种转瞬即逝的“连接”在个体心理中留下的微弱回响。它不是友谊的开端,更像是对自身存在的一种短暂确认:在如此庞大的群体中,我被另一个“在场者”的目光所捕获过。 第三部分:物件的记忆与栖居的意义 《寂静的画布》的最后一部分,着重于“空间”与“记忆”的缠绕。一个居住空间(无论是狭小的出租屋还是世代相传的老宅)如何通过其中堆积的物件,来定义居住者的身份? 我们关注那些被保留下来的“无用之物”:褪色的老照片、积满灰尘的唱片、旅行中捡到的石头、不再使用的老式工具。这些物品不仅是容器,它们更是时间凝固的锚点。在城市不断推倒重建的过程中,人们如何努力地将自己的“时间坐标”嵌入到不断变化的物理环境中? 深度剖析:《窗台上的盆栽:向内的生长》 此部分通过对不同类型窗台的扫描,探讨了“室内化生存”的哲学。那些在室内精心培育的绿植,在缺乏自然阳光的室内空间中,成为了生命力顽强的象征。我们记录了一位白领如何细致地为一株常春藤调整角度以捕捉最多的散射光,这个行为本身,超越了园艺的范畴,成为了一种对“失控”世界的微弱反抗——在自己可控的小小方寸之地,维持着生命的秩序与美感。 结语:未完待续的底色 本书的整体基调并非悲观,而是一种清醒的、带着理解的旁观。它承认了现代城市生活带来的疏离感是结构性的,是难以通过简单的社会运动或心灵鸡汤来轻易消除的。然而,正是这份被直面的“孤独底色”,使得那些微小的、自发的、不求回报的美丽瞬间,得以被发现和珍视。 《寂静的画布》旨在提供一面镜子,让那些在都市洪流中感到自己是“偏航者”的人们,能够借由书中的场景和故事,认识到自己的体验并非独一无二。城市生活是多层的,在那些最喧嚣的背后,存在着由无数个体安静的坚持和细腻感知所铺就的、广袤而深邃的“寂静画布”。它邀请读者慢下来,去绘制属于自己的,那些不被主流目光所捕捉的、却无比真实的生活纹理。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奥莉维亚.莱恩 OLIVIA LAING


 是一名备受赞誉的作家兼评论,她的作品登于众多刊物,像是《卫报》、《观察家报》、《新政治家》、《弗利斯》等杂志和《纽约时报》。莱恩参与雅斗(Yaddo)文艺社区和麦克道威尔文艺营(MaDowell Fellow),二〇一四年担任大英图书馆驻馆作家,她第一本着作《沿河行(To the River)》入围翁达杰文学奖(The 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 Ondaatje Prize)和多尔曼年度最佳旅游书奖(Dolman Travel Book o the Year)。《回声泉之旅(The Trip to Echo Spring)》入选二〇一三年柯斯达传记奖(Costa Biography Award)以及二〇一四年戈登伯恩文学奖(Gordon Burn Prize)。莱恩现居剑桥。个人网站:www.olivialaing.co.uk;推特:@olivialanguage

译者简介

张家绮


  毕业于中兴大学外国语文学系,英国新堡大学笔译研究所,现任专职译者。

图书目录

1 孤寂之都

而我渐渐明白,寂寞是一个熙来人往的地方:它就是城市的代名词。即便是像曼哈顿这种活力充沛又以逻辑打造的城市,刚开始住进城市的人都会迷失自我。随着时间过去,你会在内心发展出一张地图,收藏你最爱的地点和偏好的路线:像是一个无人能精确复制或拷贝的迷宫。

2玻璃墙

那霍普呢?每次只要有艺术家描述一种经验,就算不见得是下意识或自愿的,但是作品中的远见和强度,却强烈到无法磨灭否定其中联系。他向来不喜欢自己的画作被贴上标签,或被人说描绘寂寞就是他的专长,他的中心主题。他在一次漫长访谈中屈服了,告诉他的朋友布莱恩.奥多尔蒂(Brian O’Doherty):「说寂寞言过其实。」在纪录片《沉寂霍普》里,奥多尔蒂再度问起:「你的画作是否反映出现代生活的孤独?」霍普顿住,然后扼要地说:「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后来被问到什么吸引他,让他对黑暗的场景情有独钟,他含煳答道:「我想纯粹是我个人的喜好吧。」

