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德童话集:为艺术而艺术的绝美创作

王尔德童话集:为艺术而艺术的绝美创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Oscar Wilde
图书标签:
  • 童话
  • 王尔德
  • 文学
  • 经典
  • 艺术
  • 儿童文学
  • 短篇小说
  • 英国文学
  • 故事
  • 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获2017年第72梯次「好书大家读--文学读物B 组」得奖书单
★收录王尔德创作的两本童话集,不做改写和改编,重现经典童话的原汁原味。
★书前附「译者导读」,可对本书有更深层的理解与体会。
★书末附「相关书籍推荐」,提供与本书相关的书目,做进一步阅读的参考。
★书末附「集五篇送一本」活动,读者可借由回答问题及撰写心得,进一步反思书中内容。


  王尔德是十九世纪爱尔兰作家,他的童话主要以故事集的形式出版,本书是其1888年的《快乐王子与其他故事》和1891年的《石榴屋》的合集。王尔德在童话中描述了不少常见的恶行恶状、批评人们的自私与对事物的麻木不仁。在这些故事中,有些角色拥有自省的能力,他们发现了自己的过错,也因此到了故事的结尾,总算得到圆满的结局。王尔德的童话作品不多,但是每一个故事都极具巧思,展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观察,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的关怀。尽管过了一百多年,这些故事仍然能触动人们内心,作者充满机智、洗鍊的文字也丰富了读者的品味。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尔德(Oscar Wilde)


  着名爱尔兰作家,创作了无数的戏剧、小说、诗和童话,无论何种形式的创作,都有相当的文学性与艺术价值。王尔德是十九世纪「唯美主义」的倡导者,作品中展现了「为艺术而艺术」的理念。他的童话中展现了对人性的深刻观察与社会关怀,王尔德赤裸裸地将社会上的各种问题摊在读者面前。其他重要创作有《道林格雷的画像》、《不可儿戏》等等。

译者简介

刘孟颖


  国立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学士。喜欢绘本、喜欢童书、喜欢把自己当小孩。小时候的梦想是读完全世界所有的书。译有四十余本儿童绘本,其中十余本曾入选「好书大家读」及「中小学生优良课外读物」的评选。另译有《安徒生童话精选集》。

图书目录

「儿童故事河」总序
发行人的话
译者导读──唯美主义者的童话艺术
快乐王子
夜莺与玫瑰
自私的巨人
忠诚的朋友
伟大的火箭
年轻的国王
小公主的生日
渔夫和他的灵魂
星星之子
王尔德大事年表
读得更多,看得更远(相关书籍推荐)

图书序言

译者导读

唯美主义者的童话艺术


  王尔德(Oscar Wilde, 1854-1900)曾说:「每个父亲都有责任,要写童话故事给自己的孩子。」身为两个小男孩的父亲,王尔德在小儿子出生后两年出版了第一部童话集《快乐王子与其他故事》(Happy Prince and Other Tales, 1888),并在几年后出版了《石榴屋》(The House of Pomegranates, 1891),他一生总共只撰写九篇童话故事。
  
  王尔德在文学史上是个家喻户晓的大人物,他写诗、剧本、小说,也创作童话,具有相当高的文学性与艺术价值,一直以来都受到广大的讨论。一般讨论王尔德的作品时,大多聚焦在他众多的戏剧作品,例如充满慧黠字句的喜剧《不可儿戏》(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1895)和被官方禁演的悲剧《莎乐美》(Salomé, 1894)等,以及他毕生创作的唯一一部小说,引起众多争议的《道林格雷的画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1890)。
  
  尽管如此,王尔德的童话创作也不容忽视,他的童话作品既不是蒐集自民间传说,也不是改编自传统童话,每一篇都是独立创作而成,非常具有个人风格,而他的艺术价值和文学观也体现在作品中,值得好好阅读、品味。

  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

  一八五四年,王尔德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他出生时的名字是奥斯卡‧芬葛‧欧佛雷泰‧威尔斯‧王尔德(Oscar Fingal O’Flahertie Wills Wilde),家中除了他之外还有两个孩子,分别是哥哥威利(Willie Wilde, 1852-1899)和妹妹艾索拉(Isola Francesca Emily Wilde, 1857-1867),不过妹妹在十岁时就早夭了。
  
