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序言
实构筑策展人引言
吴光庭
Kwang-Tyng Wu
「2016实构筑」策展人,国立成功大学建筑学系教授兼艺术中心主任
Curator /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 Director of Art Center, NCKU, Taiwan
「构筑」(Tectonic)是近二十余年来,全球建筑理论、建筑设计趋势及评论论述非常重要的关键字,其近因缘由应可溯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教授法兰普顿(K. Frampton, 1930-)于1995出版的着作《Studies in Tectonic Culture: The Poetics of Construction in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y Architecture.》,这本书的出版,大幅改变了建筑史论述上将现代建筑运动视为社会、文化与艺术思潮变迁下的产物的论争,转而成为对建筑的主体以及对建筑构筑问题的专注。而这因理论研究而改变建筑主体论述基础的观点及趋势,也正在台湾形成一股风气,台湾的建筑师、营建业者及业主的三方合作关系的觉醒,正式促成了以「实构筑」为名的建筑展,正显现了台湾当前建筑发展的契机,强化建筑中原本存在但却不明确的构筑感,使得建筑师、营建业者及业主三方愿再回到其自身对物质世界的基本处理原则,并寻求三方关系人对建筑构筑的深层共识。
事实上,台湾在开启全球化的同时,也同时在面对另一种不相容的价值标准,一种看似不服从科学经验且反主流的思潮,这种同时并存且对立的二元性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至少在十九世纪末之前,这些有关于建造建筑的经验被恶意的曲解成带有负面性意义的「传统」,历史也似乎决定建筑必须是理性的抉择所致,因此,代表理性的现代建筑似乎征服了历史并克服了传统所带来的负面束缚,所以,当我们试着回顾我们自己的建造经验的主体性之时,我们又发现现代建筑在材质构造所形成的空间特质上比想像中更具可塑性,这使得我们因此感觉到这是一个所有的传统将被取代的年代,所谓的主体性似乎离这个时代愈来愈远。
在我们所已经知道及可以被理解的建筑知识范围内,我们试图将「建筑」以系统化的方式予以分析、归纳及整合,以表明建筑存在于理性面向的主体性,其中最核心的部份在于如何将与建筑空间及机能使用相关的结构、构造、材料做完整(美)的「空间性」处理,透过建筑设计的整合,满足建筑及其使用者在环境中,因各种物理及化学变化的条件下的生活及使用之适应所需,建筑中的「空间、构筑与设计」及其相对的人--「使用者、营造厂及建筑师」的三方关系于是成为建筑专业中最核心的主体价值所在,也是《2016实构筑》策展及展覧重点所在。