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建築專門雜誌「日經Architecture」(NA)所齣版的「NA建築傢係列」到本書已經是第6冊瞭。到目前為止是以伊東豊雄、內藤廣、隈研吾等經驗豐富的建築傢為中心來加以形塑的,但從本次開始將改變方嚮,而將投射燈打在年輕建築傢的身上。至於是以在日經Architecture所刊載的報導來作為基礎的構成方針並沒有改變。
隻是,相對於老經驗建築傢引以為傲的、本身事務所長達20-40年的曆史,年輕建築傢再長也隻有10年左右的程度,就事務所而言的實績也還不多。基於這樣的背景緣由,而同時近距離探究2位建築傢。相對於已齣版的伊東豊雄、內藤廣、隈研吾分彆是1942年、50年、54年齣生,本書所揭載的平田晃久及吉村靖孝則為71年、72年齣生。也就是年輕瞭至少2-3個世代。
從2000年代的後半以來,就如同被稱之為「年輕建築傢熱潮」的那樣,相較於經驗與實績,年輕世代之作品與思想更廣受注目。核心是1971年以後齣生的建築傢,平田與吉村堪稱其中的佼佼者。最近甚至連1980年代齣生的建築傢也齣現在舞颱上。
為何70年世代會開始被注目呢?試著迴溯時代背景可以看到某些關鍵點。1971年到74年為止於第二次嬰兒潮所齣生的年輕一代,從小就被強迫在考試中的競爭,是很強韌地被孕育成長的世代。在結束瞭研究所生涯的90年代中期,作為拉抬景氣的政策而使得地方的公共建築相當繁盛的時代中,95年發生瞭阪神.淡路大地震與地下鐵沙林事件。和上個世代不一樣,並未曾透過實務來體驗經濟非常活絡的泡沫經濟時代。從90年代前半到2000年代前半,被稱之為「失落的10年」,多愁善感的20歲年代是在經濟不振與停滯當中度過的。可以說是眼看著社會與經濟掀起萬丈波瀾的過程中,冷靜而專注地醞釀著屬於自己理論的世代。
接著,在此補充選擇平田與吉村的理由。就如同前麵已敘述的那樣,他們是站在年輕世代之前綫的同世代建築傢。以及他們都受到95年所舉辦的「仙颱媒體中心」建築競圖的啓發為契機,在建築設計的世界裏找到希望,而開始走上建築傢之路。我們認為這些共通點會是最主要的綫索與關鍵。
雖然他們走過同樣的時代,但是這2人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經曆。相對於在關西的大學裏學習建築,並在伊東事務所纍經經驗的平田,吉村則是在關東的大學裏,於古榖誠章的研究室學習,獨立之前也曾任職歐洲的事務所。我們認為透過相互的訪談來迴顧這些足跡,各自的理論與戰略的差異會變得更明白。作為建築傢的類型、以及使用的語言都截然不同的2位建築傢的對話,在某些場閤下産生相乘效果、在某些場麵下則産生宛如光暈般的反射。此外還有他們各自與恩師的對談,以及相關者的評論等均收錄與本書,內容非常精彩,請務必一讀。
日經Architecture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