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读。林木间:桃园市立图书馆龙冈分馆/建筑师献给故乡的中坜第三图书馆

享读。林木间:桃园市立图书馆龙冈分馆/建筑师献给故乡的中坜第三图书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图书馆
  • 公共建筑
  • 建筑设计
  • 桃园市立图书馆
  • 龙冈分馆
  • 中坜第三图书馆
  • 台湾建筑
  • 林木间
  • 建筑师作品
  • 公共空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是一本深入浅出的图文读本。诉说着被喻为「此生必访!全台最美图书馆」(decohome1986.pixnet.net/blog/post/219247978)的桃园市立图书馆龙冈分馆(中坜第三图书馆)的大小事,包括空间、情境、设计理念及诞生过程。建筑师卢俊廷希望以民众都看得懂的建筑 + 读本做为建筑人与社会沟通的桥梁,并向普罗大众推广他心中的建筑理想以及从小生长的故乡-中坜。

名人推荐

  【建筑人共同推荐】王俊雄、王增荣、石昭永、吴光庭、李清志、阮庆岳、何震寰、林志崧、林芳怡、张哲夫、张基义、曾光宗、褚瑞基(依姓名笔画排序)

  【艺文人跨界分享】知名作家/主持人吴淡如、漫画家建筑大叔、艺术家崔永嬿、水颜木房创始人魏荣明(依姓名笔画排序)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卢俊廷Chun-Ting Lu


  中坜人,毕业于中原大学建筑学系,CTLU Architect & Associates 卢俊廷建筑师事务所(www.ctlu.com.tw)主持建筑师。

  聊起建筑,谈谈中坜

  卢俊廷期许,由基地自然及人文环境出发,以幼儿都能轻易阅读甚至画出但兼具专业美学呈现的建筑语言、以民众都能直观感受但蕴含深层内在意涵的宜人空间,做为建筑专业及普世价值的对话管道。让每一个人,无论专业或非专业,都能轻松、不自觉地聊起一座让他印象深刻、充满愉悦体验的好建筑。

  这是专属于卢俊廷向普罗大众推广建筑的方式,也是一路走来的核心价值。

  将心中理念落实于故乡的公共建筑,也一直是卢俊廷心中的梦想,而始终并称桃园市立图书馆龙冈分馆为「中坜第三图书馆」,则是如同希望大家关注、聊起建筑一般,也希望大家可以多多关注他的故乡-中坜。

  主要建筑作品
  中坜第三图书馆(桃园市立图书馆龙冈分馆)
  光之树_中坜观光夜市三里集会所增建工程
  中坜市立幼儿园高铁分班 + 青芝儿童公园
  大时钟_中坜第一公有零售市场
  北大社区综合行政大楼
  大安老人服务暨日间照顾中心
  斗南跨站式站房新建工程
  新北市林口市场新建工程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绿意的序曲 26
第二章................................................... 幼芽的伸展 50
第三章................................................... 枝叶的蔓延 70
第四章................................................... 天空下的宁静 86
第五章................................................... 在书和公园间的世界 108
第六章 .................................................. 知识森林的诞生 136
后 记...................................................  162

图书序言



转化下的知识领地
— 桃园市立图书馆龙冈分馆(中坜第三图书馆)

褚瑞基  ta台湾建筑杂志总编辑/铭传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

  图书馆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存在约3000多年,最早于西亚、埃及,王朝的历史档案被保有在一个特定的机构中,而成为历史上图书馆的起源;此时的图书馆是权力的隐喻,它属于权力的控制者,而非庶民。真正第一个西方有纪录的公共图书馆应该为共和时期罗马的Anla Libertatis,此时的图书馆有许多莎草或是皮革卷轴被安置在有着凹槽的墙面,人们可以进入拿取、阅读,甚至进行抄写复制。中古时期的图书馆和基督教档案及思想的传播有关,在大多数城市荒芜的年代, 教会、修道院成为某种知识传播的图书馆。

