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奇三塔:西天佛国的世俗情味

桑奇三塔:西天佛国的世俗情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佛教艺术
  • 印度佛教
  • 桑奇
  • 石窟艺术
  • 佛教文化
  • 丝绸之路
  • 古代印度
  • 宗教艺术
  • 世俗文化
  • 艺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里彰显的不是偶像,而是觉悟者的觉悟,他的说法以及他说的法。

  它不仅不表现佛陀,连僧侣也不表现,因此画面中的人物以世俗形象为主。供养人之外,最多的是王者、贵族、武士、侍从,还有天神,药叉,魔鬼,外道。可以说,它是用世俗生活和传统神话的表现方式来讲述佛国故事。
 
好的,这是一部关于中世纪欧洲历史与社会风俗的著作的简介,重点聚焦于手工艺人的生活、城市发展以及信仰与日常的交织。 --- 《铁砧与钟声:中世纪城市工匠的生活图景》 作者: [此处留空,或使用虚构的作者名,如:伊利亚斯·范·德·维尔德] 出版社: [此处留空,或使用虚构的出版社名,如:古籍研究出版社] 字数: 约1500字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究了中世纪晚期(约公元1100年至1500年)欧洲城市中手工艺人阶层的日常生活、社会结构、精神世界及其在城市肌理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它摒弃了对骑士与教士的传统叙事焦点,转而将目光投向那些支撑起中世纪繁荣的默默无闻的劳动者群体——鞋匠、织工、金属匠、面包师和石匠。作者通过对大量市政记录、行会章程、遗嘱以及少量私人信件的细致梳理,构建了一个鲜活而多维度的工匠世界。 第一部分:从农田到石墙——城市化的动力与背景 中世纪的城市并非是突兀出现的奇迹,而是农业革命和贸易复苏的必然产物。本书首先描绘了公元十一世纪后欧洲各地封建领主权力减弱、自由贸易兴起的大背景。重点分析了城市自治运动的兴起,以及市民阶层如何通过契约与特许状,从领主手中赢得了管理自己事务的权利。 工匠阶层是城市扩张的物质基础。他们将技能和劳动力带入日益拥挤的城墙内,寻求比在庄园中更好的生存条件。我们详细考察了新兴城市如佛兰德斯的根特、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和法兰西的巴黎,它们如何成为手工业和商业的熔炉。书中探讨了“自由人”的概念在中世纪城市中的具体含义,以及对逃亡农奴而言,城市(“空气使人自由”)究竟意味着何种程度的解放。 第二部分:行会:秩序、排他与保护的复杂体 行会(Guilds)是中世纪工匠生活的核心组织形式,本书用极大的篇幅来剖析其运作机制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行会不仅仅是职业组织,更是宗教社团、社会福利机构乃至地方政治力量的结合体。 1. 严格的等级制度: 我们详细阐述了学徒(Apprentice)、帮工(Journeyman)和师傅(Master)这三个层级之间的严格界限与流动性。学徒期通常持续七到十年,期间工匠学徒的生活完全受制于师傅的家庭与作坊。帮工则在完成学徒期后,必须通过“杰作”(Masterpiece)的考验才能晋升,这条道路充满竞争与不确定性。作者通过分析不同行业(如金匠与羊毛织工)对杰作的要求差异,揭示了技能的专业化程度如何影响了阶层的固化。 2. 经济控制与质量保障: 行会的主要职能是垄断特定行业的生产和销售,通过制定严格的原材料标准、生产流程和价格上限来维护其成员的经济利益,避免内部恶性竞争。书中收录了多条珍贵的行会规章,揭示了他们如何处理假冒伪劣产品,以及对偷学技艺行为的严厉惩罚。 3. 社会支持与宗教义务: 行会内部设有互助金库,用于资助生病的帮工或工匠的遗孀。同时,每个行会都有其守护圣徒,并赞助教堂祭坛、组织宗教游行,将世俗的职业活动与神圣的信仰生活紧密结合。 第三部分:作坊里的日常与家庭生活 中世纪工匠的“工作”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本书场景式地重现了典型的作坊环境——通常位于房屋的一层,紧邻街道,便于顾客上门。 1. 生产的节奏与技术: 书中对不同行业的具体技术进行了生动的描述,例如皮革鞣制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印刷术出现前抄写员与插画师的工作流程,以及玻璃吹制对体力和经验的苛求。节奏并非完全由时钟驱动,而是受到季节光照、宗教节日以及订单需求的共同影响。 2. 家庭的经济单元: 作坊即是家庭。工匠的妻子和子女通常是重要的非正式劳动力。妻子不仅管理家务,还可能负责原材料采购、记账、销售,有时甚至是辅助性的生产工作。这种家庭经济模式的脆弱性在瘟疫流行或主要劳动力死亡时尤为明显。 3. 消费与积累: 随着财富的积累,工匠阶层开始展现出不同于贵族的消费观。他们注重实用性、耐用性和一定程度的体面。书中对比了工匠遗嘱中列出的财产清单,显示出他们对精良工具、少量家具以及宗教饰品的偏好,反映了他们努力在世俗成功与虔诚之间寻求平衡的努力。 第四部分:冲突、革新与时代的转折 行会制度并非一成不变的乌托邦。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中世纪晚期工匠阶层内部及外部的矛盾。 1. 帮工的抗争: 随着时间的推移,师傅阶层通过提高杰作要求、限制帮工数量,使得晋升通道日益狭窄。这导致了帮工群体(Journeymen)的反抗,例如著名的“帮工兄弟会”的出现,他们采取罢工、破坏工具等方式,要求更公平的晋升机会。 2. 城市政治的介入: 在一些城市,行会力量强大到足以干预市政选举,甚至推翻地方领主或贵族。然而,权力也带来了腐败和僵化,最终阻碍了技术和商业模式的进一步革新。 3. 新技术的冲击: 随着黑死病导致的人口剧减,劳动力价值提升,加速了某些简单机械的应用。同时,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和新兴的商人群体开始挑战行会严格的生产控制,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商业变革埋下了伏笔。 结语: 《铁砧与钟声》旨在揭示中世纪社会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和充满活力。工匠们通过双手塑造了城市的面貌,他们的生活是信仰、传统、商业竞争与个人抱负交织的产物。本书最终描绘了一幅基于劳动与技能的社会史,一个由铁砧敲击声和教堂钟声共同定义的时代。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扬之水