  王尔德家庭在爱尔兰是着名的知识份子,他的父亲是眼科和耳科医师威廉‧王尔德(William Wilde, 1815-1876),除此之外,他也是个成功的作家,曾经书写有关考古学和爱尔兰民间传说的书籍。王尔德的母亲则是当时的知名诗人珍‧王尔德(Jane Wilde, 1820-1896),曾以笔名「史波兰萨」(Speranza)发表许多作品,她写诗、写评论,也和丈夫一起研究爱尔兰民间传说,她的作品里流露了对爱尔兰独立运动和女权运动的支持。
  
  正因为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王尔德从小耳濡目染,每周六,他的母亲会在家里举办「沙龙」,邀请名人来进行对话、讨论,这时,王尔德与哥哥便会坐在一旁聆听。王尔德九岁以前在家自学,在家庭教师的带领下,他学会了德文、法文,进入波多拉皇家学校(Portora Royal School)后,更是激起了对古典文学的兴趣,进而学习古希腊文。王尔德在学时成绩优异,因此先后获颁奖学金,进入都柏林的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以及英国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Magdalen College, Oxford)就读。

  文学创作的启蒙与发展

  王尔德的文学天分在大学时期就锋芒显露,不但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他的诗作〈拉温纳〉(Ravenna)也得到牛津大学的纽迪盖特奖(Newdigate Prize)。他机智的说话风格,以及对美学的独到看法,也让他在校园内出尽锋头。他在牛津大学念书时,受到文学家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 1819-1900)和沃尔特•佩特(Walter Pater, 1839-1894)的教导,影响了他的文学理念。
  
  从大学毕业之后,王尔德搬到了伦敦,大力宣扬「唯美主义」(Aestheticism)的重要理念──「为艺术而艺术」(L’art pour l’art),相信艺术本身的价值,并认为作品的艺术性大于社会功能,和教育、道德劝说没有任何关系,创作应该纯粹为艺术而存在,不该存有其他目的性。他很快就在伦敦建立了自己的名声,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成为着名的作家和书评。
  
  王尔德不仅以文字作品受到众人的青睐,他也是个非常健谈的演讲者,而他这项特质也帮助他推广自己的艺术理念,一八八二年,他到美国和加拿大巡回演讲,为期将近一年,受到广大的回响。和他同一时代的爱尔兰诗人叶慈(W. B. Yeats, 1865-1939)在听过他的演讲之后表示,王尔德说的一字一句都非常完美,好像是花了一整个晚上努力写出来的讲稿,但是事实上,这些字句都是自然而然产生,并没有事先准备过的。
  
  除此之外,王尔德的打扮也相当引人注目,他就像一八三〇年代兴起被称作「丹迪」(Dandy)的人们,他们虽然出生于中产阶级,却喜欢模仿贵族阶级的穿着打扮与生活型态。王尔德时常穿着如贵族般色彩鲜艳的衣服,和维多利亚时代晚期一般中产阶级喜欢穿着的深黑色西装显现出极大的对比。王尔德也曾说过:「一个人要不是成为艺术品,就是要把艺术品穿在身上。」
  
  一八八四年,王尔德与康丝坦斯‧罗伊德(Constance Lloyd, 1859-1898)结婚,生了两个儿子希瑞尔(Cyril Wilde, 1885-1915)和维维安(Vyvyan Wilde, 1886-1967)。为了支撑家庭生计,他开始在《女人世界》(Woman’s World)担任编辑。一八八八年到一八九五年间,王尔德创作、出版了许多的作品,他毕生最知名的作品几乎都是在这期间发表,其中包括了童话集、小说、剧本、短篇故事、评论。

  传统童话的影响与再创造

  十九世纪民族主义兴起,童话与民间传说也随之复甦,从德国格林兄弟(Jacob Grimm, 1785-1863 and Welhelm Grimm, 1786-1859)採集的民间童话、丹麦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 1805-1875)改编创作的童话故事便可一探究竟。王尔德的年代正逢爱尔兰独立运动,许多人也开始研究、蒐集民间传说。王尔德的父母亲也都对此有所贡献,他们蒐集的故事描述了传统习俗和信仰;在研究方面,他的父亲专注于研究民间传说是如何反映出爱尔兰传统文化,他的母亲则重视其中的故事性,强调精神层面与想像力。
  
