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一藝:巨匠的技與美6

一心一藝:巨匠的技與美6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技藝
  • 匠心
  • 藝術
  • 設計
  • 繪畫
  • 工藝
  • 美學
  • 文化
  • 大師
  • 創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心一藝:巨匠的技與美》第六輯收錄十五位匠師的深度報導,包含文化部文化資産局指名之文化資産保存技術及其保存者,囊括土水修造、大、小木作、石作、彩繪、鑿花、剪黏泥塑、石闆屋、泰雅織物修復、造王船等技藝。本書不隻介紹匠師的生命曆程、師承流派與生活知識,並從中發掘、記錄匠師的技術、藝能,以及其值得學習的人生經驗,期能藉此保存並推廣無形的文化資産概念,並彰顯颱灣人「頂真」的工藝精神。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序 ◆ 好工夫,就是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施國隆

李清海 ◆ 土水修造技術/硃禹潔撰文
陳楠雄 ◆ 土水修造技術/姚嵐齡撰文
吳通壽 ◆ 土水修造技術/姚嵐齡撰文
洪水來 ◆ 大木作技術/硃禹潔撰文
陳錫璋 ◆ 小木作技術/黃秀蕙撰文
石地發 ◆ 石作技術/陳磅礴撰文
陳敦仁 ◆ 彩繪技術/莊竣傑撰文
鄭楠騰 ◆ 鑿花技術/郭漢辰撰文
王武雄 ◆ 剪黏泥塑技術/黃秀蕙撰文
陳世仁 ◆ 剪黏泥塑技術/黃秀蕙撰文
鄭盛宏 ◆ 剪黏泥塑技術/黃秀蕙撰文
杜蘭胞 ◆ 排灣族傳統石闆屋建造技術/郭東雄撰文
卡拉瓦.阿入拉的恩 ◆ 魯凱族傳統石闆屋建造技術/郭東雄撰文
尤瑪.達陸 ◆ 泰雅族傳統織物復原技術/趙慧琳撰文
王旭輝 ◆ 造王船技術/黃淩霄撰文

附錄I ◆ 文化資産保存技術及其保存者
附錄II ◆ 參考書目
附錄III ◆ 匠師作品參訪地圖
 

圖書序言



好工夫,就是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施國隆


  如果說,「熟能生巧」是對工匠的美言,「巧則成藝」當是對文化資産保存技術保存者的禮贊瞭。

  過往社會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如今身懷一技之長的匠師,經長時間的實作經驗積纍,洗鍊齣卓絕的工夫,同樣能揚名於世。他們起初固然是為提供傢庭溫飽,但認真打拚、「閤主人意、對得起良心纔是好工夫」的職場態度,使得工夫成技藝,這就是颱灣文化資産中珍貴的寶藏,亟待保留傳承。

  文化部文化資産局自2011年迄今,持續齣版「傳統匠師」係列專輯,希望以深入淺齣的行文、搭配豐富的照片,忠實記錄匠師的生命曆程,讓讀者一窺匠師的習藝過程、匠藝經驗、專業工法以及作品賞析,進而瞭解工藝背後的職人智慧。

  《一心一藝:巨匠的技與美6》收錄15位匠師的專訪:土水修造有以澎湖硓石為建材的吳通壽、活躍於東部的廟宇建造師陳楠雄、以一手完美脊綫稱道的李清海;木作有深耕金門的大木作司阜洪水來、以快手製鬥而有「鬥仔璋」之稱的陳錫璋;剪黏泥塑則記錄陳世仁、鄭盛宏、王武雄的專訪,即使是同一門技藝,也可透過造形、配色等不同風格設計,形塑齣三位匠師各自的美學觀。

  而傳統建築的細部施作如鑿花、石作、彩繪等技術,分彆介紹鄭楠騰、石地發以及陳敦仁,不論所經手的媒材是木頭、石材還是顔料,他們為此投入的專注與精力皆在各自的領域中獨樹一幟;屬於民俗文化一環的造王船技藝,從小與澎湖海洋為伍的王旭輝以造真船的認真態度,經手每一艘要獻給神明的王船,因此其作品皆能下水試航,讓人印象深刻。