  浙江诸暨人,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从事名物研究。着有《诗经名物新证》《先秦诗文史》等。
 

图书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佛传故事
第一节 白象入胎-诞生
第二节 四门出游-逾城出家-降魔成道
第三节 正觉(成道)-初转法轮
第四节 降伏毒龙-尼连禅河奇迹-频婆娑罗王迎候佛陀
第五节 竹林精舍-回到迦毗罗卫城.舍卫城的奇迹-祇园佈施
第六节 帝释窟说法(帝释天朝访)-忉利天说法归来(降三道宝阶)-猕猴献蜜
第七节 大般涅槃-八分舍利
 
第二章 本生故事
第一节 六牙象王本生-睒子本生-大猴王本生-独角仙人本生
第二节 须大拏太子本生
 
第三章 其他
第一节 阿育王的事迹.群象供养佛塔-礼敬七佛(过去七佛及其道树)-欲界六天
第二节 药叉-药叉女
第三节 莲花-如意蔓-供养物及其他
 
大塔主要浮雕位置略图
索引
三联版后记
新版后记
 

图书序言

引言

  一、

  桑奇(或作桑吉或山奇,Sanchi)佛塔是印度早期佛教艺术的重要遗存,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且保存最完整的佛塔遗迹,始建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

  塔共三座,大小不完全相同,建造时代也有先后之别,而以大塔最为有名。其地在今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尔附近,距古代马尔瓦东部名城毗迪萨(Vidisa,今比尔萨)西南约八公里。

  大塔直径三十六米多,高不到十七米;半球形屋顶高近十三米,直径三十二米余。半球形屋顶下的平台四米多高,宽近两米。不过大塔中心半球形覆钵初建时的体积仅及现有大小的一半。公元前二世纪中叶即巽伽王朝时代,当地富商资助的一个僧团扩建大塔,于覆钵之外包砌砖石,并涂饰银白色与金黄色的灰泥,复于顶端增设平头和三层伞盖,底部构筑砂石基坛、双重扶梯、右绕甬道及上下两道栏桿,便是现在看到的大塔规模。公元前一世纪晚期至公元一世纪初叶的早期安达罗王朝(也称萨塔瓦哈纳王朝)时代,大塔下层栏桿四个方向的出入口又陆续兴造了四座的砂石塔门。塔门之南门的第一横樑背面有一则铭文,曰“以室利.沙达伽尼王的工匠为首、瓦希休提之子阿难陀(Ananda)捐献”。一般认为此铭之室利.沙达伽尼王是指萨塔瓦哈纳王朝第三代的沙达伽尼一世,只是关于这位君主在位的绝对年代尚有争议,今大致把它定在公元前一世纪末叶。四座塔门的制作,以时间为序,则依次为南门、北门、东门、西门。不过最早的南门和最晚的西门间隔时间并不很远,因为南门第二横樑和西门南柱刻有同一位功德主的名字,即巴拉米陀罗(Balamitra);此外,东门南柱和西门北柱,捐赀者也为同一人。
 
  大塔南门,採自《桑奇遗迹》

  大塔北门,採自《桑奇遗迹》

  大塔周围环绕着三米多高的石栏楯亦即石栏桿,栏桿的立柱与横栏用仿木结构的榫卯方式组合而成,设有南北东西四个方向的出入口。不过出入口在外面却是看不到的,因为每一出入口的栏桿内均设有两个九十度的转弯,也因此构成四个矩形门廊。

  四个石雕大门亦即陀兰那各有三个横樑,横樑两边各有一对方柱为支撑。下方支撑整个横樑的两根石柱宽不到一米、高四米,两个方柱的顶端各有一米多高的一个柱头。不计顶部的装饰,每座塔门高约十米。横樑、方柱、支撑横樑的立柱,均佈满雕刻,这也正是桑奇大塔的精华所在。

  佛塔之后,桑奇尚有颇具规模的佛寺兴建。其佛事,大约一直持续到十一世纪。十二世纪以后,随着伊斯兰教的愈益兴盛和佛教的日益衰败,这里的佛塔与寺院也逐渐荒废,于是掩藏于丛林而被世人彻底忘却,直到一八一八年被无心闯入的英军意外发现。次年英军上尉埃德华.费尔发表了有关桑奇遗迹的报道,三座佛塔方再次为人所知。以后,英国考古学家亚历山大.甘宁汉把三座佛塔编为一、二、三号,大塔,便是一号。一九一二年,考古学家兼艺术史家约翰.马歇尔主持了遗址的发掘和大塔的复原。他与阿.福歇合着的《桑奇遗迹》(The Monuments of Sanchi)三巨册,是迄今为止关于桑奇佛教遗迹研究的最为重要的着述。

  二、

  孔雀王朝是印度的第一个统一王朝,始于公元前三二○年前后,开国之君为旃陀罗笈多,其孙阿育王于公元前二七一年登上王位,在他的时代,王朝疆域最大。王皈依佛教后,于弘扬佛法,用力最着。着名的阿育王柱,便有着王朝以推行佛法而威震四方的象征意味。不过它仅与佛教有关,而非纯粹之佛教艺术。

