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音乐童话2(全十册,附读小象)

绘本音乐童话2(全十册,附读小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翻开绘本音乐童话,一出出经典音乐剧在纸上舞台热闹开演!

★献给喜爱音乐与文学的孩子,十部最动人心弦的音乐童话!
★十位国际知名插画家联手诠释,献上丰富绚丽的文学与艺术飨宴!
★套书组合附赠《读小象READ TO ME》,以优美的声音搭配音乐剧的古典乐曲,为孩子朗读故事。

  《绘本音乐童话2》带领孩子进入全新的阅读体验。阅读不仅是眼睛所见、手所触摸,更借由耳朵所听,来提升心所思辨、身所感受。一出出让人百看不厌的经典剧作,我们邀请文字、插画和音乐合力演奏,让孩子透过细读文字、欣赏图画、聆听音乐,感受剧中角色丰沛真挚的情感,以及学会思辨人性黑暗与善良的真谛。

  本套书集结《杜兰朵公主》、《唐璜》、《三橘爱》、《费加洛婚礼》、《动物狂欢节》、《波西米亚人》、《吉赛尔》、《茶花女》、《浮士德》和《弄臣》,这十部广为流传的音乐剧、歌剧和芭蕾舞剧,多年来感动了无数大小朋友的心灵。我们使用深入浅出的优美文字将故事译写,搭配十位国际插画名家精心绘制的图画,并邀请专业的配音员为孩子朗读故事,相信孩子阅读后,可以自信大声的说:「啊,我终于知道音乐剧在演什么了!」。

  《杜兰朵公主》

  故事发生在一个不知年代的古老时期,有一位中国公主,她的祖先在昔日外邦入侵时遭受凌辱而死,为了雪耻复仇,她举办一场猜谜招亲大会。如果参加的外邦王子全部答对,将成为中国驸马,否则就得人头落地。一位叫做卡拉富的王子,藏匿身分姓名前来挑战成功,但公主却反悔了!于是卡拉富以自己的姓名为题,也要公主猜,如果公主能在第二天黎明前答对,卡拉富愿意任凭公主处置。公主为了知道谜底,竟然滥杀无辜,卡拉富愤怒难抑,上前揭去公主的冰冷面纱,并以热烈的爱融化公主冰冷的心。
 
  《唐璜》

  唐璜是西班牙的传奇情圣,英俊风流,总是周旋在不同女人之间。只要被他看上眼的,都想尽办法追求。他曾诱惑一名将军的女儿,并杀害她的父亲;也试图当着一名新郎面前,引诱新娘。此花心恶行,引起公愤,遭众人追缉。他逃进一座墓园,遇到了一尊石像,然而石像就是先前被他刺杀的将军。唐璜对于犯下的过错没有悔意,还邀请石像到家里共进晚餐。最后,将军石像伸手抓住唐璜,把他拖入冒着熊熊烈火的地狱深渊。

  《三橘爱》

  在一个不知名的神话年代里,某位童话王国的王子得了奇怪的忧郁症,如果继续下去,王子可能会因此而丧命。国王为此十分担心,而御医们也束手无策。偏偏就在此时,狠心的女巫也对王子下了诅咒,要他前去某个国家盗取三颗橘子,并且爱上这三颗橘子,追随这三颗橘子到天涯海角。

  经过一番努力,王子和随从顺利偷到三颗橘子,但在返回王宫的途中,经过一座沙漠,而三颗原本小小的橘子,也变得比人还要大!他越走越口渴,越走越累,随从首先忍不住,偷偷剥橘子,从橘子里走出一位公主;公主直喊着口渴要喝水,随从没办法,只好再剥开另一颗橘子,没想到又跑出另外一个公主;二位公主没过多久都因口渴而死去,随从吓得跑走了,而当王子剥开第三颗橘子时,里面也走出来一位公主,王子爱上了美丽的公主,并决心好好保护她,经过一连串阴错阳差的遭遇之后,王子与公主终于破解魔咒结了婚,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而王子的忧郁症也因此不药而癒了。

  《费加洛婚礼》

  这部作品可算是《塞维利亚理发师》的续集。在前部歌剧,公爵靠着费加洛的帮忙,成功追到美女罗吉娜,并与她结婚。而此剧一开始,费加洛即将和公爵的女仆苏珊娜结婚。但是「爱追美女、风流成性」的公爵却也喜欢漂亮的苏珊娜,不想让两人结婚。受不了公爵的死缠烂打,苏珊娜、公爵夫人和费加洛联合策划一场计谋,要好好教训公爵。两位美女互相假扮成彼此,由假苏珊娜引诱公爵,然后再揭穿此骗局。最后,公爵跪地苦求夫人原谅自己的不忠。

