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描述
台北市立美术馆将为开启台湾1970年代报导摄影先河的摄影家王信举办大型回顾展,以「另一种目线」为名,由馆方策展人雷逸婷担纲策划,以王信作品计画与创作时间为轴,邀集其自1970年代以来各个阶段具代表性的14个主题与系列,展现她近50年的创作探索与成就。为能理解创作脉络与理念,展览也包括作品导言、搭配文献纪录的艺术家大事纪、作品多媒体及纪录片,展览希望传达王信个人的着眼取向和视角,并展现其摄影观与行事风范。 王信相信,「映像也是一种语言」。相机对她而言,不只是记录的工具,也是表现的工具。她以人道关怀为出发,为少数原住民文化与台湾城乡庶民文化的消逝做见证,传达不同文化差异应予尊重的观点。她重视影像表达的叙事性,硬调子的黑白映像有着沉郁孤寂的质感,以及准确而温暖的情感。作品在粗粒子、暗色调的摄影质感中,除了兼具报导与创作,蕴藏其中的是对于人性的挣扎与期许。王信的作品大致分为两个类型,一类是主题严肃且意图明确的系列报导摄影;另一类是美术摄影,强调主观的剎那间印象,属于个人感性与唯美的生活美学。从各个时期的摄影作品中,无论是理性出发与社会关怀,或是充满意念与象征性的情感表达,可以察觉摄影家也置身其中,包括拍摄时的意图与动机,镜头背后的意涵,以及面对被摄者的态度与观点。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presents “Line of Vision,” a major solo exhibition of pioneering documentary photographer Wang Hsin. The exhibition, curated by Yi-ting Lei, encompasses 50 years of exploration and achievement. It is arranged chronologically according to 14 themes reflecting various stages of Wang’s career, from the 1970s, when she first rose to prominence in Taiwan, to the present. To provide context to the works, the exhibition includes introductory texts, printed documentation, a timeline, a multimedia presentation and a documentary film, conveying Wang Hsin’s unique visual orientation, her philosophical beliefs about photography, and her personal character. “Images are a kind of language,” Wang Hsin believes. For her, the camera is not merely a documentary device, but a tool of expression. Motivated by care for human beings, she has set out to bear witness to the endangered cultures of indigenous people and the common folk of city and countryside alike. She seeks to communicate the need to respect the differences among cultures. Likewise, she treasures the narrative nature of photographs. The hard tone of her black-and-white images has a melancholy, lonely quality and a precise yet warm feeling. Her works possess both documentary and creative value. Within their coarse granularity and dark hues lie the struggle and hope of humanity. Wang’s works may be broadly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One is documentary images with serious themes and clear purposes. The other is fine art photography, expressing a life aesthetic of personal feelings and beauty. In her photographs from every era, whether made with a rational approach motivated by social concern or an emotive expression brimming with thought and symbolism, we can sense the presence of the photographer within them – her intentions and motivations, the meaning that lies behind the lens, her attitude and her viewpoint regarding her subjects.