  时代的转化

  公共图书馆的设立以及政治上企图普及化知识的努力萌芽在启蒙主义(18 C.)之后,但缓慢发展;英国在1850年正因为<公共图书馆法>的出现,以及美国在内战后因城市快速发展而开始大量兴建公共图书馆。当时的思维可以以一个清晰的理念贯之:为了教化快速崛起的中产阶级, 书籍所提供的知识承诺了世代、阶级、贫富、甚至品味的转化。图书馆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中成为公民社会以及民主主张的象征。

  台湾的公共图书馆发展极为迟缓,除了学校图书馆外,公民性的图书馆设立来自于1977年后的文化建设中的附属项目;而直到2001年专法(<图书馆法>、<公共图书馆设立及营运基准>)才有正式将图书馆建设纳入以地理、人口为基准的推动标准。数十年的发展,台湾的公共图书馆数量虽有一定数量(超过650所),但也呈现许多困境。这其中服务定位不明、专业不足、人力短缺、设施设计无法跟上时代进步等等问题形成了公共图书馆的危机。

  现代公共图书馆的危机及思索在西雅图公共图书馆案例中提供一个可参考的检视点。2004年开张的西雅图城中公共图书馆开幕当日,馆员紧张的按着计数器,当日进入超过25000人,那可是一个破纪录的数字。持续记录的进入人数、停留时间、使用满意度、利用图书馆所获得生涯学习成效回馈等数据,皆证明这是一个成功的公共图书馆,而它体现的设计价值正是回应空间的「公共性」在面对网路化、城市空洞化、资讯普及化后的新思考。新的观点认知图书馆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设施,而是它必须以空间及服务,回应真正使用者(居民)时代性的需要。

  龙冈地区的图书馆

  龙冈地区旧属于后寮地区,1950年代之后因军事单位的进驻而成为全台湾最密集的眷村地区;1990年之后随着眷改的推动以及周遭空间逐步「解严」,服务业的需要伴随新住民的进入, 而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社区。

  2015年底刚开幕的龙冈图书馆在台贸公园的一侧出现,很快地它成为社区的中心。对于一位年轻的建筑师卢俊廷而言,看起来这一个看来计画单纯的公共设施不会是一般项目,由它的外表便看出「用力之深」的端倪。卢建筑师所说:「每一座图书馆中,都有琳琅满目的书架,挑一本即将被翻开的书,每本书中,都可能蕴含着一个宽广、丰富而意想不到的世界。」这「宣言」(statements)也正说明了一切。这建筑的配置是一个单一盒量体,东、西侧为两片厚重的块体包夹着南侧及北侧的长向开口。语意上的想像立刻在细部上发现许多书的踪迹;打开大书的侧缘(东、西向)、以及书架上的小册(南向)、以及在北向透明玻璃看到内部真正的书架、书籍以及阅读的人们。书成为一个图像的象征,而书所代表的是每一个社区人们心中想像学习的憧憬。

  在一个逐步抽象化的建筑语汇实践中,具象及抽象的对抗常成为建筑设计选择的难题;但犹如Italo Calvino 所言: 普遍性的象征就是那几个「图像」,那些「图像」具有一种「回归」的感觉。在这图书馆北侧立面中,许多条状木造板件,伸长、妆点着玻璃的外部;据说这是转化自公园道旁老榕树气根的暗示,也正代表建筑师,邀请着居民共同体会这地点过往数十年来树下常民生活的「回归」。

  图书馆的入口由西南角一个透明、小尺度的「前厅」进入;这配置试图形塑社区前厅的意象,也代表周遭居民在「树下」阅读的轻松场域。在越过一道门框边界后,神秘的大厅以挑高但幽暗的姿态出现。这大厅的样貌应该投射的是古典图书馆所暗示知识殿堂的记忆,但看似有如大树的干枝在天花顶上方蔓延的样貌,却又暗示「殿堂」的权威已经解体中。一侧转折的楼梯引导出的二楼是给孩子们的阅读天堂。二楼作为一个中介,并将社区孩子成长的需要在自由、无拘的状态下呈现。三楼给予的是阅读及开架式藏书空间;在此以地域特质而收集的书籍扮演着社区多种族群融合的相互学习。顶楼则是自习室。特殊造型的屋顶剖面引入自然光提供需要者舒适的自习环境。在此年轻世代的孩子们、考公职的朋友们勤勉地为自己的未来打拼;他们每一位都可在舒适、开阔的视觉角度中,一方面张望社区、一方面面对自己学习中的书本知识。