  然而,王尔德对此则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他认为民间故事比较原始,是较低层次的艺术作品,因为民间故事并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他较推崇有作者意识的名家作品。不过,当他自己在撰写童话集时,民间故事也发挥了其作用,对他而言,民间故事对高度艺术创作的发展有所启迪,他也赞许这些故事中源源不绝的想像力。
  
  王尔德不但有爱尔兰民间传说的背景,他的作品中也显现出其他童话作家的影子。他的作品受到「艺术童话」(Kunstmärchen)影响,以传统童话的文类为基底,在故事中体现自己的想法。另外,在他的故事里也不时能看到安徒生童话中的角色,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小美人鱼。然而,这些角色在王尔德童话中却有截然不同的意涵发展。
  
  相较于充满着勇气与希望的传统童话,王尔德的童话较为写实、残酷,他的故事里没有公主与王子的快乐结局,也没有传统童话中透过故事「社会化」或「文明化」的成长冒险。王尔德颠覆了童话传统,在故事里描述了不少常见的恶行恶状,揭露了社会上人们的自私与对事物的麻木不仁,但却不对这些行为做出任何批判,只是赤裸裸地将问题摊在读者面前。在故事中,有些角色拥有自省的能力,有的却依然执迷不悟,但无论如何,「死亡」似乎是这些人物的共同结局。

  快乐王子的快乐与哀愁

  《快乐王子与其他故事》中,王尔德以唯美、精致及充满想像力的包装叙述故事,气氛看似活泼、轻快,但是内容却哀伤、沉重。五篇故事都探讨了自私自利与无私奉献,有的角色为了成就他人而牺牲自己,最后连性命都丢掉了;有的角色则不断利用他人、活在自己的世界,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自我中心、自以为是其实伤害了身边的人,最后只能自取灭亡。
  
  王尔德的故事中出现了许多为爱牺牲奉献的角色,但是这样的爱并非男女间的爱情,而是更广大的怜悯之爱。〈快乐王子〉爱着穷苦的人们,于是将他身上昂贵的宝石,以及全身上下的金箔都送了出去,最后变得残破不堪;〈夜莺与玫瑰〉中,夜莺为了成全一位学生的爱情,让玫瑰刺穿自己的心脏,成就了一朵红玫瑰。在这些故事中,「爱」势必伴随着痛苦与伤害,甚至是死亡,就像〈自私的巨人〉结尾,小男孩对巨人说,自己身上钉子的伤痕全都是爱的痕迹。
  
  虽然「爱」总是需要牺牲、受伤,但是懂得奉献和给予的,却不一定能得到回报。〈快乐王子〉的雕像虽然最后被摧毁,小燕子也死了,但是他们死后被天使带到了天堂,在上帝身边快乐地活着;相反地,〈夜莺与玫瑰〉中的夜莺尽管为学生开了一朵红色玫瑰,学生还是无法得到他的爱情,不但学生的爱情没有结果,夜莺的奉献也没有得到一句感谢;此外,在〈忠诚的朋友〉中,小汉斯因为要帮助磨坊主人,不但没有办法照顾自己家的农作物,最后甚至还在暴风雪中意外死亡。
  
  这些故事承袭了传统童话,有许多常见的拟人化角色,但是在大部分的童话中,拟人化的角色都较于扁平,个性简单、单一,例如:「大野狼」就是典型的「邪恶」象征。然而,在王尔德的故事中,他们的个性无法以传统二元化的「善」与「恶」区分,他们会骄傲、多愁善感、有同理心,甚至还有社会阶级。〈忠诚的朋友〉中,池塘边的河鼠喜欢听虚构的故事,对故事应该要怎么说,有自己的一套说词,但是却讨厌有道德教训的故事;〈伟大的火箭〉当中的火箭骄傲自大,认为全世界都绕着自己转,不但自己很了不起,连父母亲也都是血统优良的高级烟火。
  