《凝视与流变:当代摄影中的叙事重构》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当代摄影艺术发展脉络与美学转向的学术专著。它并非对某一特定摄影家的回顾或对单一展览的评论,而是着眼于全球范围内,摄影媒介如何在后现代语境下,从传统的“再现”工具,演变为一种复杂的“构建”和“阐释”的语言系统。全书结构严谨,分为六个主要章节,辅以大量的图例分析和理论溯源,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视角,理解当下摄影实践的复杂性与挑战性。 第一部分:媒介的边界消融与本体论追问 本章首先回顾了摄影自诞生以来,其技术基础与哲学地位的几次重大转折。重点分析了数字技术革命对“真实性”概念的颠覆性影响。作者考察了从模拟银盐到高像素数码,再到如今的生成式图像(AI Image Generation)等技术演进路径,如何不断地叩问摄影的“在场性”与“瞬间性”。我们不再固守于“按下快门即为记录”的简单逻辑,而是深入剖析图像如何成为一种可被随时编辑、重组和意义植入的开放文本。探讨了诸如“后摄影”(Post-Photography)等前沿概念,以及艺术家如何利用技术的不确定性,制造出既熟悉又陌生的视觉体验,挑战观众对图像的既有认知框架。 第二部分:纪实精神的内在转向:从见证到参与 纪实摄影作为摄影史上的重要支柱,在本章中接受了深刻的反思。作者认为,传统的、带有强烈客观化视角的“见证者”角色已然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更具主观介入性和伦理复杂性的“参与式摄影”。本章细致梳理了那些深入到社会结构内部,与拍摄对象建立起长期、多维互动关系的项目。这些作品不再追求单一的、权威性的“事实陈述”,而是呈现出多声部、碎片化乃至相互矛盾的叙事结构。重点分析了作者身份、权力关系以及观看伦理在当代纪实实践中扮演的核心角色,探讨摄影师如何处理自身在场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构建更具同理心的视觉报告。 第三部分:风景的心理化与形而上学景观 本章将焦点投向了摄影对“空间”和“风景”的描绘。传统的风景照追求壮丽或崇高,而当代摄影则更倾向于揭示风景背后的心理景观和隐秘的社会肌理。作者引入了现象学和精神分析的视角,分析了城市空间、废弃场所(Ruins)和人造环境在摄影中的转化。这些图像往往通过极简主义的构图、异常的光影处理或对尺度感的模糊,暗示着现代人的异化感、时间的停滞感以及对失落伊甸园的集体追寻。我们审视了那些看似空无一人,实则充满“幽灵”的画面,这些画面提醒着我们,风景不仅仅是地理概念,更是文化记忆和集体潜意识的投射场。 第四部分:身体、身份与表演性的重塑 身体作为摄影最原始的题材之一,在本章中被置于身份政治和性别研究的交叉口进行审视。作者批判性地考察了主流文化中对身体的固化表述,并深入分析了艺术家如何利用自拍、肖像、身体修饰和行为艺术来解构和重组身份认知。从跨性别表达的视觉实验到对种族化身体的深刻反思,本章展示了摄影如何成为一种解放性的工具,用以挑战二元对立的身份范畴。探讨的重点包括:身份的流动性、数字时代的“替身”(Avatars)对真实身体的替代效应,以及表演性在构建自我叙事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五部分:时间的多重维度:序列、档案与非线性叙事 摄影作品通常被视为“时间的凝固点”,但当代实践却常常试图打破这种线性的时间感知。本章专门探讨了摄影序列、档案重组与非线性叙事的复杂运用。作者分析了艺术家如何通过对历史材料(如家庭相册、官方文件、科学记录)的重新编辑和语境置换,创造出新的时间维度——既回顾过去,又预示未来,或将多个不相关的瞬间并置,产生一种“当下即永恒”的张力。重点考察了“档案”(Archive)作为一种权力结构被挪用、戏仿和颠覆的过程,揭示了历史是如何被视觉化地建构和利用的。 第六部分:图像的流通与虚拟生态下的审美体验 最后,本书将目光投向了图像在当代信息社会中的“生命周期”。在社交媒体和算法推荐机制主导的时代,图像的价值不再仅仅由其本体属性决定,而是由其流通速度和互动性来界定。本章讨论了“速食图像”(Snackable Image)的审美特征,以及观众如何在这种高密度的视觉轰炸中培养出新的观看习惯。作者试图解答:当图像脱离了画廊和相册的物理空间,进入到无限的数字流中时,其艺术性和持久性该如何衡量?同时,也探讨了“美学疲劳”的现象,以及艺术家为突破这种循环而进行的媒介杂糅与跨学科探索。 本书适合艺术史研究者、摄影专业学生,以及所有对当代视觉文化、媒介理论和图像政治感兴趣的读者深入研读。它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呈现一个充满活力、不断自我革新的当代摄影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