  《动物狂欢节》

  一年一度的动物狂欢节来临了!这可是一大盛事,所有的动物都准备好自己的拿手才艺,想在狮大王面前好好表现一番。急性子的鸵鸟是本次的主持人,负责掌控表演时间和现场秩序。节目内容尽管千奇百怪,却相当精彩:母鸡表演下蛋、驴子表演打滚、大象跳芭蕾舞「震」动舞台、一群小鸟示范织鸟巢、天鹅展现优雅的舞姿……甚至连祖先级的化石也来献上一段舞。狮大王非常满意这次的表演,大家尽情的歌舞玩乐,度过一个快乐的狂欢节。

  《波西米亚人》

  故事的主角是1830年代四位年轻穷酸的艺术家,他们挤在巴黎拉丁区一家公寓的破旧小阁楼里,每天除了寻找创作灵感外,倒也还乐天知命的过着贫苦的生活。其中穿插了两段动人的爱情故事,分别是诗人鲁道夫与绣花女工咪咪,以及画家马加罗与女售货员慕赛特这两对小冤家。咪咪与鲁道夫的相遇,可说是一见钟情,那是在耶诞节前夕的夜晚,咪咪到鲁道夫的住处借烛火,但因体力不支差点昏倒,两人情不自禁产生了爱意。但这段感情,终究因为贫穷和咪咪因病过世,而以悲剧收场。

  《吉赛尔》

  吉赛尔是位天真美丽的姑娘,住在一个纯朴的村庄。她很喜欢跳舞,准备在一年一度的酒神节上表演。有一天,一位年轻的伯爵阿尔巴特经过,被吉赛尔的舞姿吸引。他忘了自己有婚约的承诺,假扮成农夫,改名为劳伊斯;吉赛尔与他相恋,两人互许终身。酒神节来临,一个公爵家族正好经过村庄,与村民们一起同乐,欢喜庆祝。想不到,公爵的女儿正是阿尔巴特的未婚妻!阿尔巴特的谎言被戳破,吉赛尔过于震惊悲痛,离开了人世,被葬在森林深处的一座墓园。

  夜晚来临,墓园里的幽灵被月光唤醒,在森林游荡。这些幽灵生前是年轻的少女,但她们有着相同的遭遇——被不忠的男人抛弃。吉赛尔是其中之一。阿尔巴特来到吉赛尔的墓前忏悔,吉赛尔虽然悲伤愤怒,但还是原谅了他。可是,其他愤怒的幽灵却无法原谅阿尔巴特,一直追赶着他。吉赛尔用跳舞阻挡幽灵少女的追缉,帮助她深爱的男人逃离森林。

  《茶花女》

  薇奥丽是巴黎知名的交际花,她美得如一朵纯白娇艳的山茶花,许多贵族男士皆为她的美貌倾倒。在一个宴会上,薇奥丽遇见一位富农的儿子阿弗列德。阿弗列德的深情告白,打动了薇奥丽,她决定离开奢靡繁华的巴黎,与相爱的他一起在乡下生活。两人虽然幸福,却遭遇阻碍。为了维持家计,薇奥丽得变卖珠宝;阿弗列德的父亲反对两人相恋,认为薇奥丽的低微身世,让家族蒙羞。种种挫折,使薇奥丽悲伤的离去。

  阿弗列德为了追回她,来到巴黎,却发现心爱的女人已另结新欢,愤而当众羞辱她。薇奥丽心碎不已,生了重病。后来,阿弗列德得知她的苦衷,请求原谅时,却发现薇奥丽身体非常虚弱,像朵飘零的山茶花,倒在他的怀中,离开人世。

  《浮士德》

  上帝和魔鬼梅菲斯特下了一个赌注,赌学识渊博的浮士德博士能否抵抗魔鬼的诱惑,不随之沈沦慾望的无底深渊。魔鬼引诱浮士德签下出卖灵魂的条约:魔鬼愿意在人间当浮士德的奴仆,给他青春、财富、和权势,但浮士德死后必须与它到地狱,做它的奴仆。首先,浮士德得到了爱情,与梦中情人葛瑞仙相恋。可是女方的哥哥反对,在一场决斗中,被浮士德刺杀。之后,浮士德逃避爱情的沈痛,转而追求财富和权势。他替国王击退敌军,得到一大片土地和数不尽的金钱。但是浮士德发现,虽然他变得富有,却一点也不快乐;与魔鬼的契约,让他丧失了自己的灵魂,还做了许多坏事。浮士德向神忏悔,神原谅了他,把他带回天堂。

