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明治村:消失的台湾经典建筑

纸上明治村:消失的台湾经典建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建筑
  • 明治时期
  • 历史建筑
  • 文化遗产
  • 建筑史
  • 台湾历史
  • 日治时期
  • 老建筑
  • 怀旧
  • 摄影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每一栋消失的建筑,
都是一片遗失的历史拼图。

  一代代、一座座的建筑物,记录当代的美学表现、工艺技术,塑造了城乡的变貌,也呈现人类的文明发展;是历史的舞台,也是时代的见证。

  虽然每栋建筑建立之初,都被期许坚固永恆立于大地,但能够千秋万世留存的建筑非常稀少。展示威权的房子、崇神敬天的房子、挡风遮雨的房子、装载记忆的房子……建筑不见了,到哪里去寻找?曾经的记忆和感情,在哪里安身立命?

  本书透过作者和绘者细腻的手眼,重现曾经存在于台湾土地上各式经典建筑鲜明的色彩和故事,从住宅、餐厅、戏院、百货到各种公共设施,带领我们回到多年前的台湾,一览那些已经消失、但曾经存在于这块土地上的建筑肖像,重温以前台湾城乡的庄严与典雅。

名人推荐

  沈奕妤∣印花乐设计总监
  洪致文∣台湾师范大学地理学系教授
  连振佑∣中原大学景观学系助理教授
  徐世荣∣政治大学地政学系教授
  孙启榕∣建筑师
  孙德鸿∣建筑师
  黄舒楣∣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助理教授
  黄恩宇∣成功大学建筑学系助理教授
  杨 烨∣北投文史部落客
  荣芳杰∣新竹教育大学环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薛孟琪∣东海大学建筑学系助理教授
  萧文杰∣台北商业大学助理教授

  《纸上明治村》浅显易懂的文字与描绘精美的图像,记录了已经被消失或迁移的建筑景观风貌,以无形文化财的方式延续其价值,引导人们走入历史。阅读本书不只是缅怀过去的美好,也让我们重新思考为什么要保留文化资产,该留下什么给台湾的下一代。──萧文杰(台北商业大学助理教授)

  透过宗魁的历史书写,搭配培哲的手绘图像,这本彷彿具有时光隧道魔力般的图文集,带领着我们反省过去,思考未来。──荣芳杰(新竹教育大学环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郑培哲的图像风格温柔细致、又富含生活感性,优雅又具透明感的色彩,让人总是在画中品味再三。──沈奕妤(印花乐设计总监)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台湾经典建筑消失与历史变迁的图书简介。 《浮光掠影:日治时期台湾公共建筑的生命史》 著者: 林志远 出版社: 映象文化 书籍简介: 《浮光掠影:日治时期台湾公共建筑的生命史》是一部深度探究台湾日治时期(1895-1945)留存至今的公共建筑群落,并系统梳理其从兴建、使用、变迁到最终命运的历史著作。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村落”的集合记忆,而是以建筑作为时代的见证者,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社会、政治与文化意涵。 本书的核心关怀在于“消失”与“存续”的辩证关系。在长达半世纪的殖民统治下,日本当局在台湾推行了大规模的都市规划与公共建设,涵盖行政、教育、医疗、交通等多个领域。这些建筑不仅是实用功能的载体,更是权力结构与现代性观念在岛屿上的具象化呈现。然而,随着时代更迭,许多精美的作品因战后政治环境、都市更新的压力、或是缺乏有效的保存意识而悄然隐去。 本书的叙事结构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现代性的移植与空间秩序的建立 这一部分着重分析了日治时期建筑风格的演变,从早期的“殖民地式”混合风格,逐渐转向更具现代主义倾向的风格,如辰野式红砖建筑、新古典主义、以及带有地方色彩的折衷主义。林志远教授以扎实的史料考证,详细描绘了台湾总督府、县厅级衙门、以及重要的公共医院的选址考量与建筑设计理念。例如,书中细致剖析了总督府的建筑格局如何呼应了“帝国中心”的权力象征,以及初期设立的警察署、邮局等如何重塑了城市的基本肌理。 这一部的重点在于理解“新秩序”的建立过程。作者通过对蓝图、工程记录和新闻报道的梳理,呈现了这些建筑如何从无到有,如何在热带气候与地震频发的环境中进行适应性调整。我们不仅看到宏伟的立面,更窥见了背后严谨的工程技术与人力调度。 第二部:日常生活、功能转换与身份的重叠 建筑物的生命远不止于其初始目的。本书的第二部分将镜头转向这些空间在不同历史阶段中的实际使用情况。例如,一些原为公共浴场、集会所的建筑,在战后被迅速征用为国民政府的办公场所,其原有的日式文化符号被刻意抹去或覆盖。 作者关注建筑使用者的身份流动。一座学校,可能从最初的“公学校”转变为战后的“省立中学”,其内部陈设、教学内容乃至学生群体的构成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功能转换”不仅是建筑物理层面的再利用,更是文化认同的冲突与融合的缩影。书中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口述历史片段,来自曾经在这些建筑中就学、工作或居住的老一辈台湾人,他们的记忆为冰冷的砖石赋予了温度和复杂的情感层次。 第三部:消逝的背影与保存的困境 这是本书最为沉痛也最具批判性的一章。作者回顾了那些已经被拆除或严重损毁的标志性建筑。这些消失并非偶然,往往是都市发展蓝图下,对特定历史遗产的有意或无意地牺牲。书中通过对比珍贵的旧照片与现今的空地或截然不同的现代建筑,营造出强烈的时空错置感。 林志远教授深入探讨了台湾在战后“去殖民化”过程中,对日式建筑所采取的矛盾态度——一方面急于摆脱殖民印记,另一方面又在经济发展与空间需求面前,对具有高度文化价值的建筑缺乏系统的保护机制。本书清晰地梳理了1980年代以来,建筑保护运动兴起前,这些珍贵遗产是如何在政策真空与快速开发的浪潮中被逐步蚕食的。 本书特色: 跨学科整合: 结合建筑史学、都市社会学与文化记忆研究,提供了多维度的分析视角。 细致的图文对照: 包含大量高清晰度的历史图纸、竣工照片以及作者近年实地考察的对比照片。 超越意识形态: 本书的分析保持冷静与客观,旨在记录历史事实,探讨建筑作为文化载体的复杂性,而非进行单一的政治定论。它试图回答的,是如何在快速现代化的进程中,理解和珍视那些见证了台湾复杂身份构建历程的物质遗产。 《浮光掠影》是一部献给所有关心台湾城市记忆、建筑美学与历史变迁者的深度读物。它提醒我们,每一块砖、每一道梁柱,都承载着一段不可磨灭的生命故事。要真正理解今日的台湾,我们必须回望那些曾经耸立,如今却只在记忆中留存的辉煌身影。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凌宗魁