  公元前一八五年孔雀王朝为巽伽王朝所取代,巽伽王朝仅具有孔雀王朝领土中部的摩揭陀一带。王朝最着名的佛教遗存是巴尔胡特大塔。大塔原建在中印度科沙姆西南不到二百公里处,即古代的拘睒弥。覆钵塔遗址于一八七三年发现,大塔栏楯和覆于栏楯顶端的笠石均有浮雕图案,然而环塔之石栏楯已是残缺不全,今在加尔各答博物馆内辟出一个展厅复原陈列。大塔的栏楯与塔门有铭文二百余,根据东门门柱施主的发愿文,可知建造塔门和栏楯的捐赀者系巽伽朝一位名作达纳胡提的王侯。浮雕上面的铭文也多有施主姓名,为王侯,为商主,为居民,为比丘和比丘尼,其中不少是来自恆河流域以及德干高原一些城市的外地人。稍晚于巴尔胡特大塔,即约当巽伽王朝晚期的遗存,尚有今印度比哈尔邦的菩提伽耶佛塔栏楯。

  大塔和三塔,採自《桑奇遗迹》

  公元前一世纪,原臣服于孔雀王朝的南印度部落安达罗人崛起于德干高原,建立了安达罗王朝,自此至公元一二四年,为早期安达罗王朝。巽伽王朝和早期安达罗王朝时期的佛教石窟,有西印度的巴贾石窟和卡尔利石窟,前者开凿于公元前一百五十年至前一百年间,后者时代约在公元四十年至一百年。

  公元一世纪至三世纪,印度西北部有大月氏人建立的贵霜王朝。印度与希腊化艺术结合形成的犍陀罗佛教艺术,即繁荣于贵霜时代。地处连接印度中部与西北部交通要冲的马图拉,贵霜时代是王朝的东都,这里形成的保持本土特色的佛教雕刻,成为与犍陀罗流派并立的马图拉流派。与此约略同时,又有南印度的后期安达罗王朝之阿马拉瓦提艺术,与犍陀罗和马图拉鼎立为三。

  以上为桑奇前后佛教艺术流派之大势。那么印度早期佛教艺术中的石塔雕刻,以时代先后顺序论,便是巴尔胡特大塔栏楯雕刻最古,其年代约当公元前二世纪中叶;其次为桑奇二塔上面最初的雕刻,可定在公元前一二五年;再次,为菩提伽耶佛塔栏楯,时代约为公元前七五年左右,桑奇大塔栏楯雕刻与此大抵同时,即公元前五○年左右;最后是桑奇三号塔大门和桑奇二号塔栏楯上后期补加的雕刻,两者的时间都为公元后最初的几年。如此,巴尔胡特与桑奇大塔之间,是有一个百年左右的发展进程,因此在桑奇大塔我们看到的已是趋于成熟和完美的表现形式。

  三、

  桑奇大塔南侧,今存一座石砌的殿堂,此即发掘者编为第十七号的佛教建筑,约建于五世纪初年鸠摩罗笈多在位时的笈多时代。殿堂很小,平面为纵向的长方形,门前柱廊有四根粗大的列柱,柱头为覆钟式,顶端装饰两两相背的四只狮子,两个狮子之间一株大树,多为菩提,也有其他。入门,则即平顶、方形的正殿。距此不远,又有一座笈多时代晚期的第十八号寺院遗址。也是在笈多时代,大塔四座塔门的入口处分别添加了四座石雕佛坐像。

  第十七与第十八号遗址

  由大塔西门处西行,沿着一条小路走向二塔,途中经过的一处遗址,是时代约当八世纪的第五十一号寺院。更晚的遗迹,则是由大塔东门处向东行的一片建筑群,即第四十五号寺院,它建于十世纪左右。今残存一座外表毁损的方形内殿和周围的几段柱廊,散落在地上的残石当即原初的建筑构件。透过紧锁着的纱门,可以看到内殿里面尚有佛像。

  总之,一、二、三号塔之外,桑奇遗址所存佛教遗迹,其时代一直延续到十至十一世纪。

  四、

  桑奇村名不见经传,世尊住世的时候,足迹也从未至于此地。不过距离桑奇不远的小城毗迪萨曾经是商旅辐辏之所,交通便利,往来者众,桑奇大塔南北东西四门即靠了小城毗迪萨商人的慷慨捐赠而兴建。桑奇大塔浮雕的艺术风格,则是源于此地象牙雕刻的传统工艺。大塔南门第一道横樑的背面铭文记载它是沙达伽尼一世的匠师领班阿难陀所奉献;南门左侧立柱浮雕的铭文则说明这是居住在毗迪萨的象牙雕刻匠师的作品。大塔雕刻构图的饱满和笔触的精微,当是来自牙雕的艺术趣味,这使它很像是放大了的象牙雕刻,因此造就了一种特殊的形式感。

  第四十五号寺院浮雕

  印度早期佛教艺术中,匠师严格遵循着不表现佛陀的原则。为甚么会如此,人们有过种种分析和认识。不过面对已经存在的事实,不问原因,止谈感受,也许会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里彰显的不是偶像,而是觉悟者的觉悟,他的说法以及他说的法。以不表现偶像的方法从事佛教艺术,可以更多保存佛教的本质,使信众的敬仰之心不是落在一个具体的形象,而是这一位圣者所证悟的真理,正如佛陀不断的教诫,── 重要的是自身之修为。

  就形象创造来说,这种方法也是一种聪明的回避。并且它不仅不表现佛陀,连僧侣也不表现,因此画面中的人物以世俗形象为主。供养人之外,最多的是王者、
贵族、武士、侍从,还有天神,药叉,魔鬼,外道。可以说,它是用世俗生活和传统神话的表现方式来讲述佛国故事。

