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重新看见时间流动中的茫茫视而不见 拿到稿子刚开始读,不由得想到近几年文化资产保存制度实践最喜欢说的「影像保存」,彷彿什么都可详细记录后就放心拆除。当然,本书作者,是惨剧已然抢救不及,努力在空气中捕风捉影,无数夜晚的资料蒐集与描绘过程毋宁是最无奈深情的再现。仔细读完,似乎更能体会细致图像背后的深意。自建筑成为专业以来,绝大多数的专业杂志报导都以新作为主,呈现启用前最接近蓝图的空间状态,此后如何使用变化,往往不是镁光灯关注之事。城市设计亦然。另外,从一九七○、八○年代后文化资产保存逐渐被当成一特殊专业来看,都是过去(过时)的建筑物,或者称之为古物或文物,彷彿已然不在是/世建筑。
然而区隔领域的同时,我们往往忘记了每栋建筑物付诸成形之前,有多少反映着时代政经潮流变化与个人力求表现的计较用心,都有着特定时刻的「设计」,而每一栋被拆除取代的建筑物被贴上过期标签,这过程也充满着意识形态与美学的角力,不论结果,都可能是极富教育意义的一刻。然而,至今我们不太去谈去反省近代化过程的种种获得与失去,也不太愿意去看「保存」相关有多少形式之外的历史认识与文化流动,一度为建筑物锚定,但凡遭遇剧烈破坏或拆除,包括异地重建,都可能松动了文化交汇的空间表现。
本书所选作品诸多见证了近代化的发生,所谓「近代化」(modernization),或者说「现代化」,是怎么一回事?从二十世纪至今持续是研究上论辩不休的题目。透过本书,尤其能看见其过程相关的财富集中积累、知识的跨界交换与学习、新生活方式的摸索,移动方式与速度认知的改变等等,同时,也有沉重成本代价才成就亮丽成就。基于台湾特殊的多重殖民经历,见证台湾的近代化建筑物,还一一见证外来政权带来的进步展演。可是「时尚」在二十世纪乃至于数位时代是如此瞬息万变,这些建筑很快地落入了进退不得的处境,不仅因改朝换代而政治表现不正确,往往因为「不够旧又不够新」,好似不足以成为被制度保障的文化资产,要持续作为进步形式又已过时。推土机蠢蠢欲动之下,书中一一收录的这些作品就在时代巨轮轰然扫荡中一一倒下。
来到二十一世纪,我们身处的世界真得如此进步吗?其实透过这本书仔细梳理近代建筑的身世,不难发现其中相关的空间概念或文化旨趣,往往都还没有「过去」。一如美国小说家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的名言:「过去还没有死尽。过去甚至还没有过去。」(The past is never dead. It's not even past.)本书中所提及的「雨淋板」这种外墙工法,今日人们逐渐认知其为日式宿舍特色,殊不知此工法自欧洲旅行至美国,又从美国经过日本带来了台湾,曾经是时尚,如今成为殖民留下的传统。若能超越形式,理解每个时刻对于进步表达的渴望和不安,才有机会对于当前各种打着进步大旗的崭新计画做更深刻的理解和反省,尽管其夹带形式语汇可能推陈出新(或者新中有旧)令人眼花撩乱,而不是一味的拥抱必然过气的时尚。以福克纳的道理来说,过去其实还没有过去,进步的主张绕了一圈也回到过去。
此外,这集子不仅仅是重新在纸上筑起一栋栋见证时代文化流动的精采建筑,也借由爬梳每次拆除宛如城市脉络突然断裂,如同索引导人认识「发展」的型态,或者更主观地说,暴力在特定时刻的空间表现。像是市区改正时期为服务新理想城市而划开的潜园、因亲王曾待过而被异地重建于新竹神社的爽吟阁,后续又因战后转用、近年风灾而陆续破坏、终究拆除。每个事件何不是这建筑与城市的多次时代对话,对话若剧烈些,效果也特强烈。