3我对你的声音敞开心胸

若说谁最能明白这种难处,这人便非安迪.沃荷莫属,我一直都不赞同这名艺术家,直到我也变寂寞那刻。我不下千次看过他用绢版印刷牛和毛主席的作品,只觉得这些画空洞无内涵,就跟我们看了却无法真正明白箇中道理时,漠视这些作品一样。我是从搬到纽约后开始对沃荷着迷。有次我碰巧在YouTube上看到几段他的电视访谈,惊讶地发现他似乎有很严重的语言表达障碍。

4爱着他

《刀锋边缘》直到最近才出版,两人的对话尾声,戈丁问大卫他最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做到什么。「我希望让人感觉较不那么疏离—这对我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事,」他说:「我想这本书一部分说的是我成长这几年遭逢的痛苦,我一直相信自己是外太空星球来的。」一分钟过后,他补充:「我们可以影响彼此,只要对彼此敞开心胸,就比较不那么疏远。」 这句话正好总结了我对他作品的感受,他的表达如此赤裸脆弱,疗癒了我受孤立的感受:愿意坦承失败或痛楚,希望让人碰触,说出欲望、愤怒和痛苦,仍旧鲜活的情绪。他的自我披露就是种寂寞解药,瓦解一个人相信自己的感受或欲望格外可耻时,随之而来的异类感受。

5不真实的王国

作品的崛起与创作者完全切割是很罕见的事,内容令人忐忑不安,同时抗拒诠释,这一点尤其带来问题。达格死后四十年,讨论他的创作意图和特色的理论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艺术史专家、学者、策展人、心理学家和记者热烈分析,但这些声音没有共通点,广泛地说他们都认定达格是非主流艺术家大师:未接受过指导、无知、孤僻,有心理疾病,他作品里的极端暴力和赤裸本质无疑引来阴暗解读。这几年间,他虽然已死,却被判定患有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而他第一位传记作家约翰.麦可格雷格(John MacGregor)则明讲,他拥有恋童癖或连续杀人犯的思维,这项指控至今依旧没断过。

6世界尽头的开始

「唱得好啊!」有个人高声吶喊,观众席间传来此起彼落的掌声和欢唿声,然后陷入一片静默,众人全神贯注聆听。他视而不见般的凝视远方,着迷的戏剧性歌舞伎凝望(这种凝望可以治癒流行病,这种凝视,也就是日语的「睨み

7鬼魅

崩塌,扩散,融合,统一:这些似乎都跟寂寞相反,然而你要有牢固的自我存在感,方有可能达到令人满足的亲密。现代艺术博物馆播放《众目睽睽》后,导演昂迪.提莫纳说,虽然从很多方面看「祕密」是一种极权空间,「但那不重要……可能的话获得摄影机的关注更重要,「祕密」里总共有一百一十架摄影机,对那些想要感觉自己参与的人,这就像一间糖果屋,」她又补充强调:「当时我不知道这就是网路未来的趋势。」她认为这部电影就是一个警告,说:「我想我们在网路上放照片时,都必须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我们不希望感到寂寞,想要与人联络感情,这都是最基本的欲望,但在我们的社会里,名人已经变成金羊……以为只要变成名人,就不会感到孤独,因为永远都会有人爱我。」

8奇异果实

这一切都能透过死去的水果,丢在美术馆地上干掉的果皮表达述说。奇异果实之所以感人,之所以如此疼痛,是因为缝纫工活让寂寞的另一面变得更澄澈:无止尽的痛苦盼望。寂寞是一种渴望,渴望亲密、结合、参与、接合,渴望能将遭到切割、抛弃、破碎或弃置一旁的事物集中起来;寂寞是一种对整体、感觉完整的渴望。

……我想念大卫的方式。我思考着那些我想修复的事物,那些我想拼凑回原状的东西,不单是他的死让我失去他的人,甚至在他活着时就失去他的友谊。过一阵子后,我开始思考失去这回事,真正的补救如何。所有我曾失去的朋友,我曾经做错的事,伤痕累累的人生逃也逃不掉,试着修补回原本的人生......虽然修补不可能真的弥补伤口,却能带给我一些什么。也许修补带给我的只是时间或是缝纫的节奏,我无法改变过去发生的事,也无法带回任何我深爱却已经不在的人,但我能持续用自己的方式去体会我的爱与失去,去纪念。