  我们见到桑奇,是在十二月里的一个艳阳天。远远看见绿草坡上的大塔,在阳光下被蓝天衬托得美极了。阳光下的桑奇,石雕看起来果然如牙雕一般,不论质感还是颜色。当然在桑奇,最吸引人的,是大塔塔门浮雕故事。

  曾经很想挑选着读一读佛经,却又每每忧惧于它的浩瀚,久矣找不到方便进门的入口。桑奇归来读佛经,从马鸣的《佛所行赞》开始,再挑选其他有故事的部分,而其中的文字随时能够同自己的好奇与疑问相遇,于是先在心里用大塔浮雕为它配了图,同时开始整理桑奇印象。

三联版后记

  一、

  首先要说的是,我读的佛经,与桑奇工匠所读,不是一个本子,甚至有的时间还会更晚,比如马鸣,又比如龙树的撰着。这里寻求的不是图像与文本的严格对应,而是文意与图像的大致相合,那么可以说是逆向追索。因此很大程度上,我是把桑奇浮雕的一大部分作为佛陀画传来读,而它正是时代早且保存最为完好的一部。

  读图过程中,常常翻阅的两本书,是于凌波《释迦牟尼与原始佛教》、郭良鋆《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又渥德尔《印度佛教史》、查尔斯.埃利奥特《印度教与佛教史纲》第一卷中关于佛传的部分。作者从释典中勾稽释迦牟尼事迹,努力于复原一位贵族青年由迷惘、困惑走向觉悟终至成为精神导师的历程,所引佛经或以汉译为主,或取自巴利文佛经,而不同文字的佛经于世尊行历,都有切近人情的叙述。由说法的睿智风趣,固可见出一位“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的智者风神,此外的若干言行,也颇可教人读罢低回不尽。

  比如于着中“释尊的容色言行”一章举出的不少事例,其中一例是“佛自乞僧举过”:“这是《增一阿含经》上的故事。说是及弟子们夏安居结束,在‘自恣’仪式的时候,世尊坐在草座上 ── 就是敷草于地而坐。因为是‘恣僧举过,舍憍慢故’,所以不坐本座而坐在草上 ── 告诸比丘说:‘我无过咎于众人乎?又不犯身口意乎?如是至三。”

  又比如,世尊从不鼓励弟子和信众对他个人的膜拜。《印度教与佛教史纲》中提到,“在拒绝过分恭维时,他的言词既有讽刺而又谦虚。有一次舍利弗说:‘世尊,我有如是信仰,我认为过去、现在和未来没有一人比世尊更为伟大和更有智慧。’佛陀回答说:‘舍利弗,你当然知悉过去一切诸佛。’‘不,世尊。’‘那末,你知道未来诸佛。’‘不,世尊。’‘那末你至少知道我,而且彻底看透了我的心。’‘世尊,这我也不能说。’‘那末,舍利弗,你的话为甚么如此豪迈大胆呢?’”

  又《长阿含经》卷一《游行经》记世尊行将入灭之际,守候在旁的阿难心中惶惧,因请世尊再施教诫。世尊答曰:“阿难,我所说法,内外已讫,终不自称所见通达。吾已老矣,年且八十,譬如故车,方便修治,得有所至,吾身亦然。以方便力得少留寿,自力精进,忍此苦痛”。然后,“佛告阿难,吾灭度后,能有修行此法者,则为真我弟子第一学者”。至入灭之际,“世尊自四牒僧伽梨,偃右胁如师子王,累足而卧。时双树间所有鬼神笃信佛者,以非时花佈散于地。尔时,世尊告阿难曰:‘此双树神以非时华供养于我。此非供养如来。’阿难白言:‘云何名为供养如来?’佛语阿难:‘人能受法,能行法者,斯乃名曰供养如来’”。非时鲜花佈散于地,固为供养如来,然而世尊以为,能够接受如来的教法,能够身体力行如来的教法,如此,才是真正的供养如来。

  总之,溯源寻流,每每会发现源头的清澈,而向下流淌的过程中失去最多的便是这样的因子,虽然这条清流是在不断增添别样的丰沛。

  二、

  本书援引的佛经,或稍嫌多,不过真是我喜欢的文字。这里把它作为桑奇故事性浮雕的“画外音”,却是很少考虑佛理或学理的因素,只是觉得某一段文字与某一幅图像对读,最可得会心之乐,便引录下来。想想《出三藏记集》里讲述的译经场中的情景,会觉得更有意思。虽然早期多是出自胡僧,不过当日胡僧的中西兼通之水平,今人未必可及呢。

