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很个人,也很政治。寂寞是集体经验,寂寞是一座城市。
如果你寂寞,这本书是献给你的。我们互为彼此的肢体。—《罗马书12:5》
寂寞的意义为何?要是我们不和其他人亲密接触,要怎么生存?我们是怎么和他人交流的?科技拉近了人们的距离,抑或只是将我们困在萤幕后方?
奥莉维亚.莱恩三十五岁移居纽约,发现自己日日夜夜生活在寂寞之中,寂寞带来的羞愧经验让她对寂寞愈来愈感兴趣,于是她开始透过艺术探索这座寂寞城市,在不同艺术家的作品与人生间穿梭自如,从爱德华.霍普的《夜鹰》到安迪.沃荷的时光胶囊,从亨利.达格的囤积癖到大卫.瓦纳罗维奇的爱滋抗议行动,莱恩进行驰神炫目的侦查,带我们了解寂寞的意义;作品不仅阐明寂寞的原由,更展现众人是怎么抵抗寂寞,重新获得救赎。
TheLonelyCity充满人情味,刺激读者省思,感动人心。这部作品讲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讲拉近人与人距离的事物,讲性,讲死亡,讲艺术的神奇魔法。TheLonelyCity颂扬寂寞这种奇异却美好的状态,虽然寂寞漂离人类经验的主要大陆,却紧依着生存本质。
『艺术办不到的事太多了,艺术不能让人起死回生,艺术不能修补朋友间的争执,无法治癒爱滋,无法停下气候变迁的步调。但艺术仍有出奇的作用,可以用它独特的方式在人与人之间协调,即使素昧平生,都能渗透并且滋养彼此的人生。艺术确实能够营造亲密,它有办法疗癒伤口,让人看清不是所有伤口都需要疗癒,不是所有疤痕都丑陋。
若我听起来太自说自话,是因为是我只是在说我个人的经验谈。我刚到纽约时粉身碎骨,虽然听起来很反常,但我不是因为遇见某个人或陷入爱河重拾作为一个人的完整感受,而是面对其他人创造的事物,借此慢慢消化体悟到一个事实,那就是感觉寂寞和渴望不代表一个人失败,只不过是一个人活着的证据。
大都市正在上演中产阶级化,人类的情感也一样,类似的同质化、白人化、麻痺效应。光鲜亮丽的后资本主义灌输我们一种观念,那就是所有难过的感受—举凡沮丧、焦虑、寂寞、愤怒—都是不安定的化学作用使然,有待矫正,但这些感受不过是对不公正架构组织的回应,或者换个角度看,用大卫.瓦纳罗维奇令人难忘的说法,就是所有尾随而至的悲伤和沮丧,让我们在一个租借来的身体里,对肉身和对服刑的原始本质做出反应。我不相信遇见某个人就是寂寞解药,未必如此,我认为能解放你的只有两件事:学会如何做自己的朋友,并了解很多折磨我们的事,其实都是影响力更深远的污名和排挤造成的后果,对此我们可以反抗,也应该反抗。
寂寞很个人,也很政治。寂寞是集体经验,寂寞是一座城市。至于要如何在寂寞之中栖息,没有规则,也没有必要感到羞耻,只要记得追求个人幸福不能当成借口,也不能盖过我们对彼此的义务。在这物化的世界,这个总是犹如地狱、真实而短暂的天堂,我们同舟共济,我们伤痕累累。最重要的是保持善良、团结、警觉,和一颗开放的心,因为我们从过去经验学到,感觉通常不会维持太久。』
名人推荐 《喔,艺术,和艺术家们》曾文泉
知名节目主持人、作家 谢哲青
「作者轻巧的笔下解析出艺术原生的本质正是寂寞,尤其在一座被切隔成大小不同单位的城市中,寂寞更显得灾情惨重。书中的篇章带领读者经过各种样貌的荒城,透过深刻地注视,辨别出自己与寂寞之间原来是一笔烂帐,不管是谁,都得概括承受。」-金钟编剧 吴洛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