 

图书序言



  「杰出之作......文字精湛醉人。」—亚当.福尔兹(ADAM FOULDS)

  「强而有力,正中靶心,充满魔力。」—海伦.麦克唐纳(HELEN MACDONALD)

  试想夜里站在一幢高楼的第六、第十七或第四十三层楼窗边,整座城市以好几个小房间、十万扇窗的面目呈现,其中一些昏暗无光,一些弥漫着或绿或白或金的光线。室内的陌生人脚步来回游移,在自己的时间里忙着各自的事。你看得见他们,却触摸不着,这就是你我都习惯的都会现象,世界各个城市随便一个夜晚都触目可见,就连最活跃的人都不禁感受到寂寞的震颤,交杂着令人不安的距离与赤裸。

  虽然人在任何地方都可能感到寂寞,但在都市里生活、被好几百万人包围的寂寞却有它独特的味道。有人可能会想,这状态跟都市生活及集体生存这两点背道而驰,但身体亲近却不代表能排解内心的孤寂感。与他人摩肩擦踵生活,还是很有可能—甚至很容易—感到孤单冷落。城市很可能让人感到寂寞,坦承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寂寞指的不见得是形单影只的孤立,更可能是缺少交集、亲密、亲切感:出于某些原因,无法找到内心所渴望的那种亲密。字典的解释是:少了他人陪伴的不快乐。因此在人群中寂寞若达到巅峰也不意外了。

  寂寞往往教人难以启齿,也难以归类。寂寞的状态跟忧郁症类似,往往在一个人的体内盘结交错,深深扎根,就好比有的人天生爱笑或有一头红发。再者,寂寞可能转瞬即逝,跟着外在环境反应,来回往复,随着丧亲之痛、分手或社交圈的转变接踵而来。 跟忧郁症、抑郁与焦躁雷同,寂寞被视为一种疾病,也需要靠医学治疗。我们曾听过别人不断强调,寂寞没有目的,而罗伯.怀斯(Robert Weiss)在他别开生面探讨寂寞的着作中也提到,「寂寞是一种没救的慢性病」。如此这般的说法不脱一个信念,那就是人类的终极目的就是要成双成对,幸福可说是或应该是永恆的状态,但并非每个人的命运都相同。也许我错了,但我并不赞同这种说法,我不认为人生中这个常见的生活经验毫无意义,没有丰富层次,不具某种价值。

  维吉尼亚.吴尔芙(Virginia Woolf)在一九二九年的日记描述内心的寂寞,她觉得分析寂寞感受或许能带来启发,更补充:「若这种感受能够捕捉得到,我便不会松手:在人们居住的世界,受寂寞与沉默的驱使,吟唱出对真实世界的感受」。有意思的是,寂寞或许能带你体会真实触碰不了的经验。 不久前我在纽约待了一段时间。纽约,这座充满粗花岗岩、混凝土和玻璃建筑,每天都被孤寂佔据、喧闹沸腾的小岛。虽然纽约的生活经验让人丝毫感觉不到自在,但若这种生活无法让人思考活着的意义等深奥问题,若除了眼见为凭的真相,就真的没别的了,我不禁好奇吴尔芙是否说错了。

  我内心有些东西正燃烧殆尽,不单是我个人的感受,更是身为这个世纪的子民,数位时代的人群一份子。寂寞的意义为何?要是我们不和其他人类亲密接触,要怎么生存?我们是怎么和他人交流的?要是交谈困难呢?性会是寂寞的解药吗?答案如果是,那我们的身体或性慾要是不正常或损害,要是我们病了或者天生不够有魅力,又该怎么办?科技帮得上忙吗?科技拉近人们的距离,抑或只是将我们困在萤幕后方? 我绝对不是唯一一个好奇想知道这些问题答案的人。不同派别的作家、艺术家、制片和词曲创作者都用各自的方式探讨过寂寞,想要釐清寂寞为何物,解决寂寞带来的问题,但那一阵子我反而渐渐爱上影像,从中找到我在其他地方都遍寻不着的慰借,开始探究视觉艺术的领域,着魔似的想要找出其中关联,以及其他人经历类似遭遇的真实证据。在曼哈顿的那段时间,我开始收集传达寂寞或从寂寞中诞生的艺术品,特别是现代都市里显现的寂寞,尤其是过去七十多年来的纽约市。