  第一章引述较多的马鸣《佛所行赞》,其成书要稍晚于桑奇,── 马鸣的活动时间约在公元一、二世纪之间。《佛所行赞》虽然收编在佛典,但它实在是诗而不是经。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曰,“尊者马鸣,亦造歌词及《庄严论》,并作《佛本行诗》,大本若译有十余卷。意述如来始自王宫,终乎双树,一代佛法,并缉为诗。五天南海,无不讽诵。意明字少,而摄义能多,复令读者心悦忘倦”。周一良《汉译马鸣〈佛所行赞〉的名称和译者》考证《佛所行赞》的名称即应为《佛本行诗》。它“在印度文学史上,属于宫廷诗(Kavya)一类,据说这种诗里一定要讲到统治国家和做人的道理,要描写女人,要描写打仗,并且要用比较雕琢文饰的字句。《佛所行赞》这几点上都成功地作到。治国家和做人的道理由优陀夷说出,见《离欲品》。《厌患品》叙述太子出游时女子们争先恐后的抢着看,《离欲品》叙述太子夜间在宫中看见女子们睡眠时的种种相。对于女人的服饰、动作和心理有着极细腻周到的描写。不过中译本删去很多,大概认为与经典的庄严不合,不知梵文原本本来是‘诗’而不是‘经’也”。又在《论佛典翻译文学》中评说曰,“马鸣的《佛所行赞》是以诗的体裁来叙佛的一生,原文尚存半部,在梵文学史上,是数一数二的名作”。“如《合宫忧悲品》‘生亡我所钦,今为在何所?人马三共行,今唯二来归。我心极惶怖,战慄不自安。终是不正人,不暱非善友。不吉纵强暴,应笑用啼为。将去而啼还,反覆不相应。……故使圣王子,一去不复归。汝今应大喜,作恶已果成。宁近智慧怨,不习愚痴友。假名为良朋,内实怀怨结。今此胜王家,一旦悉破坏’。虽然不如原文之畅达,也足以表见一个女子既恨且怨的口吻。‘生亡我所钦’是据高丽藏本,宋元明三本都作‘共我意中人’。案原文相当于这一句的是Gatah Kvasa chandaka manmanorathah。意为‘车匿,我心所悦之人何在?’宋元明三本之‘意中人’比‘我所钦’更为近似”(《周一良集》第叁卷,辽宁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八年)。马鸣诗中,类此之传神写心的文字尚有不少,本书所引只是与图像相关的部分。相传它的译者是北凉昙无谶,不过《汉译马鸣〈佛所行赞〉的名称和译者》认为很难成立,应是“失译”。

  赞宁《宋高僧传》卷三论翻译曰,“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又卷二十七《含光传》后附论云,“夫西域者,佛法之根干也,东夏者,传来之枝叶也”;而“入土别生根干”,“善栽接者,见而不识,闻而可爱也。又如合浦之珠,北土之人得之,结步摇而饰冠珮。南海之人见而不识,闻而可爱也。蚕妇之丝,巧匠之家得之,绣衣裳而成黼黻。縿(缫)抽之妪,见而不识,闻而可爱也”。我于是自比于“见而不识”之妪,读经有“闻而可爱”之喜,也就很满足了。

  三、

  魏晋以降,至唐中期,前后五百余年间,中土高僧“西天取经”者,有百数十人,而以五世纪印度笈多时代和七世纪戒日王称雄北印度之际为最多。与佛陀一生行历相关的圣迹多见于《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笈多时代的阿旃陀石窟也在《大唐西域记》中留下记载,但桑奇遗迹却是不曾见诸文字。

  法显、玄奘为古代印度的社会生活留下了宝贵的纪录,有些甚至是唯一的纪录。相比之下,对现当代印度考古以及考古成果的深入研究,吾人则是少之又少,不论远古的印度河文明抑或早期佛教遗迹。这是否可以算作一项遗憾呢。

  然而以“桑奇”为题写一本书,我的条件却是远远不够的。桑奇佛教遗址的发现,距今将近二百年,海外学者对它的研究,已经很充分,但我除了马歇尔与福歇的若干着述之外,其他几乎没有接触。所读佛经,不及大海中的一滴水,遑论对佛学精义的理解。因此可以说既无语言优势,也无专业优势。

  写作的动力,第一来自于三年前的印度之行。其时所到之地为北方邦耶木纳河西岸的马图拉,中央邦首府博帕尔的桑奇,比哈尔邦恆河南岸的巴特那,马哈拉施特拉邦的阿旃陀石窟、埃罗拉石窟,孟买的坎哈瑞石窟,又马图拉、巴特那、那烂陀、加尔各答等诸地博物馆和新德里印度国家博物馆。十三天里,日程安排十分紧凑,每一天都是晓行夜宿,── 凌晨四点钟起身,午夜以后入睡,而紧张的一天总是收获极丰。虽然很多图像早在书中读得熟了,但亲见实物的感觉与之自不可同日而语。归来整理照片,如同一次又一次返回阳光下的桑奇,如此往返无数,不免添得牵挂无数。于是很想读一读今人(除了我八年前读到的台湾橡树林文化版林许文二、陈师兰《印度佛教史诗:图解桑奇佛塔》之外)对它的介绍,以解决悬疑。

  不料找寻的结果,却是发现中国大陆竟然没有一本全面介绍桑奇的专着(此刻心中仍存忐忑:会是因为我的疏漏而没有找到么),因此它便成为写作动力之二,── 做这样一件很难不被人哂笑的事,实在是需要特别的勇气。不过本书副标题“西天佛国的世俗情味”,多少为自己的读图开启了方便法门。就视觉形象而言,它给予观者的感觉是世间情味多,出世的情味很少。对佛陀的赞叹,是来自对一位圣者的智慧之崇仰,而这一位圣者,便完全隐身在展开在我们面前的故事里。

  幸运的是,去岁春夏之交以及仲秋时节,分别得获赴欧洲几个博物馆和印尼爪哇婆罗浮屠参观的机会。行旅所及,在关注早期佛教艺术的过程中,慢慢生出看世界的感觉:一个小小的纹饰,竟可以折射出跨山越海的曲折经历。传播的因素当然有很多种:和平的,战争的;偶然的,必然的,等等。天下格局分而合、合而分的不断变化带来的文化传递,常会演出令人不可思议的传奇。有的可以大致勾画出经行的路经,有的却只能是若干虚线,甚至只是分散的点。我想,作为一个游客,我在这里记下近年各地游走所见以及归来后整理印象之际遇到的相关资料,且选择一种我喜欢的方式,把印度之行拍摄的照片资料刊佈出来,以成专题介绍桑奇三塔浮雕的一小册,这样的努力,也许不无意义罢。