  毕业于中原大学建筑系、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曾任职于财团法人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发展基金会、中原大学文化资产保存研究中心等。,现为国立台湾博物馆规画师。着有《专业通才理想的实践: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访谈录(一)》、《图解台湾近代经典公共建筑》、《Brick Taiwan:积木台湾经典建筑,用乐高积木打造43个古蹟与地标》。

绘者简介

郑培哲


  毕业于崑山科技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系,现从事商业设计。平时喜欢四处观察旧空间、体验老房子,也常参访现代建筑。工作之余创作平面影像及图像记录,因而开始绘制建筑,透过不同主题的插画,重新感受台湾曾经存在的空间。近年常受邀参加国内外设计展,曾于2009年获德国红点传达设计大奖。
 

图书目录

推荐序 重新看见时间流动中的茫茫视而不见 黄舒楣
作者序 无常世事的永恆挂念 凌宗魁
绘者序 每一栋消失的建筑,都是一片遗失的拼图 郑培哲
 
第一章 住宅:安身立命的家园 
1.从唐山过台湾的汉人园邸
新竹林宅潜园、台中吴鸾旂公馆
∣因都市扩张而消失的汉人宅邸
台北公馆林永利古厝、新埔张宅外翰第
2.日本时代的大和居住文化
∣高级社会阶层的生活样貌 
嘉义梅川宅、台北中村三八夫宅
∣官舍的普及与保存活化
淡水警官宿舍
3.文明想像的西洋风情
∣文化交流下和洋并置的格局
台中县知事官邸、总督府土木局长官舍、基隆要塞司令官邸、基隆颜宅陋园和馆
4.多元融合的台湾特色
鹿港黄宅金银厅
5.注入西洋元素的中国合院                
∣东西混血的合院
柳营陈贞法宅、斗六吴克明宅、员林曙桥张宅百忍堂、基隆许梓桑宅、斗六太平陈林氏宝宅涵碧楼、汐止周宅斯园、汐止苏宅、大甲王宅顺德居
6.台湾仕绅居住空间    
∣「成为日本人」
大稻埕李春生宅、基隆颜宅、雾峰林阶堂宅、新营刘宅、大林江宅省园
∣战后建筑风格与古宅保存问题
 