  《弄臣》

  故事发生在十六世纪的义大利。曼督公爵风流花心,流连于女色;雷果多是曼督公爵的弄臣,擅长拍马屁,深得主人喜爱。雷果多在外仗着公爵的权势,狐假虎威,但是一回到家,则变成仁慈的父亲,疼爱他的宝贝女儿吉尔达。

  一天,几位长期被雷果多欺负的贵族,绑架了吉尔达,献给曼督公爵。虽然雷果多成功救回爱女,但她已经爱上风流的公爵。雷果多无法接受,决定买通杀手,密谋杀害曼督公爵。吉尔达得知父亲的计谋,决定牺牲自己,挽救心爱男人的性命。当雷果多打开杀手装着尸体的麻布袋,发现里面竟然是自己的女儿,哀痛的放声大哭,但悲剧已无法挽回。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原着:卡洛戈齐(Carlo Gozzi, 1720-1806)


  卡洛戈齐是义大利剧作家,年轻时曾经从军,后来返回威尼斯,发表了数篇讽刺剧作,赢得幽默剧作家的名声。他支持传统的义大利喜剧,于1761年发表《三橘爱》喜剧,并借以嘲讽竞争对手卡洛哥尔多尼的法式剧作。这部喜剧使用童话题材,充满幻想和离奇的元素,相当受到观众喜爱。之后,卡洛戈齐创作一系利的童话剧,获得许多赞赏,《杜兰朵公主》是其中之一,德国着名诗人席勒亦将其译成德文。

作曲家 : 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   

  义大利作曲家普契尼,虽然一生只创作了十二出歌剧,但几乎每一出都是呕心沥血的杰作。他的三大歌剧早已成为全球各大歌剧院基本的戏码,而他如此受欢迎,是因为他不但以音乐作为表达情感的工具,还完全掌握了戏剧的要素。歌剧中为满足观众而设的通俗爱情场景,在普契尼的笔下,充满了强烈的音乐个性而不落窠臼。尤其他擅长由女性观点来创作,更常激起观众的强烈反应。普契尼是歌剧的爱情魔术师,他在音乐中注入了爱情,让音乐有了生命。   

  普契尼为了写作《杜兰朵公主》,总共花费了四年的时间,但他还来不及完成,就与世长辞了,但他一直到最后停止唿吸时,都还念念不忘要完成这部歌剧。最后是由他的学生根据他留下的36页手稿,补写出二重唱和最后一幕,才完成了全剧。

原着:达朋特(Lorenzo Da Ponte, 1749-1838)

  达朋特是义大利着名的歌剧作词家,也是一位诗人。他从小由神父收养,接受神职人员的训练,却因为无法严守教会纪律,好女色,且喜爱创作充满想像力的诗歌,被教会视为异教分子而逐出。他对文字极具天分,曾以教授拉丁语、法语、义大利语和文学维生,后来进入维也纳宫廷歌剧院担任编剧。达朋特和许多音乐家合作,其中最着名的是和莫札特合作推出的歌剧《费加洛婚礼》、《唐璜》和《女人皆如此》,被后人誉为歌剧史上的三大喜歌剧。

  只有当杰出的作曲家遇到杰出的作词家,才能激盪出伟大的歌剧,光有其中之一是不够的。达朋特的作词和编剧,替原着注入全新的生命力。他曾说过:「我就像是一个画家,试图用更鲜艳、更热情的色彩替戏剧上色,却让观众能打开不一样的视野!」

作曲家: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

  莫札特是音乐史上罕见的天才,从小他的父亲就苦心培养他各项音乐才能,并带着他和姊姊巡回欧洲各地,展现他们的音乐才华。莫札特四岁开始学琴,五岁作曲,六岁那年秋天,他受邀在奥国皇帝和公主前表演,只见他不慌不忙坐在钢琴前,举起小手弹奏出美妙的音乐,从此赢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莫札特短短三十六岁的一生中,竟创造出六百余首各种体裁形式的乐曲,直到今日仍深受人们喜爱,这样的纪录尚无人超越。

  《唐璜》是莫札特于1787年在布拉格完成的两幕歌剧,据说这位音乐天才在演出的前一天清晨,才熬夜完成这出歌剧的序曲,当时他要求陪在一旁的妻子不断讲故事、说笑话给他听,以免他抵挡不住睡眠的诱惑,因此这整部序曲是在十分愉快的气氛下完成的。

  《唐璜》主要取材自十四世纪西班牙传奇人物唐璜的故事,剧中巧妙地融入超自然力量的情节,并且特别重视人物心理的描写,每个角色都可被视为人性的典型,这出剧也为十九世纪大放光彩的音乐心理剧奠定了基础。

原着:卡洛戈齐(Carlo Gozzi, 1720-1806)