  卢建筑师的规划逻辑清楚地交代图书馆在社区生活中所期待的样貌;似乎每一个不同年纪、背景、需要、种族的人们都可以在到此找到自己舒服的角落,也似乎每一个人都可以将阅读的欲望在此找到寄託。在此设计中,强化知识的传统图书馆的神圣角色没那么重要,而是这空间试图成为一个所有居民都可被吸引而来的客厅。碎化的二楼儿童区、由低矮书柜引领的三楼阅读区、无边际的四楼自习区,全都期待传达「欢迎光临」的讯息。与其说这是一个图书馆,还不如说这是一个很棒社区活动中心所包裹下的图书馆。

  这是一个隽永的作品,其目标清晰且计画准确。而对于一位年轻建筑师而言,龙冈图书馆的完成是他面对未来更多设计挑战的中继平台。当他站上平台,必将发现眼前的地平线似乎退得更远了,而可看到的世界也瞬间变得更加开阔了。我们相信在下一次机会来临时,卢建筑师将会踏上一个更为提升的高度,张望下一个建筑陈述与想像。

  对于一个社区案件的完成,我们都应报以掌声;对于一位拚了命完成公共建筑的年轻人更应给予掌声。社区的图书馆是一个延续社区性、地域性价值的宣言;而年轻建筑师对于设计的热情则是在许多困惑的社会观察中,投射未来台湾建筑文化的新希望。



从社区生长出来的图书馆
张哲夫  第8届中华民国杰出建筑师/台湾建筑奖得主


  在偏乡生活,成长后多半带着浓浓乡愁从异地回归,也许带着赚来的钱投资生意,或有带着习得的技艺开创事业,建筑师卢俊廷选择报答故里的方式,是盖一栋房子。而这本书将带着读者体验我参访这栋好房子的丰富感受。这是座落在中坜龙冈,连我同事王中胤用手机Google从高速公路下来都还走错三次,至少六七十年历史的老街区。车子转进街角中更小的小路后,这栋房子终于被我们找到。说也奇怪,明明是一栋量体不小的公共建筑,第一眼看到的时候,为何不能符合「惊艳」的一般期待?

  下了车,首先进入眼前的是图书馆的入口,刻意压低的量体藏在老榕树下,搭配镶崁于房屋转角的木平台阶梯,顿时将相对庞大的建筑量体分解软化,彷彿是从这老街区中慢慢生长出来。榕树的身形投影到门厅,只见小孩进进出出,老人气定神闲,若能摆起一副茶具,就应当是昔日榕树下乘凉聊天的景象。建筑外观为了室内功能的弹性,形成了几近方盒的白色造型,但透过合宜的量体处理及经过仔细堆敲后大量取用木材的温润自然,加上开口虚实的适切安排,摆在基地上,丝毫不觉突兀或与老街小屋在尺度上有格格不入的冲突,回头想,没有「惊艳」之感,其实是件好事。

  走进室内,左手边是书报阅览区,虽然人在室内,但老榕树下的光影仍透过玻璃洒满地面,让室内外有如一体。右转进入大厅是以木质包覆、亲切高雅的挑高空间,钻进钻出的大阶梯引领民众向上钻入知识的丛林。图书馆的机能在剖面及视觉的佈局与老榕树的主题紧密连结,每个角落都经过设计者细心的安排,每一层空间都能得到探索的惊喜,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里头待了近四个小时而不自觉,直到一阵大雨提醒了我们夜幕升起。

  从穿梭于老街寻路到房子里外盘绕,我对于这栋房子有了较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刚刚好」。这栋房子,以图书馆的角度看,身处僻静角落,却可以吸引这么多人,男女老幼,或神情专注,或兴致勃勃,沉浸于追求知识的乐趣,图书馆推广知育的功能是成功的。以建筑设计的角度观察,这是一栋拿捏得宜的建筑,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兼顾预算的限制,选取适当的工法,发挥材料的特性,终于创造了愉悦的空间,促进人际的互动,并借着建筑的品味,可以提升社区的生活文化素养。