第二章 餐饮空间:以食物跨越文化隔阂       
1.过程即飨宴:日本料亭    
台北纪州庵支店本馆、台南莺料理
2.饮食革命:西餐 
台湾铁道饭店
3.酱爆油香见证的历史註记:中式酒楼    
大稻埕江山楼、大稻埕蓬莱阁、台南新松金楼
 
第三章 戏院:呈现幻景的作梦场所 
1.从家族娱乐到大众场所    
日本时代的娱乐活动
从淡水戏馆到台湾新舞台
2.文化大城与反抗舞台
台中乐舞台、台中座、台中州市营娱乐馆、天外天剧场
3.城市的集体记忆
台北新世界馆、台湾第一剧场、宜兰座、高雄盐埕金鵄馆、台南善化戏院   
4.不随时移的娱乐形式
台南南都戏院、宜兰头城辳渔之家大戏院、新竹新埔戏院、高雄大舞台戏院、西螺戏院
 
第四章 金融行社:经济发展的稳固形象 
1.巨柱与厚墙的信用象征
帝国生命保险株式会社台北支店、大坂中立银行、三十四银行台南支店
2.殖产方略的官方表情 
总督府殖产局检糖所、三角涌农会署办事处、北港信用组合 
3.与政府紧密合作的三井财阀 
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台北支店
4.税收制度的具体形象 
嘉义税务出张所、桃园税务出张所、高雄税关
5.航运时代的地标
大坂商船株式会社基隆支店、日本邮船株式会社基隆出张所、大坂商船株式会社台北支店
 
第五章 商店百货:资本流动的消费战场 
1.缤纷多变的商办会社 
花莲贺田组、高雄州青果同业组合、嘉义卫生公馆 
2.台北城内的店屋混血身世 
∣清代到日本时代的建筑法规
∣台北城市区改正计画
西尾商店、表町林本源制糖株式会社台北出张所
∣店屋空间的传播与扩散
太平町二丁目店屋、张东隆商行
∣战后店屋秩序崩解
新高旅馆
3.延续亭仔脚空间的街道风景 
台南州商工经济会、林开郡洋楼、新竹日美堂靴鞄店
4.历史在此发生 
台日联手打造的辰马商会本町店铺
二二八伤痛记忆的所在
新旧共构留下的历史遗迹
5.百货公司的新潮消费空间
引领潮流的菊元百货
台北城内最高的民间建筑
远眺高雄港的吉井百货
6.摩登消费时代的象征 
嘉义丸茂百货店、花莲吉村商店、基隆松元蒲鉾店、丰原吕内科诊所
 
第六章 公会堂:市民社会的活动场域
1.公会堂的时代任务 
基隆公会堂、淡水公会堂、新竹公会堂、台中公会堂、嘉义公会堂、中坜公会堂 
2.装饰艺术的珠宝盒    
虎尾公会堂、盐水公会堂、佳里公会堂、善化街公会堂
 
第七章 邮局:传情达意的收发基地
1.临时机动的野战邮便局    
打狗野战邮便局 
2.邮递事业的改制与格局    
∣融入市街的木造洋风小局
金瓜石邮局、宜兰苏澳邮局、花莲玉里邮局、苗栗大湖邮局、淡水邮局、基隆波止场邮局、 台中邮局、嘉义邮局、新竹邮局、屏东邮局、彰化邮局
∣大城的砖造局舍
∣钢筋混凝土构造的坚固邮局
花莲港邮局、台北邮局、新台中邮局
 
第八章 车站:风驰电掣的起点
1.西部城市的大门 
台北车站、基隆车站
2.地方风情的木造小站
屏东车站、新店车站、双连车站、台北后车站、新北投车站、三义车站
3.东洋和风式车站
万华车站、宜兰车站、桃园车站、新营车站
4.驶向未来的现代主义车站
花莲车站、东花莲港站、桦山车站、淡水车站、东势车站
  
附录:专有名词解释、经典建筑位置对照、索引
 

图书序言

推荐序

重新看见时间流动中的茫茫视而不见


  拿到稿子刚开始读,不由得想到近几年文化资产保存制度实践最喜欢说的「影像保存」,彷彿什么都可详细记录后就放心拆除。当然,本书作者,是惨剧已然抢救不及,努力在空气中捕风捉影,无数夜晚的资料蒐集与描绘过程毋宁是最无奈深情的再现。仔细读完,似乎更能体会细致图像背后的深意。自建筑成为专业以来,绝大多数的专业杂志报导都以新作为主,呈现启用前最接近蓝图的空间状态,此后如何使用变化,往往不是镁光灯关注之事。城市设计亦然。另外,从一九七○、八○年代后文化资产保存逐渐被当成一特殊专业来看,都是过去(过时)的建筑物,或者称之为古物或文物,彷彿已然不在是/世建筑。