  卡洛戈齐是义大利剧作家,年轻时曾经从军,后来返回威尼斯,发表了数篇讽刺剧作,赢得幽默剧作家的名声。他支持传统的义大利喜剧,于1761年发表《三橘爱》喜剧,并借以嘲讽竞争对手卡洛哥尔多尼的法式剧作。这部喜剧使用童话题材,充满幻想和离奇的元素,相当受到观众喜爱。之后,卡洛戈齐创作一系利的童话剧,获得许多赞赏,《杜兰朵公主》是其中之一,德国着名诗人席勒亦将其译成德文。

作曲者:普罗高菲夫(Serge Prokofiev, 1891-1953)

  生于十九世纪末的苏俄作曲者普罗高菲夫,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父亲是一位农业工程师;母亲则是优秀的钢琴家,自然也成了他的启蒙音乐老师。他从很小的时候就在音乐上展露出不凡的天才,五岁时就能谱写钢琴小品,九岁时完成生平第一部歌剧。普罗高菲夫在1918~1932年间因政治因素流亡国外,在各国间巡回及创作,返国后便更确定将传统民族题材融入现代音乐的作曲风格。

  《三橘爱》传说是普罗高菲夫在逃亡的路上,根据义大利童话所构思的。剧中处处充满象征的意象,在荒谬可笑的童话情节中,流露着对政治、人生的辛辣讽刺。而剧中音乐的结构、节奏皆充满现代感,充分表现他现代主义的风格。

原着:达朋特(Lorenzo Da Ponte, 1749-1838)

  达朋特是义大利着名的歌剧作词家,也是一位诗人。他从小由神父收养,接受神职人员的训练,却因为无法严守教会纪律、女色,且喜爱创作充满想像力的诗歌,被教会视为异教分子而逐出。他对文字极具天分,曾以教授拉丁语、法语、义大利语和文学维生,后来进入维也纳宫廷歌剧院担任编剧。达朋特和许多音乐家合作,其中最着名的是和莫札特合作推出的歌剧《费加洛婚礼》、《唐璜》和《女人皆如此》,被后人誉为歌剧史上的三大喜歌剧。

  当杰出的作曲家遇到杰出的作词家时,才能激盪创作出伟大的歌剧,光只有其一是不够的。达朋特的作词和编剧,替原着注入全新的生命力。他曾说过:「我就像是一个画家,试图用更鲜艳、更热情的色彩替戏剧上色,却让观众能打开不一样的视野!」

原者/作曲家:圣桑(Camille Saint-Saëns, 1835-1921)

  圣桑生于巴黎,他六岁时开始作曲,十一岁便公开演奏,成为钢琴家。他靠着自己的学习和苦练,考进巴黎音乐学院,十七岁时便获得管风琴首奖。圣桑自1853年起,先后担任巴黎圣梅瑞教堂、马德莱娜教堂的管风琴师,李斯特称圣桑为「世界上最好的管风琴家」。他从1877年退休之后,便专心从事作曲、演奏自己的作品。他的音乐表现出机智细腻、幽雅又深邃的法国文艺精神。   

  圣桑的作品丰富多样,包括歌剧、钢琴曲、室内乐、管弦乐、独唱曲,甚至还有散文、诗等文学作品,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他的《动物狂欢节》乐器组曲,甚至成为孩子们专属的古典乐,其中「天鹅」一曲更成为大提琴着名的独奏曲。其他如大象、布谷鸟、袋鼠等动物也描绘得维妙维肖,让人听了都忍不住扮演起来呢!

原着:亨利米尔杰(Henri Murger, 1822-1861)

  亨利米尔杰是法国小说家和诗人。他的一生短暂且生活贫困,曾住在一个巴黎阁楼,和几位好友组成「饮水者」俱乐部(the Water-Drinkers),因为他们穷得买不起酒。他的着作主要是悲剧,并在悲伤、痛苦的情感中结合幽默。最着名的作品是《波西米亚人》,内容是依据自己的贫穷生活经历写成。

作曲家: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

  义大利作曲家普契尼,虽然一生只创作了十二出歌剧,但几乎每一出都是呕心沥血的杰作。他的三大歌剧早已成为全球各大歌剧院基本的戏码,而他如此受欢迎,是因为他不但以音乐作为表达情感的工具,还完全掌握了戏剧的要素。歌剧中为满足观众而设的通俗爱情场景,在普契尼的笔下,充满了强烈的音乐个性而不落窠臼。尤其他擅长由女性观点来创作,更常激起观众的强烈反应。普契尼是歌剧的爱情魔术师,他在音乐中注入了爱情,让音乐有了生命。    

  在普契尼的作品中,《波西米亚人》是旋律最丰富、戏剧效果最吸引人的一部,因此有评论家说它是普契尼最好的作品。全剧中虽然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伟大的英雄人物,却蕴含了最深刻平实的情感。然而,这出歌剧在1896年2月1日于义大利杜林首演时,得到的评价却相当残酷:「《波西米亚人》的音乐太肤浅,既不能留给听众深刻的印象,也不会在歌剧历史上留下重要的痕迹。」当时的乐评人大概想不到,一直到今天,《波西米亚人》还是最受欢迎的歌剧,而剧中鲁道夫与咪咪二个角色,则是歌唱家最钟爱的角色之一呢!

