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覺III:閱讀倫敦建築

築覺III:閱讀倫敦建築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建築
  • 倫敦
  • 城市規劃
  • 設計
  • 文化
  • 曆史
  • 遊記
  • 攝影
  • 藝術
  • 築覺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築覺III:閱讀倫敦建築》除瞭是曾為倫敦建築人的作者對這個城市的迴顧之外,還希望與讀者分享倫敦這個古都內不同年代的建築,由帝皇的文化以至音樂和奧運,甚至街道文化都有所包含,希望可以帶齣如何善用舊建築的資源來發展都市,從另一個角度欣賞與我們有著韆絲萬縷關係的倫敦。

名人推薦

  「怎樣的城市,便有怎樣的建築。」一個城市的建築,是反映人類、社會和政治的媒介,同時呈現瞭當時當地公眾的價值觀。《築覺III:閱讀倫敦建築》,可讓讀者窺探倫敦城市的過去、現在與將來,從中得到啓發,再反思自身的發展。──吳永順,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2015-2016)

  建築是人類生命存在的反照,是我們真實的紀錄。閱讀建築讓我們看見人的創意,不朽的毅力,精巧的心思,甚至是我們所犯的錯誤。閱讀建築讓我們更明白人的本性。──陳翠兒,香港建築中心主席

  Norman Foster與Zaha Hadid曾在不同的平颱介紹與香港的因緣際遇,他們先從香港齣發,誰料日後會蜚聲國際?相對的,今天香港的建築師尚未能染指倫敦項目,一百六十年前,英國的建築師卻早已在香港遍地開花。──馮永基,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客席教授
 
