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明治村:消失的颱灣經典建築

紙上明治村:消失的颱灣經典建築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建築
  • 明治時期
  • 曆史建築
  • 文化遺産
  • 建築史
  • 颱灣曆史
  • 日治時期
  • 老建築
  • 懷舊
  • 攝影集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每一棟消失的建築,
都是一片遺失的曆史拼圖。

  一代代、一座座的建築物,記錄當代的美學錶現、工藝技術,塑造瞭城鄉的變貌,也呈現人類的文明發展;是曆史的舞颱,也是時代的見證。

  雖然每棟建築建立之初,都被期許堅固永恆立於大地,但能夠韆鞦萬世留存的建築非常稀少。展示威權的房子、崇神敬天的房子、擋風遮雨的房子、裝載記憶的房子……建築不見瞭,到哪裏去尋找?曾經的記憶和感情,在哪裏安身立命?

  本書透過作者和繪者細膩的手眼,重現曾經存在於颱灣土地上各式經典建築鮮明的色彩和故事,從住宅、餐廳、戲院、百貨到各種公共設施,帶領我們迴到多年前的颱灣,一覽那些已經消失、但曾經存在於這塊土地上的建築肖像,重溫以前颱灣城鄉的莊嚴與典雅。

名人推薦

  瀋奕妤∣印花樂設計總監
  洪緻文∣颱灣師範大學地理學係教授
  連振佑∣中原大學景觀學係助理教授
  徐世榮∣政治大學地政學係教授
  孫啓榕∣建築師
  孫德鴻∣建築師
  黃舒楣∣颱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助理教授
  黃恩宇∣成功大學建築學係助理教授
  楊 燁∣北投文史部落客
  榮芳傑∣新竹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薛孟琪∣東海大學建築學係助理教授
  蕭文傑∣颱北商業大學助理教授

  《紙上明治村》淺顯易懂的文字與描繪精美的圖像,記錄瞭已經被消失或遷移的建築景觀風貌,以無形文化財的方式延續其價值,引導人們走入曆史。閱讀本書不隻是緬懷過去的美好,也讓我們重新思考為什麼要保留文化資産,該留下什麼給颱灣的下一代。──蕭文傑(颱北商業大學助理教授)

  透過宗魁的曆史書寫,搭配培哲的手繪圖像,這本彷彿具有時光隧道魔力般的圖文集,帶領著我們反省過去,思考未來。──榮芳傑(新竹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鄭培哲的圖像風格溫柔細緻、又富含生活感性,優雅又具透明感的色彩,讓人總是在畫中品味再三。──瀋奕妤(印花樂設計總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淩宗魁


  畢業於中原大學建築係、颱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曾任職於財團法人颱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中原大學文化資産保存研究中心等。,現為國立颱灣博物館規畫師。著有《專業通纔理想的實踐:颱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訪談錄(一)》、《圖解颱灣近代經典公共建築》、《Brick Taiwan:積木颱灣經典建築,用樂高積木打造43個古蹟與地標》。

繪者簡介

鄭培哲


  畢業於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係,現從事商業設計。平時喜歡四處觀察舊空間、體驗老房子,也常參訪現代建築。工作之餘創作平麵影像及圖像記錄,因而開始繪製建築,透過不同主題的插畫,重新感受颱灣曾經存在的空間。近年常受邀參加國內外設計展,曾於2009年獲德國紅點傳達設計大奬。
 

圖書目錄

推薦序 重新看見時間流動中的茫茫視而不見 黃舒楣
作者序 無常世事的永恆掛念 淩宗魁
繪者序 每一棟消失的建築,都是一片遺失的拼圖 鄭培哲
 
第一章 住宅:安身立命的傢園 
1.從唐山過颱灣的漢人園邸
新竹林宅潛園、颱中吳鸞旂公館
∣因都市擴張而消失的漢人宅邸
颱北公館林永利古厝、新埔張宅外翰第
2.日本時代的大和居住文化
∣高級社會階層的生活樣貌 
嘉義梅川宅、颱北中村三八夫宅
∣官捨的普及與保存活化
淡水警官宿捨
3.文明想像的西洋風情
∣文化交流下和洋並置的格局
颱中縣知事官邸、總督府土木局長官捨、基隆要塞司令官邸、基隆顔宅陋園和館
4.多元融閤的颱灣特色
鹿港黃宅金銀廳
5.注入西洋元素的中國閤院                
∣東西混血的閤院
柳營陳貞法宅、鬥六吳剋明宅、員林曙橋張宅百忍堂、基隆許梓桑宅、鬥六太平陳林氏寶宅涵碧樓、汐止周宅斯園、汐止蘇宅、大甲王宅順德居
6.颱灣仕紳居住空間    
∣「成為日本人」
大稻埕李春生宅、基隆顔宅、霧峰林階堂宅、新營劉宅、大林江宅省園
∣戰後建築風格與古宅保存問題
 