原着:歌提耶(Théophile Gautier, 1811-1872)

  歌提耶是法国十九世纪重要的诗人、小说家、戏作家和文艺批评家,其创作深受浪漫主义的影响,倡导「为艺术而艺术」。他反对文学艺术反映社会问题,主张艺术的价值在于其完美的形式,艺术家的任务在于表现形式美。除了文学创作,歌提耶一生做最多的工作是为报刊、杂志撰写报导和评论文章。这个机会让他接触上流社会,建立在艺术圈的人脉。他的文艺批评获得许多重视和肯定,在当时的文坛是具影响力的艺术评论编辑。

  歌提耶推崇浪漫芭蕾,在其创作的芭蕾舞剧中融入许多浪漫元素,最着名的剧作是《吉赛尔》,该剧由当时知名的舞者葛丽丝(Carlotta Grisi)扮演女主角。

作曲者:阿道夫亚当(Adolphe Adam, 1803-1856)

  提起芭蕾舞音乐,阿道夫亚当可说是独领风骚的当代大师。他蕴含诗意的创作、弹性多样的风格,带领芭蕾舞音乐到前所未有的境界。阿道夫亚当的父亲是音乐教授,他从小就接受良好的音乐洗礼,后来更受到当时父亲的学生哈洛德(Ferdinand Herold)的影响(芭蕾舞剧《园丁的女儿》作曲家),决心为戏剧创作音乐,并以二十岁不到的年龄,就为巴黎轻歌舞剧谱曲。终其一生为四十出歌剧、十四出芭蕾舞剧与无数出轻歌剧和轻歌舞剧创作了许多不朽的名曲。

  十九世纪前叶,欧洲兴起浪漫主义运动,这股风潮不仅影响当时的文学与艺术,也深深影响音乐。《吉赛尔》就是极具代表性的浪漫时期芭蕾舞剧,当时的作曲家阿道夫亚当、编舞大师朱利斯培罗(Jules Perrot)和尚可瑞里(Jean Coralli)以及剧作家兼诗人歌提耶(Theophile Gautier),都是浪漫时期的顶尖大师。《吉赛尔》完美的结合了诗、音乐与舞蹈,呈现极具深度、又发人深省的爱情世界,并将女性对爱情深沈的渴望,以及为爱奉献一切的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

  阿道夫在剧中所创作的音乐格调新颖,充满旋律美和戏剧性,充分体现浪漫主义的意境。他并首次在芭蕾舞音乐中使用以主题旋律贯穿整出戏剧的手法,后来芭蕾舞音乐纷纷仿效沿用。《吉赛尔》1841年在巴黎歌剧院首演,演出至今,依旧是芭蕾舞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剧码,而女主角吉赛尔也成为日后所有芭蕾舞女伶最终的目标。

原着:小仲马 (Alexandre Dumas, fils, 1824-1895)

  小仲马是法国剧作家、小说家,最着名的作品是《茶花女》。其父亲大仲马也是法国知名文学家,代表作有《三剑客》、《基督山伯爵》。小仲马是大仲马的私生子,因其特殊的家庭背景,年幼时常常被同侪欺负,这样的生活经历使他的作品中,常流露出对社会底层弱者的同情。小仲马的剧作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多以妇女、婚姻、家庭问题为题材,反应资产阶级社会的道德腐败。

  《茶花女》的灵感源于小仲马的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年轻时期的小仲马对巴黎交际名花玛丽.杜普勒丝(Marie Duplessis)一见钟情,两人热恋。但是,玛丽已经习惯了充满珠宝美酒、光鲜亮丽的奢华生活,身边也不时围绕着被她的美貌吸引的贵族男士。小仲马虽然深爱着玛丽,但无法接受她与其他男子来往,最后写了一封分手信,从此不再相见。后来,玛丽染上肺结核,咳血不止,于23岁的青春年华病逝。悲痛万分的小仲马创作了《茶花女》,并以玛丽最喜欢的山茶花为剧命名,纪念两人的爱情。

作曲者:威尔第(Giuseppe Verdi, 1813-1901)