築覺III:閱讀倫敦建築 目錄 導言:都市肌理中的光影敘事 第一章:曆史的層疊——從羅馬遺跡到中世紀的骨骼 1.1 倫敦的起源:泰晤士河畔的羅馬之城(Londinium) 1.1.1 早期城牆的遺存與城市布局的奠基 1.1.2 羅馬浴場與公共建築的考古學解讀 1.2 盎格魯-撒剋遜時期的斷裂與延續 1.2.1 威斯敏斯特的興起:權力中心的轉移 1.3 諾曼徵服與石頭的宣言 1.3.1 倫敦塔:權力的象徵與軍事建築的典範 1.3.2 教堂建築的初步發展:羅馬式風格在英格蘭的體現 第二章:哥特的迴響——信仰、財富與垂直的雄心 2.1 早期英格蘭哥特(Early English):縴細與純粹 2.1.1 莎爾茲伯裏大教堂(作為參照係)在倫敦的影響 2.1.2 倫敦老聖保羅大教堂的早期形態探究(大火前的痕跡) 2.2 盛期哥特(Decorated Gothic):繁復與光綫的魔法 2.2.1 教區教堂的精美窗欞藝術與飛扶壁的應用 2.2.2 貴族宅邸中的哥特元素滲透 2.3 垂直式哥特(Perpendicular Gothic):英格蘭的獨特語匯 2.3.1 垂直綫條的極緻運用:燈籠拱頂的結構美學 2.3.2 威斯敏斯特教堂的晚期工程:王室禮儀空間的定格 第三章:文藝復興的引入——古典秩序與英倫的融閤 3.1 伊麗莎白一世時代的“美式”建築(Prodigy Houses) 3.1.1 沃伯頓莊園的對稱性與古典裝飾的萌芽 3.1.2 宮廷建築中意大利風格的碎片化吸收 3.2 詹姆士一世與查理一世時期的古典主義先聲 3.2.1 因尼戈·瓊斯(Inigo Jones)的登場:帕拉第奧主義的引介 3.2.2 白廳的班剋廷彆墅:英國第一座純粹的帕拉第奧式建築的意義 3.2.3 室內裝飾中對古典元素的精確模仿與本土化 第四章:浴火重生——巴洛剋與大火後的重建 4.1 1666年大火:城市肌理的徹底清洗與重塑 4.1.1 規劃的雄心:剋裏斯托弗·雷恩爵士的宏偉藍圖(及其未竟之處) 4.2 剋裏斯托弗·雷恩與聖保羅大教堂:理性與壯美的結閤 4.2.1 結構工程的突破:雙殼體穹頂的建造技術分析 4.2.2 倫敦城內五十一座教區教堂的設計序列:統一中的變化 4.3 英國巴洛剋風格的特徵:本土的剋製與歐洲的張力 4.3.1 宮廷建築:漢普頓宮的延展與新建築的興起 4.3.2 街道立麵的統一性原則與建築規範的首次確立 第五章:新古典主義的迴歸與帝國的勃興 5.1 18世紀的審慎與秩序:洛可可的短暫影響 5.1.1 喬治一世和喬治二世時期的“純淨”風格追求 5.2 羅伯特·亞當與新古典主義的優雅 5.2.1 室內設計的革命:從宏大轉嚮精緻(從建築到傢具的一體化設計) 5.2.2 攝政街的早期規劃與公共空間的塑造 5.3 工業革命的陰影與新建築的誕生 5.3.1 倉庫、碼頭和橋梁:功能主義的萌芽 5.3.2 倫敦的運河係統與工程學的勝利 第六章:維多利亞時代的焦慮與摺衷主義的狂歡 6.1 哥特復興運動的社會語境 6.1.1 普金(Pugin)的道德建築觀:對工業化和古典主義的反思 6.1.2 查爾斯·巴裏與議會大廈:國傢形象的哥特式宣言 6.2 風格的競逐與摺衷主義的泛濫 6.2.1 意大利式、拜占庭式、文藝復興式在倫敦的並存 6.2.2 博物館、交易所和火車站:新功能對新形式的驅動 6.3 早期現代思想的暗流 6.3.1 藝術與手工藝運動(Arts and Crafts)對細節和材料的迴歸 6.3.2 約翰·拉斯金對建築道德的呼籲及其對工匠精神的影響 第七章:現代主義的陣痛與探索 7.1 世紀之交的“先鋒”嘗試 7.1.1 藝術新潮(Art Nouveau)在倫敦的輕柔錶達 7.1.2 結構鋼材的初步應用:橋梁與早期摩天樓的嘗試 7.2 兩次世界大戰間的國際風格 7.2.1 英國建築師對勒·柯布西耶和密斯·範德羅思想的消化 7.2.2 1930年代的辦公樓:玻璃幕牆與功能至上原則的引入 7.3 戰後重建與現代主義的全麵勝利 7.3.1 羅恩·赫裏福德(Ron Herford)與戰後公屋的標準化設計 7.3.2 帝國化學工業大廈(ICI House)與高聳的理性主義 第八章:後現代的轉摺與當代語境 8.1 現代主義的僵化與批判 8.1.1 雅剋布·詹尼斯(Jacob Jannis)對“大盒子”的反思 8.1.2 地方主義與建築身份的重構嘗試 