  王尔德的童话不像口述的民间故事,总是充满着叙事者的声音,和对于故事的道德批判,他以中立的角度,将事实的美丽与丑陋一一揭发出来。大多数时候,他不会在故事中做出评论,他把评论的工作交给了故事角色,或许是因为无知、或许是因为观点的限制,当这些角色在看待事情时,也会产生不同的诠释观点,王尔德把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放在一起,产生了极大的冲突性,也激发读者思考。
  
  在〈快乐王子〉中,故事告诉我们,小燕子为了快乐王子,就算天气变冷了,也不愿意飞到南方,但是故事中的报社、研究学家却只把这件事当作奇怪的现象来研究;〈夜莺与玫瑰〉中,夜莺愿意为了学生牺牲自己,但学生只觉得她是自私的,一点感情都没有,唱的歌一点也不真挚;〈伟大的火箭〉在大白天起飞、射向空中,没有人看到他、没有人听到他的声音,但他却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一定造成了大轰动。

  石榴屋的罪与救赎

  相较于王尔德的第一部童话集,整体而言,《石榴屋》的故事比较黑暗、沉重。在这些故事的开头,主角们都看似天真、无知,但是随着故事的进展,他们渐渐犯下了各式各样的罪,在认知到自己的过错后,他们必须背负庞大的痛苦,为自己的过错赎罪。最后,有的角色得到了原谅,不过先前承受的痛苦却让他们走向死亡;但是有的角色却无法得到原谅,对他们而言,死亡才是唯一的解脱与救赎。
  
  《石榴屋》以石榴为名,但却没有出现在书中的每个故事里。这些石榴有的以真实的水果形象出现,它们熟成、甜美多汁;有的石榴只出现在地名中或花园里。角色们经过这些地方,内心产生了一些变化,最后下定决心改过向善。在〈渔夫和他的灵魂〉中,灵魂和渔夫一起到商人家里借住,商人家有个长满石榴的花园,就是在这里,渔夫差点杀掉了处处帮助他的商人,也因此,他才下定决心再也不要听从灵魂的指示;〈星星之子〉被巫师收为奴隶后,也被带进一道门口有石榴树的房子,经过巫师的虐待、磨练后,他才终于学会以同理心对待其他人,最后得到父母亲的谅解,受到全国人民的接纳与爱戴。
  
  王尔德的「颓废主义」(Decadence)充分地展现在《石榴屋》中,颓废主义颠覆传统对于「美」的定义,作品中常呈现出诡异、丑陋、残暴的幽默。尽管故事中都有丑陋和残暴的元素,但是呈现的方式和目的都不太相同。〈小公主的生日〉中,小侏儒的丑陋与诡异让众人发笑,但却对小侏儒带来了重重的一击,让他最后心碎而死;〈年轻的国王〉中则是以丑陋和残酷忠实地呈现了死亡的样貌,以及美好事物的代价,但却因此让国王深刻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星星之子〉的丑陋则是用来惩罚对于美的过于崇拜,以及主角个人的道德沦丧。
  
  美丽与丑陋一直都站在对立面,《石榴屋》的故事中除了呈现丑陋,也出现了许多华丽的物品,举凡宫廷摆饰、服装打扮,王尔德都鉅细靡遗地一一描述。除此之外,故事中也不乏一味追求「美」的角色。〈年轻的国王〉热爱美丽稀奇的物品,越是罕见特殊,越能得到他的青睐;〈星星之子〉则沉迷于自己的美貌,看不起外表丑陋、穿着邋遢,看似阶级低下的人们。但是他们却没发现,追求美丽的外表,可能要牺牲他人的幸福,让他人受到伤害。
  
  在传统的童话中,我们称颂公主的美貌,把美丽的外表视为优良德性的外显,只要拥有美貌就是善良的公主,丑陋的巫婆永远都是邪恶的象征。但是在《石榴屋》中,美貌和美德并非永远并存,过度追求「美」反而为这些角色带来了不幸,唯有先拥有好德性,美丽的外表才会自然出现。在〈年轻的国王〉故事的最后,国王的服饰在太阳光的照射、上帝的荣光下光芒四射,看起来就像天使;〈星星之子〉在深刻反省、受尽千辛万苦之后,也找回了他的美貌。
  