  威尔第出生于义大利,有「义大利歌剧之父」之称。他一生创作了三十余出的歌剧,体现了音乐的热情、力量和戏剧性。他认为旋律是人类情感最直接的表现,声乐能够刻划人物,乐器旨在烘托气氛。

  威尔第从小就展现过人的作曲天赋,可是他的音乐之路却未因此比较顺遂。他曾经被米兰音乐学院拒绝于门外,也曾因为妻儿相继过世的打击,而一度消沈;不过这些都没有让他从此对命运低头,反而越挫越勇。1842年,史卡拉歌剧院演出《那布果》,演出之后让饱受奥国虐政的义大利同胞发自内心的认同,得以宣洩压抑许久的情感,群众为之疯狂喝采,威尔第也一夕成名。

  1851年到1852年冬,威尔第和第二任妻子朱塞佩纳(Giuseppina)暂居巴黎,他在那里碰巧看到小仲马的新作《巴黎茶花女轶事》。威尔第随即为这部戏剧谱写音乐。当《茶花女》在芬尼斯歌剧院首演时,由于当时找的女高音身材肥胖,根本不符合薇奥丽肺病缠身的形象,令人大失所望,票房也奇差无比。但是威尔第在得知首演失败后,说:「《茶花女》昨晚是个彻底的失败。这究竟是我的错,还是演员的错?时间会证明一切。」他重新修改了部分桥段,并找到恰当的女高音来演出,果然大受欢迎,《茶花女》从此也成为威尔第的不朽名作之一。

原着: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

  歌德是德语文学界最重要的大文豪。他最有名的一部戏剧,就是《浮士德》(Faust)。他耗费近一生时间,致力于这部剧作,历经六十年才完成。《浮士德》共有二部:1808年出版的「浮士德第一部(Faust I)」,和1832年于歌德死后出版的「浮士德第二部(Faust II)」。

  浮士德是欧洲中世纪传说中一位着名人物,常被引用在许多作品中,歌德的《浮士德》被视为德语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因为他赋予该角色深刻的人格寓意。

作曲者:古诺(Charles-Francois Gounod, 1818-1893)

  法国音乐家古诺出生于巴黎,自幼即具有音乐天分,他的音乐教育启蒙于钢琴家的母亲,很早就立志成为一位作曲家。成年后他先投入哲学的领域,然后才进入巴黎音乐院学习作曲。在入学的第三年,他以一部清唱剧初试啼音,得到罗马作曲大奖,得以赴义大利进修与欧洲各地游学。在这段期间,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的《浮士德》法文译本一直伴随着他,凡人被魔鬼诱惑的故事,深深吸引着他,他还曾造访歌德的故居,将《浮士德》改编成歌剧的念头就此兴起。

  返回巴黎后,古诺并未投入歌剧创作。他研读神学并进入修道院担任神职,直到决定放弃宗教生活后,他才开始积极创作歌剧。但由于这段摆盪在宗教与世俗的经历,古诺早期的歌剧创作还是摆脱不了宗教色彩,并不受一般观众欢迎。直到 1859年,他尝试改变路线,终于推出了《浮士德》,从此一鸣惊人。这部结合优美旋律与丰沛和声的歌剧,成为古诺至今最为世人所知的作品。其后,他的歌剧作品都真实传递各种人生的悲剧,剧情的特征、音乐表现的手法,成了法国歌剧的特色,对法国音乐发展有很大的贡献,他成为第一位真正将技巧、剧院、群众结合在一起的法国歌剧作曲家。

  古诺自己怎么看待《浮士德》这部作品呢?他曾说:「这是我最成功的一部剧院作品,但是否就是我最好的作品呢?我不能这么说。」他的《浮士德》歌剧版本,在人物的性格刻划上与歌德的原着有些出入,但是这没有降低它在法国歌剧史上的重要性。英国文豪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曾评述过古诺的《浮士德》:「在皇家歌剧院演出的戏码中,再也没有比这部歌剧更好的作品了」。这些话绝非夸大其词,因为在1863年到1911年间,《浮士德》每年都被列入英国皇家歌剧院(Covent Garden Royal Opera House)的剧码。由这点可知,古诺的《浮士德》在十九世纪的后半期,是多么受到欢迎与重视。

原着:雨果(Victor Marie Hugo, 1802-1885)

  雨果是19世纪前期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在法国文学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作家。他一生创作许多经典作品,涵盖诗歌、小说和剧本,其中最着名的是小说《钟楼怪人》和《悲惨世界》。雨果认为「浪漫主义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推崇创作的自由,不应模仿且不应受规则典范拘束。在此条件下,作者的才华能够充分发挥,以真实的情感描绘现实生活。《悲惨世界》即是浪漫与现实的结合,雨果从穷人被压迫的角度表达对政治、社会的不满;而在人物的情感刻划、剧情的精心设计上,流露出创作者的浪漫情怀和丰富想像。雨果的作品时常表现善与恶的对比,借以传达他的中心思想——用爱、善良和仁慈去改变社会。