8.2 後現代主義的色彩與符號迴歸 8.2.1 詹姆斯·斯特林在倫敦的標誌性作品(如波茨達姆廣場項目)對傳統元素的戲仿 8.2.2 建築中的敘事性與曆史文脈的重新引用 8.3 21世紀的倫敦天際綫:高技派與批判性地域主義 8.3.1 玻璃與鋼鐵的極緻應用:金融城的新形態(如“小黃瓜”) 8.3.2 博物館與文化機構的“標誌性”設計(Starchitect Phenomenon) 8.3.3 城市更新項目中的混閤用途與可持續性設計考量 結語:在傳統與革新之間,永恒的對話 --- 導言:都市肌理中的光影敘事 倫敦,這座橫跨泰晤士河的古老城市,其建築史猶如一部不斷被覆蓋、又不斷被揭示的宏大文本。它不是單一風格的清晰陳述,而是一部由斷裂、繼承、抗拒與融閤共同編織的復雜史詩。本書旨在超越對著名地標的簡單羅列,而是深入探究倫敦不同曆史時期建築風格的內在邏輯、社會功能以及它們如何共同塑造瞭這座城市獨特的“築覺”(Architectural Sense)。 “築覺”意味著對空間、結構、材料和光影的敏感度,是對凝固的藝術形式的深層解讀能力。我們不是簡單地描述一座建築的外觀,而是試圖理解它在特定曆史時刻,如何迴應權力結構、宗教信仰、經濟變遷以及技術革新的挑戰。 本書將從羅馬時代的軍事要塞開始,追蹤倫敦如何吸收、轉化並最終創造齣自己獨特的建築語言。從諾曼時代的厚重石牆到哥特式的垂直飛升,從雷恩在灰燼中建立起的理性秩序,到維多利亞時代風格的劇烈碰撞,直至現代主義的冰冷精確與後現代的迴歸敘事,倫敦的每一塊磚石都在講述著一個關於生存、信仰、帝國和現代性的故事。 我們關注的重點在於建築如何成為曆史的容器。例如,火災不僅是災難,更是空間秩序重置的機會;帝國財富的積纍如何催生瞭對宏大古典語匯的渴望;而工業革命的喧囂又如何迫使建築師們重新審視手工藝與誠實材料的價值。 通過對一係列關鍵建築類型——從教堂、宮殿到火車站和辦公樓——的細緻剖析,讀者將獲得一套解析倫敦建築語言的工具。這種解讀力超越瞭單純的視覺欣賞,進入瞭對“為何如此建造”的深刻理解。倫敦的建築,正是其曆史、政治和文化精神的最直接的物質體現。本書期望引導讀者,以一種更具批判性、更富層次感的方式,“閱讀”這座永不停歇的都市肌理。 --- 第一章:曆史的層疊——從羅馬遺跡到中世紀的骨骼 倫敦的曆史始於軍事實用主義。公元43年,羅馬人在此建立的“隆迪尼姆”(Londinium),其最初的建築格局是圍繞防禦和行政需求展開的。盡管地錶上的直接遺存稀少,但其奠定的基礎——城市軸綫和河流港口的布局——至今仍能被感知。本書將探究這些早期遺跡如何被後世的建築所覆蓋,以及在諾曼徵服後,權力如何通過新的、更具永久性的建築形式來宣示其閤法性。倫敦塔並非僅僅是一座防禦工事,它是諾曼統治者對盎格魯-撒剋遜舊秩序的物理性壓製,其厚重的牆體和規整的幾何形體,是權力宣言的石刻版本。對這些早期建築的解讀,必須結閤軍事戰略與社會控製的視角,理解石頭如何從防禦工具轉變為統治的象徵。 --- 第二章:哥特的迴響——信仰、財富與垂直的雄心 中世紀的倫敦建築,核心是教會的強大。哥特式風格的引入,標誌著建築對光綫、高度和復雜裝飾的追求達到瞭前所未有的水平。英格蘭的哥特式,尤其是垂直式(Perpendicular),展現齣一種獨特的、近乎結構抽離的輕盈感,這與歐陸的宏大敘事有所區彆。本書將詳細對比早期英國哥特對高聳感和對窗體處理的執著,這不僅是技術進步的體現,也是中世紀信仰體係中對天堂嚮往的視覺投射。教區教堂的密集分布和貴族莊園對哥特式元素的藉用,揭示瞭信仰與世俗財富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 --- 第三章:文藝復興的引入——古典秩序與英倫的融閤 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隨著歐洲大陸思想的滲透,倫敦建築開始對古典秩序産生興趣。然而,這種引入並非簡單的復製,而是帶著謹慎的本土化。因尼戈·瓊斯是關鍵的轉摺點。他帶來的帕拉第奧主義,強調對稱、比例和清晰的邏輯,為日後更宏大的規劃奠定瞭理論基礎。白廳的班剋廷彆墅,以其簡潔的幾何體和對古典柱式的精確運用,標誌著英國建築在尋求理性錶達上的重大突破。本章將分析這種古典迴歸,是如何在貴族審美中紮根,並為即將到來的巴洛剋盛宴做好瞭鋪墊。 --- 第四章:浴火重生——巴洛剋與大火後的重建 1666年的大火是倫敦建築史上最劇烈的“休剋療法”。它徹底清除瞭中世紀狹窄、木質的城市結構,為雄心勃勃的重建計劃提供瞭空白畫布。剋裏斯托弗·雷恩爵士無疑是這場新生的核心人物。他不僅設計瞭雄偉的聖保羅大教堂——一座結閤瞭古典主義結構嚴謹性與巴洛剋動態美感的傑作,更重要的是,他對城內數十座教區教堂的設計,形成瞭高度統一而又富於變化的係列作品。本書將重點探討雷恩在結構工程上的創新(特彆是雙殼穹頂的實現),以及他的城市規劃如何雖然未能完全實現,卻為現代倫敦的街道網絡留下瞭秩序的印記。英國巴洛剋風格,在雷恩及其追隨者手中,展現齣一種內斂的、注重材料質感的特性,區彆於歐陸的浮華。 --- 第五章:新古典主義的迴歸與帝國的勃興 18世紀,隨著政治的穩定和商業的擴張,建築風格轉嚮瞭更為審慎和強調邏輯的“喬治亞時期”風格。羅伯特·亞當是這一時期的關鍵人物,他將新古典主義的優雅推嚮瞭極緻。亞當的設計哲學在於“整體的藝術”,他將建築外部的古典比例感,延伸至室內傢具、裝飾細部,形成高度統一的審美體驗。這一時期,倫敦的公共建築,如交易所和銀行,開始以堅固的石材和宏大的立麵來象徵商業帝國的實力。工業革命的早期影響也開始顯現,功能性建築(如早期的橋梁和倉庫)在結構上大膽地采用瞭新的材料和技術,預示著風格與功能的分離。 --- 第六章:維多利亞時代的焦慮與摺衷主義的狂歡 維多利亞時代是建築風格衝突最激烈的時期。工業化帶來的社會巨變和財富積纍,催生瞭對建築身份的深刻焦慮。哥特復興運動,以奧古斯都·普金為代錶,不再僅僅是審美選擇,而演變成一種道德宣言,認為哥特式代錶著基督教的純潔與中世紀的誠實手工藝。議會大廈是這場運動的政治化高峰。然而,隨著時代發展,幾乎所有曆史風格——羅馬式、文藝復興式、甚至東方元素——都被引入,形成瞭壯觀的摺衷主義景觀。本章將分析這種風格的“混搭”現象,考察博物館、火車站和市場等新型功能建築是如何在缺乏統一風格的背景下,通過建築體量和裝飾密度來錶達其重要性的。同時,藝術與手工藝運動對過度裝飾的反思,也為下個世紀的現代主義埋下瞭伏筆。 --- 第七章:現代主義的陣痛與探索 進入20世紀,對曆史的徹底告彆成為許多建築師的使命。倫敦雖然在接受國際現代主義思潮上稍慢於歐洲大陸,但一旦接受,其影響是深刻的。早期的嘗試在建築的材料錶達上顯得謹慎,鋼筋混凝土和玻璃的使用,在公共建築和商業辦公樓中逐漸取代瞭石材的霸權。戰後,隨著城市的大規模重建需求,現代主義的“形式追隨功能”原則得到瞭廣泛應用,催生瞭大量簡潔、模塊化的住宅和辦公建築。然而,倫敦的現代主義始終帶有一定的本土剋製性,極少齣現大陸上那種極端的烏托邦式設計。本章將考察這一時期如何在功能至上與對倫敦城市文脈的保留之間進行艱難的平衡。 --- 第八章:後現代的轉摺與當代語境 20世紀70年代後,對現代主義單調性的反叛促成瞭後現代主義的興起。倫敦的建築師們開始重新擁抱曆史符號、色彩和敘事性。詹姆斯·斯特林等人的作品,以其對傳統形式的戲仿和對現代材料的批判性運用,為城市注入瞭新的活力。進入21世紀,倫敦天際綫的變化最為劇烈,金融城的崛起帶來瞭“高技派”的玻璃塔樓,這些建築追求極緻的結構錶現和高度的視覺衝擊力。本章將探討這些當代巨構如何與既有的曆史肌理對話,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倫敦建築師們如何通過“批判性地域主義”來重新定義本土身份和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解決方案。 結語:在傳統與革新之間,永恒的對話 倫敦的建築曆史並非一條平滑的直綫,而是一係列螺鏇上升的對話。每一次風格的更迭,都是對前一時期的肯定或否定,但最終,這些不同時期的印記都被並置於同一片土地上。這種並置,這種共存的張力,正是倫敦“築覺”的核心所在。理解倫敦,就是理解其建築如何巧妙地平衡瞭來自羅馬的堅實基礎、中世紀的信仰衝動、帝國的野心、工業的實用主義,以及全球化的速度。這座城市的建築,永遠在“過去應該是什麼樣”和“未來必須是什麼樣”之間,進行著永恒的、富有魅力的對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建築遊人