  差不多在《石榴屋》出版的同时,王尔德的唯一一部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也正式出版,而小说里的故事情节也唿应了他的童话作品〈渔夫和他的灵魂〉。这两个故事都出现了分开的「灵魂」与「身体」,在小说中,道林格雷为了永保青春和美貌,让画像日渐衰老,变得丑陋。在童话中,渔夫为了自己的爱情,把灵魂给送走,灵魂就像小说中的画像一样,慢慢变得邪恶、沉沦。与小说的结尾不同的是,在童话的最后,渔夫终于和灵魂合而为一,再次强调了灵魂和身体的不可分割。
  
  一般而言,死亡都带给人们负面的感受,童话故事中的死亡可能是不幸的悲剧,或是邪恶行为的报应,但是死亡通常不会是童话故事主角的下场。但是在王尔德的童话中,状况则完全相反,《石榴屋》的主角几乎都是以死亡做结,无论死亡的原因为何,他们的死亡除了带有悲伤的气氛,也有解脱与救赎的平和。
  
  〈小公主的生日〉中,死的不是小公主,而是小侏儒,虽然小公主依然执迷不悟于自己的过错,但是死亡却让小侏儒得以解脱;〈星星之子〉的死则是因为受过了太多的痛苦之后,这是唯一的解脱方法;在〈渔夫和他的灵魂〉中,渔夫最后抱着小美人鱼死了,但是就在他死的那一刻,灵魂进到了他的心里,两者再度合而为一,此外,他的尸体被埋葬后长出了美丽的白花,散发出甜美的香气,让神父心境大为转变,开始称颂名为「爱」的神。

  同志身分与殒落

  王尔德在当时虽然是个知名的作家,但是他的一生仍充满着争议。尽管他已婚,也有两个爱护有加的儿子,但他一点也不隐藏自己和其他男人之间的情感。一八九五年二月,当王尔德的文学事业正如日中天时,阿尔弗雷德‧道格拉斯勋爵(Lord Alfred Douglas, 1870-1945)的父亲昆斯贝理侯爵(Marquess of Queensberry, 1844-1900)因为自己的儿子和王尔德交往而不满,斥责王尔德的同性恋倾向。
  
  王尔德认为自己的名誉受到污蔑,于是一状告上法院。不幸的是,他不但上诉失败,还反被控告「伤风败俗」。最后,他在同年五月被定罪,在监狱里服了两年苦役。王尔德被判刑后,他的妻子带着孩子们离开英国,并把自己和孩子的姓氏都改成荷兰德(Holland),以断绝自己与丈夫的关系,王尔德从此再也没见过他们。
  
  他服刑时,母亲过世,许多朋友也都离他远去。除此之外,他的版权也都被拍卖转让,亲友、财产一夕间都消失了。两年后,王尔德终于被释放,出狱后的他没有什么朋友,只好离开英国,化名在法国巴黎居住,皈依天主教。最后,在一九○○年十一月三十日,于巴黎的阿尔萨斯旅馆(Hôtel d’Alsace)过世。

  永远的话题人物

  王尔德传奇的一生就如同烟火,在灿烂绽放后瞬间消逝,他的晚年穷困潦倒,受到争议的同志身份也在数十年后才被平反。一九九八年,王尔德的雕像在伦敦被立了起来,雕像的标题为「与王尔德的对话」,上面刻有他最着名的一句话:「我们都在深渊里生活,但仍有人仰望着星空。」二〇一七年,英国女皇颁佈「图灵法」(Turing Law),赦免了历史上因为违反同性性交法而被定罪的人们,王尔德也在赦免的名单之内。
  
  王尔德曾说过:「最有趣的是能娱乐工人阶级、激怒中产阶级、迷惑贵族阶级。」他是个创作家、评论家,也是当时的大名人,他的一生充满着争议,但无论人们是否喜欢他,都无法忽略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王尔德的作品中充满着黑暗、真实的社会现况,但他却选择以机智的话语和华丽的文字来包装。他的作品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尽管必须处处面临传统道德规范的限制,但他还是选择以嘲讽戏谑的方式来面对。