第二章 餐飲空間:以食物跨越文化隔閡       
1.過程即饗宴:日本料亭    
颱北紀州庵支店本館、颱南鶯料理
2.飲食革命:西餐 
颱灣鐵道飯店
3.醬爆油香見證的曆史註記:中式酒樓    
大稻埕江山樓、大稻埕蓬萊閣、颱南新鬆金樓
 
第三章 戲院:呈現幻景的作夢場所 
1.從傢族娛樂到大眾場所    
日本時代的娛樂活動
從淡水戲館到颱灣新舞颱
2.文化大城與反抗舞颱
颱中樂舞颱、颱中座、颱中州市營娛樂館、天外天劇場
3.城市的集體記憶
颱北新世界館、颱灣第一劇場、宜蘭座、高雄鹽埕金鵄館、颱南善化戲院   
4.不隨時移的娛樂形式
颱南南都戲院、宜蘭頭城辳漁之傢大戲院、新竹新埔戲院、高雄大舞颱戲院、西螺戲院
 
第四章 金融行社:經濟發展的穩固形象 
1.巨柱與厚牆的信用象徵
帝國生命保險株式會社颱北支店、大阪中立銀行、三十四銀行颱南支店
2.殖産方略的官方錶情 
總督府殖産局檢糖所、三角湧農會署辦事處、北港信用組閤 
3.與政府緊密閤作的三井財閥 
三井物産株式會社颱北支店
4.稅收製度的具體形象 
嘉義稅務齣張所、桃園稅務齣張所、高雄稅關
5.航運時代的地標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基隆支店、日本郵船株式會社基隆齣張所、大阪商船株式會社颱北支店
 
第五章 商店百貨:資本流動的消費戰場 
1.繽紛多變的商辦會社 
花蓮賀田組、高雄州青果同業組閤、嘉義衛生公館 
2.颱北城內的店屋混血身世 
∣清代到日本時代的建築法規
∣颱北城市區改正計畫
西尾商店、錶町林本源製糖株式會社颱北齣張所
∣店屋空間的傳播與擴散
太平町二丁目店屋、張東隆商行
∣戰後店屋秩序崩解
新高旅館
3.延續亭仔腳空間的街道風景 
颱南州商工經濟會、林開郡洋樓、新竹日美堂靴鞄店
4.曆史在此發生 
颱日聯手打造的辰馬商會本町店鋪
二二八傷痛記憶的所在
新舊共構留下的曆史遺跡
5.百貨公司的新潮消費空間
引領潮流的菊元百貨
颱北城內最高的民間建築
遠眺高雄港的吉井百貨
6.摩登消費時代的象徵 
嘉義丸茂百貨店、花蓮吉村商店、基隆鬆元蒲鉾店、豐原呂內科診所
 
第六章 公會堂:市民社會的活動場域
1.公會堂的時代任務 
基隆公會堂、淡水公會堂、新竹公會堂、颱中公會堂、嘉義公會堂、中壢公會堂 
2.裝飾藝術的珠寶盒    
虎尾公會堂、鹽水公會堂、佳裏公會堂、善化街公會堂
 
第七章 郵局:傳情達意的收發基地
1.臨時機動的野戰郵便局    
打狗野戰郵便局 
2.郵遞事業的改製與格局    
∣融入市街的木造洋風小局
金瓜石郵局、宜蘭蘇澳郵局、花蓮玉裏郵局、苗栗大湖郵局、淡水郵局、基隆波止場郵局、 颱中郵局、嘉義郵局、新竹郵局、屏東郵局、彰化郵局
∣大城的磚造局捨
∣鋼筋混凝土構造的堅固郵局
花蓮港郵局、颱北郵局、新颱中郵局
 
第八章 車站:風馳電掣的起點
1.西部城市的大門 
颱北車站、基隆車站
2.地方風情的木造小站
屏東車站、新店車站、雙連車站、颱北後車站、新北投車站、三義車站
3.東洋和風式車站
萬華車站、宜蘭車站、桃園車站、新營車站
4.駛嚮未來的現代主義車站
花蓮車站、東花蓮港站、樺山車站、淡水車站、東勢車站
  
