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譯資治通鑑(四十):後漢紀三~四、後周紀一~五

新譯資治通鑑(四十):後漢紀三~四、後周紀一~五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曆史
  • 史書
  • 資治通鑑
  • 後漢
  • 後周
  • 司馬光
  • 古代史
  • 中國曆史
  • 通史
  • 史料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資治通鑑》是司馬光領銜修撰的曆史名著,全書兩百九十四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記載瞭戰國初年迄於五代末葉一韆三百六十二年的曆史,宋神宗賜名「資治通鑑」。顧名思義,即史學要「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所以在選用史料以及敘述方麵,「專取關國傢盛衰,係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全書內容緊扣於「治、亂、興、衰」四字上。《資治通鑑》吸收《左傳》、《漢紀》,以及紀傳史敘事的優點,在政治軍事中關注禮樂、曆數、天文、地理及經濟、文化等麵嚮,並極力描繪各種戰爭場景,是一部內容豐富的編年通史。

  《資治通鑑》的史學價值主要有三:(1)幫助人們貫通古今、以史為鑑。對於瞭解曆史、總結曆史,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2)按年月日記事的方式編纂,讓讀者能夠掌握大勢,並將一定時期曆史演變的概貌展現在讀者麵前;(3)廣泛收集史料,遍及正史、雜說,種類達三百餘種,更添內容的豐富與價值。

  本書由張大可、韓兆琦等多位學者教授共同點校注譯。正文以清鬍剋傢本為底本,參考章鈺校記與當今研究成果釐定文字。每捲開頭皆有「題解」,指齣該捲大事內容,「章旨」則以注釋段落首尾完備的大事件為單元,述與評結閤,提示重要史事。「注釋」詳盡明確、「校記」勘校嚴謹、「語譯」通順流暢。捲末則有「研析」,評點大事、總結史實。真正達到普及學術,雅俗共賞,對於專傢學者與一般讀者,都有極大的幫助。

  本冊記載後漢紀三(西元九四八年)至後周紀五(西元九五九年)間的大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大可


  重慶市長壽縣人,生於一九四○年。北京大學中文係古典文獻專業畢業,曾任蘭州大學曆史係教授、甘肅省中青年曆史學會會長、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係教授兼中文係副主任、中國曆史文獻研究室主任、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主要從事中國曆史文獻學和秦漢三國史的教學與研究,發錶有論文百餘篇,齣版個人學術專著《史記研究》、《三國史研究》、《中國曆史文獻學》等近十部,並獲得全國及省級社科優秀圖書奬。

韓兆琦

  天津市靜海縣人,生於一九三三年。一九五九年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畢業,一九六二年復旦大學古典文學研究生畢業。曆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社會兼職有中國《史記》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著有《史記箋證》、《新譯史記》等二十餘種相關著作,為著名的《史記》與傳記文學研究專傢。
 

圖書目錄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新譯資治通鑑》序
導 讀
凡 例
 
第四十冊
捲第二百八十八 後漢紀三 西元九四八至九四九年   一
捲第二百八十九 後漢紀四 西元九五○年   五九
捲第二百九十  後周紀一 西元九五一至九五二年   一一三
捲第二百九十一 後周紀二 西元九五二至九五四年   一七五
捲第二百九十二 後周紀三 西元九五四至九五六年   二三五
捲第二百九十三 後周紀四 西元九五六至九五七年   二八九
捲第二百九十四 後周紀五 西元九五八至九五九年   三四七
進資治通鑑錶   四○一
奬諭詔書   四○九

圖書序言

《新譯資治通鑑》序
  
  唐太宗嘗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見曆史具有「鑑往知來」的效果。中國人最注重曆史。在儒傢奉為圭臬的十三部經典中,屬於曆史記載者便佔瞭四部之多;而清代集圖書之大成的「四庫全書」,更將「史部」列名四部第二,足證曆朝統治者對於編修史書之重視。若從文體分,又以紀傳體、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最為人所熟知。而編年體史書的起源最早。編年體始創於春鞦,依曆史發生的先後順序加以編撰紀載,較著名的編年體史書有《春鞦》、《竹書紀年》,而將之推上頂峰者,則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其記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迄於後周世宗顯德六年,橫跨十六個朝代,時間長達一韆三百六十二年。想要瞭解各朝代的興衰更替、透析曆史洪流的固定脈絡,熟讀《資治通鑑》,絕對有助於貫通古今、記取教訓。
  
  敝局自西元二○○一年規劃齣版《新譯資治通鑑》,並覓尋對此方麵具有相當研究之專傢學者,曆經韆辛萬苦,終獲中國曆史文獻研究室主任張大可教授,與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韓兆琦教授首肯,共同承擔本書的注譯工作,並從二○○六年開始陸續交稿。經過多年努力,埋首案牘、辛苦撰稿,終在二○一一年全部稿齊。
  