  原名許允恆(Simon),為英國皇傢建築師學會會員(RIBA)、英國註冊建築師(ARBUK)、香港建築師學會會員(HKIA)、香港註冊建築師(ARBHK)、香港綠色建築議會綠建專纔(BEAM PRO)、美國綠色協會(LEEDAP)、英國Association of CDM coordinators註冊會員、美國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註冊會員(PMP)。

  現職設計經理,畢業於英國紐卡素大學建築係和英國東倫敦大學建築係。曾在香港、倫敦、紐卡素等地工作,並曾參與香港、北京、上海、天津、倫敦、埃及、南非、聖彼德堡、中東等地的建設項目,當中包括香港apm、iSquare、圓方、上海apm、閤肥香格裏拉大酒店、烏蘭巴托香格裏拉綜閤發展項目等。由二○○八年起撰寫建築網誌,曾在倫敦《英中時報》和北京《中華建築報》等報章撰寫每週建築專欄,著有《築、旅、圖》、《築覺:閱讀香港建築》、《築覺II:閱讀東京建築》及閤著《筆生建築》。

  facebook/電郵:snhui2000@yahoo.com.hk
  微博:weibo.com/archtraveler
  網址:www.archtraveler.com

攝影:陳潤智(Eugene Chan)

  建築攝影師,擅長建築及室內設計攝影、人像攝影及各類商業攝影。作品見於《築覺:閱讀香港建築》、《築覺II:閱讀東京建築》及《筆生建築》部份拍攝項目。

  facebook專頁:www.facebook.com/ectakephoto
  網址:www.ectakephoto.net
  電郵:eugene.cccc@gmail.com
 

圖書目錄

序一  Reading Architecture/Patrick Lau
序二  怎樣的城市成就怎樣的建築/吳永順
序三  建築中的非建築/陳翠兒
序四  還需看得遠/馮永基
自序一  建築與攝影/陳潤智
自序二  一切從倫敦開始,一切從倫敦再開始/建築遊人

1. 建築──工程設計
1.1 空間遷就建築外型──碎片大廈
1.2 會呼吸的大廈──聖瑪麗徑30號
1.3 開放的政府機構──大倫敦市政廳
1.4鋼管外置的實用空間──勞埃德大廈
1.5 三角形的大廈──利德賀大樓
1.6 超級大白象工程──O2體育館
1.7 成功旅遊項目規劃──倫敦眼
1.8 創新必須冒險──韆禧大橋
1.9 反傳統的光明頂──史坦斯特機場

2. 建築+曆史宗教  Heritage and Religion
2.1 呈現隱蔽的空間──大英博物館大中庭
2.2 保留傳統的力量──自然曆史博物館
2.3 廢置重生的藝術──泰特現代藝術館
2.4 英國議會大樓的權力分佈──西敏宮
2.5 傳統歐式教堂──西敏寺/聖保羅大教堂
2.6 古蹟與現代之結閤──國王十字火車站    

3. 建築+人文生活  Humanity and Culture
3.1 復刻一五九九年的劇場──莎士比亞劇場
3.2 聲音的設計──皇傢阿爾伯特音樂廳/皇傢節日大廳
3.3 主場設計與勝利關鍵──酋長球場
3.4 重建足球的靈魂──溫布萊球場
3.5 活動式屋頂──溫布頓網球場
3.6 改造奧運場館──倫敦奧運城
3.7 不能看見的擴建──英國廣播有限公司(BBC)廣播大廈
3.8 最古老動物園的創意──倫敦動物園企鵝館

4. 建築+商業都市  Commercial and City
4.1 商場走道設計──西田倫敦購物中心/西田史特拉福城購物中心
4.2高度集中的購物規劃──Bluewater購物中心
4.3理想化環保超市──格林威治Sainsbury超級市場

5. 建築+空間環境  Space and Environment
5.1 善用城市零散空間──倫敦博物館/皇傢交易所
5.2 改善親民的公共空間──特拉法加廣場
5.3 自由的空間──蛇形畫廊戶外臨時展場
5.4 民間藝術空間──柯芬園/布裏剋巷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1.7 成功旅遊項目規劃──倫敦眼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這兩句話絕對適閤用來形容韆禧巨蛋和倫敦眼這兩個韆禧項目,前者屬永久項目但破産收場,後者是一年項目但「名留青史」。
   
倫敦眼原隻計劃在韆禧年內開放一年,但由於參觀人數持續高企,在豐厚的收入和龐大連帶利益的吸引下,順理成章留下這建築物。其實相當多人都感到奇怪,倫敦眼隻是一座摩天輪,而摩天輪亦不是甚麼稀奇的建築,為何這座摩天輪會如此成功並能令倫敦政府不得不保留呢?
 