  一开始吸引我注意的是影像,但随着我愈掘愈深,我开始与影像背后的人相遇:在人生和作品中,与寂寞及其后遗症羁绊纠结的人。在众多记载孤寂城市的人当中,其中一些人的作品让我学到东西或感到触动,也让我在这本书深思—这些艺术家包括希区考克(Hitchcock)、瓦勒丽.索拉纳斯(Valerie Solanas)、南.戈丁(Nan Goldin)、克劳斯.诺米(Klaus Nomi)、彼得.胡爵(Peter Hujar)、比莉.哈乐黛(Billie Holiday)、佐伊.李欧纳(Zoe Leonard)和尚.米榭.巴斯奇亚(Jean-Michel Basquiat)—我对四位艺术家最感兴趣: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安迪.沃荷(Andy Warhol)、亨利.达格(Henry Darger)以及大卫.瓦纳罗维奇(David Wojnarowicz)。这四人不全是永久栖息于寂寞的居民,个别代表着五花八门寂寞的处境和角度,然而他们对人与人之间的鸿沟及人群中的孤立感受特别敏锐。

  但对安迪.沃荷,似乎不该寂寞,他最为人所知的就是他永不嫌腻的交际本能,身旁几乎无时不刻都有耀眼的跟班,但他的作品却凸显出孤独及寂寞带来的问题,这都是他终其一生抵抗的问题。沃荷的艺术在人与人之间游走,深度探究远近距离、亲密与陌生之间等深刻的哲学问题。就跟许多寂寞的人一样,他有无药可医的囤积癖,沃荷制作物品,并且让物品包围自己,借此在人类亲密关系的需求之间架起藩篱。安迪.沃荷害怕与人面对面接触,很少见到他没带相机和录音机等装备就出门,他把这些当作缓冲物,减缓互动交流:充分说明了我们为何会在所谓互联网的二十一世纪使用科技。

  工友兼非主流艺术家亨利.达格则恰恰相反,他独自住在芝加哥市的宿舍,在这几近没有同伴或观众的情况下,创作出充满美妙却恐怖生物的虚构世界。八十岁时,他不得不离开宿舍前往天主教会度过余日,原本的宿舍充斥百余张精雕细琢、让人不安的画作,这些作品他从未公诸于世,没人看过。达格的人生说明了社会势力是怎么导致孤立—更说明想像力能够对抗孤寂。

  在这些艺术家的交际方式迥异,因此作品以五花八门的方式探讨寂寞这个题材,或绕着寂寞打转,有时正面直击,有时讨论各种招致污名或孤立的主题—性、疾病、虐待。瘦皮猴又惜字如金的爱德华.霍普虽然有时嘴上不承认,实际上却用视觉手法呈现都市孤寂,将它转译成颜料。近一个世纪以来,他用画笔下画出空无一人的咖啡馆、办公室和饭店大厅玻璃后方的孤男寡女,一幅幅都成了城市里的孤寂印记。

  你可以展现出孤独面貌,也可以高举武器对付它,创造出能够沟通表达的东西,抗拒审查制度与沉默。这就是大卫.瓦纳罗维奇的动力,这位美国艺术家、摄影师、作家兼激进主义份子至今仍寡为人知,但他勇敢非凡的作品却最能将我从羞于承认自己孤独的重担中获得解放。