  二位教授於點校、注譯等各方麵著力頗深、極富學術性,對於本書的貢獻實功不可沒。然而此時距規劃齣版此書已逾十年,一則相關學術成果迭齣,或有新舊爭鳴;二則受社會變遷帶來教育發展、思維變化等諸多影響,現今學子與社會大眾的古文能力已不比從前,一般讀者恐難吸收箇中菁華,如此即行齣版,有悖初衷。鑑於二位教授年事已高,故此,敝局特彆邀請前北京大學中文係侯忠義教授、前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所研究員吳樹平先生、北京大學中文係林嵩副教授等多位專傢學者,在尊重原稿基礎上,針對書中部分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與修改,期使本書汲取新意並深入淺齣,以達學術與普及兼備、雅俗共賞之目標。經過諸位學者專傢齊心努力,終至圓滿完成。
  
  本書能夠順利齣版,要感謝以下諸位專傢學者:張大可、韓兆琦、侯忠義、吳樹平、楊振紅、賴長揚、馬怡、駢宇騫、陳抗、魏連科、張文質、林嵩、汪華龍、滑裕、謝振華、孔令潔、孫鞦婷、章鴻昊,共同承擔此一浩大工程。亦要嚮排校過程中,一同參與相關工作的編輯部同仁緻上最大的敬意。因為有大傢的通力閤作、無私付齣,方能使本書順利付梓,不勝感激。本書雖經細心核校,仍恐有所疏漏,尚祈各界方傢不吝指教,以使本書俾臻完善。
  
  三民書局編輯部 謹誌
  

圖書試讀

捲第二百八十八

後漢紀三 起著雍涒灘(戊申 西元九四八年)三月,盡屠維作噩(己酉 西元九四九年),凡一年有奇。

【題解】本捲記事起於西元九四八年三月,迄於西元九四九年,凡一年又十個月。當後漢隱帝乾祐元年三月至乾祐二年。乾祐元年高祖劉知遠崩殂,次子劉承祐嗣位,是為隱帝。隱帝年少輕佻,無威略。永興小校趙思綰隨王景崇西徵後蜀,從鳳翔返鎮途中據守長安,聯結河中李守貞與鳳翔王景崇反叛後漢,史稱三鎮叛漢。後漢樞密使郭威奉命徵討,平定三叛,有大功於漢,然而跋扈不臣,以個人小忿,擅自更易節鎮主帥,隱帝不問,標誌朝綱墮壞。蜀主昏庸,權奸當路。南漢與楚交兵。吳越王奬勵墾荒,境內無棄田。

高祖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下

乾祐元年(戊申 西元九四八年)

三月丙辰1,史弘肇起復2,加兼侍中。侯益傢富於財,厚賂執政3及史弘肇等,由是大臣爭譽之。丙寅4,以益兼中書令,行開封尹。改廣晉府1為大名府5,晉昌軍為永興軍6。

侯益盛毀王景崇於朝,言其恣橫。景崇聞益尹開封,知事已變,內不自安,且怨朝廷。會詔遣供奉官王益如鳳翔,徵趙匡贊牙兵詣闕,趙思綰7等甚懼,景崇因以言激之。思綰途中謂其黨常彥卿曰:「小太尉8已落其手,吾屬至京師,並死矣!柰何?」彥卿曰:「臨機製變,子勿復言!」

癸酉9,至長安,永興節度副使安友規、巡檢喬守溫齣迎王益,置酒於客亭10。思綰前白曰:「壕寨使11已定捨館於城東。今將士傢屬皆在城中12,欲各入城挈傢詣城東宿。」友規等然之。時思綰等皆無鎧仗,既入西門,有州校坐門側,思綰遽奪其劍斬之。其徒因大譟,持白梃,殺守門者十餘人,分遣其黨守諸門。思綰入府,開庫取鎧仗給之,友規等皆逃去。思綰遂據城,集城中少年,得四韆餘人。繕城隍13,葺樓堞14,旬日間,戰守之具皆備。

王景崇諷15鳳翔吏民錶景崇知軍府事,朝廷患之,甲戌16,徙靜難17節度使王守恩為永興節度使,徙保義節度使趙暉為鳳翔18節度使,並同平章事。以景崇為邠州留後,令便道之官19。

虢州20伶人21靖邊庭殺團練使22田令方,驅掠州民,奔趙思綰。至潼關23,潼關守將齣擊之,其眾皆潰。

用戶評價

评分

閱讀《新譯資治通鑑》(四十)讓我有一種時空穿越的感覺。這次的翻譯版本,在保持原文精神的同時,融入瞭許多現代的語彙和解釋,使得閱讀起來更加流暢。尤其對於像我這樣,雖然熱愛歷史,但對文言文的掌握並非遊刃有餘的讀者來說,這本新譯本無疑大大降低瞭閱讀門檻。書中涵蓋的「後漢紀三~四」與「後周紀一~五」,正是中國歷史上兩個非常關鍵的時期。後漢的腐敗與動盪,以及隨之而來的群雄割據,提供瞭極佳的政治學和軍事學案例;而後周,作為五代十國時期的一個重要政權,其崛起與覆滅,也摺射齣那個時代的政治生態與社會變遷。我一直對《資治通鑑》中對於歷史事件的分析與判斷感到佩服,這次的新譯本,相信能夠更清晰地呈現司馬光的歷史觀點,讓我們這些讀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當時的局勢。能夠一口氣讀到這幾個重要的朝代,實在是難得的機會,期待能在字裡行間,再次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魅力。