倫敦眼位處泰晤士河南岸,鄰近白金漢宮、西敏寺和大笨鍾等熱門旅遊景點。倫敦眼旁設有水族館(Sea Life London Aquarium)和恐怖探險館(London Dungeon);南丁格爾成立的全球第一間護士學校聖湯瑪斯醫院(St. Thomas Hospital)也在不遠處。另外,這處鄰近Westminster、Waterloo、Charing Cross等三個繁忙的地鐵站,在環境和交通配套方麵相當理想。最重要的一點,這摩天輪比四周的建築物為高,而且位於泰晤士河的其中一個河套,所以除瞭可以從高處俯視四周的建築物之外,還可以遠眺泰晤士河套後的建築物,確實有欲窮韆裏目,更上一層樓的感覺。
   
另外,倫敦眼在開幕時是全英最高的觀光塔(現在全英最高的觀光塔位於碎片大樓頂樓),因此可以從高處盡覽整個倫敦市中心,特彆是倫敦眼附近的古建築如西敏寺、西敏宮等歌德式的建築,因為歌德式的建築都是由不同高度的尖塔來組閤,所以從高處可觀看這些建築物不同的層次。如果整個市區都隻是現代化的建築,就隻會為旅客帶來平平無奇的觀感,就如從香港國際商業中心頂層的Sky100展望颱觀看美孚新邨一樣,沒一點層次。再者,倫敦的市中心除瞭有海德公園(Hyde Park)和聖占士公園(St. James Park)等大型綠化地帶之外,還設有不少其他綠化地帶來減少都市密度,所以旅客可以從高角度觀看倫敦不同的建築物,而不會像東京晴空塔一樣因城市個彆地區密度過高的關係,旅客隻可看到前排的建築物而不能欣賞後排的景點。

用戶評價

评分

“築覺III:閱讀倫敦建築”,這本書的標題就充滿瞭藝術感和探索性,而內容也絲毫不辜負這個充滿詩意的名字。我一直認為,建築不僅僅是鋼筋水泥的堆砌,更是人類文明的載體,是曆史的見證。這本書讓我深深地體會到瞭這一點。作者對倫敦建築的解讀,就像是在解剖一件精美的藝術品,他剝離瞭錶麵的浮華,深入到其內在的肌理和靈魂。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倫敦博物館建築群的敘述。從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到自然曆史博物館,再到科學博物館,作者將它們放置在南肯辛頓的同一片區域,展現瞭19世紀末英國在工業、科技和藝術領域的雄心壯誌。書中對每個博物館建築外觀和內部空間的描述,都細緻入微,仿佛你能聞到古老展品的塵埃,聽到人群的低語。更重要的是,作者還將這些建築的設計理念與當時的社會思潮緊密相連,例如,為何要建造如此宏偉壯觀的博物館,它們又承擔著怎樣的教育和啓濛作用。這種跨領域的解讀,讓我對這些建築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築覺III:閱讀倫敦建築”這本書,實在是一次讓人沉醉的建築探索之旅。我一直對歐洲古老的城市建築情有獨鍾,尤其是倫敦,那種曆史與現代交織的獨特韻味,總讓我魂牽夢縈。拿到這本書時,內心是充滿瞭期待的,仿佛能透過書頁,穿越時空,親身漫步在那些充滿故事的街巷。書中對倫敦建築的解讀,不僅僅是停留在錶麵的風格介紹,而是深入到每一棟建築背後的人文曆史、設計理念,甚至是那些不為人知的建造細節。 比如,書中對聖保羅大教堂的描述,就讓我對這座宏偉的建築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一直以為它僅僅是一座宏偉的宗教場所,但書中細緻地解析瞭雷恩爵士的設計如何巧妙地融閤瞭巴洛剋風格的莊嚴與文藝復興的秩序感,以及如何在高聳的穹頂下創造齣令人驚嘆的空間體驗。更讓我著迷的是,書中還提到瞭在二戰期間,聖保羅大教堂如何奇跡般地躲過瞭轟炸,成為瞭倫敦人民精神的象徵。這種將建築與曆史事件緊密結閤的敘述方式,讓冰冷的磚石也仿佛有瞭溫度和生命,讀起來格外引人入勝。

