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依姓名笔画顺序排列) 在台湾,以木质做为施作材质的工艺,可约分为四大类:大木作(屋宇建筑)、小木作(门窗隔间)、细木作(家具)、木雕(神像)。其中,前三类最重要的关键技术是「榫卯技术」。所谓榫卯者,系指在构件上以工具施以锯、凿、鉋等工法而成。从外观而言,凸出部位称为「榫头」,内凹部位称为「榫孔」,须有一个榫头与榫孔相互接合,方能成为具有完整功能性的榫卯。榫卯是架构式结构最关键的接合技术,其接合部位以「合、密、紧、实」为标准,可耐长期使用而不开散,是人类千百年累积下来的智慧结晶。
而木工技术则以师徒传承而代代延续不坠,如先父鹿港细木作工艺师王汉松(1923~2002),其细木作工艺传有二子,王肇鉌(1953~)、王肇楠(1968~)。拙即是以父为师,遵三年四个月习艺、养成;先父王汉松之严格要求与谆谆教诲时萦于心:「钦艺心如。」然,木工艺殿堂之崇高,一般民众实难以亲近。因者,盖甚少有略着或专文,配合图片以深入浅出之文字叙述,呈现出工艺之美。
今有日本大工道具研究会编着,由易博士出版社引进出版的《图解日式榫接》专书,将日本榫接技法分做「建筑」、「门窗」、「器具」三大部分论述,内容包括百种以上的榫接工法与榫卯名称、以及各类工具的使用,文字详实、图例丰富,更以照片记录了工匠实际作业的流程,完整呈现出日本的木工艺文化精髓,本书实为收藏、阅读与学习的好书,适合长置案侧,赏阅再三而乐永。
拙迺承不弃,好书难逢,珍本如是。谨以浅薄之识,志文以荐。
──王肇楠(文化部细木作传统匠师、大叶大学造形艺术学系兼任助理教授)
「榫卯」是将两件木料接合在一起的一种方法,是传统的木构建筑与家具广泛採用的结构方式。一栋木建筑或一件家具坚固与否,关键在于结构设计是否合理有效,也就是如何正确的配置与制作榫卯。每一个木榫的用途,能否取代、能否他用,甚至是否需要研制新榫卯或是新工法,这些都是本书《图解日式榫接》要引导读者了解的重点。
日式建筑与家具,虽源自中国,但经过吸收淬鍊,已经展现出符合当地自然环境与社会型态的另一种新面貌。就建筑的榫卯来说,日本便大量使用插销与键片来强化结构强度,以利抵抗台风与地震,而透过指接榫与鸠尾榫的综合运用,更产生出许多美观又特别的榫,这些都值得学习与反思。仔细翻阅这本书,将获得许多新的思维,祝读者们借由本书在木工领域找到一块新天地!
──陈秉魁(哈莉猫木工讲堂主持人、木工专业书作家及木工艺家)
本人从事室内装修工作二十余年,对于每一个经手的案子都视为新的挑战,以战战兢兢的心态去面对。然而,在讲求快速、简单、便宜的装修这个年代,木材榫接逐渐式微,大量产出的胶合板及系统家具成了主流,钉枪、螺丝虽达成快速完成的目的,但接着剂的大量使用也增加了环境的负担。
我因多年前的机缘进入了职训中心,接触榫卯及原木的搭配后,深刻体验到古人智慧的奥妙,从基础的搭接、三缺榫、指接榫、鸠尾榫,到明式家具的包肩榫、粽角榫等,都让我深深着迷,因此大量查找网路资讯、阅读国内外书籍、并与同好相互切磋,为的就是不想错过任何一个迷人的榫卯。
身为榫卯爱好者,很高兴看到易博士出版社用心引进《图解日式榫接》。书中主要分成大木作、门窗及家具三大部分,逐一介绍上百种榫接工法,并收录日本工匠实际作业范例,搭配上精彩的图片解说,读起来相当赏心悦目。在此想将这本值得收藏的专着,推荐给所有木工专业从业人员以及木工艺爱好者。
──刘育亨(鱿鱼家族细木工作室负责人、资深木工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