作曲者:威尔第(Giuseppe Verdi, 1813-1901)

  出生于义大利,有义大利歌剧之父之称。他一生创作了三十余出的歌剧,体现了音乐的热情、力量和戏剧性。他认为旋律是人类情感最直接的表现,声乐能够刻划人物,乐器旨在烘托气氛。威尔第从小就展现过人的作曲天赋,可是他的音乐之路却未因此比较顺遂。他曾经被米兰音乐学院拒绝于门外,也曾因为妻儿相继过世的打击,而一度消沈;不过这些都没有让他从此对命运低头,反而越挫越勇。1842年,史卡拉歌剧院演出《那布果》,演出之后让饱受奥国虐政的义大利同胞发自内心的认同,得以宣洩压抑许久的情感,群众为之疯狂喝采,威尔第也一夕成名。

  《弄臣》是威尔第沈潜多年之作,取材自雨果的《国王取乐》(Le Roi S’Amuse),该剧仅上演一次,就因为部份情节影射当时的法国国王菲利普,而遭禁演。威尔第最初将这出歌剧命名为《诅咒》(La Maledizione),整个故事充满了复仇、诅咒、谋杀与讽刺。1851年,《弄臣》在威尼斯费尼契歌剧院举行首演。曾经有人质疑《弄臣》过度显露人性丑陋的一面,且剧末弄臣良心发现,却还是得遭受失去女儿的哀恸,这样的剧情一点建设性也没有。但威尔第却认为,人心本来就存有善恶两面,生命本来就不是单纯的选择。如此贴近人性的故事,使得这出歌剧上演以来,经历了一百五十个年头,掌声从来也没有停歇过。

绘者简介

克莉丝汀娜(Christina Rinalidi)


  1966年出生于义大利米兰。克莉丝汀娜毕业于米兰Brera美术学院后,继续进修插画、漫画和多媒体创作,自1989年开始她的自由插画家生涯,并于1992年担任美术和插画老师。作品曾多次入选「波隆那国际儿童书插画展」。

  克莉丝汀娜原本一向擅长运用炭笔和铅笔作画,为了完成这个以中国为背景的歌剧故事,她还特别下工夫研究京剧的造型、色彩,再配合她优雅流畅的线条,让整部作品充满了古典的味道。

安洁蕾蒂(Roberta Angeletti)

  1964年出生于义大利。在进入艺术学校修习绘画及雕刻前,她曾经担任教职。1995年时,决定成为一位专职的插画家,专注于为孩童们创造更多更好的作品。她擅长的技法是使用混合粉性蜡笔和水墨,再辅以刮擦的技巧,露出多层次的线条和色彩,让色彩浓厚的画面布满生动的肌理纹路,显得张力十足。安洁蕾蒂的作品风格独特,特别受到儿童的欢迎,曾入选「波隆那国际儿童书插画展」和「联合国儿童救援基金会(UNICEF)最佳选书」。

  对安洁蕾蒂而言,每一本书都像是一个盒子,身为一个绘者,她会想尽办法填满这个盒子。有时拿出来一点,有时加一点点进去,直到她装满了想装的东西。在她的巧笔之下,翻开《唐璜》这本书,你彷彿打开了一个充满热闹画面与生动角色的惊喜宝盒。

高达辛丝嘉(Elzbieta Gaudasinska)

  1943年出生于波兰,毕业于华沙美术学院。高达辛丝嘉擅长混合使用水彩和色铅笔,不但在欧洲插画界享有盛名,她的作品更受到各项插画展的肯定,包括「布拉迪斯国际插画双年展金苹果奖」、「波茨纳儿童视觉艺术大奖」,也曾多次入选「波隆那国际儿童书插画展」、「来比钖国际书展」、「加泰隆尼亚国际插画双年展」和「波兰出版人展」。

  在本书中,高达辛丝嘉再一次用可爱逗趣的彩笔,如阳光般灿烂的调色盘,为读者们创造出一幕幕如夏日般,充满活力的画面。在她精心的构置下,每一个角色的造型、服装,甚至背景的花纹都丝丝入扣,彷彿一组和谐的管弦乐团,正一起演奏美丽的童话组曲呢!