  而我渐渐明白,寂寞是一个熙来人往的地方:它就是城市的代名词。即便是像曼哈顿这种活力充沛又以逻辑打造的城市,刚开始住进城市的人都会迷失自我。随着时间过去,你会在内心发展出一张地图,收藏你最爱的地点和偏好的路线:像是一个无人能精确复制或拷贝的迷宫。我这几年来累积打造出的,就是一张依照需求和兴趣,以我个人与他人经验拼凑起的地图。我想了解寂寞究竟为何物,寂寞在人们的生活里是什么模样,试图纪录追踪寂寞与艺术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好久以前,我曾听一首丹尼斯.威尔森(Denis Wilson)的歌曲,那首歌来自海滩男孩(The Beach Boys)解体后的一张专辑:《太平洋蓝》。我很喜欢其中一句歌词:寂寞是多么独特的所在。还是青少年时,我会在秋天夜晚坐在床上,想像那独特所在是一座城市,也许在日落时,每个人都踏上归途,城市里霓虹灯闪烁活现。我当时便明白自己也是其中一位居民,我很喜欢威尔森的说法,他唱出孤寂城市的丰沃与惶恐。

  寂寞是多么独特的所在。威尔森的这句歌词并非向来清楚明了,我却在旅行中慢慢认同他的这句话,寂寞绝不是一个毫无价值的体验,反而正中我们珍惜与需求核心的经验,许多伟大的事物都源自孤寂城市:不只有孤寂打造出的事物,还有解救寂寞的事物。

奥莉维亚.莱恩

图书试读

玻璃墙  

我从没在纽约游过泳,通常来来去去,却从没停留过整个夏天,因此觊觎的户外泳池总在漫长的淡季里掏空冷清。我大多都在小岛东部边缘的市区,住在东村便宜转租的房屋或制衣工人的合作公寓,日夜跨越威廉斯堡桥时,都听得见陆上交通的嗡鸣。我每天从随性找到的临时办公室走路回家时,偶尔会绕道走汉密尔顿鱼公园,那里有间图书馆,还有一个十二条水道、淡蓝油漆剥落的泳池。当时我一个人,孤家寡人,随波逐流,而这角落佈满吹落的褐色落叶,犹如幽灵般的蓝色空间每每都能牵动我的心弦。

寂寞是什么感觉?寂寞就像饥饿:就像身边每个人准备好享受飨宴,而你感到饥饿。这种感觉让人羞愧不安,随着时间向外漫射,让寂寞的人感觉分外孤立,分外疏远。那是种疼痛的感觉,就跟其他感觉一样,无形中在身体里造成后果,在封闭的体内逐渐变得冷若冰霜,犹如玻璃澄澈,包围吞噬着你。

大多时候,我住在朋友分租他位在东二街的公寓,就在种满社区农圃的地区。这间公寓陈旧保守,粉刷上抹茶绿色,厨房有个藏在霉斑点点的窗帘后的猫脚浴缸。刚抵达的第一晚,我还在跟时差抗战,两眼昏花躺在高床上辗转难眠时,我嗅到一股愈见强烈的瓦斯味,最后拨打了一一九,几分钟后三位消防员成群结队进门,帮我重新点上家里的指示灯,然后踩着他们的大筒靴在屋里逗留,欣赏公寓的木地板。瓦斯炉上方挂了一幅加框海报,是一九八〇年代玛莎.克拉克(Martha Clarke)演出的《爱的奇蹟》,海报上两名演员身穿白色西装,头戴即兴喜剧的硬挺帽子,其中一人走向灯火通明的走道,另一人两手摊开,一副受到惊吓的模样。

爱的奇蹟。我之所以来到这座城市,是因为我恋爱了,鲁莽地一头栽入爱河,毫无预警地脚步踉跄,意乱情迷。我听从错误的慾望一跃而下,我和这男人萌生一个轻率的计画,让我离开英格兰,到纽约与他常相厮守。然而他却措手不及地变卦,透过饭店电话话筒,沉重表达他日渐明朗的保留态度,而我却居无定所,四处漂泊,原本以为自己缺乏的东西,居然匆匆地来又匆匆地走,徒留我震慑不已。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最近一直在经历一段有些低沉的时期,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漂浮在巨大城市中的孤岛,周围是川流不息的人群,但我却找不到一个可以真正停靠的港湾。这种感觉,就像被遗忘在某个角落,既渴望被看见,又害怕被打扰。当我在网上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我瞬间被击中了——“艺术的孤独:给居住在孤寂城市中的你”。这不就是对我最好的注解吗?我立刻下单,期待着它能给我带来一丝慰藉。我猜想,这本书里应该有很多关于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的挣扎与思考,它可能会探讨孤独的本质,以及如何在这种孤独中找到力量和价值。也许,它还会分享一些艺术家或创作者的经历,他们是如何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下,创作出令人惊叹的作品的。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将“艺术”与“孤独”这样看似矛盾的概念联系起来,又会如何引导读者去理解和接纳这种“独特的所在”。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明白,孤独并非全然的负面,它也可以是一种沉淀、一种反思,甚至是一种通往更深层次自我认知的途径。