  前往龙冈的路上我和中胤谈论的话题都是有关老街区如何地缺乏有意识的整顿,该用何种作为才能去除经济成长后物质过剩的杂乱,以回归生活需求、单纯自然的质朴?台湾在投入经济竞争浪潮的现代化过程中,当喘息稍定的片刻,偏乡是否还能保有可以回顾的一片净土,可以让人从中重新拾回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体悟。卢俊廷积极投入故里建设的行动,我想正是这个课题的最好回应,但这何其容易,除了仰赖建筑专业者对土地的深刻理解及社区的关怀,更需要有远见的地方官员支持,才能真正创造融入社区的公共建筑并带动良性循环的后续成长。桃园市立图书馆龙冈分馆无疑是个好案例,让我们对公共建筑所发挥的功能与效应仍能抱有期待。

  除此之外,本案的「刚刚好」其实是最难能可贵之处,不以「惊艳」为目标的态度,不以英雄式的、高贵的「殿堂」出现,也不强调人定胜天的高科技姿态炫耀,而是用心体悟人性需求,看不出刻意的痕迹,却能怡然自得,可以回味。写到此,我要和徐明松老师做一段表白,因为我常和他说,「建筑师不应该将自己的风格套用在自己设计的建筑物上,而应当是建筑本身时空因素的反应」。可否容我做一点修正,「只要不是要刻意表现,而且充分了解并符合设计标的的需求,建筑师可以将自己的风格加诸于他设计的建筑上」。如果这个说法可以接受,卢建筑师这个图书馆设计,应当是恰如其分的符合这原则。卢建筑师生长于此,当以能替自己的家乡盖一栋房子为傲,桃园市民也可以拥有这座图书馆为荣。

图书试读

[前言]
 
从把一本书翻开讲起
 
「走进一座图书馆,看到琳瑯满目的书本;翻开一本书,发现一­个宽广而精彩的世界」
 
做为一座公立图书馆,桃园市立图书馆龙冈分馆超越了社会大众对公家空间品质的想像,这里提供每一个读者适合他的阅读空间:老榕树下的一片沁凉;和乡亲在阅报区寒暄;儿童故事屋中紧密的亲子时光;翻翻杂志度过一个轻松的下午;用笔电前往无垠网路探索;在K书中心里埋首苦读。无论在什么地点,都能体会到图书馆里细腻的空间设计,人人在这里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心中对阅读的渴望就此被唤起,一座属于公家的图书馆,也可以是这么地细致。
 
龙冈分馆要服务的是中坜后站地区的民众,它的设计延续了社区民众对在地的回忆-路旁老榕树搭起的绿色隧道,而人们在树下闲谈的经验则被图书馆昇华。由文学广场与林荫小苑做为引导,居民间的互动在此地发生,进一步向馆内发展,经过阅报门厅与读者大厅的沈淀,愈往上爬,心愈宁静;走进书库,有数之不尽的典藏静待品味,移步窗边,放眼望去是台贸公园一片宽广的绿地,图书馆内的发现之旅一路充满惊喜,一座社区型的图书馆,也可以是这么地精彩!
 
龙冈分馆以亲切的外观面对社区,图书馆的入口,是由四十五本书组合成的群书之门,正欢迎着读者们的造访;两侧的建筑物量体,又好像两本即将被翻开的大书,走到图书馆的两旁的藏密之墙,大书的封面上竟然开了一个个小洞,让人忍不住想探头看看书里藏着什么秘密?最后走到北向的公园看看图书馆,彷彿是榕树气根所搭起的一面智者之窗,让图书馆化身为公园中的一株老榕树,那位历经寒暑的智者,为我们收藏了人类的智慧,并诉说着在地的故事。这些外观语言是连小朋友也看得懂的建筑设计,也是一栋在地的建筑物所表现出的亲和。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