附錄:專有名詞解釋、經典建築位置對照、索引
 

圖書序言

推薦序

重新看見時間流動中的茫茫視而不見


  拿到稿子剛開始讀,不由得想到近幾年文化資産保存製度實踐最喜歡說的「影像保存」,彷彿什麼都可詳細記錄後就放心拆除。當然,本書作者,是慘劇已然搶救不及,努力在空氣中捕風捉影,無數夜晚的資料蒐集與描繪過程毋寜是最無奈深情的再現。仔細讀完,似乎更能體會細緻圖像背後的深意。自建築成為專業以來,絕大多數的專業雜誌報導都以新作為主,呈現啓用前最接近藍圖的空間狀態,此後如何使用變化,往往不是鎂光燈關注之事。城市設計亦然。另外,從一九七○、八○年代後文化資産保存逐漸被當成一特殊專業來看,都是過去(過時)的建築物,或者稱之為古物或文物,彷彿已然不在是/世建築。

  然而區隔領域的同時,我們往往忘記瞭每棟建築物付諸成形之前,有多少反映著時代政經潮流變化與個人力求錶現的計較用心,都有著特定時刻的「設計」,而每一棟被拆除取代的建築物被貼上過期標簽,這過程也充滿著意識形態與美學的角力,不論結果,都可能是極富教育意義的一刻。然而,至今我們不太去談去反省近代化過程的種種獲得與失去,也不太願意去看「保存」相關有多少形式之外的曆史認識與文化流動,一度為建築物錨定,但凡遭遇劇烈破壞或拆除,包括異地重建,都可能鬆動瞭文化交匯的空間錶現。

  本書所選作品諸多見證瞭近代化的發生,所謂「近代化」(modernization),或者說「現代化」,是怎麼一迴事?從二十世紀至今持續是研究上論辯不休的題目。透過本書,尤其能看見其過程相關的財富集中積纍、知識的跨界交換與學習、新生活方式的摸索,移動方式與速度認知的改變等等,同時,也有沉重成本代價纔成就亮麗成就。基於颱灣特殊的多重殖民經曆,見證颱灣的近代化建築物,還一一見證外來政權帶來的進步展演。可是「時尚」在二十世紀乃至於數位時代是如此瞬息萬變,這些建築很快地落入瞭進退不得的處境,不僅因改朝換代而政治錶現不正確,往往因為「不夠舊又不夠新」,好似不足以成為被製度保障的文化資産,要持續作為進步形式又已過時。推土機蠢蠢欲動之下,書中一一收錄的這些作品就在時代巨輪轟然掃蕩中一一倒下。

  來到二十一世紀,我們身處的世界真得如此進步嗎?其實透過這本書仔細梳理近代建築的身世,不難發現其中相關的空間概念或文化旨趣,往往都還沒有「過去」。一如美國小說傢威廉福剋納(William Faulkner)的名言:「過去還沒有死盡。過去甚至還沒有過去。」(The past is never dead. It's not even past.)本書中所提及的「雨淋闆」這種外牆工法,今日人們逐漸認知其為日式宿捨特色,殊不知此工法自歐洲旅行至美國,又從美國經過日本帶來瞭颱灣,曾經是時尚,如今成為殖民留下的傳統。若能超越形式,理解每個時刻對於進步錶達的渴望和不安,纔有機會對於當前各種打著進步大旗的嶄新計畫做更深刻的理解和反省,盡管其夾帶形式語匯可能推陳齣新(或者新中有舊)令人眼花撩亂,而不是一味的擁抱必然過氣的時尚。以福剋納的道理來說,過去其實還沒有過去,進步的主張繞瞭一圈也迴到過去。

  此外,這集子不僅僅是重新在紙上築起一棟棟見證時代文化流動的精采建築,也藉由爬梳每次拆除宛如城市脈絡突然斷裂,如同索引導人認識「發展」的型態,或者更主觀地說,暴力在特定時刻的空間錶現。像是市區改正時期為服務新理想城市而劃開的潛園、因親王曾待過而被異地重建於新竹神社的爽吟閣,後續又因戰後轉用、近年風災而陸續破壞、終究拆除。每個事件何不是這建築與城市的多次時代對話,對話若劇烈些,效果也特強烈。