今日,在不同地域间的交流抄袭或追赶,非但未曾停过,只有密度越来越高,洋流方向越来越复杂诡辩。同时,拆除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君不见完成十余年的建成圆环可能马上就要拆除。这时刻特别感谢有两位作者协力呈现的精采图文,尽管悲伤,却能优美地召回那些重要的时空交汇,让读者有机会去看见发展容积效率以外的文化密度,去接近那些珍贵的时刻宛如凝固的音乐。这是文化资产保存的重要意义之一,也可能是调和文化资产与城市设计的重要一步。透过纸上重现,我辈才能重新看见时间流动中的茫茫视而不见。拿到稿子刚开始读,不由得想到近几年文化资产保存制度实践最喜欢说的「影像保存」,彷彿什么都可详细记录后就放心拆除。当然,本书作者,是惨剧已然抢救不及,努力在空气中捕风捉影,无数夜晚的资料蒐集与描绘过程毋宁是最无奈深情的再现。仔细读完,似乎更能体会细致图像背后的深意。自建筑成为专业以来,绝大多数的专业杂志报导都以新作为主,呈现启用前最接近蓝图的空间状态,此后如何使用变化,往往不是镁光灯关注之事。城市设计亦然。另外,从一九七○、八○年代后文化资产保存逐渐被当成一特殊专业来看,都是过去(过时)的建筑物,或者称之为古物或文物,彷彿已然不在是/世建筑。
黄舒楣(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助理教授)
自序
无常世事的永恆挂念 「坚固」是一栋好建筑的基本原则之一,建筑因而给人恆立于大地的印象。由于天灾和战争破坏、空间使用需求的调整、改朝换代的意识形态等变数,永远留存的建筑非常稀少。建筑是人造之物,与人一样都是这世界的过客,鬼斧神工的堂皇巨构终将化为尘土。
在台湾丰富多元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民族陆续来到这座美丽的岛屿,谱出精彩的建筑乐章。各种文化的生活方式在此历经冲突、调适,到和平共处,在建筑风格上,产生了与邻近地区截然不同的独特面貌。优良的建筑可以印证人类文明发展、表现美学与工艺技术、城乡的演变,也是见证历史事件的舞台。
消逝的经典建筑令人惋惜,除了乡愁等情感因素,也代表从此失去对于好环境品质的体验机会。取而代之的新建筑,是否能有更好的表现也难以掌握。纵然建筑不可能永恆存在,但仍不禁设想:许多未达使用年限而过早消逝的精彩建筑,就像在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时期罹难的台湾菁英,若能走完他们原本应有的岁月,今天的台湾会有怎样不同的风景?
日本明治村与台湾民俗村
在明治维新之后的近代化过程中,日本学习西方各种建筑样式,打造新国家的门面。而其以西洋建筑特定的风格形式,大幅改造了追求和谐的东亚城乡地景,也随着帝国殖民事业的版图扩张,将这样的变革带来台湾。与战后为了复兴、席卷全球的现代主义相较,近代化极具时代精神面貌、风格鲜明的样式建筑,所承载的象征意涵也相当丰富。
然而,随着经济的急速成长,日本自明治时代以来,各式见证国家发展历程的精美建筑快速走入历史。一九六五年,建筑家谷口吉郎与名古屋铁道社长土川元夫,这两位第四高等学校(现金泽大学)的同窗有感于此,于是成立财团法人,购买土地盖博物馆,取名「明治村」,将各地面临拆除的珍贵建筑物解体移置重组,并且聘任全日本顶尖的建筑史学者担任馆长。时至今日,这里不但成为爱知县着名的观光景点和戏剧拍摄场地,也让日本年轻人认识先人筚路蓝缕开创国家的历程。
台湾也曾经有彰化富商施金山,不倚靠政府资源,独力打造「台湾民俗村」,蒐集陈列台湾十余栋各地面临拆除的精美建筑,为台湾保存过往岁月风华的实体空间。但这股来自民间的力量,与各地建筑的消逝速度相比,实在是杯水车薪。许多由美好建筑塑造的城乡风貌,只能在泛黄的影像中寻找和缅怀。
纸上记录消失的建筑
在战后国民党政府长期塑造以中国为文化主体的历史背景下,学校教育长期欠缺本土史地关怀的面向,民众对于生活美学也日渐轻视。曾经历往昔岁月的人逐渐凋零,除了老照片、明信片收藏家与学术研究者,在这座岛上生活的居民,知道台湾过去美丽风貌的人越来越少了。