  然而区隔领域的同时,我们往往忘记了每栋建筑物付诸成形之前,有多少反映着时代政经潮流变化与个人力求表现的计较用心,都有着特定时刻的「设计」,而每一栋被拆除取代的建筑物被贴上过期标签,这过程也充满着意识形态与美学的角力,不论结果,都可能是极富教育意义的一刻。然而,至今我们不太去谈去反省近代化过程的种种获得与失去,也不太愿意去看「保存」相关有多少形式之外的历史认识与文化流动,一度为建筑物锚定,但凡遭遇剧烈破坏或拆除,包括异地重建,都可能松动了文化交汇的空间表现。

  本书所选作品诸多见证了近代化的发生,所谓「近代化」(modernization),或者说「现代化」,是怎么一回事?从二十世纪至今持续是研究上论辩不休的题目。透过本书,尤其能看见其过程相关的财富集中积累、知识的跨界交换与学习、新生活方式的摸索,移动方式与速度认知的改变等等,同时,也有沉重成本代价才成就亮丽成就。基于台湾特殊的多重殖民经历,见证台湾的近代化建筑物,还一一见证外来政权带来的进步展演。可是「时尚」在二十世纪乃至于数位时代是如此瞬息万变,这些建筑很快地落入了进退不得的处境,不仅因改朝换代而政治表现不正确,往往因为「不够旧又不够新」,好似不足以成为被制度保障的文化资产,要持续作为进步形式又已过时。推土机蠢蠢欲动之下,书中一一收录的这些作品就在时代巨轮轰然扫荡中一一倒下。

  来到二十一世纪,我们身处的世界真得如此进步吗?其实透过这本书仔细梳理近代建筑的身世,不难发现其中相关的空间概念或文化旨趣,往往都还没有「过去」。一如美国小说家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的名言:「过去还没有死尽。过去甚至还没有过去。」(The past is never dead. It's not even past.)本书中所提及的「雨淋板」这种外墙工法,今日人们逐渐认知其为日式宿舍特色,殊不知此工法自欧洲旅行至美国,又从美国经过日本带来了台湾,曾经是时尚,如今成为殖民留下的传统。若能超越形式,理解每个时刻对于进步表达的渴望和不安,才有机会对于当前各种打着进步大旗的崭新计画做更深刻的理解和反省,尽管其夹带形式语汇可能推陈出新(或者新中有旧)令人眼花撩乱,而不是一味的拥抱必然过气的时尚。以福克纳的道理来说,过去其实还没有过去,进步的主张绕了一圈也回到过去。

  此外,这集子不仅仅是重新在纸上筑起一栋栋见证时代文化流动的精采建筑,也借由爬梳每次拆除宛如城市脉络突然断裂,如同索引导人认识「发展」的型态,或者更主观地说,暴力在特定时刻的空间表现。像是市区改正时期为服务新理想城市而划开的潜园、因亲王曾待过而被异地重建于新竹神社的爽吟阁,后续又因战后转用、近年风灾而陆续破坏、终究拆除。每个事件何不是这建筑与城市的多次时代对话,对话若剧烈些,效果也特强烈。

  今日,在不同地域间的交流抄袭或追赶,非但未曾停过,只有密度越来越高,洋流方向越来越复杂诡辩。同时,拆除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君不见完成十余年的建成圆环可能马上就要拆除。这时刻特别感谢有两位作者协力呈现的精采图文,尽管悲伤,却能优美地召回那些重要的时空交汇,让读者有机会去看见发展容积效率以外的文化密度,去接近那些珍贵的时刻宛如凝固的音乐。这是文化资产保存的重要意义之一,也可能是调和文化资产与城市设计的重要一步。透过纸上重现,我辈才能重新看见时间流动中的茫茫视而不见。拿到稿子刚开始读,不由得想到近几年文化资产保存制度实践最喜欢说的「影像保存」,彷彿什么都可详细记录后就放心拆除。当然,本书作者,是惨剧已然抢救不及,努力在空气中捕风捉影,无数夜晚的资料蒐集与描绘过程毋宁是最无奈深情的再现。仔细读完,似乎更能体会细致图像背后的深意。自建筑成为专业以来,绝大多数的专业杂志报导都以新作为主,呈现启用前最接近蓝图的空间状态,此后如何使用变化,往往不是镁光灯关注之事。城市设计亦然。另外,从一九七○、八○年代后文化资产保存逐渐被当成一特殊专业来看,都是过去(过时)的建筑物,或者称之为古物或文物,彷彿已然不在是/世建筑。