评分

《築覺III:閱讀倫敦建築》這本書,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佳作。我一直覺得,瞭解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通過它的建築。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以倫敦為載體,為我們展現瞭一幅幅生動而富有深度的城市畫捲。 我特彆欣賞書中對倫敦公園綠地與周邊建築關係的探討。倫敦之所以被稱為“花園城市”,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其精心的城市規劃和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書中分析瞭諸如海德公園、攝政公園等大型公園,是如何與周邊的古典建築、聯排彆墅和諧共存的。作者不僅描述瞭公園本身的設計理念和曆史變遷,更重要的是,他探討瞭這些綠地是如何影響周邊建築的風格、居住品質,以及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這種將建築、景觀、人文融為一體的敘述,讓我感受到瞭倫敦城市規劃的智慧和人文關懷。

评分

《築覺III:閱讀倫敦建築》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是多層次的。作為一名對建築設計略有涉獵的讀者,我常常覺得國內的建築書籍在講述時,往往側重於美學和理論,而忽略瞭建築與城市肌理、社會變遷之間的深層聯係。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尤為齣色。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不僅帶領我們欣賞倫敦那些標誌性的建築,更重要的是,他為我們揭示瞭這些建築是如何在一個特定的曆史時期、特定的社會背景下孕育而生,又是如何影響甚至改變瞭這座城市的風貌。 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泰晤士河畔建築群的章節。從古老的倫敦塔到現代化的碎片大廈,作者巧妙地串聯起瞭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展現瞭倫敦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城市發展脈絡。他不僅僅在描述建築的形態,更是在講述故事,講述那些曾經居住在這些建築中的人們的生活,講述科技進步如何改變瞭建築材料和建造方式。讀到這裏,我仿佛看到瞭工業革命的滾滾濃煙,看到瞭蒸汽火車轟鳴著駛入車站,也看到瞭當代倫敦人如何在摩天大樓中忙碌地生活。這種宏大敘事與微觀描繪的結閤,讓整本書讀起來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

评分

讀完《築覺III:閱讀倫敦建築》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建築不僅僅是靜態的物質存在,更是流動的曆史和文化。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有感染力,他將冰冷的建築結構,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和深刻的內涵。 書中對倫敦金融城區域的建築分析,讓我印象極為深刻。從古老的金融機構遺址,到拔地而起的現代摩天大樓,作者展現瞭倫敦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曆史演變和建築風格的變遷。他不僅描述瞭這些建築的宏偉外觀,更探討瞭它們所代錶的經濟力量、社會變遷以及國際視野。他巧妙地將建築的設計理念、建造材料、以及它們所處的城市空間進行整閤分析,讓我理解瞭為什麼倫敦金融城能夠成為一個如此充滿活力的商業中心。這種對城市功能與建築形態之間關係的深入探討,讓我對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有瞭全新的認識。

评分

這本書《築覺III:閱讀倫敦建築》就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書,又像是一本充滿故事的旅行日誌。我一直對歐洲建築情有獨鍾,尤其喜歡那些曆經歲月洗禮,依然屹立不倒的老建築。倫敦這座城市,無疑是這一切的絕佳載體。 我之所以這麼喜愛這本書,是因為它並沒有將建築單純地視為“景點”來介紹,而是深入挖掘瞭每一棟建築背後的“故事”。比如,書中對倫敦一些老街區,如諾丁山、科芬園的描述,讓我看到瞭這些區域從過去的貧民區、農貿市場,到如今成為藝術、時尚聚集地的轉變過程。作者通過分析這些區域的建築風格、街巷肌理、以及建築的改造和再利用,生動地展現瞭倫敦城市更新和文化演變的軌跡。讀到這些內容,我仿佛能聽到舊時市場的喧囂,感受到老街巷中流淌的市井氣息,也看到瞭當代倫敦人如何將曆史建築融入現代生活。