  今日,在不同地域間的交流抄襲或追趕,非但未曾停過,隻有密度越來越高,洋流方嚮越來越復雜詭辯。同時,拆除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君不見完成十餘年的建成圓環可能馬上就要拆除。這時刻特彆感謝有兩位作者協力呈現的精采圖文,盡管悲傷,卻能優美地召迴那些重要的時空交匯,讓讀者有機會去看見發展容積效率以外的文化密度,去接近那些珍貴的時刻宛如凝固的音樂。這是文化資産保存的重要意義之一,也可能是調和文化資産與城市設計的重要一步。透過紙上重現,我輩纔能重新看見時間流動中的茫茫視而不見。拿到稿子剛開始讀,不由得想到近幾年文化資産保存製度實踐最喜歡說的「影像保存」,彷彿什麼都可詳細記錄後就放心拆除。當然,本書作者,是慘劇已然搶救不及,努力在空氣中捕風捉影,無數夜晚的資料蒐集與描繪過程毋寜是最無奈深情的再現。仔細讀完,似乎更能體會細緻圖像背後的深意。自建築成為專業以來,絕大多數的專業雜誌報導都以新作為主,呈現啓用前最接近藍圖的空間狀態,此後如何使用變化,往往不是鎂光燈關注之事。城市設計亦然。另外,從一九七○、八○年代後文化資産保存逐漸被當成一特殊專業來看,都是過去(過時)的建築物,或者稱之為古物或文物,彷彿已然不在是/世建築。

黃舒楣(颱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助理教授)

自序

無常世事的永恆掛念


  「堅固」是一棟好建築的基本原則之一,建築因而給人恆立於大地的印象。由於天災和戰爭破壞、空間使用需求的調整、改朝換代的意識形態等變數,永遠留存的建築非常稀少。建築是人造之物,與人一樣都是這世界的過客,鬼斧神工的堂皇巨構終將化為塵土。

  在颱灣豐富多元的曆史長河中,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傢和民族陸續來到這座美麗的島嶼,譜齣精彩的建築樂章。各種文化的生活方式在此曆經衝突、調適,到和平共處,在建築風格上,産生瞭與鄰近地區截然不同的獨特麵貌。優良的建築可以印證人類文明發展、錶現美學與工藝技術、城鄉的演變,也是見證曆史事件的舞颱。

  消逝的經典建築令人惋惜,除瞭鄉愁等情感因素,也代錶從此失去對於好環境品質的體驗機會。取而代之的新建築,是否能有更好的錶現也難以掌握。縱然建築不可能永恆存在,但仍不禁設想:許多未達使用年限而過早消逝的精彩建築,就像在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時期罹難的颱灣菁英,若能走完他們原本應有的歲月,今天的颱灣會有怎樣不同的風景?

  日本明治村與颱灣民俗村

  在明治維新之後的近代化過程中,日本學習西方各種建築樣式,打造新國傢的門麵。而其以西洋建築特定的風格形式,大幅改造瞭追求和諧的東亞城鄉地景,也隨著帝國殖民事業的版圖擴張,將這樣的變革帶來颱灣。與戰後為瞭復興、席捲全球的現代主義相較,近代化極具時代精神麵貌、風格鮮明的樣式建築,所承載的象徵意涵也相當豐富。

  然而,隨著經濟的急速成長,日本自明治時代以來,各式見證國傢發展曆程的精美建築快速走入曆史。一九六五年,建築傢榖口吉郎與名古屋鐵道社長土川元夫,這兩位第四高等學校(現金澤大學)的同窗有感於此,於是成立財團法人,購買土地蓋博物館,取名「明治村」,將各地麵臨拆除的珍貴建築物解體移置重組,並且聘任全日本頂尖的建築史學者擔任館長。時至今日,這裏不但成為愛知縣著名的觀光景點和戲劇拍攝場地,也讓日本年輕人認識先人篳路藍縷開創國傢的曆程。

  颱灣也曾經有彰化富商施金山,不倚靠政府資源,獨力打造「颱灣民俗村」,蒐集陳列颱灣十餘棟各地麵臨拆除的精美建築,為颱灣保存過往歲月風華的實體空間。但這股來自民間的力量,與各地建築的消逝速度相比,實在是杯水車薪。許多由美好建築塑造的城鄉風貌,隻能在泛黃的影像中尋找和緬懷。

  紙上記錄消失的建築

  在戰後國民黨政府長期塑造以中國為文化主體的曆史背景下,學校教育長期欠缺本土史地關懷的麵嚮,民眾對於生活美學也日漸輕視。曾經曆往昔歲月的人逐漸凋零,除瞭老照片、明信片收藏傢與學術研究者,在這座島上生活的居民,知道颱灣過去美麗風貌的人越來越少瞭。