黄舒楣(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助理教授)

自序

无常世事的永恆挂念


  「坚固」是一栋好建筑的基本原则之一,建筑因而给人恆立于大地的印象。由于天灾和战争破坏、空间使用需求的调整、改朝换代的意识形态等变数,永远留存的建筑非常稀少。建筑是人造之物,与人一样都是这世界的过客,鬼斧神工的堂皇巨构终将化为尘土。

  在台湾丰富多元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民族陆续来到这座美丽的岛屿,谱出精彩的建筑乐章。各种文化的生活方式在此历经冲突、调适,到和平共处,在建筑风格上,产生了与邻近地区截然不同的独特面貌。优良的建筑可以印证人类文明发展、表现美学与工艺技术、城乡的演变,也是见证历史事件的舞台。

  消逝的经典建筑令人惋惜,除了乡愁等情感因素,也代表从此失去对于好环境品质的体验机会。取而代之的新建筑,是否能有更好的表现也难以掌握。纵然建筑不可能永恆存在,但仍不禁设想:许多未达使用年限而过早消逝的精彩建筑,就像在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时期罹难的台湾菁英,若能走完他们原本应有的岁月,今天的台湾会有怎样不同的风景?

  日本明治村与台湾民俗村

  在明治维新之后的近代化过程中,日本学习西方各种建筑样式,打造新国家的门面。而其以西洋建筑特定的风格形式,大幅改造了追求和谐的东亚城乡地景,也随着帝国殖民事业的版图扩张,将这样的变革带来台湾。与战后为了复兴、席卷全球的现代主义相较,近代化极具时代精神面貌、风格鲜明的样式建筑,所承载的象征意涵也相当丰富。

  然而,随着经济的急速成长,日本自明治时代以来,各式见证国家发展历程的精美建筑快速走入历史。一九六五年,建筑家谷口吉郎与名古屋铁道社长土川元夫,这两位第四高等学校(现金泽大学)的同窗有感于此,于是成立财团法人,购买土地盖博物馆,取名「明治村」,将各地面临拆除的珍贵建筑物解体移置重组,并且聘任全日本顶尖的建筑史学者担任馆长。时至今日,这里不但成为爱知县着名的观光景点和戏剧拍摄场地,也让日本年轻人认识先人筚路蓝缕开创国家的历程。

  台湾也曾经有彰化富商施金山,不倚靠政府资源,独力打造「台湾民俗村」,蒐集陈列台湾十余栋各地面临拆除的精美建筑,为台湾保存过往岁月风华的实体空间。但这股来自民间的力量,与各地建筑的消逝速度相比,实在是杯水车薪。许多由美好建筑塑造的城乡风貌,只能在泛黄的影像中寻找和缅怀。

  纸上记录消失的建筑

  在战后国民党政府长期塑造以中国为文化主体的历史背景下,学校教育长期欠缺本土史地关怀的面向,民众对于生活美学也日渐轻视。曾经历往昔岁月的人逐渐凋零,除了老照片、明信片收藏家与学术研究者,在这座岛上生活的居民,知道台湾过去美丽风貌的人越来越少了。

  长期躁动不安的政治环境,塑造出台湾人集体边缘焦虑的海岛性格,促使许多人向外发展,无法离开的人在经济条件改善后,也会努力在生活中模拟各种异国情调、品尝各地风味的食物、居住在外国风情的房子,并视之为人生成就。

  这样的本质在过去数百年来没有太大的变化,在手法上却因为生产系统的演变,过去的建筑反而有着更精致、更具艺术价值的成就。在今天,我们寻觅消逝建筑的影像,除了认识这块土地曾经有过的沧海桑田,体会不复存在的工艺美学,更重要的是,从过去美好的经验中汲取足以让未来更美好的养分。

  对台湾消逝建筑的纪录,建筑史与文化资产界的前辈已累积丰富的成果。李干朗教授在着作《台湾古建筑图解事典》中,以行政区分类精选台湾五十四处消失的经典建筑,呈现台湾城乡快速发展的代价。而后他又出版《百年古蹟沧桑:台湾建筑保存纪事》,诉说台湾文资保存过程的得失。林会承教授在着作《台湾文化资产保存史纲》中的大事纪及事件年表,呈现百年来台湾文化资产保存活动从意识萌发到实际行动。傅朝卿教授等人所着《鉴往知来──消失的文化资产》,见证精美佳构的更迭起落,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纪录。李清志教授以观察特定城市为主题的《台北LOST& FOUND──都市侦探的世纪末台北观察》,记录台北发展过程中的绝版风景,力挽时代除旧佈新的浪潮,为后世留下先民生活轨迹而努力。