莎特拉(Isabelle Chatellard)

  法国插画家,毕业于里昂Emile Cohl应用美术学校,现为专业插画家。她曾经获得1997年「布拉迪斯国际插画双年展(BIB)金苹果奖」,并曾经三度入选「波隆那国际儿童书插画展」。她的作品除了在法国之外,还在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出版,都获得极大的赞赏与肯定。

  她最擅长使用的媒材是压克力及粉彩,并喜欢利用各种媒材不同的特性,混合出有趣的效果。莎特拉现在居住在法国萨尔瓦,阿尔卑斯群山包围下的一个小木屋里,只要由窗子往外眺望,就能看到全欧洲最高的白朗峰,而她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尽情发挥及创作。

瓦伦提尼(Pia Valentinis)

  毕业于义大利赛洛艺术学院(G. Sello National Institute of Art)。她擅长使用色铅笔,画风活泼明亮,曾多次入选「波隆那国际儿童书插画展」,而与格林文化合作的《英雄不怕猫》与《说故事的人》,更分别获选「加泰隆尼亚国际插画双年展」以及「布拉迪斯国际插画双年展」。

  瓦伦提尼画风简洁明亮,笔触清晰有力,一反色铅笔清柔淡雅的质感,使人印象深刻。她利用色铅笔混合时较清晰的触感,加上色系的调配,使得画面中处处闪动光影。这些闪烁不已的幻影,为画面增加几分异常的气氛。瓦伦提尼一向擅长表现动物,笔下动物造型简要,却颇能传达神韵,同时由于她能掌握动物最切确的身形,加上五官的画龙点睛,使动物显得既有趣又生动。

贝诺许(Benoit Chieux)

  1969年出生于法国,从小在美丽的山城小镇中成长,映入眼底皆是大自然变化无穷且又神祕的色彩,为他的创作生涯埋下优良的种子。于1990年作品首度入选「波隆那国际儿童书插画展」,即令欧洲插画界与各出版商眼睛为之一亮,成为备受瞩目的插画新星。在创作上总是不甘于沿用单一技法,无论是水彩、粉彩、色铅笔或是蜡笔,都能灵活运用。贝诺许往往在面对一个新的故事时,就舍弃上一次的画风,创造新的视觉感受,而使他历年来的作品展现迥然不同却屡获好评的多变风格。

佛米娜(Victoria Fomina)

  佛米娜毕业于莫斯科建筑学院,却对插画情有独钟。她才七岁时,爸爸妈妈就带她到艺术学校去上课。小佛米娜不像其他同龄的同学,总是画些简单的东西,她喜欢为严肃的主题设计复杂的构图,像是普希金的诗集。佛米娜创作不辍,作品中满溢奇幻的想像力与华美的色彩,曾获「贝尔格勒金羽毛奖」、「图书艺术奖」等。

玛拉赛芮(Mara Cerri)

  义大利新秀插画家玛拉赛芮毕业于乌宾诺艺术学院动画所。她将创作视为是一种二度体现,因此她不会只是照着故事情节逐一画出,大多时候,她会加入自己的创意,并将自己的感受与外在世界结合呈现。

  在《茶花女》中,玛拉赛芮以她擅长的抽象技法,细腻的揣摩威尔第的悲剧故事,背景随着故事有着多层次的变化。当薇奥丽高兴时,蝴蝶也随着她雀跃飞舞,当薇奥丽无法向爱人道出真相时,她的裙摆幻化成深锁的囚笼。玛拉赛芮确实画出了属于她自己的薇奥丽。

伯特(Alexis Bert)

  1978年出生于法国的里昂,在当地的艺术学院研习绘画技巧,毕业后决定当一位专职的画家。伯特的艺术天赋展现在不同的艺术领域,除了绘画之外,摄影、版画都是他的专长,他也曾为许多独立唱片公司设计CD封面。

  在《浮士德》这本书中,伯特运用刮画的技巧,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呈现了类似版画的立体效果。全书以暗红色调铺陈,暗示浮士德所面对的慾望与诱惑,成功营造出这场上帝与魔鬼的赌局中,危险又具吸引力的氛围。

亚莉珊卓(Alessandra Toni)

  义大利插画家亚莉珊卓最初是以设计展露头角。她曾替历史悠久的建筑物与现代化的商业大楼从事室内设计,也替大楼外部进行彩绘与装置艺术,她并替知名化妆品牌设计产品包装,至于童书创作则是近几年才开始接触的。亚莉珊卓本身很喜欢童书,遇到熟悉的故事,她会依据童年的回忆来重现故事中人物角色的表情、动作。除了利用色铅笔做画之外,她也把彩绘上常用的喷枪技法搬到画纸上,呈现出迥异于其他插画家的画风。饱和的色彩与调和的光影,亚莉珊卓就像是魔术师般,拿起画笔,所有的景色与角色都活了过来。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