  四、

  印度之行曾得到敦煌研究院支持和部分赞助,欧洲行旅得获法国远东学院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支持和部分赞助。印度考察行程仰赖新加坡袁旔女史体贴我之心愿的周到安排和调护,欧洲博物馆参观、购书以及本书所涉法文图书的翻译,悉得益于贤友王楠。稿成,承陈平同道悉心披阅,提出很多中肯的意见。老友吴彬的细心编校,亦使此书避免不少疏失。在此一併深致谢忱。

  最后要说明的是,本书图片除署名以及註明出处者外,均为李志仁同志摄影。

新版后记

  印度之行,转眼七年过去了,距离《桑奇三塔》的写作也逾五年。在此期间曾有美国之旅和英国之旅,博物馆里看到相关的展品,图书馆里得见马歇尔《桑奇遗迹》原着初版,都不免生出亲切之感,却是终究再鼓不起勇气在这一领域里继续学习和探索,包括曾经有过的念头 ── 把考察所历的斯里兰卡早期佛教遗址、印尼爪哇的婆罗浮屠一一纪录下来 ── 也都长期搁浅,并且很可能是永远搁浅。虽然图像资料所获已不算少,也不乏亲历的感受与心得,只是“翘足志学,白首不遍”(《金楼子.立言上》),知识之缺失,教人实在不敢轻易动笔。然而无论如何,关于桑奇三塔的考察与考察之记述,是我问学途中一段很可珍视的经历,这一切便多半录存于此编。与旧版相较,除添换若干照片外,无多修改。
 
丙申暑月十八,雨窗下

图书试读

第一章 佛传故事
 
第一节
 
桑奇佛教遗址有三座塔,依发掘者的编号,分别为一、二、三号。以时间为序,二塔最早,大塔次之,三塔又次之。大塔规模最大,浮雕最多,也最为有名。
 
三号塔的中心,存放着佛陀两位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的舍利,不过塔在一八一八年重新被人发现的时候,已是一座废墟,后经考古学家马歇尔复原重建。从遗迹来看,当年它的形制与大塔是相同的,即也有环塔的栏楯和四座塔门,然而幸存只有一座南门,三号塔的大部分浮雕,便集中在此。
 
二号塔的规模最小,建造时间大约在公元前二世纪,与巴尔胡特大塔大抵相当,甚或稍早,不过没有塔门,只有栏楯,栏楯上面的图案佈置同巴尔胡特大塔很相近,即也是在上面安排圆形、半圆形或长方形装饰框内的浅浮雕。但除了入口处的立柱浮雕“诞生”、“正觉”、“初转法轮”,这里的图案绝大部分不包含叙事成分,却是如同一部图案集锦:动物(如西亚风格的有翼对兽)、禽鸟、插着莲花的宝瓶或曰满瓶,药叉和药叉女、密荼那(一对相爱的情侣)、天人,浮屠、法轮、三宝标、阿育王柱,等等,散佈于四面栏楯之上。又以莲花的表现形式为多,除却莲花本身的各种样态,更有不同物象与莲花的结合,且以诸多域外元素丰富莲花的排列变化,如棕榈叶与莲花的混一形式之类,因此它也很像是一部多卷本的莲花图谱。不过从另一角度来看,又可以说二塔栏楯浮雕原是各种图案的集成,而以几乎无所不在的莲花作为标识,将来自四面八方的本土和异域的图像聚拢在同一主题即佛教主题之下,构成新的装饰语汇。比如格里芬、动物搏斗、斗兽者、人面兽,每一种图案都以不同形式的莲花点缀其间。大塔的装饰图案乃至叙事性图像,便有不少是来自二号塔所备下的这一份“图谱”。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桑奇三塔:西天佛國的世俗情味》光是書名,就勾起了我很多想像。在台灣,我們對佛教的接觸很多,但多半是從漢傳佛教的角度出發,對於南傳佛教或西藏佛教的了解相對較少,更不用說那些與之緊密相關的地域文化了。書名中的「桑奇」,我立刻聯想到印度著名的桑奇佛塔,那裡是佛教早期最重要的聖地之一,充滿了歷史的厚重感。而「西天佛國」,更是勾勒出一個充滿神秘與神聖色彩的空間。然而,最吸引我的,卻是「世俗情味」這四個字。這似乎在告訴我,這本書不是一本冰冷的學術研究,也不是一本嚴肅的宗教教義闡述,而是試圖從一個更貼近我們生活、更有人情味的角度,去描寫這些地方。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莊嚴的宗教場域與真實的世俗生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書中會不會描寫在那些古老佛塔旁,人們如何過著他們的日常生活?例如,他們會在那裡進行什麼樣的祈福儀式?他們之間的交流是怎樣的?他們的節慶有什麼特別之處?我非常期待能透過作者的筆觸,感受到那份屬於當地人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善良、他們的勤勞、他們的信仰,以及他們在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時所展現出的堅韌與溫暖。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感受到,即使是在一個被稱為「佛國」的地方,生活依然充滿著各種各樣的「情味」,而這些情味,恰恰是連接我們與遙遠世界的最好橋樑。

评分

我被《桑奇三塔:西天佛國的世俗情味》這個書名深深吸引,尤其是「世俗情味」這四個字,讓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值瞬間拉升。很多關於佛教聖地的書籍,往往側重於宗教的教義、歷史的沿革,或是建築的藝術,讀起來可能會讓人覺得有些距離感,甚至有些枯燥。但「世俗情味」這四個字,卻讓我預感到這本書將會是一場充滿人情味的探索。我猜想,作者並非是簡單地描寫桑奇的佛塔有多麼莊嚴,或是西天佛國的傳說有多麼傳奇,而是會著重描寫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們,他們的日常生活,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各種情感。我期待書中能夠出現許多細膩生動的描寫,比如當地人清晨市場的喧囂,午間的悠閒時光,傍晚的家庭聚會,孩子們在佛塔旁玩耍的場景,以及人們在祭祀或節慶時所展現出的獨特風情。我希望能夠透過這些「世俗」的細節,感受到那份真實的「情味」,感受到那份人性的溫暖,感受到即使在一個被稱為「佛國」的地方,人們依然有著與我們相似的情感和生活。這本書,或許能夠幫助我們打破對這些遙遠地區的刻板印象,看到一個更真實、更有溫度、更有故事的「西天佛國」。