  原住民族文化資産傳承也是本局積極保存的項目,如石闆屋建造技術方麵,分彆專訪排灣族杜蘭胞及魯凱族的卡拉瓦.阿入拉的恩。從年近八十的杜蘭胞自述可以體悟到,傳統石闆屋的建造是維係部落嚮心力的重要大事;而卡拉瓦.阿入拉的恩更積極復振部落重返石闆屋文化的麵貌。要找迴自己族群麵貌的初心,同樣也在泰雅族的尤瑪.達陸身上看到,她迴歸泰雅傳統編織技藝,緻力復原泰雅族的傳統織物,讓族人明白「我是誰」的認同問題。

  隨著社會變遷以及匠師的凋零,不論是傳統技術還是技藝精神,都漸漸流逝。然而從受訪的匠師傳述中,會感受到他們依舊本著「好工夫就是對得起自己的良心」的信念,即使手製過程可能不敷時間與金錢的成本,依然以嘆為觀止的技藝,做齣品質優良、「閤主人意」的作品。

  誠摯的職人精神以及對傳統工法的堅持,匠師們終其一生的付齣,正是我們想要盡力留存的珍寶。
 

圖書試讀

陳敦仁 彩繪技術:筆筆精髓有神的廟宇彩繪師
 
莊竣傑
 
「學有起」(有學成),這是彩繪薪傳大師陳壽彝對陳敦仁彩繪功力的肯定,這句話在方言中代錶極度的贊賞,指的不僅是學會傳統彩繪這門技術,甚至將彩繪的精髓加以融會貫通後獲得技術上的昇華與通透。
 
近年陳敦仁成立瞭「敦仁傳藝彩繪有限公司」,其團隊組成以傢族成員為主,承接國內大小古蹟工程施作及修復工程,如彰化元清觀、慶安宮、孔廟、魏成美公堂、賴氏宗祠等,近期的代錶作為南颱中城隍廟。其精湛的手藝,頗受外界好評。
 
彩繪世傢 潛移默化
 
陳敦仁齣身於傳統彩繪世傢,從祖父陳萬福起已從事彩繪工作,父親陳穎派(人稱「派司」)更是中部地區知名的傳統彩繪匠師,因此對陳敦仁而言,從事傳統彩繪工作可說是再自然不過。
 
陳敦仁自國小6年級開始,每年的寒暑假,父親陳穎派都會要他來當「雜仔工」(打臨工),幫忙倒水、掃地,給他賺取一些零用金的機會。直到16歲國中畢業後,他纔正式進入彩繪現場的工地當學徒。
 
陳穎派授徒有一個習慣,即喜愛將學徒直接帶到工地,「現場手把手地教」,這種「邊做邊學」的教學模式對陳敦仁影響頗為深遠,以緻後來他更重視「實際工地施作」的經驗。鹿港天後宮是當時陳敦仁首次上工的地點,如今鹿港天後宮左右迴廊的樑枋彩繪雖被厚重的油煙附著,但仍然能隱約看見30年前陳敦仁的起步之作。
 
見賢思齊 積纍深厚功力
 
陳穎派底下的學徒一般是遵照傳統的習俗,通過「3年4個月」的訓練後纔能夠齣司,但陳敦仁較為不同,他屬於「老父教子」(父親傳授於子),因而陳敦仁並沒有一般學徒必須盡快齣司、謀取生計的壓力,於此他在陳穎派身旁當學徒的時間就超逾10年光載,也因此纍積瞭深厚的彩繪基本功。
 
學徒的學習內容舉凡打雜外,最重要的就是現場臨摹,有時也會參考《馬駘畫稿》及《芥子園畫譜》中的架構與態勢,但最重要的是絕對不能依樣畫葫蘆般地照抄。陳敦仁自豪地說:「厲害的畫司,稿都在這裏(腦海中)瞭,所以你去看彆間廟,我們傢的彩繪絕對不會有一模一樣的。」除此之外,陳敦仁也會參考同業的彩繪作品,若看見優秀的構圖與用色,則會默默記下,再加以改良,但又不失其個人的彩繪特色與風格。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