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典藏:近代艺术大师的致命吸引力

美感典藏:近代艺术大师的致命吸引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近年来台湾的艺术发展,多着眼于台湾观点的地方艺术史整理,以致于跨领域、跨文化而具国际观的关键性人文基础,略显不足。

  本书以专业艺评的观点切入探讨一些美学品味与收藏展示等较特殊的实例,列举多名近代着名的艺术家或艺术画作进行抽样化又具启发性的深入探讨,包含:重新探讨「全方位的艺术家」──达文西;〈蒙娜丽莎〉变奏作品分析;毕卡索的自画像在肖像画发展史上的地位;残酷写实的英国表现主义画家──培根;维也纳先锋派领导者──克林姆对「新艺术」(Art Nouveau)的影响等,共收录15篇文章,期望能为国内已逐渐升段的艺文社会,带来一些美感启示的另类思考,让读者透过文章的剖析,领略艺术所带给我们的美好享受与喜悦。

本书特色    

  *作者为台湾第一位艺术评论博士、台湾美术院院士、圣彼得艺术顾问与专案研究中心创办人,其深入浅出的笔触,适合逐渐成熟并重视艺文生活的台湾社会读者。

  *引领读者理解梵谷、卡萝等艺术家的素养,与其艺术品蕴含的美感。感受这些大师的唿唤,解密他们的独特吸引力。

名人推荐

  谢里法 《紫色大稻埕》作者/艺评人
  林明哲 山艺术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收藏家
  郑功贤 《财讯》双週刊主笔/《典藏》杂志前总编辑
  联合赞誉推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曾长生 Pedro Tseng


  台湾第一位艺术评论博士,台湾美术院院士,圣彼得艺术顾问与专案研究中心创办人。

  曾就读政大外交研究所、西班牙皇家外语学院、纽约普拉特艺术研究所、纽约大学艺术博士班、台师大艺术评论博士。曾任驻西班牙大使馆、外交部礼宾司、拉丁美洲大使馆。
曾任教于台湾艺术大学、淡江大学,现任教于世新大学,并为台湾美术院院士。

  着有《俄国艺术实验》,《罗马式建筑艺术》,《拉丁美洲现代艺术》,《李仲生卷》,《致命的美感》,《超现实主义艺术》,《另类现代》,《台湾超现实风绘画》,《西方美学关键论述──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后现代》,《禅与现代美术》等专书四十余种。学术论文发表三十多篇,其他艺术文化论述专文发表四百多篇,并曾举办多场个展。
 

图书目录

序 从生之慾到致命的吸引力 
 
Chapter 1   达文西的世界──称他是人物画家,就太不了解他了 
Chapter 2  〈蒙娜丽莎〉变奏作品分析──曾长生访谈录 
Chapter 3  克林姆的分离派及他的「爱与性」、「生与死」 
Chapter 4  艺术与科学的谋合──探艾雪的几何魔幻艺术 
Chapter 5   「荒谬」与「魔幻」──拉丁美洲创造幻觉的力量 
Chapter 6   义大利最知名的现代派大师──奇里哥作品的真伪 
Chapter 7   毕卡索的自画像──肖像作品透露了他一生的爱情玄机 
Chapter 8  梵谷与高更的灵魂对决 
Chapter 9  悲壮的卡萝──二十世纪最引人争议的女画家 
Chapter 10 培根的残酷写实──透视人类心灵深处的不安 
Chapter 11  引人争议的乡土画家霍帕──透过光影描述现代人的疏离感 
Chapter 12  大师的老人痴呆症──引人争议的德库宁晚年作品 
Chapter 13 人物收藏家──普普大师安迪.沃荷的美学观 
Chapter 14  卡通漫画式艺术对话──李奇登斯坦为现代文化留下美好见证 
Chapter 15  大卫.拉夏培尔──超现实摄影的第三代大师 
Chapter 16  电影中的艺术家──从梵谷到毕卡索 
 
主要参考资料

图书序言



从生之慾到致命的吸引力/曾长生

  
  据称,梵谷在世的时候,一生仅卖过一幅画,而且还是由他弟弟迪奥于幕后促成的,可是到了一九八七年,他的一幅〈鸢尾花〉,竟在拍卖公司售得五千四百万美元,一九九○年他的画像作品更卖到八千二百五十万美元。墨西哥的女画家芙丽达.卡萝(FridaKahlo),虽然在世的时候作品即开始被人收藏,她的自画像一九七九年在苏富比公司纽约拍卖场曾以四万二千美元售出,不过到了一九九五年,她的另一幅同类作品〈与猴子及鹦鹂一起的自画像〉,己售达五百万美元。梵谷无疑是当今国际艺术市场上价位最高的画家,而卡萝则为画价最贵的女画家。
  