长期躁动不安的政治环境,塑造出台湾人集体边缘焦虑的海岛性格,促使许多人向外发展,无法离开的人在经济条件改善后,也会努力在生活中模拟各种异国情调、品尝各地风味的食物、居住在外国风情的房子,并视之为人生成就。
这样的本质在过去数百年来没有太大的变化,在手法上却因为生产系统的演变,过去的建筑反而有着更精致、更具艺术价值的成就。在今天,我们寻觅消逝建筑的影像,除了认识这块土地曾经有过的沧海桑田,体会不复存在的工艺美学,更重要的是,从过去美好的经验中汲取足以让未来更美好的养分。
对台湾消逝建筑的纪录,建筑史与文化资产界的前辈已累积丰富的成果。李干朗教授在着作《台湾古建筑图解事典》中,以行政区分类精选台湾五十四处消失的经典建筑,呈现台湾城乡快速发展的代价。而后他又出版《百年古蹟沧桑:台湾建筑保存纪事》,诉说台湾文资保存过程的得失。林会承教授在着作《台湾文化资产保存史纲》中的大事纪及事件年表,呈现百年来台湾文化资产保存活动从意识萌发到实际行动。傅朝卿教授等人所着《鉴往知来──消失的文化资产》,见证精美佳构的更迭起落,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纪录。李清志教授以观察特定城市为主题的《台北LOST& FOUND──都市侦探的世纪末台北观察》,记录台北发展过程中的绝版风景,力挽时代除旧佈新的浪潮,为后世留下先民生活轨迹而努力。
本书的书名借用日本明治村的概念,但选择案例却有许多不是落成于日本明治时代,甚至是战后的作品,这书名其实是取自爱知县的明治村,这里有非建于明治时代的作品,而明治维新的历程成就了现代化的日本,无论褒贬,明治时代无疑彻底改变日本的命运,是历经动盪变革的激昂时代,因此该博物馆以此为名,或许是深知洋风建筑做为时代见证,此一带有抢救性质的蒐藏举动,必须选择最具象征的名称。本书借用此名,并不是鼓吹效法建村,在现代化的压力下,将面临拆迁的精美房舍当作骨董搬迁至某处保存。事实上,随着全世界日渐重视场所精神的文化资产的保存观念,将建筑类文化资产原地保存已成为国际共识。无奈台湾的官方和民间,至今仍常将移动文化资产做为配合开发或建设的手段,台湾在保存观念和规划伦理上仍有待提升。
本书在题材选择与章节安排上,以建筑使用功能为分类,虽然没有显着的时代分野,但大都集中在战后官方历史以往较忽视的日本时代,也选择若干屋况不佳、面临拆除或外观已被改变的经典案例,除了让读者领略其往日风华,也期待未来可能复原。囿于作者本人智识与研究兴趣,仍有许多建筑类型及精彩案例未收录,也未能顾及原住民文化精彩的居住空间,恳请读者多加包涵,所有的疏漏和错误皆由笔者负责。
感谢本书绘图作者郑培哲,长期致力于将建筑历史场景的纪录、复原,做为艺术创作的题材,接受笔者许多任性无理的要求,由断简残篇拼凑出建筑样貌,加入巧思,让时光撢去灰尘掩盖重现风华。没有他,这本书不会诞生。感谢《国语日报》王秀兰编辑开启培哲和我的专栏合作契机;感谢《欣建筑》网站编辑顾庭欢、吴宜晏及何凭融持续协助提供网路平台为发表场所;感谢远足文化总编辑龙杰娣邀约,耐心编辑;也感谢网路上日渐蓬勃的台湾文史讨论社群,各方前辈先进不吝分享珍贵史料与资讯;最后感谢两位在专业及处世对我影响至深的恩师──带领我透过各种线索探寻时光长河中建筑轨迹的黄俊铭教授,以及提醒我不能忽略使用建筑的主体始终是「人」的刘可强教授。
期许这本小书能为大众打开一扇认识台湾过往的小窗,加深社会对台湾历史认知的视野,进而在形塑大众对土地的认同上有微薄助益,也期待更多的朋友一同投入挖掘自身土地文化养分的工作。
凌宗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