评分

我對《桑奇三塔:西天佛國的世俗情味》這本書的興趣,源於它所呈現的一種獨特的敘事角度。通常,談論到佛教聖地,我們很容易聯想到的是莊嚴的寺廟、神聖的儀式、以及對宗教教義的深入探討。然而,書名中的「世俗情味」這幾個字,卻讓我看到了另一種可能,一種更貼近人心的、充滿生活氣息的描寫。我猜想,作者在書中,並不是要將我們帶入一個遙不可及的神話世界,而是要引導我們去發現,在那些被稱為「佛國」的土地上,同樣存在著和我們一樣,有著各種情感、有著喜怒哀樂、有著日常生活的人們。我期待書中能夠描寫到一些具體的、觸動人心的場景,例如,在古老的佛塔旁,孩子們天真爛漫的笑聲;在熙攘的市集裡,人們為了生計而忙碌的身影;在寧靜的夜晚,家人圍坐在一起的溫馨時光;抑或是,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人們所展現出的堅韌與樂觀。我相信,這些「世俗情味」的細節,才是最能展現一個地方真實生命力的,也是最能引起讀者共鳴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對「西天佛國」有更深刻、更立體的理解,不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符號,而是能夠觸摸到那份真實的人性光輝,感受到那份跨越地域和文化的,溫暖而動人的「情味」。

评分

我對於《桑奇三塔:西天佛國的世俗情味》這本書的期待,更多是來自於它那種打破刻板印象的企圖。過去我們談論佛教聖地,腦海中浮現的往往是嚴肅、莊嚴、與塵世隔絕的形象,但「世俗情味」這四個字,卻巧妙地在讀者心中播下了一顆懷疑與好奇的種子。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描寫神聖的佛國時,同時捕捉到那份屬於人間的真實情感與生活氣息?這是一種需要相當細膩觀察力和人文關懷的寫作功力。想像一下,在那些古老的佛塔、寺廟旁,生活著的並非都是遁入空門的僧侶,更多的是平凡的家庭、辛勤的勞動者,他們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著對生活最樸實的渴望。作者是否會帶我們走進他們的日常?像是清晨市場的叫賣聲,午後陽光下信徒虔誠的祈禱,亦或是傍晚時分,家人團聚的溫馨場景?我希望能透過文字,感受到那份人情味,感受到佛國的土地上,同樣流淌著人性的溫度。書名中的「桑奇三塔」,我聯想到印度桑奇的著名佛塔建築群,那本身就是一個充滿歷史與藝術價值的存在。作者是否會結合這些宏偉的建築,去闡述其中蘊含的歷史故事、宗教意義,甚至是那些與建築一同呼吸、一同老去的當地人的生活點滴?這將會是一場歷史、藝術、宗教與人文的交織對話,是我非常期待的。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重新認識這些被視為「佛國」的地方,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神話,而是有血有肉、有溫度、有故事的真實世界。

评分

《桑奇三塔:西天佛國的世俗情味》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了一種東方的詩意和歷史的厚重感。當我看到它時,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出古印度那片充滿神秘色彩的土地,以及那裡孕育出的佛教文明。書名中的「桑奇三塔」,我聯想到的是那宏偉而古老的建築,是歷史留下的見證,是無數信徒虔誠朝拜的聖地。而「西天佛國」,則更增添了一份對遙遠、神聖世界的想像。然而,最讓我感到意外且興奮的,是「世俗情味」這四個字。這四個字巧妙地將神聖的宗教意象與人間的真實情感連結起來,讓我預感到這本書將會是一本充滿人情味、能引起讀者共鳴的作品。我期待作者能夠帶我們深入到當地人的生活中,去觀察、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日常起居,他們的喜怒哀樂,以及他們在信仰與生活之間如何找到平衡。我希望書中能夠描寫到一些生動的細節,例如,街頭巷尾的市井生活,人們的飲食習慣,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以及在節慶時所展現出的熱情與活力。透過這些「世俗」的描寫,我們能夠感受到那片土地的真實溫度,感受到那份跨越時空的「情味」,從而對「西天佛國」有一個更立體、更人性化的認識。

评分

當我看到《桑奇三塔:西天佛國的世俗情味》這個書名時,我的心裡立刻湧現出一種被觸動的感覺。這是一個充滿了對比和張力的名字,一方面有著「桑奇三塔」、「西天佛國」這樣莊嚴、古老、充滿宗教色彩的意象,另一方面又有著「世俗情味」這樣貼近生活、溫暖人心的詞彙。這種結合,讓我對書的內容充滿了好奇。我一直認為,最能打動人心的,往往是那些在宏大叙事中依然能看到個人情感,在神聖的場域中依然能感受到人間煙火的作品。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帶我們走進那些地方,不僅僅是參觀那些歷史悠久的佛塔,欣賞那些精美的雕刻,聽那些古老的傳說,更重要的是,去感受那裡生活著的人們。他們是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工作、愛恨、悲歡的?他們的日常是什麼樣的?他們有沒有自己的煩惱和快樂?他們之間的互動,是否也像我們一樣,充滿著各種各樣的「情味」?我希望透過作者的細膩觀察和生動筆觸,能夠感受到那份屬於人間的溫度,那份在信仰的同時,依然存在的,活生生的「人」的故事。這本書,或許能讓我們重新思考,信仰與生活的關係,神聖與世俗的界線,以及在任何一個地方,都可能存在的,溫暖而真實的「情味」。