评分

在我看來,《築覺III:閱讀倫敦建築》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它超越瞭單純的建築鑒賞,而是將建築作為理解一座城市、一個民族的窗口。作者的筆觸細膩且富有洞察力,他能夠從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中,讀齣倫敦這座城市沉澱下來的曆史、文化和情感。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倫敦橋和周邊區域的章節。這座橫跨泰晤士河的古老橋梁,不僅僅是交通要道,更是城市發展的見證者。作者追溯瞭倫敦橋不同時期的形態變遷,從早期的木橋到石橋,再到如今的現代橋梁,每一次的重建都伴隨著城市功能的演變和社會需求的改變。他將橋梁的物理存在與周邊的商業、居住、文化活動緊密聯係起來,描繪齣一幅生動的城市生活畫捲。讀到這裏,我仿佛能聽到昔日船隻的汽笛聲,感受到橋上熙熙攘攘的人流,甚至聞到路邊攤飄來的食物香氣。這種身臨其境的感受,是很多建築書籍無法給予的。

评分

《築覺III:閱讀倫敦建築》這本書,無疑是我近期讀到過最精彩的建築讀物之一。它帶給我的不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對倫敦這座城市及其建築藝術的深刻理解和由衷的贊嘆。 我一直對倫敦的多元文化和曆史積澱著迷,而這本書則將這種迷戀推嚮瞭新的高度。書中對倫敦不同區域,如東區、西區、以及倫敦北部和南部的建築特色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和解讀。他不僅指齣瞭各個區域建築風格的差異,更重要的是,他分析瞭這種差異背後的曆史原因、經濟因素以及社會構成。例如,他對東區那些維多利亞時期工人住宅的描述,讓我看到瞭工業革命時期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態;而對西區那些優雅的喬治亞式和維多利亞式聯排彆墅的解析,則展現瞭當時中産階級的居住品味和社會地位。這種對地域性建築的深入剖析,讓倫敦這座城市在我心中變得更加立體和鮮活。

评分

坦白說,我之前對倫敦建築的瞭解,大多來自於影視作品和零散的網絡信息,總覺得有些碎片化,不成體係。直到讀瞭《築覺III:閱讀倫敦建築》,我纔發現,原來一座城市的建築,可以承載如此豐富的信息量,可以講述如此動人的故事。《築覺III》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倫敦建築內心世界的大門。書中對那些聞名遐邇的地標建築,如威斯敏斯特宮、白金漢宮的解析,都充滿瞭獨特的視角。 書中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它們的曆史年代和建築風格,而是著重於挖掘它們在曆史長河中的變遷、改造,以及它們所代錶的權力象徵意義。比如,作者對於威斯敏斯特宮的描述,就讓我明白瞭為什麼這座哥特復興式的建築,能夠如此完美地契閤英國議會的莊嚴與曆史厚重感。他還探討瞭建築細節中蘊含的設計智慧,例如鍾樓(大本鍾)的計時功能如何在視覺上與整體建築融為一體,以及內部空間布局如何服務於議會的運作。這種對細節的敏銳捕捉和深度解讀,讓我受益匪淺。

评分

《築覺III:閱讀倫敦建築》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充滿驚喜的文化發現之旅。我一直認為,每個城市都有其獨特的“建築語言”,而倫敦的語言,是如此的豐富、多元且充滿曆史的迴響。這本書就像是一位纔華橫溢的翻譯傢,將這門語言清晰地展現在我的麵前。 我尤其贊賞書中對一些相對“低調”但同樣具有代錶性的倫敦建築的關注。例如,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那些舉世聞名的宮殿教堂,而是花瞭相當篇幅來解讀倫敦那些彆具一格的市集建築、劇院建築,甚至是早期的工業廠房遺址。他分析瞭這些建築如何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同時,又融入瞭時代的審美情趣和社會文化特徵。以某個老劇院為例,書中不僅描述瞭其華麗的內部裝飾,還探討瞭它在倫敦戲劇史上的地位,以及它如何成為瞭社會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這種對“非主流”建築的關注,讓我看到瞭倫敦建築更真實、更多元的一麵。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