  梵谷与卡萝的作品价位何以如此高昂?基本上来说,那是出自市场供需与艺术品味的问题。或许有人会说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不一定也同时具有经济价值,在古时候或是某些社会制度下,艺术品具有某种「使用价值」,它能为佔有人带来愉悦,或是做为某种报偿,但并不具备市场上的交换价值。然而在资本主义的社会中,艺术品已成为投资的对象,这已与投资在不动产的商业行为,没有什么不同。当审美的附加价值增了,于是特定的作品与特定的艺术家,其吸引力也就自然上升,当其吸引人的程度升高,需求度也跟着提升,在「物以稀为贵」的情况下,其市场价值即相对地大为增加。
  
  经济学家也使用「品味」(Taste)这个字,因为消费者的品味显然会影响商品的需求形式与趋向,在自由资本主义社会中,消费者的品味往往是难以捉摸的,而市场上的艺术品味,更是需要时间去培养与开发。不过,艺术品是一种奢侈的商品,许多有品味的潜在买主,必须等待他们有足够的财富后,才会进入市场,他们也很少有此方面的交易经验,当他们有一天一旦进入市场,必然需要借助于此方面的专家意见及专业资讯。
  
  一般艺术品投资专家总认为,在艺术市场进行投资时,最重要的考虑是做长期的展望,主要的问题乃在了解:有那些艺术家具创新精神?又有那些艺术家在艺坛具影响力?那些艺术家的作品除具视觉上的诱惑力外,尚带有智慧性的挑战内容?这些都是考虑一个艺术家是否有投资潜力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都需要经历长时间的考验。
  
  谈到艺术品味的高下,则取决于特定艺术家的素养与特定艺术品的美感,一般东方人也许会认为,性情中和而行为方正规矩的圣哲很美,但是在西方人的眼中,艺术家却是热情似火又充满嫉妒心,少有理性而多倾向于偏执,他们均强调丰富的想像力。艺术家多半具有一些异于常人的个性,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在道德上的脱轨,均能为一般人所谅解。知名的艺术家就如同一颗随时会引爆的炸弹,将他的才华化成火花,散播到四面八方去,有时他不但会威胁到四周的人们,甚至于还会危及到他自己的生命。这也就是说,艺术家的生命相当具冒险性,此种危险不仅要由他们自身来承受,有时还会波及到他人的身上。
  
  《生之慾》的主人翁梵谷,他身上的冒险性,是一串连事先无法预估的激烈反应,也可以说是一团在心灵中燃烧的烈火,梵谷有一种原始的生命力,他那特异的性格与独特的个性,也就是他那炽热燃烧的创作原动力,这也正是他吸引观者的地方。许多艺术家都想要登上梵谷船,但是却很少有人愿意去经历一下梵谷在世时被人忽略的经历。
  
  毕卡索生前是一位本世纪最具爆炸性又危险的浪漫英雄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幻想型的文化豪杰,他的视觉创造力与强有力的顽童般造形,乃至于他在私生活中的暴君形象,均相当吸引人们的注意。这个「神圣怪物」(Sacred Monster),他那超道德的描绘形式与想像力,更是一般大众所难以理解的。
  
  至于卡萝,她被公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女性艺术家之一,她在女性文化史上的地位,几乎形同偶像,她的自白告解式作品,充满了生理痛苦、屈辱及坚忍的象征讯息,这正符合了二十世纪末期各种个人异端邪说当道的局面。尤其是她那激烈的自我残害陈述方式,使许多艺术家将她的作品视为,在一个家长制主控的世界里,女性挣扎奋斗的象征。她自由游走于两性之间,结交了许多爱慕她的人,其中包括俄共名人里昂.托罗斯基(Leon Trotsky)及知名女星多罗.德莉奥(Dolores DelRio),这使她的魅力有增无减。有人甚至于认为,她的作品结合了智慧、性感、严肃、悲惨与自恋情结,使她有如当代的普普明星,当今美国摇滚乐巨星玛丹娜,居然还成为她最伟大的仰慕者之一,也就自然不会让人感到惊讶了。
  