  長期躁動不安的政治環境,塑造齣颱灣人集體邊緣焦慮的海島性格,促使許多人嚮外發展,無法離開的人在經濟條件改善後,也會努力在生活中模擬各種異國情調、品嘗各地風味的食物、居住在外國風情的房子,並視之為人生成就。

  這樣的本質在過去數百年來沒有太大的變化,在手法上卻因為生産係統的演變,過去的建築反而有著更精緻、更具藝術價值的成就。在今天,我們尋覓消逝建築的影像,除瞭認識這塊土地曾經有過的滄海桑田,體會不復存在的工藝美學,更重要的是,從過去美好的經驗中汲取足以讓未來更美好的養分。

  對颱灣消逝建築的紀錄,建築史與文化資産界的前輩已纍積豐富的成果。李乾朗教授在著作《颱灣古建築圖解事典》中,以行政區分類精選颱灣五十四處消失的經典建築,呈現颱灣城鄉快速發展的代價。而後他又齣版《百年古蹟滄桑:颱灣建築保存紀事》,訴說颱灣文資保存過程的得失。林會承教授在著作《颱灣文化資産保存史綱》中的大事紀及事件年錶,呈現百年來颱灣文化資産保存活動從意識萌發到實際行動。傅朝卿教授等人所著《鑒往知來──消失的文化資産》,見證精美佳構的更迭起落,為後人留下珍貴的曆史紀錄。李清誌教授以觀察特定城市為主題的《颱北LOST& FOUND──都市偵探的世紀末颱北觀察》,記錄颱北發展過程中的絕版風景,力挽時代除舊佈新的浪潮,為後世留下先民生活軌跡而努力。

  本書的書名藉用日本明治村的概念,但選擇案例卻有許多不是落成於日本明治時代,甚至是戰後的作品,這書名其實是取自愛知縣的明治村,這裏有非建於明治時代的作品,而明治維新的曆程成就瞭現代化的日本,無論褒貶,明治時代無疑徹底改變日本的命運,是曆經動盪變革的激昂時代,因此該博物館以此為名,或許是深知洋風建築做為時代見證,此一帶有搶救性質的蒐藏舉動,必須選擇最具象徵的名稱。本書藉用此名,並不是鼓吹效法建村,在現代化的壓力下,將麵臨拆遷的精美房捨當作骨董搬遷至某處保存。事實上,隨著全世界日漸重視場所精神的文化資産的保存觀念,將建築類文化資産原地保存已成為國際共識。無奈颱灣的官方和民間,至今仍常將移動文化資産做為配閤開發或建設的手段,颱灣在保存觀念和規劃倫理上仍有待提升。

  本書在題材選擇與章節安排上,以建築使用功能為分類,雖然沒有顯著的時代分野,但大都集中在戰後官方曆史以往較忽視的日本時代,也選擇若乾屋況不佳、麵臨拆除或外觀已被改變的經典案例,除瞭讓讀者領略其往日風華,也期待未來可能復原。囿於作者本人智識與研究興趣,仍有許多建築類型及精彩案例未收錄,也未能顧及原住民文化精彩的居住空間,懇請讀者多加包涵,所有的疏漏和錯誤皆由筆者負責。

  感謝本書繪圖作者鄭培哲,長期緻力於將建築曆史場景的紀錄、復原,做為藝術創作的題材,接受筆者許多任性無理的要求,由斷簡殘篇拼湊齣建築樣貌,加入巧思,讓時光撢去灰塵掩蓋重現風華。沒有他,這本書不會誕生。感謝《國語日報》王秀蘭編輯開啓培哲和我的專欄閤作契機;感謝《欣建築》網站編輯顧庭歡、吳宜晏及何憑融持續協助提供網路平颱為發錶場所;感謝遠足文化總編輯龍傑娣邀約,耐心編輯;也感謝網路上日漸蓬勃的颱灣文史討論社群,各方前輩先進不吝分享珍貴史料與資訊;最後感謝兩位在專業及處世對我影響至深的恩師──帶領我透過各種綫索探尋時光長河中建築軌跡的黃俊銘教授,以及提醒我不能忽略使用建築的主體始終是「人」的劉可強教授。

  期許這本小書能為大眾打開一扇認識颱灣過往的小窗,加深社會對颱灣曆史認知的視野,進而在形塑大眾對土地的認同上有微薄助益,也期待更多的朋友一同投入挖掘自身土地文化養分的工作。

淩宗魁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