  本书的书名借用日本明治村的概念,但选择案例却有许多不是落成于日本明治时代,甚至是战后的作品,这书名其实是取自爱知县的明治村,这里有非建于明治时代的作品,而明治维新的历程成就了现代化的日本,无论褒贬,明治时代无疑彻底改变日本的命运,是历经动盪变革的激昂时代,因此该博物馆以此为名,或许是深知洋风建筑做为时代见证,此一带有抢救性质的蒐藏举动,必须选择最具象征的名称。本书借用此名,并不是鼓吹效法建村,在现代化的压力下,将面临拆迁的精美房舍当作骨董搬迁至某处保存。事实上,随着全世界日渐重视场所精神的文化资产的保存观念,将建筑类文化资产原地保存已成为国际共识。无奈台湾的官方和民间,至今仍常将移动文化资产做为配合开发或建设的手段,台湾在保存观念和规划伦理上仍有待提升。

  本书在题材选择与章节安排上,以建筑使用功能为分类,虽然没有显着的时代分野,但大都集中在战后官方历史以往较忽视的日本时代,也选择若干屋况不佳、面临拆除或外观已被改变的经典案例,除了让读者领略其往日风华,也期待未来可能复原。囿于作者本人智识与研究兴趣,仍有许多建筑类型及精彩案例未收录,也未能顾及原住民文化精彩的居住空间,恳请读者多加包涵,所有的疏漏和错误皆由笔者负责。

  感谢本书绘图作者郑培哲,长期致力于将建筑历史场景的纪录、复原,做为艺术创作的题材,接受笔者许多任性无理的要求,由断简残篇拼凑出建筑样貌,加入巧思,让时光撢去灰尘掩盖重现风华。没有他,这本书不会诞生。感谢《国语日报》王秀兰编辑开启培哲和我的专栏合作契机;感谢《欣建筑》网站编辑顾庭欢、吴宜晏及何凭融持续协助提供网路平台为发表场所;感谢远足文化总编辑龙杰娣邀约,耐心编辑;也感谢网路上日渐蓬勃的台湾文史讨论社群,各方前辈先进不吝分享珍贵史料与资讯;最后感谢两位在专业及处世对我影响至深的恩师──带领我透过各种线索探寻时光长河中建筑轨迹的黄俊铭教授,以及提醒我不能忽略使用建筑的主体始终是「人」的刘可强教授。

  期许这本小书能为大众打开一扇认识台湾过往的小窗,加深社会对台湾历史认知的视野,进而在形塑大众对土地的认同上有微薄助益,也期待更多的朋友一同投入挖掘自身土地文化养分的工作。

凌宗魁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犹如一股清流,涤荡了我对“老建筑”这一概念的刻板印象。我曾经以为,所谓的老建筑,无非就是一些斑驳的墙壁,陈旧的木梁,甚至有些破败不堪。然而,当我看到“纸上明治村:消失的台湾经典建筑”这个标题时,我的好奇心被瞬间点燃。我开始思考,在那个被称为“明治时期”的年代,台湾的建筑究竟是怎样的风貌?“明治村”这个词,带着一种别样的情调,让我联想到日本京都或是东京的一些历史街区,那些 preserved 的古老建筑,总能带给人一种穿越感。而“消失的”,则充满了悲伤的意味,也正因为“消失”,才显得弥足珍贵,才更需要被记录和传承。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突破以往的建筑史书籍的局限,不仅仅是罗列建筑的结构和设计,更要深入挖掘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例如,那些曾经伫立在台湾街头的洋楼,在当时是如何与本地的闽南式建筑、客家建筑融合或并存的?在“明治村”这个概念下,是否能够展现出当时台湾社会多元文化交融的独特建筑景观?我希望作者能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这些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变迁,它们如何见证了台湾的近代化进程,又如何承载了几代人的悲欢离合。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建筑本身的梳理,更是对一段被遗忘或被忽视的历史的重现。我期待它能带我走进一个更加立体的台湾近代史,让我用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角落。