译者  刘孟颖  撰写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那种独特的“反童话”风格。它没有那些常见的王子公主、善良仙女和邪恶巫婆,而是充满了各种各样奇特而怪诞的角色和情节。作者用一种充满想象力的笔触,构建了一个个充满隐喻和象征的世界。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它讲述了一个渔夫捕到了一条金鱼,金鱼答应满足他所有的愿望。但渔夫却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最终却失去了所有。这种贪婪和欲望的故事,让人不禁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是无止境的追求,还是知足常乐?这本书的翻译也相当出色,保留了原文的精妙之处,同时又让文字读起来流畅自然。它不是那种让人读完就觉得“轻松”的书,而是一种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受到启发和思考的佳作。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童话的本质,也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更像是一部成人寓言,用童话的外衣包裹着深刻的哲理。

评分

读完这本童话集,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精致的玻璃盒子,里面陈列着一个个闪烁着奇异光芒的微型世界。这些故事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儿童文学”,它们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成人世界的虚伪、自私与对美的病态追求。作者用华丽的辞藻和充满象征意味的意象,构建了一个个充满诱惑又令人不安的场景。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夜莺和玫瑰的故事,它并非简单地歌颂爱情的伟大,而是揭示了为爱牺牲的荒谬与残酷。夜莺献出了生命,换来的只是一朵短暂的玫瑰,而王子最终却在舞会上被嘲笑。这种反讽意味十足的结局,让人不禁思考,真正的美究竟是什么?是外在的华丽,还是内在的真诚?这本书的翻译也相当出色,保留了原文的精妙之处,同时又让文字读起来流畅自然。它不是那种让人读完就忘却的轻松读物,而是一本需要反复品味,才能逐渐领悟其深层含义的佳作。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童话的本质,也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读起来有点像在听一位老朋友娓娓道来一些古老而神秘的故事。作者的文笔非常细腻,他善于捕捉人物的内心世界,并用生动的语言将其展现出来。我尤其喜欢他笔下那些充满缺陷的角色,他们并非完美无瑕的英雄,而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弱点和欲望。正是这些缺陷,让他们显得更加真实,更加贴近生活。例如,关于快乐的王子和忠实的燕子,王子看似拥有着财富和权力,却始终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他将自己的财富分给了穷人,却最终失去了生命。这种悲剧性的结局,让人不禁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是物质的满足,还是精神的富足?这本书的翻译也相当到位,保留了原文的韵味,同时又让文字读起来流畅易懂。它不是那种让人读完就觉得“了不起”的书,而是一种让人在阅读过程中,逐渐感受到温暖和感动的美好作品。它像一杯醇厚的红酒,需要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滋味。

评分

我原本以为童话就是给小孩子看的,充满着美好的幻想和积极向上的主题。但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童话也可以是如此的黑暗和讽刺。作者用一种近乎残酷的笔触,揭露了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虚伪。这些故事并非简单地讲述善与恶的斗争,而是探讨了道德、欲望、以及美的本质。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自私巨人的故事,它讲述了一个巨人将自己的花园封闭起来,不让任何人进入。但当他最终敞开心扉,允许孩子们进入花园时,春天也随之降临。这种象征意义深刻的故事,让人不禁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是独占和自私,还是分享和奉献?这本书的翻译也相当出色,保留了原文的精妙之处,同时又让文字读起来流畅自然。它不是那种让人读完就觉得“舒服”的书,而是一种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受到挑战和思考的佳作。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童话的本质,也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是被封面吸引过去的,那种维多利亚时期的复古风格,加上精致的插图,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但真正读起来,却发现这本书远比我想象的要“重”。这些故事充满了隐喻和象征,需要读者花费心思去解读。我不得不承认,有些故事我读了几遍还是不太明白,但正是这种“不明白”让我着迷。它不像那些直白地告诉你道理的童话,而是像一个谜题,引诱你去探索,去思考。我特别喜欢作者那种玩弄语言的技巧,他用看似优美的文字,描绘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场景,营造出一种诡异而压抑的氛围。例如,关于铅笔盒的故事,它讲述了一个铅笔盒对被使用的渴望,但这种渴望却充满了控制欲和占有欲。这种对“欲望”的探讨,在童话中是很少见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童话也可以是黑暗的,也可以是深刻的,也可以是充满哲理的。它打破了我对童话的固有印象,也让我对文学的边界有了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