评分

我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好奇,却又常常感到难以融入的人。我喜欢观察周围的世界,喜欢在人群中寻找那些与我有着相似频率的灵魂,但往往事与愿违。这种“偶尔寂寞”的感觉,伴随了我很多年,它有时会让我感到沮丧,但有时又让我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拥有一种独特的视角。这本书的名字,恰恰精准地捕捉到了我内心深处的这种矛盾情感。“给居住在孤寂城市中的你,和偶尔寂寞、独特的所在,以及想要得到慰藉的心情”,我反复念着这句话,感觉像是作者在对我说话。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解读方式,让我不再将孤独视为一种缺陷,而是将其看作一种成长的契机。我希望能从中看到关于如何在繁华都市的“孤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所在”的线索,以及如何在这种状态下,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慰藉”。我非常好奇,作者会用怎样的方式来描绘这种“慰藉”,它是一种外来的抚慰,还是一种内在的觉醒?

评分

在我看来,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藏着一个属于自己的“孤寂城市”,那里有我们不愿意轻易示人的脆弱,也有我们独自品味的喜悦。而“艺术”就像是这个城市里的一盏盏明灯,它们照亮了我们内心的角落,让我们看到了曾经忽略的美好。这本书的标题《艺术的孤独》一下子就引起了我的共鸣。我猜想,它应该是一本关于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通过艺术来对抗或拥抱孤独的书。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探讨艺术创作与孤独之间的微妙联系,艺术家是如何在寂寞中汲取灵感,又如何将内心的情感转化为动人的作品。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实用的建议,帮助我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方式,即使只是简单的生活片段,也能从中发现乐趣,获得慰藉。我希望它能够告诉我,即使身处“孤寂城市”,我们也能拥有“独特的所在”,并且在“偶尔寂寞”的时候,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庇护所。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那种淡淡的灰蓝色调,配合着简练的字体,仿佛就能感受到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气息。我是在一个阴雨绵绵的午后,偶然在书店的角落里瞥见它的。当时的心情,正好和书名所传达的那种“孤寂城市”、“偶尔寂寞”产生了某种共鸣。我迫不及待地翻开,虽然只是随意地翻阅了几页,但文字之间流淌出的那种疏离感与温暖并存的独特韵味,瞬间就抓住了我。我想,这本书大概是写给那些内心深处有着某种不为人知的情感的人们,那些在喧嚣都市里却感受不到丝毫归属感,那些独自一人在深夜里对着窗外霓虹灯发呆的人。它就像一个温柔的拥抱,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悄然出现,告诉你,你并不孤单,你的那些敏感、那些疏离,其实都拥有着一种独特的美。我无法想象作者是如何将如此复杂的情感,用如此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来的。我猜测,这其中一定承载着作者自身深刻的体悟和长久的沉淀。光是这封面和书名,就已经足够让我产生强烈的购买欲了,我相信,书中的内容一定会带给我更多的惊喜和触动。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这个信息爆炸、人际关系看似紧密的时代,我反而感到越来越孤独?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立刻就被它深深吸引了。“艺术的孤独:给居住在孤寂城市中的你,和偶尔寂寞、独特的所在,以及想要得到慰藉的心情”。这个名字仿佛是一个温柔的耳语,直接说进了我的心坎里。我猜这本书一定不是那种空洞说教的书,它更像是一次心灵的对话,一次关于孤独的深刻探讨。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如何在这种“孤寂城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所在”的答案。也许,它会分享一些艺术家在寂寞中所经历的挣扎与蜕变,让他们在孤独中找到了创作的源泉,也找到了内心的平静。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慰藉”,一种让我不再害怕孤独,甚至能够欣赏孤独的力量。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将“艺术”这样一个宏大的概念,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偶尔寂寞”的情感联系起来,并最终导向一种积极的、充满力量的“慰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