评分

当我在书店浏览时,一本名为《纸上明治村:消失的台湾经典建筑》的书吸引了我的目光。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让我想象着那些曾经辉煌,如今却已不复存在的建筑,它们如同一座座“纸上的明治村”,在书页中重现。我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台湾人,对这片土地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感情,尤其对日治时期的建筑,总觉得它们有一种别样的精致和底蕴。然而,现实却是,随着时代变迁,许多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老建筑,要么因为城市开发而被拆除,要么因为年久失修而残破不堪,甚至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因此,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究竟会收录哪些“经典建筑”?是那些曾经的官署、学校、医院,还是那些曾经是私人住宅、旅馆、戏院的建筑?我更希望书中不仅仅是提供建筑的外观照片,还能深入挖掘它们背后的故事。比如,这些建筑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它们在当时扮演了怎样的社会角色?是否有哪些与这些建筑相关的著名人物或历史事件?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本穿越时空的指南,带领我走进那些已经消失的“明治村”,重新感受那段历史的温度和风貌。

评分

当我在书店看到《纸上明治村:消失的台湾经典建筑》这本书时,我的内心立刻被吸引了。作为一名在台湾生活了多年的人,我常常在城市中穿梭,看到一些古老的建筑,总会忍不住去猜想它们的故事。然而,更多的,是看到一些曾经熟悉的老建筑,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默默地消失,留下来的,只有一些模糊的记忆。这本书的标题,“纸上明治村”,就如同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看到了一个曾经存在,但现在已经难以在现实中寻觅的“村落”。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那些“消失的台湾经典建筑”,它们不仅仅是建筑本身,更是历史的载体,是台湾近代化进程的见证。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大量的历史资料,比如建筑的设计图纸、建造时的照片,以及当时的使用情况。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挖掘这些建筑背后的人物故事,那些曾经在这里生活、工作过的人们,他们的故事,能够让这些建筑变得更加鲜活,更加有温度。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更是一次对台湾历史的致敬,一次对记忆的搜寻。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我内心深处一直以来渴望的那束光。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我总觉得我们的历史,特别是日治时期的建筑,有着一种独特的美感和故事。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令人惊叹的老建筑,或因城市发展被拆除,或因年久失修而黯淡,留给我们的,往往只剩下模糊的记忆和泛黄的照片。每当走在现代化的都市丛林中,我时常会感到一丝失落,仿佛与脚下的土地失去了某种深刻的连接。我渴望能有一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些“消失的台湾经典建筑”,用文字和影像将它们重现在我眼前,让我能够再次触摸到那段历史的温度,感受先辈们留下的痕迹。这本书的标题,恰恰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纸上明治村”,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它暗示着一种穿越时空的体验,仿佛我们可以通过书页,漫步在曾经辉煌的“明治村”里。而“消失的台湾经典建筑”,则直接点出了本书的主题,也正是我们许多人心中的遗憾。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详细的历史背景介绍,不仅仅是建筑的年代、风格,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社会功能、人物故事,以及它在当时台湾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希望作者能够像一位考古学家一样,深入田野,搜集资料,甚至是采访那些还健在的老一辈,将那些尘封的记忆重新激活。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更是一次寻根之旅,一次与历史对话的机会。我迫切地希望它能早日上市,让我有机会沉浸其中,重新认识我生长的这片土地。

评分

当我在书架上看到《纸上明治村:消失的台湾经典建筑》这本书时,我的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触动。作为在台湾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一份子,我深知城市发展带来的巨变,许多曾经熟悉的街景,一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老建筑,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消失,令人扼腕。这本书的标题,如同一个温柔的提醒,唤醒了我对这些“消失的美好”的怀念。我非常好奇,书中究竟会收录哪些“经典建筑”?是那些曾经的日式宿舍群,还是那些曾经的西洋式官邸,抑或是那些曾经的公共设施?我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建筑外观的呈现,更希望它能深入挖掘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比如它们的设计理念、建造过程、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也许,书中会穿插一些曾经居住在这些建筑里的人们的故事,他们的生活点滴,他们的悲欢离合,能够让这些冰冷的建筑重新拥有温度,变得鲜活起来。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建筑图鉴,更是一次对台湾近代历史的寻访,一次对集体记忆的唤醒。我迫切希望它能让我重新认识那些曾经存在,却又悄然离去的台湾。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瞬间勾起了我对台湾近代史的无限遐想。作为一名对地方历史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对日治时期台湾的建筑风格着迷,那些融合了日式、西式和在地元素的建筑,总有一种独特的魅力。“纸上明治村:消失的台湾经典建筑”,这个书名,恰恰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对于“失落的美好”的追寻。我曾无数次在老照片中惊叹于那些曾经宏伟壮丽的建筑,而如今它们或已不在,或面目全非。我渴望能有一本书,能够用详实的内容和精美的图文,将这些“消失的经典”重现在我眼前。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对这些建筑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介绍,不仅仅是它们的历史年代、建筑风格、地理位置,更重要的是挖掘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例如,书中是否会介绍这些建筑的设计者,他们的理念是什么?这些建筑在当时是如何与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是否也有关于居住在这些建筑中的人物的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台湾近代化的历程,以及这些建筑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简直是一份意料之外的惊喜。我一直对台湾的历史建筑,特别是日治时期的那些作品,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它们身上有一种独特的韵味,是现代建筑无法比拟的。然而,现实却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老建筑,要么被拆除,要么被改造得面目全非,甚至渐渐被人们遗忘。每当我看到一些老照片,里面那些曾经气派的建筑,如今只剩下回忆,心里总是感到一阵惋惜。“纸上明治村:消失的台湾经典建筑”,这个标题,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它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像是一种承诺,承诺将那些“消失”的美丽重新带回我们眼前。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包含大量的珍贵历史照片,不仅仅是建筑的正面照,更希望能够有不同角度、不同时期的照片,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这些建筑的细节和变化。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挖掘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不仅仅是建筑师的名字、建造年代,更重要的是它们在历史长河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与当时社会、文化、经济的联系。也许,书中能介绍一些曾经居住在这些建筑里的人物,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生活,能够让这些建筑变得更加鲜活,更加有温度。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建筑欣赏的书,更是一部活的历史教材,一本唤醒我们对过去回忆的时光机。