评分

我對《桑奇三塔:西天佛國的世俗情味》這本書的興趣,很大程度上源於它所蘊含的跨越時空的魅力。書名本身就充滿了引人入勝的意象:「桑奇三塔」暗示著古老、神聖的建築藝術,是佛教早期發展的重要見證;「西天佛國」則勾勒出一個充滿神秘與精神嚮往的地理空間。然而,真正讓我眼前一亮的,是「世俗情味」這四個字。這四個字彷彿一扇窗,讓我可以窺見在那些被譽為「佛國」的土地上,同樣存在著如同我們一樣,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生活的人們。我期待作者能夠帶我們走進這些地方,不僅僅是欣賞宏偉的寺廟和壯麗的風景,更重要的是去感受當地人的生活。他們是如何在這個充滿宗教氛圍的環境中,過著他們平凡卻又不平凡的日子?他們的日常飲食、家庭關係、人際交往,是否有著獨特的「情味」?書中會不會描寫一些感人的故事,展現人們在信仰的指引下,如何面對生活的挑戰,如何在困境中尋找希望,如何在平凡的日常中體悟人生的真諦?我認為,能夠捕捉到「世俗情味」的書,往往是最能打動人心的。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夠對那些遙遠的文化和信仰有更深刻、更立體的理解,不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符號,而是能夠觸摸到那份真實的人性光輝,感受到那份跨越地域和文化的心靈共鳴。

评分

我對《桑奇三塔:西天佛國的世俗情味》這本書的期待,源於它所傳達的一種獨特的視角。通常我們談論佛教聖地,容易陷入一種過於神聖化、距離化的觀念,仿佛那是一個與我們現實生活完全脫節的純粹精神空間。但「世俗情味」這四個字,卻巧妙地為我們拉近了與這些地方的距離。我猜想,作者在這本書中,並不是要單純地介紹桑奇的佛塔有多麼宏偉,或者西天佛國的宗教傳說有多麼玄妙,而是更側重於描寫生活在那裡的人們,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日常起居,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點點滴滴。我非常期待能夠從書中讀到一些生動的畫面,例如,在古老的佛塔旁,孩子們嬉笑打鬧的身影;在市場裡,商販們熱情的叫賣聲;在寺廟前,信徒們虔誠卻帶著溫柔眼神的祈禱;或是家庭聚會時,那溫馨而充滿煙火氣的場面。我相信,這些「世俗情味」的細節,才是最能體現一個地方真實生命力的。通過這些描寫,我們可以感受到,即使在被稱為「佛國」的地方,生活依然充滿了人性的溫暖和真實的情感。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對這些遙遠的地域文化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只是將其視為一個符號化的概念,而是能夠感受到其中蘊含著與我們同樣豐富而真實的「人」的故事。

评分

我最近在書店翻到這本《桑奇三塔:西天佛國的世俗情味》,書名就讓我很好奇,感覺不是那種枯燥的學術著作,而是帶點人文關懷的旅行文學。光看書名,我就聯想到古老的印度,佛教的發源地,還有那些充滿故事感的建築,像是雄偉的佛塔。我一直對西藏、印度這些地方很感興趣,總覺得那裡有著一種獨特的精神力量,與我們平常的生活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景。書名裡「世俗情味」這幾個字更是點睛之筆,讓我覺得這本書不會是高高在上的宗教論述,而是會深入到當地人的生活,感受他們的情感、他們的喜怒哀樂,以及在信仰的同時,他們是如何柴米油鹽、生老病死的。我尤其喜歡這種從「人」的角度出發去理解宗教和文化的書,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對遙遠國度的理解,往往都停留在表面的符號或歷史事件,卻忽略了構成這些地方最真實的脈動——那就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我猜測作者在書中應該花了很多篇幅去描寫這些地方的風土人情,比如當地人的飲食習慣、節慶習俗,甚至是他們日常的交流方式。我希望作者能帶我們走進那些隱藏在壯麗寺廟和神聖山脈背後,屬於普通人的生活片段,也許是街頭巷尾的談笑聲,也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勤身影,甚至是那些看似平凡卻蘊含著深厚情感的點點滴滴。如果能讓我感受到那份「情味」,那這本書就絕對值得一看。

评分

當我在書店看到《桑奇三塔:西天佛國的世俗情味》這本書時,我的目光立刻就被吸引住了。這是一個極具詩意的書名,讓我聯想到古老東方的傳說,以及那片孕育了佛教文明的神秘土地。我一直對印度、西藏這些地區抱有濃厚的興趣,總覺得那裡有著一種與我們現代社會截然不同的時間感和價值觀。書名中的「桑奇三塔」,很明確地指向了印度佛教的發源地,那充滿歷史遺跡的聖地。而「西天佛國」則更增添了一份神話色彩,讓人不禁聯想到唐僧西天取經的壯麗旅程。然而,最讓我感到驚喜和好奇的,是「世俗情味」這四個字。這幾個字彷彿為這本嚴肅的宗教主題注入了一股溫暖的人間氣息。我猜測,作者並非僅僅是羅列歷史數據或宗教教義,而是會深入到當地人的生活,去觀察、去體驗、去感受他們的情感、他們的喜怒哀樂,以及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與信仰共存。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描寫到一些具體的、生動的場景,比如當地人的飲食習慣、家庭生活、節慶活動,甚至是他們之間樸實的交流和人情互動。我希望透過這些細節,能夠感受到那份真實的「情味」,讓讀者彷彿身臨其境,觸摸到那片土地的溫度。我對這本書充滿了期待,希望能從中獲得一種既能啟迪心靈,又能溫暖人心的閱讀體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