  大多数的残酷艺术悲剧是被人们所容忍的,「悲剧」的形成,并不是出于主题,而是来自表现的方式。当一件艺术品的真正悲伤效果被观者找到时,观者的同情心一定会被唤起,这种真正的痛苦通常会与审美的激动景象混合在一起,而赋予了它悲伤或怜悯的色彩。此种悲剧情感必然是相当复杂的,它包含了一种能压倒痛苦的愉快因素,在我们的愉快中间一定有一种显然的委屈与悲哀,这种令人感到内心恐惧或悲哀的魔力,会赋予这些复杂感受以深度的辛辣味。凡所描述的经验愈恐怖,那用来转化它的艺术,也就愈有力量,忍着满怀的委屈、辛酸、痛苦,仍然肩负着重担默默往前走,挣扎着继续前进,不停的往上爬,这是一颗高贵的心灵、高贵的悲哀,它赢得了我们的同情心,可以说是悲剧的主要魅力所在,那也正是梵谷与卡萝的作品具有致命吸引力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台湾的艺术发展,多着眼于台湾观点的地方艺术史整理,以致于跨领域、跨文化而具国际观的关键性人文基础,略显不足。艺术环境如要升级,艺术社会的首务必须加强:不同层次的美学思维论述,艺术相关专业的整合与分工,以及重视专业艺评的投入。
  
  至于一般大众的艺术素养有否提升?博物馆与美术馆虽然也引进了一些东西方名家的展览,宣传报导「狂喜如风」,相关论述也「回音游走」于艺术圈,然而,观众「美的感受」并未「深入灵魂」,社会人文素养更未曾留下多少「美的印记」。而《美感典藏》的诞生,希望能发挥一点抛砖引玉的效果,此书分为两部分,是就美学品味与收藏展示等较特殊的实例,进行抽样化又具启发性的深入探讨。这些专文大部分于过去二十年,在国内各美术杂志上分别刊载过,如今将其中较精彩的二十八篇撰文集结成专辑,分为两册出版,期望能为国内已逐渐升段的艺文社会,带来一些美感启示的另类思考。

图书试读

【Chapter 3】克林姆的分离派及他的「爱与性」、「生与死」
 
被公认为维也纳先锋派领导者的克林姆(Gustav Klimt, 1862-1918),乃是最能表现十九世纪末期浪漫、精致而颓废情调的画家。克林姆的画作多以情慾描摩为主题,然而透过其精心设计的构图、贵族式的装饰风格、美丽的镶嵌式图案,赤裸的情慾乃昇华成优雅的艺术,克林姆也因此成为雅痞的宠儿。但他广受欢迎的最基本原因,恐怕是一种超越时代的末世纪氛围在运作:从十九世纪末期的维也纳,到现代的台北。

很少有艺术像古斯塔夫.克林姆的作品那样,在国际所获评价如此多样而戏剧化。在其有生之年,虽然他曾是奥地利艺术圈的崇拜偶像,也同时在国际上享有奥地利最重要艺术家的荣耀,不过能真正了解他作品的人并不多。在他死后,他的名字曾一度被人们所遗忘,直到一九六○年代,世人又重新对他发生兴趣,很快即兴起了一股名副其实的克林姆热潮,此热潮迄今仍然未见消退。

世纪末美术之都维也纳诞生的大画家克林姆,生活在灿烂的世纪末维也纳艺术氛围中,最能够敏锐表现出一个时代的终结与另一个新世纪出现的胎动中流露出来的特殊气象,创造出甜美、优雅、富丽而繁盛的绘画之美。克林姆在美术史上,是维也纳分离派大师。在他去世后将近九十多年的今日,他成为人气最高的名画家之一,绘画作品受到高度赞美。克林姆一生都在描绘人间男女之爱、女性肖像以及向往自然生活的风景,〈吻〉是他最着名代表作之一,他的许多绘画都刻画沉醉于爱与女性祼体的情爱世界。

古斯塔夫•克林姆是现代主义的代表。这位艺术家和他的同伴共同塑造了二十世纪初期,并且为维也纳留下深刻的美学历史记忆。维也纳在十九和二十世纪间是奥匈帝国的宫廷城市,并和巴黎、伦敦和慕尼黑并列为欧洲的精神中心之一。维也纳分离派画家(Viennese Secessionist)以克林姆与席勒等人为主。重视艺术创作的「分离派」,从内容到形式的「实用性」与「合理性」,强调风格上发扬个性,尽力探索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式样。「分离派」曾经广泛地应用在绘画、设计、建筑、家具上,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就是「新艺术」(Art Nouveau)。最欣赏这些改变的是嬉皮、雅痞、新新人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