评分

《纸上明治村:消失的台湾经典建筑》,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和探索的意味。我一直以来都对台湾的近代建筑,特别是日治时期留下的那些充满时代印记的建筑,抱有浓厚的兴趣。它们不仅是建筑本身的艺术,更承载着一段重要的历史,见证了台湾社会的变迁。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很多曾经辉煌的建筑,都随着时代的脚步而消失,留给我们的,大多是模糊的记忆和泛黄的照片。“纸上明治村”这个比喻,让我仿佛能透过书页,走进一个曾经繁华的时代,去触摸那些“消失的经典”。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实的内容,不仅仅是建筑的结构图和照片,更希望能够深入挖掘这些建筑的历史背景,它们的设计理念,它们在当时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书中是否会介绍这些建筑的设计师,他们是如何将日本和西方建筑风格与台湾在地环境相结合的?是否有关于这些建筑背后的人物故事,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经历,能够让这些建筑重新焕发光彩?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关于建筑的知识,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机会,一次对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深度理解。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台湾文化遗产的读者,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我常常为那些即将消失或已经消失的近代建筑而感到痛心,它们是台湾近代发展的重要见证,却常常被忽略,甚至被现代化进程无情地吞噬。看到“纸上明治村:消失的台湾经典建筑”这个标题,我immediately 感到了一种强烈的期待,仿佛终于有人愿意为这些被遗忘的瑰宝发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建筑本身的介绍,而是能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去审视。例如,书中是否能够探讨在日治时期,殖民者如何在台湾推行其建筑理念,这些建筑的风格又是如何受到日本本土以及西方建筑思潮的影响?同时,我也非常好奇,这些建筑在当时是如何与台湾本土的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它是否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阶层的差异,或是某种特殊的社会功能?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严谨的研究态度,结合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为我们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消失的台湾经典建筑”的图景。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种历史的责任,也是一次对美的致敬。它能够唤醒更多人对台湾近代建筑遗产的关注,从而推动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评分

当我在书店瞥见“纸上明治村:消失的台湾经典建筑”这本书的封面时,一股强烈的共鸣涌上心头。作为一名在台湾生活了数十年的老居民,我亲眼见证了许多曾经熟悉的街景在时间的洪流中逐渐改变,一些充满时代印记的老建筑,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消失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每当想起那些曾经矗立过的优雅洋楼,那些承载着家族记忆的古厝,如今只剩下模糊的影像,心中总会泛起一丝怅然。这本书的标题,就像一声温柔的呼唤,唤醒了我内心深处的怀旧情结。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究竟会收录哪些“消失的经典建筑”?是那些曾经是政府机构、学校、医院的宏伟建筑,还是那些曾经是富商巨贾宅邸的精致洋房?我希望书中不仅仅呈现这些建筑的“外观”,更要深入讲述它们“内在”的故事。例如,它们的设计理念是如何体现当时的技术水平和审美情趣?它们在历史上扮演过怎样的社会角色?是否有那些建筑的故事,曾经在我们这一代人身边发生过?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建筑的传记”,用最生动、最富有情感的方式,将那些已经不在的建筑再次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能够“重新认识”它们,理解它们在台湾近代史中的意义和价值。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与过去的对话,一次对记忆的唤醒,更是一次对家园情感的重新连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