评分

最近在書店翻到這本《新譯資治通鑑》,標題是「四十:後漢紀三~四、後周紀一~五」,光看書名就覺得內容肯定相當紮實,應該是歷史愛好者不能錯過的大部頭。我對《資治通鑑》一直有股莫名的情愫,那種跨越韆年的歷史洪流,看著帝王將相的權謀鬥爭、國傢興衰的起伏,總能讓人深思。這次的新譯本,據說在文字上做瞭不少調整,更貼近現代人的閱讀習慣,這點對於我這種偶爾纔深入鑽研古籍的讀者來說,絕對是福音。想想看,能夠更順暢地進入那個時代,去理解那些古人的思維與決策,是多麼令人興奮的事。而且,這次涵蓋的篇幅是後漢到後周,這段時期正好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摺點,既有東漢末年的動盪,也有南北朝的對峙,甚至是隋唐前奏的鋪陳,每一個朝代都有著無數可以挖掘的細節和故事。光是「後漢紀」三個字,就讓人聯想到宦官專權、外戚乾政、黃巾之亂等經典情節,而「後周紀」則勾起瞭對五代十國那段紛亂歲月的想像。期待這本書能帶領我再次沉浸在歷史的長河中,細品那些權力遊戲的箇中滋味。

评分

最近入手瞭這本《新譯資治通鑑》,書名「四十:後漢紀三~四、後周紀一~五」,光聽就覺得內容份量十足,相信能讓我沉浸其中好一段時間。對於《資治通鑑》這樣一部宏偉的史書,我一直抱持著學習和欣賞的態度。這次的新譯本,據說在語言上更加貼近我們現代人的閱讀習慣,這對我來說是個極大的誘因。畢竟,能夠更順暢地理解歷史的脈絡,纔能更好地體會其中的智慧。書中所涵蓋的後漢與後周時期,都是中國歷史上充滿瞭戲劇性與權力鬥爭的階段。後漢的衰落、外戚宦官的紛爭、地方勢力的崛起,以及後周在短暫的統一過程中麵臨的挑戰,都提供瞭豐富的歷史素材。我尤其期待能夠從這本書中,看到更細膩的人物刻畫和更深入的事件分析,從而更全麵地理解那個時代的社會結構與政治生態。這是一本能讓人迴味無窮的歷史讀物,相信能為我帶來不少新的歷史視角。

评分

收到這本《新譯資治通鑑》(四十)後,我立刻被它厚重的體積和精美的裝幀吸引。作為一個長期關注歷史題材的讀者,我對《資治通鑑》的敬畏之心早已油然而生。這次新譯本的齣版,無疑為我們這些渴望更深入理解中國古代史的同好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機會。它不僅僅是一本翻譯,更像是一種重新詮釋,一種與古人對話的橋樑。書名中所提及的「後漢紀三~四」與「後周紀一~五」,這幾個斷代恰好連接瞭中國歷史上兩個充滿戲劇性與轉摺意味的時期。後漢的衰落與分裂,以及後周在五代十國亂世中的崛起與消亡,都孕育瞭無數值得玩味的故事。我尤其對後漢末期的動盪感到好奇,那是一個英雄輩齣、群雄逐鹿的時代,各種政治角力、軍事謀略,以及個人命運的沉浮,都值得深入探究。而後周,雖然在歷史的長河中或許不如漢唐那般光芒四射,但其在五代十國這個「亂世」中的掙紮與奮鬥,同樣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這本書的齣現,讓我對這些歷史片段有瞭更清晰、更係統的認識,期待能從中汲取更多歷史智慧。

评分

拿到這本《新譯資治通鑑:後漢紀三~四、後周紀一~五》,我腦海中立刻浮現瞭那些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作為一個長久以來對中國古代史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認為《資治通鑑》是理解中國歷史脈絡不可或缺的經典。而這次的新譯本,顯然是為瞭讓更多人能夠親近這部巨著而努力。它不僅僅是文字上的翻譯,更是對歷史敘事的現代化詮釋,讓古老的智慧得以在當代煥發新的光彩。書中涵蓋的「後漢紀」和「後周紀」,正好是中國歷史上兩個充滿變革與挑戰的時期。後漢末年的社會動盪、政治腐敗,以及後周在五代十國這個亂世中的發展,都是研究中國封建王朝興衰的重要樣本。我特別期待能從書中看到,如何從這些歷史記載中,洞察權力運作的規律,以及個人在歷史洪流中的渺小與偉大。這本書的齣現,讓我彷彿又迴到瞭那個烽火連天、英雄輩齣的時代,渴望從中學習到更多歷史的教訓與啟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